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二

【 liuxue86.com - 高考文综 】

  在高考政治备考中,有很多知识点是我们要背诵的,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二》,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政治:哲学政治知识点一

  高考政治:哲学政治知识点二
  
 23.为什么说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存在,不发挥作用了?
  条件这一范畴,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的。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无法理解。条件对规律的作用也同样如此。
  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作为联系,规律同样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和发挥作用,一旦离开特定的条件,原有的联系过程中断,规律就无法存在、无法发挥作用了。例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价值规律存在的条件,因为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作用只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所以,一旦商品经济不复存在,价值规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不能发挥作用了。
  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性进一步说明了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同物质一样,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存在着,都在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规律,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必将一事无成,还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正象物质具有可知性一样,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当规律发生作用对人们造成危害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作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甚至变害为利。由此可见,认识规律必须认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对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4.人们可以创造、消灭、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什么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本身?
  人们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来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特性。它是不可违抗的,也是不能被创造、消灭和改造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规律是客观的,但影响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创造、消灭和改变的。正如具体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一样。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作为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会一成不变.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够加速或者延缓这一变化。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即以主观条件去改造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刨设实现预定任务所必需的必要条件。所以.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创造、消灭和改变的。不过,条件的改变并不是为所欲为。因为,改变条件和创设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了解或不具备改变条件和刨设条件的条件,改变和创设的活动就会失败和落空。总之,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改变和创造规律的条件也是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
  25.怎样理解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①理解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容易,而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则不同,人类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是有人参与的,而且是有意识、有目的、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的,说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就比较难理解。思维是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其规律是客观的就更难理解。
  ②如何突破?
  首先,讲清规律客观性的含义。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的意思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客观性的含义,就是指它的存在与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它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不是人们的意识所赋予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反之,则不起作用。
  其次,讲清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客观性的表现,是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第三,讲清规律具有客观性的根源。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它必然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所以说,肯定物质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与旨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致的。
  第四,关于思维规律的客观性。说思维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说思维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的思维活动而存在,只是就人的认识与思维规律的关系而言的。思维规律是被反映者,人的认识是反映者。被反映者的思维规律不依赖于反映者即人的认识,而且不管人类反映的程度如何,这些规律仍然自在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思维规律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要起作用。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把握不到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思维规律就决定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必遭失败。不论思维规律促进人的认识,还是惩罚人的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26.定律是规律吗?
  定律是不是规律,必须先弄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从二者的区别来看,①含义不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定律是指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于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②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定律则是主观的,它是人的认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得出的正确认识,可以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③发生作用的形式不同。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并起着作用;定律则是人们对某种客观规律的认识。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规律,获得规律。只有学习和掌握定律,才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即定律去指导实践活动,定律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④范围不同。事物发展的规律有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是在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普遍起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共性;定律所揭示的只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特别是在自然界中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起作用的具体规律,是对某一具体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2)从二者的联系来看,规律和定律不是毫无联系的。定律是人们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定律离不开规律,没有规律也就没有定律。教材中讲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指在科学上对任何两个宏观物体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作用的力这种自然规律的概括,不能由此推出定律就是规律。
  可见,定律不是规律。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世界上除了已经被人类认识了的规律,还存在许多尚未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规律,人类每认识一个规律,就意味着人类将产生一个定律。科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7.“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按规律办事”有何异同?
