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卷及答案

【 liuxue86.com -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迫在眉睫,考生们可以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卷及答案”,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关注我们出国留学网。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感受·鉴赏

  B.思考·领悟

  C.应用·拓展

  D.发现·创新

  2.某教师根据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新闻与传记

  D.文化论著研读

  3.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四子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4.教学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美好感受和对美好春光欣赏和赞美的思想感情,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

  A.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B.贺知章《咏柳》

  C.杜甫《春望》

  D.叶绍翁《游园不值》

  5.学习《登高》,教师把“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教学的难点。以下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体现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理解内涵”的要求

  B.教师对本诗的风格与思想情怀给予了足够重视

  C.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教学目标即可完成

  D.难点设计同时也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在学习《鸿门宴》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大王来何操”这个句式的特点,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C.惟兄嫂是依(《陈情表》)

  D.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7.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8.执教《小狗包弟》,教师布置作业:青春的道路上,谁都会走弯路。你是不是也在成长中犯过错误?在本周随笔中写下你的经历,并写一写你反省和忏悔后的感受。对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B.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沟通,学会宽容、悦纳自己

  C.鼓励学生对文中观点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

  D.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自我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9.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

  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0.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1.阅读下面一位高中教师作文课的教学反思实录(节选),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对存在高考应试的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A]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时.作文教学就直奔高考而去,“应试”色彩非常浓厚;还有的教师“脚踩西瓜皮”,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甚至还有的打着“我手写我心”的旗号.放任自流.以日记、周记等随笔替代作文的训练,“规范”要求严重缺失。[B]为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注重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具体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的课标要求。

  [C]高中作文教学既要解决学生写作每类文体的根本性问题,如破题、立意、选材等,又要教学生写作的技巧性问题,如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末节”。而如今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本末倒置,抓住“根本”的少了,专攻作文应试技巧的多了,使得学生作文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泛。只有根本性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而有效的解决,才能去追求细枝末节的技巧。

  [D]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能够像小学和初中那样,将自己的思维长久地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必须能够进入到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去写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例如记叙文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起伏波澜。所有这些,就是高中记叙文训练之“根”,就应该是我们牢牢把握的高中作文训练的根本着力点。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该观点是该教师基于应试教育以及高中写作教学现状得出的推论

  B.该教学设想符合新课标要求,对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C.这是因为考虑到了高考对作文的要求。考虑到了学生作文的实际现状,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D.这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得出的推论.同时也提到了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

  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大着力

  12.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题目中的“冷”改为“寒”“苦”.大家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用“寒”字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

  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无法准确地表现“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二者融为一体,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

  生:雨景在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的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

  的思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

  师:哪位接着说?

  生:一种思乡之情。

  师:绵绵的思乡情绪。

  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导人抓住问题。切中文意

  B.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

  C.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D.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13.阅读《雨巷》的阅读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一、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二、四、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B]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FLASH动画)

  [C]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

  一点朗读技巧。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丁香一样的芬芳”是写香味,要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丁香”两个字要拖长一点,读的时候面部表情应该是陶醉状,好像嗅到了花香一样,再配一个伸出右手向外拉开的动作。

  [D]师:真厉害。这位同学连朗诵的表情和手势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生……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听了你们的经验,老师非常感动。你们哪里是在读文字啊,分明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

  B.根据诗歌特点。合理适时选择多媒体配合教学,更能增加教学的“诗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以学生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兴趣在教学内容设计当中的决定性作用

  D.多样化的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全面性、客观性等原则

  14.阅读一位高中教师教授必修(5)《陈情表》的课堂实录回忆(节选),回答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课前预习指导:查找并印发了与《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

  [B]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

  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C]导语:讲述以忠情感人的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的主要内容,继而讲述“不下泪者必至友”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之后直接点明本次课要讲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D]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

  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乌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奉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B.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锻炼了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使用工具书等自主学习能力

  C.导语恰当且富含知识性,能带领学生温习已有知识自然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D.结束语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能达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

  15.阅读下面高中必修(2)《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节选),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欣赏到了一幅荷花美景。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碌的《浣溪沙》,看他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师:朱自清笔下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B](1)配乐朗读第四段。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①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C]师:感觉怎么样啊?

