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林中路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林中路读后感栏目,提供与林中路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林中路读后感

05-11

标签: 林中路读后感

 

林中路读后感【篇1】

  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它们都是通过一个第三者——艺术而存在的。

  作品是什么以及如何是?所有作品都具有一种物因素。建筑作品中有石质的东西,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语言作品中有话音,音乐作品中有声响。然而艺术作品除了物因素之外还是某种别的东西。

  其中这种别的东西构成艺术因素。作品不同于纯然的物本身。作品还把别的东西公之于世,他把这个别的东西敞开出来。所以作品就是比喻;制作物与这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作品乃是符号。

  比喻和符号给出一个概念框架,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在这一视角中去描绘艺术作品的。但在作品中唯一的使这别的东西敞开出来,并把这别的东西结合起来的东西,仍然是艺术作品的物因素。看起来,艺术作品中的这种物因素仿佛是一个屋基,那别的东西和本真的东西就筑居于其上。

  我们的意图是找到艺术作品的直接的和全部的现实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真实的艺术。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作品的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相当清晰地认识物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艺术作品是否是一件物,别的东西正是附着于这物之上的。

林中路读后感【篇2】

  现代的根本现象:科学,机械技术;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之内的过程;人类活动被当作文化来理解和贯彻;弃神。

  我们沉思现代就是在追问现代世界的图像。世界是表示存在者整体的名称。不局限于宇宙和自然,历史也属于世界。世界图像就是关于存在者整体的一幅图画。从本质上看,世界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这时存在者整体便以下述方式被看待了:唯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摆置而言,存在者才是存在着的。在出现世界图像的地方实现着一种关于存在者整体的本质性决断。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状态中被寻求和发现的。

  只要存在者没有没有在上述意义上得到解释,那么世界也就不能进入图像中,也就不可能有世界图像。世界成为图像,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

林中路读后感【篇3】

  海氏在《本源》中对物提出了三种解释:物是若干特征的集合、物是感官上被给予多样性的统一体、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着重讲一下海德格尔关于第三点——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的探讨的理解。

  海氏首先提出,形式是理性的,质料是非理性的,对于形式与质料二者的变式,即所有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图式。除此之外,形式-质料结构规定了器具的所在。而器具是处于物与艺术作品的中间样态,器具的出现,同时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用性。一旦“有用性”的概念出现,人的因素便不可避免的混杂在了物的因素中,是人之所需才确定了物之所是,由此,排除了有用性和制作特性的“纯然物”便受到了遮蔽。

  回到对物的第一重理解,物是若干特征的集合。海追溯了古希腊语言传统,物的内核(基体、基底)在语言的更新化过程中被翻译混淆了经验,是为主体(主语);物的特征是为属性(谓语)。由什么定义和衡量属性?必然是以人的认知为尺度。因此,理性再次压倒了物,是为遮蔽。

  在此,海氏提出,我们无法确定感官上被给予的是物本身的现身在场,因为物与我们之间往往有所混杂,即遮蔽。但我们习惯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一切存在者,这种先入之见始终如有色眼镜一般影响着对本源与世界的探究过程。他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