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陶行知观后感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陶行知观后感栏目,提供与陶行知观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陶行知观后感13篇

07-19

标签: 陶行知观后感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观后感呢?我们的感悟往往随着作品应运而生。观后感是一种反思的过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自我和人生,一篇好的观后感要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经过细致的分类出国留学网为您整合了“陶行知观后感”,所述建议仅供参考还请您自行权衡!

陶行知观后感【篇1】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读书,其本质是充实课本知识,将学生视野由课本引向社会,拓宽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努力尝试用多媒体辅导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读书是自己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我深深地折服于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由得让人赞同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我也感到自己在教学中是那样的贫乏,是多么地需要读书、学习。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陶行知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种“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了更深入地体会。

  做一个教学生学的老师

  陶先生说,先生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第三种是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这不仅是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教学生学呢?就是把教与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平时教学时,自己了觉得自己教不得法。现在想来,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的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的慢教的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可是,近些年,我清楚地认识到,再像以前那样做课是万万不能了的,新课程要求我们随着课堂变化灵活地外理备课预案,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过人的教育智慧,还要有一颗尊重学生、尊重课堂、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平常心。

陶行知观后感【篇2】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