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记者节记者感言

字典 |

2016-12-30 14:21

|

【 liuxue86.com - 记者节 】

  记者节记者感言【一】

  我是1992年底到报社工作的,20年来,我一直记着自己来自农村,最熟悉的是农村,事业发展也应该从农村干起!今年起开展的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更是让我深有感触。

  在报社,我曾经被大家称为“跑田坎记者”,是说我农村跑得多,农村情况熟悉。1996年我担负了报社统一策划的“遂宁周边行活动”,跑遍了遂宁周边所有的乡镇,从最北端的射洪伏河乡到现在安居的分水镇,30多个沿边乡镇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那一次,我深入边远山区山村、学校,下田地、住农户,动手做、俯身听,贴近最真实的山区生活,贴近最朴实的山村居民,写出了一批生动活泼的报道。

  2002年,国家对农村税收进行改革,我再一次随工作组到农村,报道农村的实际和基层干部的想法,写出了一批影响很大的报道,对指导遂宁农村税费改革的意义也很大。liuxue86.com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在农村了解到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可以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走出贫困;了解到安居会龙镇的农民干部用“股份的办法”兴修水利,然后将堰塘承包给农户养鱼,用承包费来办公益事业的创举。就是这条线索,我写下了《石岩村模式的思考》在遂宁日报头版头条以加评论的方式刊出;我采访的河沙镇莲藕滞销的新闻获四川新闻奖二等奖。可以说,好的新闻就在基层在一线!

  20来年的新闻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走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就是回答了新闻事业“依靠谁”的问题。有了党和政府的支持,基层是我们工作的大课堂,基层是新闻线索永恒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深入到群众中获取“第一手材料”,才能从老百姓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民间鲜活的艺术中萃取创造的元素。

  20年来,不管是作为普通记者还是部门主任,我都深刻感到在一线,自己是听众,同样,也是学生。农村的活计我虽然了解一些,但仍然是生手;对于农村的新情况,我的了解程度不如基层的干部,褪下“见过些场面”的这层外衣,记者亦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普通人。所以摆正了自己的定位,我们到基层到一线,就是要了解群众盼在何处、难在何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群众融在一起、打成一片,记者应该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处在市县一级的媒体就是在基层,就是在一线。但是我们也在心底里问问自己,是不是了解了一线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写的文章群众爱不爱读,拍的画面群众爱不爱看?我看不一定做到了!所以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来自一线的信息渠道,交更多一线的朋友,把心和他们贴在一起,把情和他们连在一起!

  在今年的国庆节后,我再次带着我的同事们到伏河乡、太兴乡去采访,感受这些边远山乡的变化,感受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热情,他们真的需要向外宣传,需要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当地的优势。所以我真的希望市县的媒体能够联动,能够立体化地宣传来自一线的人物和事件,只有形成强大的合力,媒体的优势才能够得到发挥,党和政府的主阵地才能够得到加强,群众才更喜欢我们的报道!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走近基层联系群众,着眼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转变作风,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改进文风用真心、动真情,写更生动的文字,表达群众真实的意原和诉求!

  记者节记者感言【二】

  曾经,做一名记者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这个职业,能让你行万里路,给你带来广泛的人生阅历,能使你体察社会的深度。

  曾经一段时间,做一名律师也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他们雄辩滔滔,为正义呼喊和发声。

  直到自己不再年轻,才知道,一切职业,都处于理想和现实之间,都要受到现实的羁绊。还是鲁迅说得实在,在谋生之余,尚能为良知在心灵深处存留一处空间,就足以自慰。

  窗户既已打开,任何人再也无法重新关闭。

  时时处处在现实的羁绊当中,但还是时时刻刻凝望着窗外的世界。

  2010年6月7日,白宫89岁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被退休”,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眼球。

  据报道,这位誉满全球的记者“隐退”的原因,是在评论以色列问题上,发表了过于“犀利”的言论。

  多家美国媒体在报道海伦•托马斯辞职时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职业生涯以悲哀的方式告终。

  在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无论是谁,都得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任,包括总统都不能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海伦•托马斯因自己言论的不当而提前退休,终止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很正常。

  如果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来看,联想起她当年犀利的言辞对几任总统造成的难堪,有人会幸灾乐祸地说,你也有今天!

  与其说人们关注这则新闻,倒不如说更加关注海伦•托马斯的职业生涯中那些光辉的亮点。

  请看她对美国总统的压力:

  当她站起来,用锐利的眼神直逼总统,并且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时,细心的人注意到了总统们不同的肢体和语言:“卡特的畏缩”、“里根的低头”以及老布什的“哦不!不要海伦!”

  对于美国总统而言,海伦•托马斯是一名让人敬畏的提问者。

  在50年白宫记者生涯中,海伦•托马斯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教科书般的总统“拷问录”。2003年,她评价小布什为“美国历史上最差劲的总统”后,整整三年她没有获得向布什提问的机会。三年之后,小布什才第一次点名让她提问,没想到海伦的第一句话就是:“您会感到后悔的”。果然,小布什在听完第一个问题后就表示已经后悔了。一个比一个尖锐的质疑伊拉克战争的提问让他只能蹩脚以对,颜面无存。

  请看一下,美国总统及高官对海伦•托马斯惧怕到了何种程度:

  肯尼迪曾说,海伦会是个“好姑娘”,“如果她扔掉手里的笔和采访本的话”。前国务卿鲍威尔甚至感慨说:“难道没有什么战争能让我们把她派过去吗?”

  海伦为什么有着如此坚强的“精神底气”呢?

  她曾说:“我们的职责不是去崇拜任何领袖,而是始终把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看看他们有没有辜负公众的信任。”

  对于同行而言,海伦是一个高不可及的榜样;对于新闻学院的学生而言,海伦就是一本教科书;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海伦就是正义的化身。

  也许,一些国家的同行们会羡慕地说,海伦那么“牛”,是因为有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健全的法律,给她做了坚强的后盾。

  这话只是说对了一半。因为,在美国的现行制度下,还是有一些新闻界同行的“骨头”,并没有海伦那么“硬”。

  比如,海伦曾批评如今白宫记者已经从看门狗沦落成哈巴狗,成了白宫的回声筒和速记员,扔过去的全是软绵绵的问题。

  这些言辞真是点中了某些软骨头记者的“死穴”!让他们“缺血”的辩解统统归于无用!

  与海伦的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一位中国记者的言辞。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揭黑第一记者”的王克勤。他曾说,在自己的同行中,有些人已经遗忘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泯灭了职业良知,退化成了“官虫”和“钱虫”。

  由此,人们会得出一个结论:无论身处于何种体制之下,作为一名记者,起码要有一点尊严的,但这与体制无关!

  是的,海伦所处的“新闻环境”确实令不少同行羡慕:

  请看:海伦并没有“因言获罪”,相反,她得到几乎所有总统的谅解和尊敬。克林顿和奥巴马均曾亲自为其祝贺生日。里根说:海伦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受尊敬的专业人士,她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一部分。

  这样的待遇在有些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绝对不是总统们“礼贤下士”的结果,而是一个民主国家的新闻人理应享受的尊敬。

  权利从来不是“恩赐”的,而是争取的结果。同样,尊严也不是祈求得来的,只有自尊,才会赢得尊严!

  小编特别推荐

  记者节感言 | 记者节由来 | 记者节是哪一天

  小编特别推荐

  记者节感言 | 记者节由来 | 记者节是哪一天

  想了解更多记者节网的资讯,请访问: 记者节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3063731.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