  ②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③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师:“‘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

  盖?”’

  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师:……

  生:……

  [D]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时段借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张煌言《舟次中秋》等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辅助教学。

  对上面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古代诗文中对荷花的描写引出本课写荷花、荷塘的名篇,导入自然

  B.多媒体使用不当,采用配乐形式朗诵课文会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感受

  C.采用讲授法和问答法.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D.运用多媒体及补充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在情境中深化课堂教学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案例: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有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都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写下来交流一下。

  生1:夜色撩人,荷花在作者的笔下已经浑然是一个个精灵,她们是来自神秘的世界吗?在这样动人的夜晚,在人迹罕至的池塘边偷偷沐浴。作者是误入了仙境吗?那就和她们一起共舞吧。否则她们就会像这渺茫歌声似的清香一样散去,再难寻觅她们的芳踪了。

  生2:荷花在这儿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我在岸边驻足,无人理会。花朵在月光中独自美丽,我在这美丽中迷失自己。这边清香也是那么缥缈,仿佛幸福和我若即若离。想走近荷花深处,又恐它们腾空而起,飞向天际。于是我静静地驻足,独自享受这份忧伤。

  (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让老师感到很欣喜,他们的诸多感觉正是这篇文章主题多元性决定的,于是老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同学)

  师:同样的内容大家的感觉却不同.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1:作者是喜悦放松的,他笔下的荷塘多美丽啊,如果心情沉重不会有这样美丽的语言的。正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啊!作者能不开心吗?

  生2:作者心情很忧郁,虽说他描写的景色很美丽,但是我读的时候,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了压抑,我几乎找不到热烈激昂的词语。最关键的是我读的时候高兴不起来,反而觉得有一种酸楚,所以我认为作者当时心情肯定很忧伤。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这和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分不开,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来判断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自清复杂的心情?能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吗?

  生1: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因为作者反复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那段日子国家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

  生2:我也赞成。文章的结尾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到底”意味着作者这几天一直想着江南的事,今晚出去是为了忘却,却因为想到江南采莲,终于不能忘却。“惦着”不是“向往”,而是“挂念”“放心不下”。那么,当时的江南有什么事让作者“挂念”“放心不下”?这不是一清二楚吗?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读文章除了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来解读外,必不可少的是对文章本身的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样看来,课前大家的读后感,有些同学理解过于“自我”,缺乏对文章本身的解析。大家认为。哪些读后感是需要改进的呢?

  生:其中把荷塘月色的感情诠释为思乡的,我认为不妥,因为本文虽然感情复杂,但思乡的主题却是没有的,“惦着江南”也不能理解为思乡。

  师:其实大家的读后感都有可取之处,都是对文章的一种感悟,结合文章本身的内容和自己的主观经验解读文章,就会产生一篇篇新的属于自己的《荷塘月色》,毕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

  问题:

  16.以上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结合新课标作出评析。

  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高考习作,完成第17一18题。

  且以作品论英雄

  ①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②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映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读安东尼奥人品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代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④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一一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不是“不朽的作品”,而是“不朽的文人”。

  ⑤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问题:

  17.请从第②③自然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18.请指出习作的两个优点,并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小题20分,第20小题20分,第21小题25分。共6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9。21题。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劝学》《过秦论》

  《师说》。

  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宝贵。

  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0.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1.请为本文设计两道拓展题,并附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应用·拓展”目标里明确提出“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这一能力要求.故C当选。

  2.【答案】B。解析: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应用文,因此选择B项。

  3.【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教师从《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讲起,继而扩展到“孔孟专题”的特点,这正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开展专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究的方法,故排除A、B;教师采取重点内容课内讲、次要内容课外学的方式,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无中生有,错误,故当选。

  4.【答案】C。解析:杜甫的《春望》是诗人陷身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因忧乱伤春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诗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来反衬纷飞的战火与破碎的山河,更为深刻地表达强烈的情感,令人闻之不胜悲,诵之愁无限。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思想感情,故不合适。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贺知章的《咏柳》通过描绘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柴门不开。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5.【答案】C。解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全诗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且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生活时代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将其作为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能说,攻克难点就意味着完成教学目标。所以C项表述不当。

