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汇总7篇

字典 |

2023-04-06 16:24

|

推荐访问

八年级语文教学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栏目小编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要想知识、技能;方法将符合教材单元的要求,开发智力、合理教学是编写教案的关键。 教案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2、领会本文的丰富,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4分钟)

  首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一个商人,路过一个叫武阳的地方,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生气。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人讲,一个当地人就和他说:“老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一定能找到。”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衣服还在那里,而且没有动过的痕迹。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很好。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有谁知道这部*是什么?(提示: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片)(天下无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课文分析

  (一)作品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教师示范朗读课文。(2分钟)

  同学们看课文,老师先给同学们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读音和停顿,用笔勾画一下。

  课文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的:

  选贤与(jǔ)能(通“举”,选拔)

  讲信和睦(mù)(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奉养)

  幼有所长(zhang)(成长)

  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盗窃(qiè)乱贼而不作

  (三)全体学生朗读课文(1分钟)

  请大家记住以上读音,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注意停顿和语气。

  (四)指导朗读(3分钟)

  大家看课文,刚刚有一些同学停顿不对的,我们看第二行,“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提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跟老师读。好,下面一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接下来“男有分,女有归”这里的“男”和“女”都有强调作用,所以在“男”和“女”后面都要停顿,“男/有分,女/有归”,大家读。下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读。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读。

  好,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强调的停顿和要注意的注意,把全文再读一遍。首先请男同学朗读全文,女同学认真听,听听男同学有没有读的不准确的地方。(PPT演示)没有做好笔记的同学可以看大屏幕。

  老师评价(读得不错,刚刚老师强调的停顿,大部分都能读准了。)找出读不到位的地方。

  下面有请女同学朗读全文,这回到男同学认真听,找找看有没有都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女同学可不能输给男同学哦。

  老师评价。找出读不到位的地方。

  (播放PPT,显示划分停顿的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五)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自主翻译课文。(10分钟)

  按照我们学文言文的经验,大家觉得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翻译)没错,就是翻译。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注解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好,开始默读。

  相信大家已经翻译完了,现在我请四位同学翻译全文,每人翻译一句。

  1、第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理想,在这里可以直译。“为公”的意思是为人们所共有,“天下为公”可反以为“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解有翻译。注意“与”(jǔ)通“举”,选拔的意思。“睦”(mù)和睦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可翻译为: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第二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大家注意两个“亲”和两个“子”,“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是名词,“父母”,第一个“子”是用作动词,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要注意,“分”是“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连起来就可以翻译为: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第三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一句书本有翻译,这里要注意恶(wù)是憎恶的意思,不读è。

  第四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要注意“兴”(xīng)是“发生”的意思,不读xìng,“乱”是指造反,“贼”是指害人。作,兴起。外户,泛指大门。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所以,这一句可以翻译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六)精读课文。(15分钟)

  1、通过翻译全文,我们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孔子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南图,他在这篇短文里边用了两个名词,同学们找一找,一个是大道,另一个是什么?(大同)。同学们考虑看看,大道指什么?大同又指什么?文中是不是有两句话分别概括了这两个词?

  现在,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学生读完)“大道”指什么?哪位同学找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我们读一遍这一句。

  “大同”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我们把这一句读一遍。

  2、可以说,大道是一种社会理想,大同是一种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课文分别用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开始的大道是总领全文,最后的大同总领全文,那么就剩下中间部分了,中间的部分可以说是对大同社会的描摹。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分写了大同社会那几个特点?把这种社会风貌想象出来。

  3、好,现在我们来这样安排,中间部分以句号为准,有多少句?(两句)那我们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好不好?

  (女同学读完第一句)大家展开想象,归纳这样的社会风貌特点。首先我们看前六分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社会社会风貌特点是什么呢?(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板书)再看下面的“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什么呀?(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板书)

  (男同学读完第二句)谁来归纳一下?“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说的是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也就是说货物是谁的?(公家的)对,是公家的,人们不会浪费,不会据为己有。也就是“货尽其用”。(板书)那另一方面,人们怎么做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说的是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不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却没有“多得”的念头,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事,人尽其力。(板书)

  相信大家对全文的结构已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PPT演示全文结构)

  (七)全班再次朗读课文(1分钟)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对大同社会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再一次朗读全文,带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来读,好,开始读。

  (八)拓展延伸(3分钟)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1、洪秀全,2、孙中山)

  大家学过近代史就知道,洪秀全领导了近代的农民起义,他为和谐社会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过:““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那么,孙中山呢?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大家记得吗?是“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然,历有许多爱国者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和设想,大家在学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留意一下,或者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八)课堂小结(1分钟)

  好了,同学们,《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我们是新时代的*人,就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九)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全文。

  三、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大道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大同社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杀戮、纳粹、憧憬、缭绕”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3、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4、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文学常识

  聂华苓,华裔旅美作家。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萨特的话),稍微讲解沉重的记忆,美丽的回忆,等全文教学结束后再总结分析。“沉重”“美丽”是矛盾性词语,因为指代内容不同,所以并不矛盾。“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前一句是对上面几句话的总结,指纳粹杀害了7000多人,所以这是沉重的记忆。后一句是对下面几句的提示,指小城人面对敌人的杀戮而表现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让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沉重的记忆很好理解,美丽不好理解。人们如何英勇?我们学完课文就很容易明白了。(美丽指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归纳文中四部分的内容。

  ⑴坟地所见所闻;

  ⑵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⑶记录作家座谈会;

  ⑷摘录遗言。

  四、分析文章各部分,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和情感

  (哪一个情节印象最深刻?)

