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16年教师资格《中学语文》模拟试题

【 liuxue86.com -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2.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  )。

  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

  C.《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

  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

  3.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诗歌与散文

  C.文化论著研读

  D.小说与戏剧

  4.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某教师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结束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展一个读书报告会。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体现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B.体现综合性学习,说读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D.体现研究性学习特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6.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7.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但是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

  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

  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

  8.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9.执教《祝福》一课,教师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试着找出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以描述人物命运的关键动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

  B.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就能步步深入,明确课文主题

  C.该题简单易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答问的积极性

  D.运用具体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符合小说教学规律

  10.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11.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儿?社会价值又在哪儿?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个人合作试着写一段颁奖词?

  (同学们试写颁奖词——多媒体显示其他新闻、作品的颁奖词)

  学生分小组交流颁奖词:

  小组1:因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着非凡的创造性,他作为记者多具有的正义感、使命感让他的新闻报道突破零度报道的界限.正是他的正义感与使命感重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与良知。

  师:提一个小小的意见,颁奖词重复出现了“正义感”与“使命感”,语言不够简洁。

  小组2: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道,详细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望。

  小组3: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师:写得好,相当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又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注。

  小组4: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

  师:非常有创意。现在老师展现一下我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记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不朽的名篇,记住奥斯维辛!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用颁奖词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颁奖词并不十分确切,教师应系统讲授颁奖词撰写知识

  C.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D.教师要求学生撰写颁奖词。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偏移

  12.阅读《荆轲刺秦王》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当中的精彩篇章《荆轲刺秦王》。自古以来,在中国燕赵大地,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的故事,难怪古人说“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荆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荆轲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也就是说,他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年。司马迁为其立传,评价其“名垂千古”。在《史记》当中记录荆轲的文字和《战国策》中的记录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动,这不仅反映了史学大师司马迁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而且反映了司马迁对荆轲的重视和偏爱。近代龚自珍赞扬荆轲“江湖侠骨”,荆轲身上的拔刀相助、诚信勇敢的侠义精神一直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走近荆轲,一同感受荆轲慷慨悲歌的情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荆轲刺秦王》。

  下面对这个导人设计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

  B.从文章题目人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C.以旧引新,自然过渡,激起学生好奇心

  D.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课文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13.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近几年在优质课评选中听过不少老师讲过这篇诗歌.但大多数老师把时间用在分析“雨巷”“我”“丁香”“油纸伞”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主题思想上。虽说这样的设计并无不妥.但总感觉这样的课过于理性,对文本的解析过于清晰,诗的韵味大打折扣。而赵老师深谙诗歌创作鉴赏的规律,所以他的课堂很注重情境氛围的营造。在舒缓忧伤的轻音乐中,老师如诗的导语一下子将学生引入了诗的境界:“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响,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多情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接着在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后(课前学生已充分预习课文),通过大屏幕展示两幅丁香的图片,两首描写丁香的古诗,寥寥数语就厘清了丁香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归总出越是美的东西越容易凋谢的哲理,通过流星、昙花、海市蜃楼、梦等例子加以印证。问题的处理不蔓不枝,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14.阅读口语交际课“采访”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第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参考了很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教学方案。[B]为了营造“答记者问”的口语交际情境,我选取了六位学生做“发言人”,介绍学习经验,其他学生扮演“记者”,采访“发言人”。所有学生都写出参与这次活动的体会。[C]课堂上,六位“发言人”的经验介绍得很精彩,“小记者”们提问也很积极。第二天收完作业,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写了满满一页,内容也很充实。这节课学生既交流了学习经验,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我心里很是得意。[D]晚自习时,我跟学习委员聊天。她说昨天的课很有趣,不过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就另外的话题进行采访,比如儿童辍学现象,中学生早恋问题等。我突然意识到,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不够开放,只是在形式上给了学生空间。下一次。我应该和学生一起来设计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15.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鲁迅先生在小说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祥林嫂,她善良、勤劳、朴实,一心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甚至于她以自由的丧失为代价,来换取在这世上活命,可她最终没有逃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这样的命运。在鲁镇人们迎接新年、“欢乐祥和”的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这是她的悲剧,更是当时无数的跟她一样的被压迫的人们——没有觉醒的人们的悲剧。“祥林嫂们”的悲剧!然而这场悲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祥林嫂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吃人;“祥林嫂们的被吃”与“祥林嫂们”的吃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继续的:人们不断被摧残、被异化:进而在不自知中摧残和异化着下一个不幸者。

