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三农实践报告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三农实践报告栏目,提供与三农实践报告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三农论文实践报告5篇

 

  报告的引言部分,一般应写明报告的目的、根据或概括报告的主旨,当我们的工作任务收尾时。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写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与“三农论文实践报告”相关的议题是本文的核心,请尽情享受我们网页所提供的内容!

三农论文实践报告 篇1

  三农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它涉及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从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地探讨了三农问题的实质,为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历史原因

  中国曾经是农业大国, 农民是国家的基础。但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开始加强工业化的推行,农业逐渐失去了政治和经济的优先地位,这导致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幅度下降。

  2.政策原因

  在改革开放以前,农地不属于农民个人所有,而是属于集体所有,所以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开始实施农村承包土地政策,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未实施该政策,导致一些农民失去了农地的使用权。此外,政府对农村的投资不足,也对三农问题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1.农业发展落后

  目前我国农业大部分仍是传统的种植农业。虽然在科技方面有一定改善,但农业生产力仍然较低,农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为落后。

  2.农民社会保障不足

  我国目前实行的福利制度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地位相对较低。这导致农民缺乏保障,针对基本的教育、医疗等需求缺少足够的支持。

  3.土地流转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由于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知程度较低,很多农地并不能充分流转到有需要的城市或个人使用。这也使得农民增收难度大。

  三、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倡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转型升级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措施。政府可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农村人才流动等多方面政策的制定,鼓励农民积极从事现代农业,并不断提升农民的技术和知识水平。

  2.加强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在人才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政策,并针对农民的资金、时间等等方面做出适当的优惠政策。

  3.扩大农民社会保障范围

  农民社会保障范围的扩大应作为三农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对农民社会保障进行自身评估,即实施相应的意见政策,为农民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保障自身利益做出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三农规划的中心应该是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重要的战略政策支持。三农的全部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制度,以尽可能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也应得到公正的对待,真正达到三农互认、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农论文实践报告 篇2

  三农理论实践报告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难题,解...

三农社会实践报告锦集

 

  你知道怎么写报告才能写得好吗?通常为了更好地向领导汇报工作,我们需要撰写报告。写报告的过程能够促使我们思考,也是整理思路的重要一步。我们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三农社会实践报告”,欢迎大家在本站收藏,并密切关注网站更新!

三农社会实践报告 篇1

  20xx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随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周村长自74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以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