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涉外礼仪知识大全

【 liuxue86.com - 涉外礼仪 】

  【接触与交谈】

  我们对于参加对外礼宾活动,应抱一个积极的态度。过去有的人信奉“少开口是银、不开口是金”的方针。他们认为,在对外场合只有“免开尊口”当“闭口道士”,才不会犯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思想。当然,有时候,在某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运用“沉默”的策略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不能归结为一般情况下所应有的态度。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十分有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广泛的各种机遇。

  在对外场合,我们不应拘谨,也不要只是中国人扎堆聊天,而应当广泛接触、多交朋友、按照我国对外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接触交友,即通过直接约会的方式,会见有关方面的人士。例如新任使节到任,按惯例应进行到任拜会。通过到任拜会,可以结交驻在国的领导人、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友好的社会知名人士以及驻当地的各国使节等。到任拜会是一种礼节性拜会,拜会的范围可根据当地条件酌情拟定。通过拜会交谈,可以了解不少情况,有的使节还要进行回拜。这样,可以使相互关系很快建立起来。各业务部门的人员到任时,也可提出拜会相应的人员。

  在社交场合介绍朋友,要亲切自然。例如,在家庭宴请或小型招待会上,主人一般都为后到的客人介绍先到的客人。但注意不要带着后到的女宾转圈介绍所有的客人。在大型活动的场合,如果有熟人正在同其他客人闲聊,你便可趋前打招呼,以便朋友把你介绍给大家。在社交宴会场合,作为同一个主人邀请来的客人,也可主动地、有礼貌地相互自我介绍认识。

  在介绍两个人相互认识的时候,总的规矩是:把其他人介绍给更为尊贵的人。例如,把年龄较小的人介绍给长者,把一般来客介绍给身份较高的人,等等。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进行介绍要慎重。例如,你知道他们之间过去可能认识,后又长期互不来往;或者在外交场合,两个敌对国家的外交官同时出席,即使他们个人之间无恩怨,也可能不愿在大庭广众之间来往。这时应昼回避为他们相互介绍。

  介绍人们相认识时所用的语言,以简洁、清楚、有礼貌为好。例如,最客气的方式是以询问的口语说:“我可以向您介绍XX吗?”当你在年龄和地位差不多的人群和朋友中时,可以用一种简单的介绍方式:“XX小组,XX先生。”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这种方式是最方便的。还有一种较为随便、朋友式的介绍方式:“XX先生,您认识X先生吗?”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的说法,例如:“XX小组,这是XX先生”;“XX先生,我希望你同XX先生见见面”;“XX太太,这是我的朋友XX小姐”,等等。有时有人说:“Please meet Mr.Li(请同李先生风见面)。”但这不是一种有礼貌的介绍方式。当你被介绍后,通常要做的是,握手、面露笑容并说一声:“您好(How do you do)。”在需要表示庄严郑重或特别客气时,还可略施一躬。如见到某人特别高兴,则可以说:“我见到你真高兴。”

  在自我介绍时,比较有礼貌的措辞是:“我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我的姓名是XX(May I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作为国家、团体或企业的公职人员,对外谈话,当然应当坚持原则,不应当违背我国对外的方针政策。还应当廓清外界的某些误解。例如,人们现在经常容易谈到的世界人口的控制问题,外国人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口控制问题甚为关心,关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备加赞赏。但是,也有人对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晚婚、避孕、堕胎方面的具体规定有所怀疑;还有人对这方面的某些处罚措施表示不理解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耐心细致、实事求是地加以宣传解释。对于当前国内、国际的基本形势、重大的国际事件,以及双边或多边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也应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坚持我国的原则立场。

  在社交场合,谈论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形势,当然是一个经常有的重要的话题。特别是国际上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有时甚至成为一个谈论的热点。在这样的时候,往往可以听到最新消息的传播,可以听到各种不同观点的阐述,有心人应当重视并善于运用这种机会。有的人担心在社交场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形成相对无言的尴尬场面。