  (1)区别:①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②哲学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依赖的哲学原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按规律办事所依赖的哲学原理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它是辩证唯物论的重要原理。
  (2)联系:①两者皆为方法,虽然两者所依赖的哲学原理不同,但作为方法论,都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②两者存在内在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就不可能做到按规律办事,这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来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同时,按规律办事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规律本身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遵循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实际上也就尊重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了从实际出发。
  28.怎样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①对判断新旧事物客观标准的认识和把握,主要困难不在理论上,而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区分和把握。
  ②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这一客观标准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比较中概括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旧事物违背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旧事物没有生命力;新事物具有远大发展前途,旧事物正在日趋灭亡,没有远大前途。
  第二,对不科学的标准进行分析比较。一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般来讲,新事物可能是后出现的;二是说明不能把产生时间的先后作为标准的原因,并指出这种标准错误的实质,从而说服学生接受正确的标准。对其他二个不科学标准的分析比较也应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可以重点分析比较其中一个不科学标准,让学生举一反三。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29.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是什么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因此既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又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这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其对立属性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体现对立面之间互相吸引的一种趋势。它表现为:其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双方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失去其中任何一方,都会使矛盾不成其为矛盾。可见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的关系。它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种是事物双方对抗性的不相容关系,例如阶级斗争;一种是事物双方的非对抗性的相容的关系,例如人民内部的矛盾。
  可见,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同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不同的,但又是有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一个侧面,即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属性即斗争性。斗争性的绝对性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矛盾同矛盾的哲学范畴一样,是个永恒的范畴。
  二者的关系说明,把它们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割裂开来都是不正确的。
  
30.世界的多样性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吗?
  这个问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周围的大干世界,以其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丰富多彩性呈现出来,这就是辩证唯物论所揭示的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状态。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运动之所以显示出干差万别的复杂情况,正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各有其特殊的性质。认识这种特殊性、复杂性是极其重要的。毛泽东同志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3页)正是这种质的区别,造就了物质世界的多姿多彩性。
  不仅不同的事物有其矛盾的特殊性,而且每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不同阶段,都包含着各自的特殊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形成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干变万化。
  不同质的矛盾,有不同质的解决方法,大量普遍存在的方式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也可以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还可以是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使矛盾得到解决。这种矛盾解决方式的多样性,也造成了客观物质世界的纷繁多姿相干差万别。
  由此.题述的观点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不同质的事物间的差异使客观物质世界表现为多样性,整个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论唯物论原理描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状态,唯物辩证法原理揭示了形成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在于矛盾的特殊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对事物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从方法论角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联结在一起。
  唯物论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要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客观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是”。
  我们做工作既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啦,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为什么对实事中的“是”,要孜孜以“求”呢?为什么要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因为我们赖以作为出发点的实际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就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实际总是全面的,实际又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必须—分为二地认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际是全面的,要求我们对任何水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部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两分法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实际又是变化发展的。实际在变化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及其特点,找到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只有坚持两分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对事物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可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方法茫是互相联结,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书求是.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否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失去了可靠的途径。
  人们想问题、做事情,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决定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和发挥知识的指导作用,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离开了实践,离开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和科学实验,就谈不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最后,只有坚持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最高的利益。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首要的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为群众谋利益,为工农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就是科学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要求我们在评价人生价值时,必须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第一位,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的奉献。这就是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人民群众的实际,我们面对的“实事”,是国家的、社会的事实,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牦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去探索,去研究,去奋斗,要付出很大的辛苦,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如果不是树立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和奉献第一的价值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三观”的辩证统一。
  32.两点论和均衡论、重点论和一点论的本质区别何在?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具体说,两点论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看两点,而不是看一点,这是辩证法全面的观点。
  由于认识事物的内部矛盾、全面地看问题是要花费气力的,人们往往容易离开事物内部矛盾去观察问题,这必然会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属性绝对化,这就是一点论。一点论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的观点。
  重点论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不去把握这个重点,甚至否认这个重点,而把各种矛盾情况或矛盾双方平均看待,就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都是有害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当他们运用“两点论”的时候,有时会不分主次轻重,胡子眉毛一把抓,犯均衡论的错误;当他们抓“重点”的时候,又可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一点论的错误。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离开重点看两点就成了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看重点就成了一点论。我们坚持辩证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33.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有何区别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基本矛盾亦称“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规定和影响这个过程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
  从二者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它们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主要矛盾仅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未必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可能只存在于或主要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基本矛盾则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它规定着这个过程的本质,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能把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混为一谈。此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只有一对,而基本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有时不仅仅是一对。
  然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把二者截然分开也是不对的。
