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成考语文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成考语文栏目,提供与成考语文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成考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点

 

  成人高考作为在职小伙伴们提升学历的方法之一,它语数英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成考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考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点

  语文考试重点知识

  一、考试命题特点及考点

  高起点语文考试是全面考核语文能力的一种考试,它主要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鉴赏、写作几个方面。一般由一卷、二卷组成,一卷是机读,是单选题。二卷是笔答。在测试中占的比例最大的是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两项。

  语文考试没有指定教材,所以也就没有固定课本,没有规定基本篇目,考试只是遵纲不循本,主要是考察能力的掌握:

  一方面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这里重点考查的是字音。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三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注意拼音规则。

  其次,要注意同音字和多音字,例如: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苗圃逮捕哺育铺面相辅相成

  B.侥幸皎洁缴纳蹊跷矫枉过正

  C.仿效旋转旖旎旅行防微杜渐

  D.机械告诫押解拮据心存芥蒂

  这道题考的是读音不相同,考生就应该利用同音字进行排除。也就是说,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同音字,就应该淘汰。本题答案是C,五个加点字的读音分别是fǎngxuányǐlǚfáng。做这种题时,可以直接选取答案,如果不认识答案中的字,也可以从其他选项中采用同音字排除法。

  再次,要注意辨识错音字,也就是我们生活中读错音的字。要注意纠正错音字,特别要小心那些已经习惯读错的字,避免犯读半边、混读形似字、误读声调的错误。

  2.辨识现代汉语常见的错别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一是同音字代替。也就是我们在书写时使用了一些音同而字形、字义皆不同的字代替,造成错别字的现象。例如:“威胁”一词经常有人把它写成“危胁”。二是形似字混用。在书写时误将一些形体相似而音、义绝无关系的词混用。例如:将“明星”写成“名星”。三是乱用简化字。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只图一时省事,将一些笔画多的汉字随便简化,造成错别字。例如:把“舞会”写成“午会”,把“零件”写成“另件”。在语文考试中,不仅在Ⅰ卷的选择题中有错别字试题,而且在Ⅱ卷的问答题和作文中出现错别字同样会被扣分。

  3.同义词、多义词和常见的成语。在复习同义词时,要注意区分其细微的差别。如“截止”和“截至”,前一个词的意思是一件事情的时间到了最后的时候,后面不会再有机会;后一个词的意思是一件事情在某一时间段上,后面还会有继续,使用时要注意使用的对象。多义词的使用,要注意它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准确意思。比如:“风骚”一词,在“独领风骚”和“卖弄风骚”中意思绝不一样。另外,复习成语时,要掌握成语本身真正的意义。例如:“不以为然”这一成语,不少人将其用成了“满不在乎”的意思,其实,它的意思是“不以为是这样”。成语复习最好将范围圈定在常见的成语上,要把握成语的准确意思,不要含含糊糊。此外,考生还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感情色彩,特别要注意那些原本有感情色彩的词在使用时的变色情况。

  4.辨识和修改病句。在语言知识及其运用中,新的成人高考大纲...

2017年成考语文考前记忆:记叙文

 

  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成考语文考前记忆:记叙文”,更多新闻资讯、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尽在出国留学网!

  2017年成考语文考前记忆:记叙文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白描

  衬托 渲染 照应 反衬 烘托 对比 美景衬哀情

  伏笔 铺垫

  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卒章显志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象征 想象 联想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

成考语文2017文学常识考点:《大同》

07-08

 

  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了“成考语文2017文学常识考点:《大同》”,更多新闻资讯、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尽在出国留学网!

  成考语文2017文学常识考点:《大同》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本文是孔子参加鲁国的祭礼后,与弟子子游的一番谈话。

  2.文章主旨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述了“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克己复礼”和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顺应自然;“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小康社会“天下为家”,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社会治安,“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4.正反对比

  本文以正反对比的方法凸显了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不同,表现在社会所有制和政治目的的不同,人事制度、人际关系的不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社会治安不同等方面。**对比,可以看出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强烈向往,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强烈不满。

  5.排比修辞

  排比可以增强文章的说理气势。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例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

...

成考语文文学常识高频考点——《秋水》(节选)

07-08

 

  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了“成考语文文学常识高频考点——《秋水》(节选)”,更多新闻资讯、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尽在出国留学网!

  成考语文文学常识高频考点——《秋水》(节选)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多采用寓言形式。

  2.文章主旨

  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在客观上,这一主旨给今人的启迪是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

  3.寓言说理

  《秋水》一文通篇采用了寓言的方式说理。文中的主要人物北海若和河伯是庄子虚构出来的神话人物。北海若是庄子思想的化身。文章**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4.比喻论证

  在论证上,多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道理。在论述一个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环境的限制时,连用了“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这是将同一类型的比喻集中在一起比较论证。又如论述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个问题时,连用了几个比喻:“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等。也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如将“曲士”与已自知浅薄的河伯对比。在不同的层面上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表现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

2017成考语文讲义:《寡人之于国也》

07-08

 

  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了“2017成考语文讲义:《寡人之于国也》”,更多新闻资讯、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尽在出国留学网!

