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灭亡读后感

字典 |

2015-11-02 14:06

|

【 liuxue86.com - 读后感范文 】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编辑灭亡读后感系列,欢迎阅读。

  灭亡读后感(一)

  那是一个腐朽而又充满生机的年代,愚昧无知的国民饱受战乱之苦,《灭亡》读后感。颠沛流离,阴阳两隔已是司空见惯,其中的爱与痛令人潸然泪下,惋惜不已,不禁要为自己身处的时代感到庆幸。出身于1904年的巴金前辈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国家受凌辱,战火烧到家门口,百姓陷于水深火热却仍然是愚昧无知,他心中愤慨,于是才能写出像《灭亡》《憩园》《寒夜》这样的长篇小说。

  我认为巴金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巨匠,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的一面,褒扬人性的善良,抨击封建思想,各自引领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的作品我也读过不少,最先接触的是鲁迅先生的著作。似乎鲁迅先生总是在抨击在揭露,给人以巨大的震撼的同时,不免给人注入一丝寒意。文章如此有力,正是因为其忧国忧民,心境沉重,也正是因为这个,鲁迅获得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敬仰!www.liuxue86.com

  而巴金前辈,正如人们称之为"人民的作家",他的小说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是生活的一部分,家人的关心,朋友的照顾,故事仿佛就是真真切切的发生过一样,真情在流淌。但像鲁迅先生一样,巴金也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腐败,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剥削,是人民痛苦的根源。于是在他的作品里,我又看到了罪恶在横行,真情与罪恶交织的社会中,与真情伴随的便是痛苦,人们在期盼黎明…他用一片赤诚的心去写作,同样赢得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尊重!

  巴金曾说过:"我是一块木柴,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我想,他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灭亡》中创造了杜大心这样的一个人物,读后感《《灭亡》读后感》。

  杜大心,一个外表冷酷内心热忱,一个刚强而又脆弱的青年诗人。第一次爱情的破灭使他不再相信爱情,当他确信自己爱上了李静淑时,却又在不停地逃避,最后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告别了她,为理想付出了生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今中外,爱情被人们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对于17岁的我可能尚早,但我想,如果我是杜大心,可能就不会弃她而去了。这一点我确实是自愧不如,因为在理想与爱情之间选择,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他有自己的理想,一种有点偏激的理想,他要毁灭那些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结果正如巴金本人所说,杜大心是单独地在进行革命的斗争,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但他"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是值得我们敬佩的。退一步讲,即使不用去灭亡,试问,如今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怀有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渺远的思想?突然感到,现如今我们的精神世界真的是太狭隘了!生活节奏太快,娱乐太低趣味,人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去拓宽自己的精神世界。

  巴金前辈说的对,"我们的生命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一个人道德高尚,那他必定能创下一番事业,有所成就,高人一等;但如果一个人有道德还有一颗无私心,那么他将写下新的历史篇章,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光辉的一笔。巴老,您的生命已经开花了,开的很茂盛很绚丽!您的落红将化作春泥,滋养着后代,让他们也开出美丽的花朵….

  灭亡读后感(二)

  《灭亡》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先生第一部问世的作品。作品里,男主人公杜大心在爱与憎矛盾纠缠中痛苦地活着,他“知道自己在向着死之路上走去,而且分明感到死是一天一天地逼近",然而他无所畏惧,决绝地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切。他爱这个社会,但这个暗黑世界又让他恨之入骨。杜大心历尽黑暗的煎熬,看透社会的悲凉,为济苍生执念一生。结局的灭亡,是个人的执念,更是社会的残害。

  杜大心是恨这个社会的,但爱可出于纯粹的情结,恨却不能无缘无故。小说《灭亡》的开端,便道尽了人生苍凉社会暗无天日。被撞死的人“似人非人”,“头被轧碎”,“脑浆淌出来”,“血淋淋”的。人群,只是看热闹的看客,肇事者扬长而去,弃“这东西”于不顾。当权者骄横跋扈,漠视生命,“这东西,你还不如叫他狗好些”——这就是冷酷无人性的看客,这就是令人恨得咬牙的社会。“无边的黑暗中一个灵魂底呻吟”,只有“一个人底愤愤”于无边的黑暗不过微乎其微。众人的麻木,社会无底洞的暗黑,也便由这个看似冷清的街道无限延伸拓展。