  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基本矛盾,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外,主要矛盾在它存在的一定阶段从一定侧面表现着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作为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则制约和影响着主要矛盾。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则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可见,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同一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34.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从哲学上看,条件这一范畴,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特征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必要条件是指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不可缺少的诸要素的总和。必要条件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非它不可,有它未必可。要想必可,还需其它条件。
  充分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足以够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充分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为:有它必可,无它未必不可。
  例如,对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来说,社会分工就是它的必要条件。没有社会分工,决不会有商品经济,有了社会分工,也不一定就有商品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吏上,商品经济是在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才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后并没有马上出现商品经济,因为那时还不具备商品经济产生所必不可少的其它条件。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充分条件。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而没有建立市场经济的地方不一定没有商品经济。
  从事物及其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三者的外延关系看,一般来说,必要条件的外延包含着并不大于事物的外延;充分条件的外延小于并被包含在事物外延之中。
  
35.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吗?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否定是同肯定相对立而同时存在于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事物的存在是因为其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而居主导地位,一旦其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就发生了质变,旧事物就被否定而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每望和新事物的诞生。只有经过否定,新事物才能向前发展。否定又是新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但新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旧事物中孕育出来的,是在吸收旧事物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新事物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中,消灭的是旧事物的根本性质,至于旧事物中那些经过改造后可以成为新事物养料的因素,则被新事物吸收过来加以改造,作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而保留下来。由此,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这就是辨证的否定观。辨证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继承,发扬。克服,抛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限,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继承,发扬表明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认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对旧事物全盘否定的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全面认识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只看到它们的本质区别而不懂得它们还存在内在的联系。这种认识上的错误极易导致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用其指导实践则会造成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36.形而上学是反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什么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至今,这种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总是喜欢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因为它省力气,有人说形而上学思想是懒汉思想,不无道理。认真分析起来,形而上学的影响存在着认识的和社会的根源。从认识上看,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各种事物、现象间既是彼此依赖的,又是相互区别的。因此,人们很难全面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如若只是依据自身的感性体验而把上述情景中的任何一面孤立和静止起来,就必然会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比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是医学解剖学的诞生。显微镜下的生物切片是脱离了活生生的生物体而孤立静止存在的图像。而这些细胞和物质在生物体中活动的状态在显微镜下无从得之,仅仅由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孤立静止和片面的。
  形而上学的存在还具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一般说来,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比较倾向于辩证法。辩证法不承认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变革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观点是同新兴的革命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一致的。处于没落和腐朽阶段的反动阶级或阶层,则比较倾向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把世界凝固化的观点,是同他们妄图使自己的江山永固、统治长存的愿望相符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就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37.假象和错觉是一回事吗?
  现象指事物的外表形态和表现特征,是本质的外部表现。这种表现有两种形式:即真象和假象。真象是直接地、正面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则歪曲地、颠倒地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是由事物本质决定并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们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它是一种客观的东西,真实的东西,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自然生活中的海市蜃楼就是一例。另外,人们还可以自觉地运用“制造假象”的手法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错觉表明的是主观反映者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在于主观反映者的错误感觉。所以,错觉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与错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任何假象都可能造成人们的错觉,错觉是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当然引起错觉的还有可能是其它原因。所以,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一定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必须学会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38.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人们对在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
  认识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不正确的反映。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既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在于人们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取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理论。
  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们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39.什么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辩证逻辑是研究人类辩证思维的科学。辩证思维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工具,是人们对辩证逻辑基本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论思维手段。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之一。
  分析是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并抽取在某一实践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部分的方法。综合是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性认识的方法。辩证逻辑中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的立足点是:事物的整体不等于各个部分相加的总和,各部分机械的相加,不会形成新的认识。辩证逻辑把分析与综合看作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并把它们作为一种统一的思维方法。
  两者的辩证关系。(1)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任何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人们感知到的对象是一个整体,感知不等于理解,要理解就要进行分析,把它抽象为不同的方面和属性,分别加以认识并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任何分析必须以综合为指导,脱离综合的分析,就会把整体中有机联系的各个部分孤立起来,而且没有整体观念的指导,分析就无从下手,最终导致以偏概全,形成错误的认识。总之,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尤其在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单纯的分析和单纯的综合都是不存在的。(2)它们相互转化。人们对事物的完全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而每一次的分析和综合都只能达到相对全面的认识,所以每次综合必须重新转化为更深层次上的分析,每次分析又必须转化为新的更高水平的综合,正是这种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这样相互转化的前进运动,才使人们越来越接近于对客观对象的完全认识。
  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的作用。在现代科学中,这种方法得到普遍的运用,人们借助于这一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获得关于事物多样性统一的具体知识。
  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的基本要求是:(1)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不是任意的,要以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关系及其运动、变化为依据。(2)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时,必须首先分析其内在矛盾,从中揭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自觉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获得更大的认识成果。