  幸运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有鲁迅这样的斗士,他用自己的笔,作投枪作匕首,向这些封建思想发起了攻击。他用自己的冷峻得近似手术刀般的如椽巨笔解剖这一个一个衰朽的灵魂。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1)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

  “祥林嫂们”的言行,就是对他们的描写,对他(她)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解剖。我们下节课重点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和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手法。(2)大家写一段文字,“现代社会的‘祥林嫂”’,大家思考一下,现代社会有没有“祥林嫂”?有没有需要我们拯救的“祥林嫂”?要求重点写出他们的灵魂。

  对该教师的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让语文回归生活,改变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

  C.作业由易到难.有启发性

  D.作业形式多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7小题5分。第18小题15分,共40分)

  案例: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

  (学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学生向全班介绍)

  生: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生: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生: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师: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一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生: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师:(介绍海子生平状况)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生: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生: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在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师: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学生边读边写,5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生: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生: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幢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师:(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做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阅读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生: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师:请各位以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

  师: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生:……

  师: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问题:

  16.以上是一位教师有关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

  案例:

  阅读下面学生的一篇习作,完成第17~18题。

  人在拒绝中高贵

  ①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行走于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多的绚丽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也让人无所适从。置身纷扰的社会,唯有坚守自我,拒绝诱惑,才能还生命以真实和高贵。

  ②“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厰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是叶挺将军《囚歌》里的诗句,黄钟大吕,掷地有声!对于囚徒来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自由,然而渴望自由的囚徒却拒绝了自由的诱惑,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又是何等高贵的拒绝!

  ③拒绝诱惑,可以升华出灿烂的灵魂。彼得·巴菲特,含着金汤匙出生,本可以继承“股神”巴菲特的衣铱,成为华尔街金童,也可以利用父亲在投资领域的巨大影响,沿着父亲铺设的商业轨道阔步前行。但他决定走自己的路,用音乐谱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并最终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巴菲特拒绝了平坦的人生路,绽放出绚丽的梦想之花,彰显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高贵灵魂。

  ④拒绝诱惑,可以燃烧出民族的图腾。那是一个“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黑暗的阴云笼罩人的心灵,而鲁迅却以笔为枪,捍卫一个民族的尊严。高薪伪职,他弃之如敝屣;权位利禄,他鄙之如尘土。他拒绝诱惑,埋头写作,于混沌中发出最警醒的呐喊,引导国人走出彷徨。鲁迅是伟大的,他用拒绝了诱惑的笔杆,撑起了民族的灵魂。如今的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门”和“洞”都向我们敞开着,金钱、物欲、美色、享乐等各种诱惑的魔鬼都在向我们喊叫着,许多人把持不住自己,不走正门钻狗洞,成了诱惑的俘虏。多少人能经不住鸦片的诱惑而不变成瘾君子,多少人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不身陷囹圄,多少人能经不住名利的诱惑而不身首异处,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落马的分子,从领导干部到阶下囚或死刑犯,就是典型代表。

  ⑤一个贪官写道:“我恨那些给我送礼、送钱的人,是他们用钱买走了我的权力,买走了我的良心,买走了我晚年的幸福生活。”他的回忆是沉痛的,可惜的是他只盯着诱惑本身,而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诱惑是可恨的,然而被诱惑俘虏,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财迷心窍、利令智昏。