  杜大心看透了这个社会,但并未绝望于此。“我要叫那些正被吃,快被吃底人不要像羔羊一般送进敌人底口里,就是死,也要像狼一般底奋斗而死,总得把敌人咬几口才行!只要能做到这一步,我自己底短促底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在第十章《爱与憎》里,杜大心是革命目的明确,意志坚定的执行者。汽车碾死人的决然潇洒而去;黑小孩的被打;贩卖小孩声在空泛黝黑的夜色中四起;军阀宰割人民,饿死的“像无数蛆”一样被抛在坑里······这一出出的惨剧,叫人如何能漠视?强烈的爱国情结,造就了杜大心愤世的性格。而现实的一幕幕,又牵引了杜大心童年时代里的痛苦回忆。一只鸡被宰做盘中餐对常人而言理所应当,而对于当时对世界怀着美好印象,充满好奇的爱的小孩来说,特别“花鸡”又是最好的玩伴,无异于晴天霹雳,彻底击毁了他对世界的美好感觉。被打破了的幻梦,杜大心的悲观心理,革命意志的坚不可摧,对自己意念的固守,这一切也都在情理之中。社会黑暗不可信,因而只有冲破黑暗的隔绝,才会有光明的未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么聪明地活着,像李冷、袁润身他们一样,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利己主义为原则;或者像杜大心,由始而终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救济苍生为旨,鞠躬尽瘁,死亦不惜。聪明人毕竟过多,可能像李冷拥有安逸生活的聪明人甚少。所以“聪明”的人民大众大多麻木冷淡。杜大心似的人物又太少,这也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爱之深,恨之未及,“恨铁不成钢”,爱与憎的转换,《灭亡》中很大一部分由绝对黑暗着的社会决定的,而其主观的人物性格的影响也在所难免。

  面对自己内心愈结的愁苦,而生人却用他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这是多么令人绝望。“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杜大心想呐喊,想要改变他们,并使其与自己统一战线。如若朋友对自己痛苦可以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慰藉他孤苦的心灵。但朋友们对他并不理解、反对,促使杜大心陷入矛盾。他相信他是个拥有爱的,爱母亲、爱小表妹,甚至可以拥有李静淑给予的甜蜜爱情,可于理智的意念,他又不赞同李冷他们用温柔感化,用爱驱散黑暗的想法。他认为这是幼稚不可取的,事实的确如此。“我不能爱,我只有憎,我憎恨一切的人,我憎恨我自己”,他坚定着“憎”的意念,爱憎之间,主人矛盾的性格也经由黑暗的扩大逐渐向“恨”过渡。当自己的痛苦无处呻吟,而那些人们却安于窟窿里的病态生活。这个社会已无药可救了,当决心救济天下于水深火热的深切的爱上升至巅峰的“憎”,恨比爱更有力量,即使怀恨者苦不堪言。

  上演的生活悲剧成为家常便饭,为了抑止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想法无可非议,因而李冷、袁润身他们的选择也并非错误。而因对悲剧深恶痛绝,誓死以自我力量救民于黑暗的理想是高尚的。持这种高尚理念的人对现实彻底的厌恶,给受苦或生活安逸的人以思想的震撼,这样的人是可爱的。然而在那冷漠麻木的黑暗社会,高尚可爱的人也只是自我高尚可爱着,鄙俗的安逸者依旧心安理得地舒服着。对于长期忍受着精神与外界双重折磨的人,知己甚比黄金可贵。对张为群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杜大心深怀歉疚。他在牺牲与活着之间徘徊着,想到张为群的问话“革命什么时候来” ,杜大心无从回答,亦永远没有机会亲口告诉他了,他不明白“具有一颗恨罪恶、爱正义、为别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黄金似的人”,为何会被扣在“杀头的盛典”上,成为一个被灭亡的人。”④“人是没有同情的东西,而且他正是在别人的痛苦上建立起自己的快乐”,⑤杜大心知道人们的痛苦,但憎恨那些丧尽良心的人。面对即将被砍的张为群女人骂他杀千刀的,短命鬼,男人们笑开了。有人斥责“盛典”不好看,砍下的头颅像球似的被士兵们踢来踢去,说革命党“人人得而诛之,孙联统治转运”,这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众生。活着,确是让满怀济世激情者陷入深深的无望。作为革命党的知己,杜大心怎能置若罔闻?即使不是那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杜大心也不希望自己是个苟存的“聪明人”。由最初生与死矛盾的艰难抉择,到立誓献身,决心要刺杀戒严司令,杜大心知道自己“是一个被命运判决了的人,人间的幸福是没有份的,一切的幸福在他面前都关住了”。⑥只有死才能够使他享受着安静的幸福。

  杜大心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接踵而至的黑暗压城,理想拘泥于绝望的泥潭,他已无能为力。最后刺杀戒严司令,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杜大心这么做表面上为朋友,然更希望可以在这暗黑世界点燃星星之火。

  杜大心的爱是深切的,恨却无可奈何,纵然只是“罗曼蒂克的革命家”,但“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⑦ 杜大心死有所值抑或死不足惜,这从来不是可以衡量的。“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为信仰献身,何尝不英勇?死,并不是完结,而是另一新生!

