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拖延症》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拖延症》读后感栏目,提供与《拖延症》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拖延症》读后感900字

12-22

 

  读书,就是一日三餐给自己投喂精神粮食,看完作者的作品,我们普通获得了一份宝贵的财富那么您或许想用文字把这些记录下来。你是否在寻找关于写作品读后感的优秀模板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编辑精心整理的"《拖延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拖延症》读后感 篇1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新曾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说的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陷入拖延旋涡。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往往都抱着侥幸心理,对“拖延”行为甘之如饴。

  比如明明可以马上就完成的工作,非要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拖到加班才完成,让老板觉得你工作效率低下,提拔无望;明明答应了老婆去交物业费,却想着一会儿看完球赛再去,结果忘了交费停了水电,导致老婆生气等等。

  《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中,作者辰格通过主人公胡小懒这么一个“像你、像我、又像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人公形象,带我们走进了拖延症的世界,从拖延的可怕危害、行为模式,到拖延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来“战拖”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实操的行动指南。

  作者辰格是从2006年起便开设博客撰写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曾策划出版多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受广大网友和读者认可和喜爱。

  在她编著的《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教条性文字,借由主人公胡小懒,把我们带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和他一起经历拖延的煎熬,一起与拖延死死对抗。

《拖延症》读后感 篇2

  很多人都觉得,拖延就是推迟做某事,却忽略了这样的推迟会产生覆水难收般的后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的做事拖延其实并不严重,可以改正,但是,一旦拖延影响到了情绪,就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自责和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并伴生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的心理疾病。

  甚至有人把拖延比喻为慢性自杀,因为研究证实,当人在拖延做某事的状态时,身体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大脑会控制神经系统,自动释放出应激激素,也就是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如果压力过大或者持续时间太长,应激激素就不能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会使得人的血糖升高,影响睡眠,让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受到影响,从而破坏免疫系统。

  可见,拖延是一种病态的不良习惯,而人人都有可能患上拖延症的毛病,不论是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还是不同领域的人都有可能遭受拖延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

《拖延症》读后感 篇3

  这个时代有两种主流的生活方式:一种是快节奏的、强调高效的生活,另一种则为慢下来的、讲究美学的生活。然而我们常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想要想要去寻找一片留白,比如做一桌饭菜、学一门艺术、写一本小书;亦有希望在悠闲的时光里增添一抹霞光者,比如考一个证件、搞一次创业、升一级学历等。总之,积极地人生总是不满足的,但是所有的目标不仅需要我们心向往之,更重要的是素履以往。反观现实,对于“梦想者”来说,成功上路便是一大问题,寻根究底,我们总是摆脱不了拖延症的糖衣炮弹。

  拖延症是从古至今贯穿在生活里的一大弊病,有如蚊虫一般死皮赖脸、不厌其烦地纠缠着准备实施计划的我们。古诗有云:“明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鲁迅先生也曾愤慨道:“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可见世人对于拖延一症的厌恶之心极盛,可是这臭虫儿仍能在日常生活里肆无忌惮,真是令人僵仆烦愦,不可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