  4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共产主义的社会存在,为什么会产生共产主义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和能量,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必要和永恒的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但也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前提。(2)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即决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结论。(3)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决定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人们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就其构成而言,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划分,有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划分,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对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看,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迟或早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它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表现在:(1)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2)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3)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它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也可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做出预见。(4)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经济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方面却有可能是先进的。(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而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意识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产生现实的作用。
  就广义的共产主义而言,它应包括三层含义:即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共产主义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实际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预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怎样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呢?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依据当时的社会存在状况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的时代,他们直接参加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斗争,取得了丰富的、直接的实践经验,同时吸取了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他们研究和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必然使其走向灭亡,最终被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一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走向共产主义,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认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从列宁的论述中,我们体会到,如果没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亲身实践,没有对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没有对前人科学成果的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就提不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见。另外,诸如共产主义者同盟(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对于广泛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团结各国革命工人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必胜的理论通过群众的实践,产生了巨大的现实作用,即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的信念深入人心,而且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就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正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的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科学的理论可以预见未来,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41.哲学上所说的价值与经济学所说的价值有何区别?
  哲学史上关于价值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从词源上说,“价值”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掩盖、保护、加固”,后来演化成“可珍贵的、可重视的”等。可见,这个词是人表述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意义的概念,是一个主客体关系的范畴,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没有形成关于价值问题的系统论述,但有一系列的基本观点。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实践是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等。
  循着这个前人的基础,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价值及其特征:(1)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价值的最一般本质的科学抽象。它不同于某种具体的价值形态,也区别于具体科学中的价值概念。价值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属性的需要,以及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的统一,可见价值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表现,它既不能单纯归结为客体所固有的属性,也不能只归结为主体的需要或愿望,而只能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之中。(2)价值是相对人而言的,所以价值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人,客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价值产生的根源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从人的实践中产生的,所以,价值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人及其社会实践的社会性、客观性决定了价值也具有社会性、客观性。(3)价值是多元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价值按照区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正价值,负价值;人的价值,物的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对个体的价值,对社会、对集体的价值等等。
  讲清了哲学上的价值概念,自然就能与具体科学中的价值相区分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是指商品的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与这个价值相关联的还有价值量、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
  归结起来,哲学上的价值与经济学中的价值,其区别主要表现为两点:(1)价值表示的关系不同。哲学上的价值表示的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对价值的最一般本质的抽象。而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劳动的对象、使用的工具以及生产的方式、方法等具体的东西,所剩下的惟一的一个共同的东西——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表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2)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不同。哲学上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那么,判定一种事物是否有价值、价值大与小,当然就要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由于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干差万别的,面对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哲学上的价值评价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大小,及由它决定的商品的价格不是由任何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明显地带有确定不移(一定条件下)的客观性。
  42.向社会索取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吗?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和个人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关系层次,社会是高层次,个人是低层次。所以,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自己能够说明的,更不是看他从社会、从他人那里索取了多少,而是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人生价值是体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范畴,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的统一。可见,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二者是统一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就是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是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1)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它的社会成员在劳动中不断地为社会积累财富,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才能实现。而只有社会不断发展,才能不断满足每个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应该先于和大于对社会的索取。(2)个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应为社会和他人尽到一定的责任,承担一定的义务,也应该多作自己的贡献。(3)先进人物的主要特点是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是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表率,大家都应向他们学习。
  
  43.为什么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即对整个世界一切事物、过程和关系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就其知识形态来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相比,世界观的外延最大,具有统帅意义。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人生观是在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思考人自身的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是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人们的价值观以价值追求为核心,以价值标准为主要表现,其最深刻的根源和实质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它给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论指导,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和贯彻。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哲学层次的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指南。人生观对世界观也有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人生观正确的人容易接受科学的世界观,而人生观不正确,则容易受错误的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正确认识人生问题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关系’:世界观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因为怎样进行价值评价首先是一个世界观问题,价值本身反映的是主体人的需要和客体事物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所以,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要求:一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人的需要的正确认识。前者是形成正确评价的基础,后者是必备的条件。无论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是对人的需要的认识,都首先是世界观问题,只有对世界,对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样,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世界观更丰富、更完善。
  (3)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统一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观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从社会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从而把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看作对社会的贡献,以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人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各有自己特定的内含,但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4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之间的关系如何?