  其实,社交场合的话题是十分广泛的。除了上面谈到的政治性问题以外,人们所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交通拥护、疾病防治;青少年教育、老龄问题等等,以及体育运动、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民情风俗、科技发展、未来世界等等,都可以成为有趣的话题。对于中国特有的事物如中医中药、太极拳、气功、京剧、中国菜等等,外国人也常有意谈及。可见,可谈的话题是如此广泛、多样,完全可以结合所处的环境、场所,谈话对象的职业、兴趣、各人的知识、水平,就地取材,引出话题,由浅入深。这样既可以避免“冷场”,又可惜此增进了解和友谊,丰富自己的知识。

  要学会善于提出问题,虚心求教。这就要求提问时要尊重对方,要自然适当,不要提出使人为难的问题,也不要使人感到你是在有意探听别人不愿谈及的事情。如果别人对你提出的总是有所回避,就不要一再追问,而应设法转移话题。提问还可起引导话题、转换话题的作用。

  机智与幽默在谈话中十分可贵。有时讲几句富有哲理的话、俏皮话,或讲一段笑话,会使谈话活跃、气氛欢快,甚至可以排难解结,使某些难于解答的总是迎刃而解。毛泽东在参加莫斯科会议时,变到与会各国休戚相关的密切关系时,引用了中国的一个通俗故事,说是两泥菩萨,打碎了把泥调和后,重塑了两个,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还劝赫鲁晓夫要团结,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他说:“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一个好汉要有在个帮,一个篱笆要有三个桩”。他的这些生动的、富有哲理的譬喻,赢得了许多与会者的赞赏。

  1692年我国打下一架U-2高空侦察机,许多外国记者想乘机了解我国导弹的发展情况,就向陈毅外长提问U-2飞机是怎么打下来的?陈毅风趣地回答说:“是用竹杆子捅下为的呀!”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从而避免了生硬地回答“无可奉告”。当然,默与讽刺是区别的。我们不应当无端地讽刺与影射对方。

  在相互交谈时,应当注意中外习惯上的差异。例如,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有些中国人常用的“上哪儿去啦?”“干什么去?”等,迹近查问别人的私事,外国一般不用。问“吃饭了吗?”会被误解为未吃饭,你准备请客。在外国熟人之间相遇,相互说一声:“Hello!”作为打招呼和问候,也是常风的。年轻朋友之间还有的只说一声:“嗨!(Hi)”就显得更加随便。据说,历届美国总统中不乏说脏话、粗话的人。有人把这称之为“国骂”。现在有的文学创作中出现脏话、忌话。这是一种低级趣味,也是一种社会污染。当然不应当在社交场合出现。

  别人正交谈,不要凑前旁听;如果你有意参与他谈话,则应视情况相机加入,不可勉强。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适当照顾所有在场人员,不要只同其中一二人攀谈,而冷落其他人。在社交场合,寡言少语,或甚至一言不发,也容易引起误解。以为你有什么不高兴、不称心的事,或者以为你不肯直抒已见,对别人所谈感兴趣,等等。有时别人的谈话,话中有音,要学会善于领悟和随机应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谈话技巧。谈话的内容和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注意读书看报,增进知识修养,提文化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谈吐不俗、言之有物、措辞适当、语言生动。这就需要真正下功夫才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话交谈越来越普遍。甚至连一些国家领导人之间也建立了热线电话。但是,在电话中我们却常常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道德是有些电话接线员缺乏起码的礼仪训练。他(她)们不耐烦地拿起电话,既不说“您好!也不报自己公司的名称,便唐突地问“你是谁?”“你找谁?”随后回答说:“他不在。”便“啪”地把电话挂上了,没有再商量的余地。

  有的人打电话不报自己的名字,好像对方理应知道他是谁,便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人打电话不顾是否是对方休息的时间;特别是手持电话流行以后,有人不顾场合就把手机打开,等等。应当进行电话交谈的礼貌教育。打电话时,1.首先应当尽快使对方了解自己是谁,通话双方都应当报上自己名字;2.如果需要找人,就请对方“稍等”;如该人不在,应答复“他不在”,如对方提出找其他人或询问何时可再来电话,应有礼貌地给予回答;3.打电话应当使用简洁明快有礼貌的语言;4.除非你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一般不要在早上8时以前或晚上9时以后给人打电话,中午也要注意对方的休息;