  2017成考语文讲义:《寡人之于国也》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议论文。

  2.中心思想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具体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统治者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表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的思想。

  3.连锁推理

  所谓连锁推理是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推理的好处是可以使文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前后承接紧密,气势强劲。本文运用了连锁推理的地方有两处:(1)在论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孟子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为前提,推出了“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接着以此为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结论。最后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了“王道之始也”这一更新的结论。(2)论述行王道的根本措施的时候,孟子由“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等措施人手,推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结论,再由此结论推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新结论。

  4.排比句的作用

  本文中有两组排比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排比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5.比喻的作用

  本文著名的比喻是“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使用的,说明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在治国方法上无本质的区别,否定梁惠王的“尽心”之说。还有一处比喻是在论述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的时候,运用了“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露梁惠王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错误观点。比喻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形象而生动,具体而深刻。

...

2017成考语文考点精讲:《季氏将伐颛臾》

07-08

 

  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了“2017成考语文考点精讲:《季氏将伐颛臾》”,更多新闻资讯、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尽在出国留学网!

  2017成考语文考点精讲:《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2.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

  “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鲁哀公在位时,国内季(康子)氏专权。费地是季氏的封地,为了扩张势力,季氏欲吞并近邻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为季氏家臣。

  季氏发兵前,冉有、季路将此事向老师孔子汇报。孔子因此严厉谴责了季氏的错误决策,也批评了弟子们作为家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和弟子一共有三次对话,在第一次对话中就陈述了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有三: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3.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一主张出现在课文的第三段,孔子在驳斥了弟子冉有的自我辩护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议论方式。驳立结合

  本文是对话形式展开的驳论文。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本文总体上是驳论,孔子以治国以礼反驳季氏将伐颛臾;以家臣应尽职尽责驳“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以为政以德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但驳论之中有立论,在驳斥之后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在对冉有的批评中,提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断将自己的观点推向深入。

  5.论据的多样性

  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6.双重比喻句的作用和含义

  本文的重点双重比喻句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好比虎兕从笼中出来伤人,颛臾无辜受难,如同龟玉毁于椟中。第二层含义是将冉有和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无论是季氏出兵还是颛臾被毁,冉有和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7.反诘句的作用

  本文的反诘句有:“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作用是增强感情色彩,加大说理力度。

...

成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解析:师说(2017年版)

 

  古文的魅力犹如幽兰绽放,或享静,抑受益。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出“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解析:师说(2017年版)”,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成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解析:师说(2017年版)

  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有的人向老师学习,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

2017年成考语文诗词专项复习:谏逐客书

 

  温故而知新。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出“2017年成考语文诗词专项复习:谏逐客书”,希望考生们按计划巩固旧识哦~

  2017年成考语文诗词专项复习: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对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其散文长于说理,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载于《史记-李斯列传》。

  “书”这里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重点)

  主旨

  要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注释1,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重点)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上面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国事业发展的,逐客是错误的。

  疑难词句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过:错误)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以:因此;殷盛:富足;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3、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获:俘获;举:攻取;治强:富强)

  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散:使——散;从:合纵;西面:面向西;施;延续)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当初假使;却:拒绝;内:纳)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跨:统一;制:制服)

  7、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让:排斥;择:选择;就:动词,成就;却:推却;明:光大)

  8、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动词,使——建功立业)

  9、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使——来)

  10、强公室,杜私们。(杜:杜绝)

  全文翻译

  我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秦缪(穆)公征招贤能之士,从西方西戎那里招来了由余,从东方楚国宛地选用百里奚为相,从宋国接来了上大夫蹇叔,任用来自晋国的丕豹为大将,公孙支为大夫。这五位贤人,并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但秦缪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办法,移风易俗,百姓得以财富增多,国家得以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服务,诸侯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扩大了千里国土,国家至今安定富强。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己有,向西吞并了巴和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攻取了汉中,!收服了少数民族,控制了鄂地和郢都j伺东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据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使它们面向西方臣服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魏冉的帅印,放逐了同母弟华阳君,巩固了王室,杜绝了豪门权贵的专权,逐渐吞灭诸侯,使秦国完成称帝的大业。这四位国君,都凭借的是客卿之功。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如从前四位君主...

2017年成考语文古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出国留学网成人高考栏目为大家带来“2017年成考语文古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大家要做好复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来,祝大家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此文能帮到您!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一、选择题

  1.《陈情表》是一篇(  )

  A.书信

  B.小说

  C.辞赋

  D.奏疏

  【答案】D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  )

  A.李斯《谏逐客书》

  B.李密《陈情表》

  C.李清照《声声慢》

  D.曹操《短歌行》

  【答案】B

  3.《陈情表》中“结草”典故出自(  )

  A.《国语》

  B.《战国策》

  C.《诗经》

  D.《左传》

  【答案】D

  4.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  )

  A.《文选》

  B.《乐府诗集》

  C.《曹操集》

  D.《战国策》

  【答案】 A

...

2017年成考语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出国留学网成人高考栏目为大家带来“2017年成考语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大家要做好复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来,祝大家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此文能帮到您!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一、选择题

  1.下列文章中,属于奏章的是(  )

  A.《谏逐客书》

  B.《答李翊书》

  C.《报刘一丈书》

  D.《答司马谏议书》

  参考答案:A

  2.《谏逐客书》谏的对象是(  )

  A.秦穆公

  B.秦始皇

  C.秦惠王

  D.秦二世

  参考答案:B

  3.本文中,作者先列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广招人才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参考答案:A

  4.《谏逐客书》中“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对偶

  B.排比

  C.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