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司法考试一卷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司法考试一卷栏目,提供与司法考试一卷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司法考试(一卷)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2

 

2022年司法考试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套司法考试的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更多考试真题,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司法考试(一卷)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2

考试真题:

 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错误的?
  A.法律既是保障人民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B.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承担应尽的义务
  C.人民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权力
  D.人民根本权益是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要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2.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根据上述故事,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A.在法治国家,道德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部行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依赖于道德
  B.以德治国应大力弘扬“和为贵、忍为高”的传统美德,不应借诉讼对利益斤斤计较
  C.道德能够令人知廉耻、懂礼让、有底线,良好的道德氛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通过立法将“礼让为先”、“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道德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义务,有助于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3.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制。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
  A.改进法律起草机制,重要的法律草案由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
  B.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对于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
  C.完善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D.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
  A.甲省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将风险评估作为省政府决策的法定程序
  B.乙市聘请当地知名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对重大决策进行事前合法性审查
  C.丙区因发改局长立下“军令状”保证某重大项目不出问题,遂直接批准项目上马
  D.丁县教育局网上征求对学区调整、学校撤并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意见

  5.某法院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方式,在增加陪审员数量的基础上建立“陪审员库”,随机抽选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应避免陪审员选任的过度“精英化”
  B.若少数陪审员成为常驻法院的“专审员”,将影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公信力
  C....

司法考试(一卷)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1

 

2022年司法考试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各位考生都准备的怎么样了呢?有没有把握参加考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套司法考试(一卷)的真题来试试水吧,文章后面还附带了真题答案噢,请各位考生做完之后及时批改。

司法考试(一卷)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1

一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A.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可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B.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中华法系,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

  C.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应移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D.从实际出发要求凸显法治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2.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健全透明预算制度。修改后的《预算法》规定,经本级人大或者常委会批准的政府预算、预算调整和决算,应及时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也应向社会公开。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依法行政要求对不适应法治政府建设需要的法律及时进行修改和废止

  B.透明预算制度有利于避免财政预算的部门化倾向

  C.立法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规范作用,能为法治政府建设扫清障碍

  D.立法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但立法总是滞后于改革措施

  3.某市建立并推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将其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有利于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

  B.是健全依法决策的重要措施

  C.是以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一种表现

  D.可以代替公众参与和集体讨论

  4.梁某欲将儿子转到离家较近的学校上小学,学校要求其提供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梁某找到户籍地派出所,民警告之,公安机关已不再出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等18类证明。考虑到梁某的难处,民警仍出具了证明,并附言一句:“请问学校,难道父母有犯罪记录,就可以剥夺小孩读书的权利吗?”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公安机关不再出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将减损公民合法权益

  B.民警的附言客观上起到了普法作用,符合“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

  C.派出所对学校的要求提出质疑,不符合文明执法的要求

  D.梁某要求派出所出具已明令不再出具的证明,其法治意识不强

  5.某法院在网络、微信等平台上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以督促其履行义务,不少失信被执行人迫于“面子”和舆论压力主动找到法院配合执行。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A.道德问题的有效解决总是必须依赖法律的强制手段

  B.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有助于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C.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必须诉诸道德谴责和舆论压力

...

2019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章节预习资料(3)

 

  你准备好考试了么?小编为大家提供“2019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章节预习资料(3)”供广大考生参考,希望帮到您!更多司法考试的相关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哦!

法的本体:第七节 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一)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2)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也有些是不属于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即使那些受法律法规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地贯彻。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关系。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有些法律关系的产生,不仅要通过法律规范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而且要通过法律关系参加者的个人意志表示一直,也有很多法律关系的产生,并不需要这种意志表示。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1.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

  (1)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行为规则(指示)的内容。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如各种依法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合同关系等。

  (2)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们执行着法的保护职能,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保护规则(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内容,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它的典型特征是一方主体(国家)适用法律制裁,另一方主体(通常

  是违法者)必须接受这种制裁,如刑事法律关系。

  2.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1)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其特点:

  A.法律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如亲权关系中的家长与子女,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

  B.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强制性,既不能随意转让,也不能任意放弃。

  (2)横向法律关系:如民事财产关系、民事诉讼之原、被告关系等。

  3.单向(单务)法律关系、双向(双边)法律关系和多向(多边)法律关系(按照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

  (1)单向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体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2)其实,一切法律关系均可分解为单向的权利义务关系。

  (3)双向(双边)法律关系,是指在特定的双方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着两个密不可分的单向权利义务关系。(4)所谓多向(多边)法律关系,又称“复合法律关系”或“复杂的法律关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其中既包括单向法律关系,也包...