  灭亡读后感(三)

  手捧这本作为“巴金著作纪念本文丛”之一的《灭亡》,我是在一夜之间读完的。早就想读巴金的这部处女作,但是一个有着丰富创作的作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那是一个考验:巴金的书实在太多了,而我只是拥有他不多的几部著作,如几部代表性的小说《激流三部曲》、《人间三部曲》和《随想录》、《再思录》等。书店里也看不到《灭亡》,好在终于有了现在的这个版本。这是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策划、上海人民出版出版的。感谢编者的认真和细心,除了小说文本、巴金自己的序、七版题记和编者说明外,还收录了当时巴金的两桢照片和《[灭亡]作者底自白》、《谈[灭亡]》、《沙多-吉里》三篇相关的文章,让我们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了解到巴金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他不断被矛盾、痛苦折磨着的心路历程。

  1927年初,经过漫长的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巴金和他的朋友经马赛抵达巴黎。

  巴黎,这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年轻的巴金并没有平静的日子。离开法国三十年后,他这样回忆:

  每天晚上十一点以后,我从夜校出来,走在小雨打湿了的清静的街上,望着巴黎的燃烧一般的杏红色天空,望着两块墓碑似地高耸在天空中的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想起了许多关于这个“圣母院”的传说。我回到旅馆里,在煤气灶上煮好了茶,刚把茶喝完,巴黎圣母院的悲哀的钟声又响了,一声一声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谈[灭亡]》)

  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是悲哀的,只因为他自己的心充满了悲哀:

  在这人生地疏的巴黎,在这忧郁、寂寞的环境,过去的回忆,折磨我,我想念我的祖国,我想念我的两个哥哥,我想念国内的朋友,我想到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斗争和希望,我的心就像被刀子割着一样,那股不能扑灭的火又在我的心里燃烧起来。(《谈[灭亡]》)

  在另外一些文章里,巴金还说到他住所附近广场上的卢梭铜像,铜像上的卢梭拿着书和草帽,巴金深情地写道:“我想起五十二年前,多少个下着小雨的黄昏,我站在这里,向‘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作家,倾吐我这样一个外国青年的寂寞痛苦。”(《再访巴黎》,《随想录》)“又有一个时期我每天到巴黎先贤祠广场上卢骚(梭)铜像前诉说我的痛苦,我看不见光明。”(《我与开明》,《随想录》)

  思乡的情感、寂寞的心绪、追求光明的心、心中不能扑灭的火,因为需要感情的发泄,巴金于是借纸笔消愁。这也是很多人会选择的一种方式,文人,除了借酒消愁外,纸笔实在是另一种消愁的好办法。

  但是,为什么思念竟会那样痛彻人的心肺?因为思念过去的一切人和事,交集在一起的是“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斗争和希望”,于是,在巴黎圣母院悲鸣的钟声里,巴金的练习本上出现了后来成为《灭亡》的前四章和《灭亡》中一些关于爱恨交织的篇章,如《爱与憎》、《一个平淡的早晨》等。

  传记里说,巴金来到法国,是因为法国乃近代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发源地,巴金受着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极深,甚至他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到法国之前,他和英国的高德曼通信,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到了巴黎,一个人出现了,那是被巴金称为“先生”的樊塞蒂。那时,萨柯和樊塞蒂这两个无政府主义者,因美国一家公司大额美金被抢、相关人员被杀,而被作为嫌疑犯逮捕且被判死刑,在美国监狱关了六年。巴金读樊塞蒂自传,樊塞蒂自传里的话深深地吸引了巴金:“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张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巴金还是坐在那个清静的小房子里,他把自己苦闷挣扎的心情全写在信上,信件最后到了樊塞蒂手里。樊塞蒂寄来一包书和一封长信,他鼓励巴金:要忠实地生活,要爱人,要帮助人。又说,青年是人类的希望。

  樊塞蒂的信让巴金兴奋不已,樊塞蒂所带给他的正是理想社会闪耀的光芒,这正是他苦苦寻觅的东西。

  不久,因为身体状况欠佳,巴金听从医生的建议,来到玛伦河上一个安静的小城沙多-吉里,他和几个同学住在拉封丹中学。拉封丹是十七世纪出生在沙城的法国诗人,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

  巴金的几个同学中,一个叫巴恩波,但是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去了巴黎,一年后传来他自杀的消息,巴金笔名中的“巴”因他而起。另一个同学桂丹华,他们一起学了好几个月的法文,后来进了一所大学。一次桂丹华来信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还让巴金写成了《灭亡》中《一个爱情的故事》,用在小说中一个巴金并不喜欢的人身上。为了对好友有个交待,巴金后来另写了一篇小说《初恋》。