  ⑥想起希腊神话里的塞壬女妖,她姣好的面容和甜美的歌声不知害死了多少人的性命,但是,大英雄奥德修斯却让水手把他反捆在船的桅杆上,给他双耳封上蜡,最终抵挡住了诱惑,安全地回到了故乡。是的,诱惑是艳丽的罂粟花,是温柔的杀手,是舒坦的陷阱。拒绝妖魔的诱惑,战胜自己的欲望,你就能做奥德修斯那样的英雄;反之,就会成为塞壬岛上的一堆白骨。

  问题:

  17.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

  18.阅读本文,请指出本文写作上的几个特点。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小题20分,第20小题20分,第21小题25分。

  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0.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1.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

  [研讨与练习三]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感受·鉴赏”目标里明确提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一能力要求,故B当选。

  2.【答案】C。解析:A项中“七月流火”出自《诗经》;B项中“百废俱兴”出自《岳阳楼记》,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有“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等;D项中“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出自《孙权劝学》的成语有“刮目相待”“吴下阿蒙”。故排除A、B、D项。C项中作品与成语对应完全正确,故当选。

  3.【答案】B。解析:《游褒禅山记》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所以,这一专题应该是诗歌与散文。

  4.【答案】C。解析:题干中句子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故选择C项。

  5.【答案】C。解析:“培养学生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不准确。此环节的设计属于拓展延伸,在学生深入文本之后进行升华。侧重于让学生通过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表达自己阅读完课文之后的感受,而不是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

  6_【答案】D。解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是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辅助材料,属于助读系统。

  7.【答案】B。解析:结束语不但是教师思想的精华也是语言的艺术,该教师做得非常精彩,达到了诗歌意境升华与师生情感共鸣的统一,使本课在唯美中落幕,故A、C、D正确;题干是收束型结束语,B项说法中“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思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8项表述错误,当选。

  8.【答案】B。解析:B语出温庭筠的《嘲春风》,是写春风的句子。

  9.【答案】B。解析: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动词”为教学切人点,题旨直指课文凝练的语言特色和作家深蕴在词语中的感情,题目问法简单,易于操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步步深入明确主题。A、C、D项表述正确。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对的,但也要恰当引导和拨乱指正,否则课堂就会“一团糟”,“就能”一词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当选。

  10.【答案】C。解析:该结束语是拓展型,先总结归纳本课主要内容再通过画面引出环境描写的魅力,让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多媒体画面的插入验证了环境描写的魅力,并没有拖沓之嫌。故C不恰当,当选。

  11.【答案】A。解析:教师只是用撰写颁奖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情感升华,突破本课重点、解决难点。不必系统讲授颁奖词的固定写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撰写颁奖词,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撰写后教师进行了评价,但是没有体现学生修正、完善的过程,故本题选择A选项。

  12.【答案】C。解析: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教师的导入从题目切入,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出对荆轲的评价,为学生创造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抓住了主题,切中文意。采用了情感熏陶、创设情境两种导人方式。本案例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课、引入新知,因此C项表述“激起学生好奇心”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13.【答案】C。解析:诗歌教学中分析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描写事物、寄托了怎样的感情.从而领会诗人要表达的主题,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故本题选择C选项。

  14.【答案】D。解析: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来确定,而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因素来确定。故D项说“应该由学生来确定”说法太片面.错误,当选。

  15.【答案】D。解析:设计课后作业要秉持着以下几个原则:(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2)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分三个基本层次:基本题一能力题一提高题;(3)有启发性;(4)形式多样化。教学中该教师将作业分为读、写两种,形式不单一;分为基础阅读题和写作提高题,安排上由易到难;联系生活实际,具有启发思考的作用。而D选项中“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夸大了作业的作用,过于绝对,故本题选择D选项。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虽然仅仅只是这位教师的教学实录的节选片段,但是看完,我们不禁拍案叫绝,本课的教学不同于那种至今尚在流行的精心编制、步步设套、“请君人瓮”式的阅读教学.它构思新颖,浑然一体:

  第一,充分注重学习主体的需要和阅读感受,教师只初拟“教学流程”,不预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问题答案由学生讨论后形成基本共识,而不是教师在教案中就规定学生怎么回答)。