2019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章节预习资料(2)

 

  本网站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2019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章节预习资料(2)”,希望有所帮助,更多司法考试信息请关注本网站的及时更新哦。祝同学们金榜题名!

法的本体:第四节 法的渊源与分类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一)法的渊源的含义

  我国目前所讲的法的渊源,一般有实质意义法的渊源和形式意义法的渊源两种不同的解释。

  1.在实质意义上,法的渊源指法的内容的来源,如法渊源于经济或经济关系。

  2.形式意义上的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法理等。在我国,对法的渊源的理解,一般指效力意义上的渊源,主要是各种制定法。

  (二)法的渊源的分类

  1.根据法的渊源的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将法的渊源分为成文法渊源与不成文法渊源。

  2.从法的渊源与法规范关系的角度,可将法的渊源分为直接渊源与间接渊源为法的直接渊源,学说等法规范、法条文间接相关的渊源为法的间接渊源。

  3.根据是否经过国家制定程序,法的渊源可以分为制定法渊源与非制定法渊源。

  4.根据法的渊源的相对地位而分为主要渊源与次要渊源。

  5.在实践中,法的渊源最主要的分类为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

  (1)法的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可以从体现于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明确条文形式中得到的渊源,如宪法、法律、法规等,主要为制定法。

  (2)法的非正式渊源则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这些准则和观念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权威性的明文体现,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等。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一)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为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

  5.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6.规章

  7.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二)国家政策是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之一。在法学上一般也认为,习惯应视为我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三)在当代中国,不采用判例法制度,判例不具有拘束力,不是法的正式渊源之一。但我国应当重视判例的作用。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

  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是指有权大国家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时,必须遵循有关要求,使规范性法律文件符合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从而使一个国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内部和谐、外部协调的整体。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要求

  (1)不同等级或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只能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

  (2)应明确不同登记或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不同法律地位、效力及其相互关系;

  (3)不同登记或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特定表达方式;

  (4)法律文字的简练明确,法律术语的严禁统一...

2019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章节预习资料(1)

 

  小编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了《2019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章节预习资料(1)》,希望给您带来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本站,请持续关注。小编祝您考试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哦!

法的本体:第一节 法的定义

  一、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

  1、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具有三个特点:

  (1)用说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暴力解决问题。

  (2)必须根据法律来说理及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

  (3)必须在程序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定和解决法律问题。

  * 这其中,根据法律说理是核心。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是否能够忠于法律,就是他最大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问题。

  2.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须具有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及其对象。

  (1)法律必须发展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的准则。

  (2)法律职业者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

  1.以往的法律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

  (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认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虽然是从法的外部结实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根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3)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

  2.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

  (1)神意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观点)

  (2)意志论。(如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3)正义论。(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3.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

  (1)规则论。(一般认为法是一个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

  (2)命令论。(这种观点与规则论相同之处在于都将法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所不同的是,规则论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该体系内部,而命令论则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权力。)

  (3)判决论或预测论。(这种观点认为法就是对法官的判决的预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不是写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东西,而是法官的倾向和意见,法官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才是真正的法。)

  4.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律现象:

  (1)19 世纪末,尤其是 20 世纪初以来,西方法学界许多学者开始将法置于一定的社会现象领域交易研究。

  (2)这种观点总体上看,不再将法律视为鼓励的、与社会脱节的想象,而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其他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产物。

  5.法的本质的展现过程,反映了法的本质的层次性:

  (1)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

  A.法的正式性体现在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B.法的正式性还体现在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

  C.法的正式性也体现在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

  (2)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

  A.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3

 

  出国留学网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小编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3

  1.下列行为中,不可被提起行政诉讼的有:( C )

  A.罚款

  B.没收

  C.国防行为

  D.强行摊派

  2.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务员,因其是以所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的,( D )

  A.故成为行政诉讼的共同被告

  B.故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C.故不能称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D.故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3.下列选项中属于可诉性行政行为的是?( D )

  A.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

  B.行政机关内部人事管理行为

  C.劳动争议仲裁行为

  D.行政裁决行为

  4.行政诉讼中的原、被告一般是( A )

  A.原告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B.原告是国家机关,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原被告均是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

  D.原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被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5.行政案件原则上由( A )人民法院管辖。

  A.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

  B.原告所在地

  C.被告所在地

  D.上一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6.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 D )人民法院管辖。

  A.被告所在地

  B.原告所在地

  C.第三方所在地

  D.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

  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以( B ) 为行政诉讼被告。

  A.该派出机构

  B.该行政机关

  C.该行政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

  D.该派出机构和该行政机关

  8.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诉讼时效的规定是,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多长时间内? ( D )

  A.一个月内

  B.二个月内

  C.三个月内

  D.六个月内

  9.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 C ),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 )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A.十五年,十年

  B.十年,十五年

  C.二十年,五年

  D.二十年,十年

  10.对国务院部门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应由( C )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A.高级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中级人民法院

  D.基层人民法院

  11.根据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不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是:( B )

  A....