  当时还有一位学哲学的同学名詹建峰,后来成了华中师范学院的教授。1979年当巴金重访沙城后,詹建峰问起巴金玛伦河桥头的卖花小铺,他一定想起在沙城像鲜花一样的美好时光。今天的我们仍可看到他们的风采――新版《灭亡》里有一桢巴金、桂丹华和詹建峰三人的合影,风华正茂的年龄,奕奕的神采在光影里流动。另一桢则是巴金在书房的照片,摄于1928年7月31日,书桌上堆满了书,其时《灭亡》即将完成。

  小城尽管安静,但是萨柯和樊塞蒂的事件还在继续,不断有人投入到拯救他们的行动中,又几次推迟刑期,但是他俩终于牺牲在了电椅上。因为这个事件,悲愤的巴金先后写了《立誓献身的一瞬间》、《杀头的盛典》、《两个世界》、《决心》等篇节。

  一天,大哥来信。大哥的信里充满了感伤。“他不断地谈到他的痛苦和他对我的期望。我们间的友爱越来越深,但是我们的思想的距离越来越远。我觉得我必须完全脱离家庭,走自己选择的道路终于要跟他分开。”(《谈[灭亡]》)

  大哥的期望,也是旧式大家族的希望,要巴金光宗耀祖彰显门楣,这与巴金自己的想法相去太远。为了让大哥明白自己的心境,又不会受到打击,巴金决定把原先的那些片断改成一部小说,给大哥看,让大哥了解自己。这样,他认真地写起了小说,“每天早晨,我常常一个人到学校后面那个树林里散步。林子外是一片麦田,空气里充满了麦子香,我踏着柔软的土地,听着鸟声,我的脑子里出现了小说的世界,一些人物不停地在我的眼前活动,他们帮助我想到一些细小的情节。傍晚我陪着朋友们重来这里散步的时候,我又常常修正了这些情节。散步回校,我就坐在书桌前,一口气把它们全写下来。不到半个月的功夫我写完了《灭亡》的其余各章。”(《谈[灭亡]》)

  从内心挣扎时随意写下的一些片断,到一部小说的成型,巴金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沙城的日子,是巴金心中一段颇可留恋的岁月,而给他留下温暖记忆的还有古然夫人,那个拉封丹中学的看门老太太。他们三个同学在古然夫人的传达室吃过晚饭,便走出校门,到河边田野散步,直到星星闪现,又在古然夫人亲热的“晚安”声中回到各自的房间。十年动乱中,在精神最受折磨的时候,巴金说仿佛茫茫天地间就只有那张老太太的脸对他微笑。

  因为沙城的日子,巴金回国后写了几个短篇《洛伯尔先生》、《狮子》、《老年》和《墓园》。我没有读过这些短篇,但是在了解了这些故事之后,我有了想读的愿望,我愿意追随作者的行踪,一篇篇地看下去。

  为大哥写的这部《灭亡》,巴金将稿子寄给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索非,想自己化钱印书,然后送给大哥和几个朋友看。索非在翻阅稿件之后,将小说转给了《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1929年1月至4月,小说《灭亡》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这是首次以“巴金”笔名发表的小说。1929年10月,《灭亡》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灭亡》发表以后,似乎并没有增加大哥对巴金的了解,但是巴金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此没有停止过。

  推荐阅读:

  灭亡的地球

  假如人类灭亡

  秦朝的灭亡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范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596221.html
延伸阅读
《围城》述说着城里城外的人不同的状态,一个想出去,一个想进来。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围城读后感范文7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20围城读后感范文7
2020-07-15
暑假闲暇时光体验《简爱》带给你对女主人公面对挫折的勇气。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简爱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暑假简爱读后感500字(一)暑假里我阅
2020-07-15
“家书抵万金”在你的身边又有多少带着父母挂念的物品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暑假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初中暑假傅雷家书读后感(一)傅雷是我国著
2020-07-14
高中时候的你在读这本《追风筝的人》时,面对文中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友情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07-09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宇宙的一次探索,每一次在书籍之中起航,都是对知识的一次探险。那么让我们拿起书,写下感受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20”,仅供参考
2020-07-04
《奥塞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奥塞罗》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奥塞罗》读后感1本故事讲述了一个悲惨
2018-07-27
《罪与罚》是朋友们读得比较多的一部作品,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罪与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罪与罚》读后感1《罪与罚》是一
2018-07-26
小说《推拿》字里行间流淌着“尊严”两个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推拿》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读毕飞宇的小说《推拿》,读得很快。用了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就读完了,二十二万
2018-09-26
《左耳》讲述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左耳》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昔日小虎队的一员——苏有朋,近日晋升为导演,由他导演的电影《左耳》已在各大影院上映
2018-09-27
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钱学森》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
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