  第二,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现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学生通过多遍诵读延长和强化了对文本的体验过程,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诗意进行理解和评判。

  第三,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第四,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②段中的“厥开”应该为“敞开”;第③段中的“衣铱”应该为“衣钵”。

  病句:“多少人能经住鸦片的诱惑而不变成瘾君子?多少人能经住金钱的诱惑而不身陷囹圄?多少人能经住名利的诱惑而不身首异处?答案是否定的。那些落马的****分子.从领导干部到阶下囚或死刑犯,就是典型代表。”句意不明,重复啰嗦。

  修改:多少人因为经不住鸦片的诱惑而变成了瘾君子,多少人因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而身陷囹圄,又有多少人因为经不住名利的诱惑而身首异处。那些落马的分子,从领导干部变成了阶下囚,不就是抵不住诱惑的典型代表吗?

  18.【参考答案】

  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素材丰富且精当、内容充实且扣题紧密。从素材的来源来说,有历史人物,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有神话故事;从素材的叙述来说,有的材料单独成段,不厌其详,有的集体交代,一掠而过;从素材的运用来说,或用来说明拒绝诱惑的人格意义,或用来说明拒绝诱惑的民族价值,或用来正面说理,或用来反面例证,或用来归结全文,材料丰富,又各司其职,绝无堆砌之感。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品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文章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②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②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3单元的第1篇课文,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清新,洒脱飘逸。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纵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3)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1)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让学生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20.【参考设计】

  教学方式: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文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吧!

  (二)知识积累

  1.了解序的的体裁特点以及关于序的体裁常识。

  (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

  2.合作探究,解决句读;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特殊旬式。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2.自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

  第1、2段:记叙宴集盛况(乐)

  第3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4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四)深入研读(教学方式:师生对话、以读促悟、情景教学、小组讨论)

  1.研读第1、2段

  教师:请自读课文,思考: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教师:打开幻灯片——明·文徽明《流觞赋诗图》,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受。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教师总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

  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的情性的体现。

  2.研读第3段

  教师:自读第3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

  学生: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教师:自读第3段,了解作者心境变化,在谈论到生死问题时,作者的情感为何会由“乐”转而为“痛”呢?

  (学生立足文本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归纳)

  3.研读第4段

  ①学生齐读第4段,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②讨论:此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

  (五)品味语言

  教师: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露,对此如何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六)探究感悟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灰尘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的心恢复平静。兰亭集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而王羲之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大彻大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学作品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你们能举出与此有关的名句吗?

  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送应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七)课堂总结

  教师:人生总是不免有失意伴随,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处。观照现实人生,回首萧瑟处,我们如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类的诗句,也就无愧于“诗意地栖居”。

  (八)作业布置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

  (九)板书设计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一——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21.【参考答案】

  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内分享交流,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结合古诗文总结:

  多媒体展示: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上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想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967303.html
延伸阅读
  你的考试考的好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的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全科),来算算自己的成绩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
2019-03-11
你想知道自己教师资格证的初中信息技术考得怎么样吗?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信息技术,一起来对一对答案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
2019-03-11
考试过后,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吧,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体育,一起来看看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2019-03-11
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过后,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美术,一起来看看自己的考试成绩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
2019-03-11
你知道自己的教师资格证的音乐考了多少分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音乐,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
2019-03-11
正在备考的你,需要刷题吗,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的内容,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年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试
2019-01-17
准备好考试了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题”,你可以试试,你能考多少分,小编祝你顺利通过考试。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题注意事项:1.考试
2019-01-09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考教师资格证的你,有压力吗?俗话说的好“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今天你努力了吗?来试试小编为你准备的"2019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吧
2019-01-09
考试结束后要看真题,要对答案?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中学综合素质,一起来看看吧,看看自己大概考了多少分,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
2019-03-09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小编整理了“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常见读音测试题(6)”,希望对您有帮助,祝考生们考试取得好成绩。若想了解更多资讯的话,可以看看本网的更新哦!教师资格证《普通话
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