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栏目,提供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原文

  作者:张仲景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苦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栝蒌实大者一个(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凡是可以攻下的病症,使用汤剂比丸剂、散剂的疗效好,但要注意邪去病愈即应停止服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完。

  阳明府实证,发热出汗多的,应急以攻下,可用大柴胡汤。

  腹泻,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平实有力,脘腹部按之坚硬的,是阳明燥屎内结、热结旁流之证,应当急下,可用大承气汤。

  腹泻、脉象迟而滑的,是里有实邪、热结旁流之证,实邪不去,则腹泻不会停止,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问:病人有宿食内停,怎样来判断?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浮大,按之反现涩象的,尺部脉也微微见涩的,这是宿食内停之象,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腹泻,不想饮食的,这是内有宿食的表现,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腹泻愈后,到了次年的同一时间又复发的,这是病邪没有除尽的缘故,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症见腹中胀满疼痛的,这是内有实邪的征象,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

  腹泻,脉反见滑的,是内有宿食之象,攻下宿食就可痊愈,可用大承气汤。

  腹部胀满持续不减轻,即使减轻也微不足道的,这是内有实邪,应当攻下,可用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伤寒病后,脉象沉实有力,是内有实邪的表现,攻下则实邪可除,可用大柴胡汤。

  脉象左右都弦而迟的,是寒饮内停之象,病人多有心下痞胀硬结。脉象大而紧的,是阳盛邪实之象,可以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温) 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译文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三两,切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未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这种病人,假如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因为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译文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有挥霍撩乱之势的,这就叫霍乱。

  问:症候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畏寒、呕吐腹泻并作,这是什么病?答:这叫霍乱。霍乱的呕吐腹泻是自内而发,故初起与表证同时出现,并且在呕吐腹泻停止后还有头痛、畏寒、发热等表证存在。

  伤寒病,脉象微涩,这是因为原先患霍乱,吐泻太甚、津液大伤的缘故。经过四五天,病邪由阳经传入阴经,势必会发生腹泻。如果起病就吐泻的,是霍乱病吐泻,不可按伤寒论治。如果病人想解大便,反而只打屁,却解不出大便的,这是病已转属阳明,大便一定硬结,估计十三天可以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腹泻后津伤肠燥,大便应当变硬。如果病人能够饮食的,为胃气恢复,则病即可痊愈。现在病人反而不能饮食,为胃气未复。经过六天,邪气行至下一经,此时病人稍能进食,为胃气稍复。再过六天,邪气又经过一经,此时病人已能够进食,示邪气行经尽、邪气衰尽、胃...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uoxue/)查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译文

  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少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3时到9时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