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字典 |

2015-11-04 15:33

|

【 liuxue86.com - 读后感范文 】

  《西方哲学史》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代表作,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liuxue86.com)。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

  “我思故我在”确应作为哲学第一原理。粗略的感受到大多数哲学家的论述都有局限性。伯特兰。罗素的思想确实比较广博且精湛。

  人类最终应走向团结,全世界最终将成为一个整体。或许曾经由于地理原因人类的先租分居在世界各地,如今,人类重新走到一起刚刚有了眉目,虽然还会伴随着众多的磨难与泪水。期待。

  真理应当如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为人类本来就在探索之中。

  "时间""空间"合成的"宇宙"并非无限。三者皆有界限。"万物有界,真理无限?"。

  无穷大与无穷小与存在本身的矛盾,或者说现实中不存在无穷大与无穷小(待证)。

  "神"不存在。或"神"即自然,他们心中的"神"可以这样理解,"神"是人类寻找自身及万物存在原因屡屡失败屡屡找不到合适解释的一种寄托与精神安慰。或者说:"神"即所有哲学家的追寻本身。

  灵魂,情感,肉体。

  情感:每个人都有几近相同的情绪反应,人的构造框架相同只是细节不同而已。

  灵魂:灵魂的一部分可以寄托,比如文字,声音,图画,古迹。

  肉体:灵魂与情感的活动基础。

  "前定的和谐"或许是真实的。

  我们也许只是自然看清自己解释自己的工具而已。我们都是自然反应的牺牲品。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自然反应,所有的一切都有它自己应遵循的法则。

  这颗星球,这个世界,这个人间,这片土地。光彩夺目的表面的背后是什么,是人类不得不承受过的血泪历程,人类不惜一切代价把他们所能确定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化作可以用视觉听觉等感受得到的事物。而为此产生过的哀鸣,呻吟,战争,猜忌等以及一切苦恼,哀怨,辛酸,泪水都留在他们各自的记忆中,这也许是每个生命不知觉的一个伟大之处。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

  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

  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的原因,这种差别何其之大啊!从此以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开始统治人类的意识,诗人的激情在机械的碾压下变得微弱,最终也熄灭了。那第一双眼睛看到的纯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开创了所有的哲学命题,可他们之间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图是一个诗人,他用激情体验着宇宙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家,他用冷静的理智规范着宇宙机械的秩序。在他们以后的时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中几乎始终贯穿着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六)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

  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七)

  什么是哲学?这本是个不可讨论的问题。因为我们一旦给某个事物定义了概念,我们便规定了它,我们也因此陷入了定义的束缚之中。哲学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是所有我们可知的和不可知、已知和未知的总集合。哲学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在现有的语言条件下我们根本无法定义它。语言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是对我们生活的周围的描述和解释,这种描述必然带有人类思想的主观性,是对客观事物概念化了的结果,这种概念是经过某种中介的规定性。运用具有复杂规定性的概念去描述哲学,去定义哲学,我们很难在大量而又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哲学的本质。物理上不是有“不确定性原理”吗?

  我们一旦定义了哲学的形式,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哲学的内容;反之我们一旦了解了哲学的本质,我么将根本无法用某个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如何探究哲学的本质?黑格尔说过:“要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必须了解它的过去。”哲学的过去即是探究哲学的本原。

  哲学的本原是什么?哲学的起点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断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两千多年来无数哲学家试图给出了无数个答案,可依然是莫衷一是。我们所有的概念都是由定义得来的,可能够定义概念的物质又是什么?其实,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这两个命题。我们讲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这其中的“是”又是什么呢?在语言当中,“是”只是一个连接词,连接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的中介。

  我们可以得出“你是人”的概念,也可以得出“人是你”的结论。这是两个命题,只是两个概念的简单排列。但“人是你”明显不合逻辑,也无法解释清楚。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认为最初的起点必定是没有任何中介和规定性的,它扬弃了自身一切的特殊内容,成为空洞的“无”。所以黑格尔从“是”出发,把“是”当作产生一切问题的原因。这里的“是”不是我们所说的“是什么”中的“是”,这里的“是”是包含的意志和决心,他认为一切的事物都源于这种“意志和决心”。整个世界的最初是“无”,它不包含任何东西,同时它也包含有一切的东西,本原同时也是“有”,这个“有”和“无”是相对的,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没有意义的。即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零,消解为抽象的无,而是基本上仅仅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说,这样一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基本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

