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司考新刑事诉讼法知识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 liuxue86.com - 司法考试二卷 】

  考生们需要努力的复习,遇到不懂的刑事诉讼法考点多钻研,才有可能通过司考刑事诉讼法。“司考新刑事诉讼法知识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由出国留学网司法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指法律规定的检察机关和当事人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要达到的程度。

  这个知识点常考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证明标准,不同诉讼阶段的证明要求和“疑罪”的处理。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证明标准

  我国刑事诉讼有罪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相关法条有《刑诉法》第195条、第172条和第160条。各种考试中,通常考的是对这个证明标准的理解。

  1、所谓案件事实清楚,是指凡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和情节,都必须是清楚的、真实的。具体讲就是作为构成案件事实的“七何”要素即何人、在何时、何地、基于何种动机、使用何种手段、实施了何种犯罪行为、造成了何种危害后果等七种要素,或者作为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的事实,必须查清。

  2、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3条第2款的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3个条件:

  (1)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2)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3)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证据确实是对定案证据在质量上的要求:证据充分是对定案证据在数量上的要求,是指经查证属实的证据在数量上必须符合法律关于定罪的要求。

  (二)不同诉讼阶段的证明要求

  1、在立案阶段,只要求确定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侦查终结移送论是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都必须符合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要求。所以说,随着诉讼活动的进行,办案人员对案件事实的认识不断深化,法律对证明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直至达到定案时的最高标难。

  2、“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4款规定:“ 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刑事诉讼法》第195条第3项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这就是我国刑事诉讼中 “疑罪从无”的原则。

  【例15】(2008-2-32)下列案件能够作出有罪认定的是哪一选项?

  A.甲供认自己强奸了乙,乙否认,该案没有其他证据

  B.甲指认乙强奸了自己,乙坚决否认,该案没有其他证据

  C.某单位资金30万元去向不明,会计说局长用了,局长说会计用了,该案没有其他证据

  D.甲乙二人没有通谋,各自埋伏,几乎同时向丙开枪,后查明丙身中一弹,甲乙对各自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但收集到的证据无法查明这一枪到底是谁打中的

  答案:D


  司法考试二卷栏目为您推荐:

  2016年司法考试备考技巧

  2016年司法考试命题规律

  

2016司法考试改革亮点解读

  2016国家司法考试报名条件

  2016司法考试论述题万能模板

  2016年司法考试学科的分值分布


司考证书领取 司法考试辅导 司法考试报名 司考准考证打印 司法考试时间 司考成绩查询

  想了解更多司法考试二卷网的资讯,请访问: 山东司法考试二卷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727548.html
延伸阅读
本网站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司法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工资”,希望有所帮助,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本网站的及时更新哦。祝同学们金榜题名!司法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工资第七章工资一、工资的
2018-11-12
本网站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司法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安全卫生”,希望有所帮助,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本网站的及时更新哦。祝同学们金榜题名!司法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安全卫生第九
2018-11-12
小编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了《司法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希望给您带来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本站,请持续关注。司法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八章工作时
2018-11-12
小编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了《司法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希望给您带来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本站,请持续关注。司法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六章劳动合
2018-11-12
考友们都准备好考试了吗?本文“2019法律职业资格《国际经济》易考点”,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2019法律职业资格《国际经济》
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