  6.【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句子是宾语前置句。A项为定语后置;B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都不属于宾语前置;C项“惟……是”结构,使宾语“兄嫂”前置,故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当选。

  7.【答案】C。解析:据教学常识可首先排除B、D选项;A项表述不符合《拿来主义》的特点,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固然重要,可以作为教学目标,但本文更重要的在其犀利的语言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所以A项不准确;C项表述准确.当选。

  8.【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地理解反省与忏悔,升华了主题,无形中达成了情感目标,A项正确;该作业鼓励了学生与自己进行沟通,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灵魂对话,B、D项正确;该作业没有体现质疑和发表不同见解,“对文中观点进行质疑”表述错误,故C当选。

  9.【答案】D。解析:题干中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互动讨论,意义明显: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故A、B、C表述正确;但该思考讨论并不能体现情感目标的达成,故D项错误,当选。

  10.【答案】B。解析:第一项作业是在初读、赏读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但第二项作业则是在内化基础上进行外化、拓展延伸的过程,故B项错误,当选。

  11.【答案】B。解析: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体裁的文章是旧课标的表述。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生作文要“能写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此三类包含的具体文体众多。

  12.【答案】D。解析:案例中的老师没有运用讲授法,运用的是谈话法。

  13.【答案】C。解析:“以学生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学生兴趣……起决定作用”,说法错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由学生情况、教材情况、课文内容等内容综合决定的。故C项错误,当选。

  14.【答案】C。解析:导语设计不严谨,内容过多,会造成导入时间过长,过度不自然的现象。可用苏轼对三篇文章做概括的原话导人或者点出三篇文章的共性特点进行简约导入。

  15.【答案】B。解析:《荷塘月色》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意境优美,配以乐曲朗诵课文更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带进诗意的意境中.也会调动学生美感的神经。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内涵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不是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结论可以包容所有的

  内涵,应该提倡多元思维。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的理解也体现了文本自身具有的结构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因此,要重视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而这则教学实录片段,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对课文完成多元解读作品的一个精彩片段。教师没有先人为主,而是在调动学生自己进行欣赏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思维活跃,情绪热烈,课堂充满了生机,实现了“生态课堂”,这种场景是新课程所希望的,也应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追求的。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②段中的“投映”应改成“投影”,第③段中的“高利代”应为“高利贷”。

  病句: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不是“不朽的作品”,而是“不朽的文人”。这话内容颠倒。

  应改成: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不是“不朽的文人”,而是“不朽的作品”。

  18.【参考答案】

  观点辩证。对于人品与作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作了理性的思考: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这就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显得冷静、客观,充满理性的思辨色彩。

  层次鲜明。文章从作品反映其人品起笔,接着反转一笔: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在此基础上.作者往前推进一步: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作者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展开论证,不游离,不枝蔓,并靠论证带动材料,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②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②通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②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设计依据:

  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

  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寡人之于国也》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3)的经典文章,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典范之作,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全文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孟子》写作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借鉴古人论证的艺术,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

  ③学生情况

  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对课文而言.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掌握文章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方面还有困难。

  20.【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整编的,共七篇。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展开论述。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一“只”;“无”一“毋”,“颁”一“斑”;“涂”一“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掌握词的一词多义: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以民本,罔顾人民生存的?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的中心内容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概括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日”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作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使全文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小结作业

  六、板书

  21.【参考答案】

  问题一: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辩的气势磅礴?

  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主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问题二: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认为:要想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 栏目为您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汇总

  怎样报考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上报名流程

  

2016年教师资格证报名网上支付问题详解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汇总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审核常见问题解答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想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942953.html
延伸阅读
  你的考试考的好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的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全科),来算算自己的成绩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
2019-03-11
你想知道自己教师资格证的初中信息技术考得怎么样吗?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信息技术,一起来对一对答案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
2019-03-11
考试过后,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吧,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体育,一起来看看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2019-03-11
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过后,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美术,一起来看看自己的考试成绩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
2019-03-11
你知道自己的教师资格证的音乐考了多少分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音乐,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
2019-03-11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美术》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政治》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