  5.打完电话应有礼貌地说“再见”,不要随意中断电话。如电话发生故障,应设法重新接上;6.如正在开会或接待客人,为避免让客人久等,应说明情况,请来电话的人改在其它时间再来电话;7.手机只能在合适的场所才能打开。在医院病床前、剧院、电影院等演出场所,均不应使用手机;8.在飞机上禁止使用手机。在公共汽车、电车上使用手机也不合适;9.手机有较强的辐射,在别人正在听收放机时,要离远一些以免干扰;10.在餐厅用餐,必须离开桌子到餐厅一角去使用手机;11.不要把手机当作奢侈品,故意炫耀,12.打长途电话,特别电话费价格昂贵的地区,不要随便要求对方主动打进来,可以问清时间后打过去;如果给国外打电话,还应弄清时差,以便不打扰别人休息等等。

  【涉外必读】

  一、维护形象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基于下列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着他的个人教养和品位。其次,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第三,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如实地展现了他对待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

  第四,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不知道某一个人的归属时,他个人形象方面所存在的缺陷,顶多会被视为个人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是,当人们确知他属于某一单位,甚至代表着某一单位时,则往往将其个人形象与所在单位的形象等量齐观。最后,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

  基于以上原因,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周恩来同志曾经要求我国的涉外人员“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任何复杂艰险的情况下,对祖国赤胆忠心,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一切”。江泽民同志则指出: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流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的行为准则。

  三、求同存异

  第一、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约定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人际交往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

  第二,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六、热情有度

  “热情有度”,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要热情而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热情有度”这一基本原则,关键是要掌握好下列四个方面的具体的“度”。

  第一,要作到“关心有度”。

  第二,要作到“批评有度”。

  第三,要作到“距离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之内。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其二,是社交距离,其距离为 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其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为大于1.5米,小于3米 。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其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叫作"有距离的距离"。

  第四,要作到“举止有度”。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作到“举止有度”,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要随便采用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

  二是不要采用不文明、不礼貌的动作。

  七、不必过谦

  不必过谦的原则的基本含意是: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

  八、不宜先为

  所谓“不宜先为”原则,也被有些人称作“不为先”的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也就是讲,若有可能的话,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妨先是按兵不动,然后再静观一下周围之人的所作所为,并与之采取一致的行动。

  “不宜先为”原则具有双重的含意。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在难以确定如何行动才好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动,免得出丑露怯。另外一方面,它又要求人们在不知道到底怎么作才好,而又必须采取行动时,最好先是观察一些其他人的正确作法,然后加以模仿,或是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在场者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九、尊重隐私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务必要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其一,是收入支出。

  其二,是年龄大小。

  其三,是恋爱婚姻。

  其四,是身体健康。

  其五,是家庭住址。

  其六,是个经历。

  其七,是信仰政见。

  其八,是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对方交谈时,主动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它们亦可简称为“个人隐私八不问”。

  十、女士优先

  所谓“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女士优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于尴尬、困难的处境,便意味着男士的失职。

  “女士优先”原则还要求,在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所有的妇女都一视同仁。

  十一、爱护环境

  作为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之一,“爱护环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地加以爱惜和保护。

  在涉外交往中,之所以要特别地讨论“爱护环境”的问题,除了因为它是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社会公德之外,还在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它已经成为舆论备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国际交往中与此有涉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要明白,光有“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 要有实际行动。

  第二,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爱护环境”的具体问题上要好自为之,严于自律。具体而言,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特别需要在“爱护环境”方面备加注意的细节问题,又可分为下列八个方面。

  其一,不可毁损自然环境。

  其二,不可虐待动物。

  其三,不可损坏公物。

  其四,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

  其五,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

  其六,不可随地吐痰。

  其七,不可到处随意吸烟。

  其八,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十二、以右为尊

  正式的国际交往中,依照国际惯例,将多人进行并排排列时,最基本的规则是右高左低,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时的具体位置的主次尊卑,“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

  下页更精彩!

  想了解更多涉外礼仪网的资讯,请访问: 涉外礼仪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872918.html
延伸阅读
所谓涉外通则,是指中国人在接触外国人时,应当遵守并应用的有关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原则。出国留学小编整理了“涉外礼仪的基本通则”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涉外礼仪的基本通则1、个人形
2018-08-02
涉外礼仪是涉外交际礼仪的简称。是中国人在对外交际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外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了“涉外礼仪基本原则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能
20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