  个人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单个的人。人民群众在质上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量上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个人与群众是对立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是始终生存在群众集体中的人,无群众也就无个人。同样,没有个人也就无所谓群众。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是生产实践的主体,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摧毁腐朽社会制度的斗争。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考察。量是指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大小;质是指个人对历史所起作用的性质,有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有起消极阻碍作用的。一般来说,任何普通个人对历史发展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必须与其它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一般来说,在阶级社会里,普通个人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杰出人物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决定各种历史事件,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杰出人物这种历史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任务的认识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的深度和广度。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召唤英雄,锻炼英雄,筛选英雄。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决定的,在任何时代,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他们既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因此,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表现,这种观点无视或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是少数杰出人物的盲目追随者和使用工具,这是对历史的颠倒,是对人民群众的污蔑,是十分荒谬的。
  
45.实践和实际的关系如何?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或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我国现阶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是通过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那些环节,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没有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实践这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实际,亦称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是指在认识和实践中承认周围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看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实际,按照客观提供的可能性和条件,依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决定行动的方法和步骤。实际是纷繁的、复杂的、具体的,同时也是全面的、多变的。所以,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在实践中学会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综上所述,实践和实际并非完全相同,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指主体的活动状态。实际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指客体的存在状态。联系是:实践是实际主体化(被认识和改造)的根本途径。因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只有通过实践对其认识和改造,才能成为人类所需要的,有价值的实际。
  推荐阅读:高考政治大全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想了解更多高考文综网的资讯,请访问: 高考文综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225122.html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
高校搜索
专业分数线
延伸阅读
掌握高考资讯,有助提前准备好考试,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重庆高考文综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重庆高考文综试卷及
2020-07-13
全国高考试题已经陆续出完,想知道考试试题的考生赶紧了解一下,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陕西高考文综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
2020-07-13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了,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新疆高考文综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新疆高考文综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07-13
了解高考试卷,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掌握高考,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宁夏高考文综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宁夏高考文
2020-07-13
掌握高考资讯,有助提前准备好考试,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辽宁高考文综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辽宁高考文综试卷及
2020-07-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提供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哲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本义、任务和含义吧!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哲学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
2018-11-23
高考政治知识点不但多而且有点复杂,看看本网站为你整理的高考政治高分知识点:常用哲学道理,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其他信息欢迎大家继续查看。高考政治高分知识点:常用哲学道理1.唯物论:(
2018-10-09
看看本网站为你整理了高考政治高分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同学们的政治复习有所帮助。其他高考复习资讯欢迎大家继续阅读。高考政治高分知识点汇总高考政治高分知识点汇总1高考政治高分知识点:常用
2018-10-09
高考政治经常会考到运动这个知识点,运动的规律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希望大家好好复习!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运动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2018-11-23
高考频道为大家提供2019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希望大家能记忆一下,这样在能在考试的时候更有把握!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9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1、毁绿补种”判决是生态
20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