出国留学网

目录

那些你不知道的低碳生活习惯

字典 |

2017-08-19 16:20

|

【 liuxue86.com - 生活百科 】

  大家现在感觉越来越热了,事实上是全球变暖加速了,因此为了地球,也为了自己,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出国留学网整理了“那些你不知道的低碳生活习惯”供大家参考阅读。

  1、饮水机不用时断电

  据统计,饮水机每天真正使用的时间约9个小时,其他时间基本闲置,近三分之二的用电量因此被白白浪费掉.在饮水机闲置时关掉电源,每台每年节电约366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1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约4000万台饮水机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全国每年可节电约14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405万吨.

  2、考虑到坐公交为世界环境做的贡献,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开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

  3、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还无须开车;

  4、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 2.5千克 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 6.4千克 .如果全国每年有 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 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16万吨.

  5、双键马桶 节水好用

  与传统单键马桶相比,用双键马桶每家每天至少节水一半。9升单键马桶每月用水约为3240升;如用3/6升马桶则为每月1350升,不仅能节省1890升自来水,还能减少污水的排放。生产自来水和处理污水都需要耗费大量能源,所以节水也可以节能。

  6、是的,一只塑料袋5毛钱,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钱的50倍;

  7、巧用电冰箱 省电效果强

  即使还在用普通冰箱,只要坚持做到下面三点,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20多度电:

  8、 及时除霜;

  9、 尽量减少开门次数;

  10、 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还能降低冷藏室温度哦!

  11、科学用电脑 节电效果好

  12、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

  13、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14、认为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盘碗洗得更干净,那只是心理作用;

  15、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衣服攒够一桶再洗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节约水电; 21、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养到学龄前,花费确实不少,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好;

  暂时不用电脑时,可以缩短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当彻底不用电脑时,记得拔掉插头。坚持这样做,每天至少可以节约1度电,还能适当延长电脑和显示器的寿命。

  16、点亮节能灯 省电看得清

  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

  17、每张纸都双面打印,双面写,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18、建立节省档案,把每月消耗的水电煤气也记记账,做到心中有数; 38、买电器看节能指标,这是最简单不过的方法了;

  19、实验证明,中火烧水最省气;

  20、10年前乱丢电池还可以能是无知,现在就完全是不负责任了;

  21、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

  22、非必要的话,尽量买本地、当季产品,运输和包装常常比生产更耗能;

  23、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一种反祖冲动;

  24、洗衣粉出泡多少与洗净能力之间无必然联系,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几次,省水省电省时间;

  25、可以这么认为,气候变暖一部分是出于对过度使用空调\暖气的报复;

  26、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等。

  27、能坐公交车上下学的,就不用专车接送。

  28、用桶接水来洗拖把比直接用水冲洗拖把的方法更省水。

  29、微波炉加热较干食品时,需加水后搅拌均匀,加热前用聚乙烯保鲜膜覆盖或者包好,或使用有盖的耐热的玻璃器皿加热。每次加热或烹调的食品以不超过0.5千克为宜,最好切成小块,量多时应分时段加热,中间加以搅拌。尽可能使用“高火”。为减少解冻食品时开关微波炉的次数,可预先将食品从冰箱冷冻室移入冷藏室,慢慢解冻,并充分利用冷冻食品中的“冷能”。

  30、煮鸡蛋等用水去给食物加热的饭时,水沸腾后,要将火适当调小,只要不让水的温度下降就行(水的最高温度只能是100℃,无论用大火还是小火,只要不让水温降低,水的温度是不变的)


  想了解更多生活百科网的资讯,请访问: 生活百科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3368273.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