  而“是”就暗含在这无和有之中,推动着“是”向“无”的运动以及“无”向“是”的转化。但是在转化完成之前,它仅仅是一种暗含的意志和决心,而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比如我们一个人希望成为老师,这仅仅是一种想象,只是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一种意念,在我们要去“是”之前,要成为之前,我们什么也还不是,我们还是无。事物就是在这种“是”运动当中不断产生。

  但又有一个问题,这个“是”是从哪里来的,即万物包含的意志和决心又是如何产生的。黑格尔把它归结于上帝,认为上帝的思想是固然存在的,我们是在上帝的思想外化为客观事物之后才产生的。但到目前为止,上帝是否存在还是个未知数。所以黑格尔无法更加准确地论述本原的问题。这有点像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初起源于一个质点,一个抽象意义上的质点,然后在一场爆炸后形成现今的宇宙。宇宙起初是一个质点,它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同时包含了宇宙万物。但霍金同样没有解释宇宙为什么会是质点以及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状况,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找到一个扬弃了各种规定性和一切中介的最初点。

  但这个中介点必竟是深奥而又复杂的。康德认为本质和具体是两个层次上的对立统一。本质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它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物,只能依附在具体存在身上。因此,本质不涉及起源问题,它以存在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存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康德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它将哲学划分为经验的宇宙论和理性的宇宙论,其实就是根据有限和无限的范畴划分的。经验停留在有限,它关注的是具体存在的发展变化;理性上升到无限,它把握本质存在的运动。理性总想推出一个条件的全体来,这个全体是一个绝对不受条件限制的东西,这就是哲学上的“无限”。因此,他认为在复杂繁多的世间万物当中寻找哲学的本原是不可能的,无论是金、木、水、火、土,还是小到分子、原子,我们都必须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在抽象的理性世界中寻找哲学的本原。

  无论哲学的本原是什么,哲学的定义是无法给出的。它只存在理念的无限延续当中,正如无数的哲学家不断的试图定义哲学的历史一样,哲学是一个混沌,茫茫然然,既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又无法感知它的存在,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现实世界的东西,而是我们需要运用感性-知性-理性的阶段方式去认识它,理解它。我甚至怀疑,一旦我们人类消失了,哲学还存在吗?一个离开了生物的地球还有思想吗?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自然物,或许只是我们感觉到的表象,而它的真实存在我们将永远无法得知。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肯定地东西也同样是否定的,哲学只有在这永远的矛盾运动当中才能澄清。或者否定之否定的最终结局就是这样一直地延续下去,这个延续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哲学。

  推荐阅读:

  资本论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1500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范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597844.html
延伸阅读
《围城》述说着城里城外的人不同的状态,一个想出去,一个想进来。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围城读后感范文7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20围城读后感范文7
2020-07-15
暑假闲暇时光体验《简爱》带给你对女主人公面对挫折的勇气。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简爱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暑假简爱读后感500字(一)暑假里我阅
2020-07-15
“家书抵万金”在你的身边又有多少带着父母挂念的物品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暑假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初中暑假傅雷家书读后感(一)傅雷是我国著
2020-07-14
高中时候的你在读这本《追风筝的人》时,面对文中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友情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07-09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宇宙的一次探索,每一次在书籍之中起航,都是对知识的一次探险。那么让我们拿起书,写下感受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20”,仅供参考
2020-07-04
《奥塞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奥塞罗》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奥塞罗》读后感1本故事讲述了一个悲惨
2018-07-27
《罪与罚》是朋友们读得比较多的一部作品,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罪与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罪与罚》读后感1《罪与罚》是一
2018-07-26
小说《推拿》字里行间流淌着“尊严”两个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推拿》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读毕飞宇的小说《推拿》,读得很快。用了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就读完了,二十二万
2018-09-26
《左耳》讲述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左耳》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昔日小虎队的一员——苏有朋,近日晋升为导演,由他导演的电影《左耳》已在各大影院上映
2018-09-27
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钱学森》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
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