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2

 

  出国留学网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小编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2

  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 C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B )。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 A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B )。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 C )。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 ),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

  7.发展是我们党( B )的第一要务。

  B.执政兴国

  8.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 C )这个中心。

  C.服从和服务于

  9.我国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是坚持( B )。

  B.改革开放

  10.要坚持( B )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B.对外开放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 D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 B )政治。

  B.民主

  1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 B )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4.在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时,我们党历来坚持的五项原则是( C )。

  C.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5.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 A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A.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16.党的思想路线是( C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17.党在任何时候都把( B ),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B.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18.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 C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C.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民主集中制是( C )。...

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1

 

  出国留学网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小编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司法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试题1

  1. 我国第一次确认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D )

  D.1982年宪法

  2.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 D )

  D.《独立宣言》

  3.现行宪法序言明确宣告本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 D )

  D.根本任务

  4.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是 ( C )

  C.2014年12月4日

  5.现阶段,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是( D )

  D.非公有制经济

  6.根据现行宪法规定,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正在服刑期间( C )

  C.准予行使选举权

  7.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 A )

  A.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8.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 B )

  B.全国人大常委会

  9.现行宪法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 B )

  B.集体所有

  10.根据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能对下列哪个人员提出罢免案?( C )

  C.全国政协主席

  11.现行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C )

  C.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2.现行宪法第3条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 B )

  B.民主集中制原则

  13.根据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 B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14.根据现行宪法,国务院总理人选的提名权属于( C )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 D )相适应。

  D.社会发展计划

  16.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我国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是( A )

  A.双重领导体制

  17.以下关于人民陪审员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D.人民陪审员没有任期限制

  18.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由( C )

  C.国务院审批

  19.现行宪法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 C )

  C.取得赔偿的权利

  20.根据我国国徽法的规定,国徽及其图案不得用于( C )

  C.商标和广告

  21.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可以行使的权力是( A )

  A.选举同级人民法院院长

  22.根据现行宪法,我国人民法院上下级的关系是( A )

  A.监督关系

  23.根据现行宪法,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 A )

 ...

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宪法》考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出国留学网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宪法》考点”,希望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小编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宪法》考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

  一、公民的条件只有一个,有国籍就是公民。国籍的取得通常有两种方式:出生国籍,是指因出生取得国籍;继有国籍,是指因加入而取得国籍。

  出生国籍可以依据三种原则:出生地主义原则、血统主义原则、出生地主义与血统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继有国籍,自愿的基础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在中国居住的或有其他情况的可以依法取得中国的国籍。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人可以具有中国国籍?(2002年试卷一第87题)

  A.赵某,出生于中国大陆,父亲为美国公民,母亲为中国公民

  B.钱某,出生于法国,父亲为中国公民,母亲为日本公民

  C.孙某,出生于柏林,父母双方均为中国公民,1980年移民德国,定居柏林(德国采用出生地主义的国籍原则)

  D.李某,出生于中国,父亲为无国籍人,母亲也国籍不明

  答案:ABD。

  解析:《国籍法》第4条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第5条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第6条规定:”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A项符合上引第4条的规定,B项符合上引第5条的规定,D项符合上引第6条规定,因此均为

  二、公民与人民的区别,一般了解即可。

  三、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新发展,以往的宪法都是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后面,82年宪法把它放在了前面。宪法关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条文,几部宪法不同,82年宪法规定了一些新变化,如增加了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是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引申而来的。

  1.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

  2.国家机关对公民平等权利的保护,对公民履行义务平等的约束,平等的要求。

  3.任何人不得有特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还涉及到民族的平等,男女的平等。

  我国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西方国家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强调的内容不一样,西方国家强调的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都要平等,我们国家强调执法,司法、守法的平等。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般了解。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无罢工,通信放在人身权部分)

  言论自由是公民(主体是公民,非新闻单位)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语言的方式有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方式。

  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我国现在施行的是预防制和追惩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