  第一部分:坟地所见所闻。(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是写景色,以景抒情,在作者眼中他的景色是怎样的?同样他的心情也是怎样的?句号,有抒情的作用,起停顿作用,使读者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同时脑海中也可以想想一下画面,凄、苦、昏、暗,因此有种悲哀的气氛笼罩在身边。因此,不是单纯的写景,写景还为了渲染悲哀凄凉的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有着强烈的情感,对被杀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愤怒地进行控诉。

  3、有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的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第二部分:看各种演出纪念活动。(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指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其中包括两名生还者。人们悼念死去的亲人时,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悲痛)因此在这么一种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与现实融合了。

  “悲哀”是指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指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真实”是指眼前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在里头。,“荒谬”指二战时,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各种.种族,这是何等的荒谬。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听这首诗歌的录音)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3、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第三部分:有关纪念的作家座谈会。

  首先讲解: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看出第二部分回顾历史,第三部分是从历史的回顾中看现实的走向。提问: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学生自由发言)

  西德作家: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地诚恳,而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因此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最后一句话)。

  日本作家: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狡辩。中国人在这里提到南京屠杀,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让子孙明白和平来之不易,让日本人的内心感到无地自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是潜伏着的新的危险。

  第四部分:参观纪念馆。摘录了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看见人们怎样怀着对亲人的爱而从容面对法西斯匪徒的枪口。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象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五、总结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3)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庄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指名检查,学生回答)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庄子。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音频课文,听读感知。

  2.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同桌互译,疏通文意。

  参考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鯈(tiáo)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请:请允许我。

  循:追溯。

  本:最初,本原。

  参考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仔细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用原文)。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明确: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

  明确: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那惠子如何反击?

  明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明确: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局部探究

  (一)理解双方观点。

  大家现在对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不能只是把文意搞懂,还要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析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探交流: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师生点评。

  学生思考,交流。

  答案预设。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二)探究文章内涵。

  1、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参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2、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参考: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四、总结拓展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小组交流。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五、作业设计

  1、完成“理解检测”一。

  2、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4)

  一、导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㈡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教师提示: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彼此彼此……)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习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读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通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构思精巧,意境辽远,语言精辟含蓄,意蕴深邃。它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赞歌!

  设计理念

  ① 以学生为本 ② 以语言为本 ③ 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去。本课教学重视朗读训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品味语言;体验情境和形象;评价思想感情倾向。《雪》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自由灵活的特点,又有诗歌的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哲理的启迪,读出自然、社会、人生的真谛。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设想

  “吾行太远矣,孑然失其侣……吾见放于父母之邦矣!”作为一位超前的觉醒者,鲁迅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寞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尖锐与深刻,但他并不屈服,明知前方是坟是死亡依然奋力前行。体现他全部生命哲学的散文诗集《野草》被称作“反抗绝望之歌”,因其幽深性、象征性与神秘性而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学生在解读上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该如何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再进而走近鲁迅的生命,去感受他那在孤独中仍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坚强面对今后的人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3、感悟鲁迅情怀,汲取前进动力。

  目标确立的依据

  1、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江南雪的优美是为了衬托朔方雪的壮美,从而表达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这是文本的灵魂之所在,这种个性和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

  2、现代教育观念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发展,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领会的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间播放配乐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利用课间,创设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能更快进入情境。)

  一.欣赏诗句,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是我精神的支柱/遇上困难与挫折/他给我浑身奋力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 —— 江天师:不仅仅是诗人江天,很多人都将鲁迅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学了《雪》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会有所领悟。

  (设计策略:让学生齐读诗句,感知鲁迅先生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为文章的学习做准备.)

  二.读文 ,晓文意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 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在书中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雪的特点的句子。

  3. 自我揣摩朗读本文时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作好读书笔记。)

  (设计策略:把读书的时间尽量留给学生,并教给学生养成读书作笔记的好习惯。)

  三.读景,品语言

  1、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选择某一个角度或某一点品味其妙处。

  提示:你可以从一个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写作技巧,看出语言风格,看出蕴涵的哲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重点赏析语句:

  A、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B、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C、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江南的雪是这样的滋润美艳,充满生机,那朔方的雪又是怎样的呢?,同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重点赏析几个语句:

  A、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B、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

  C、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大家分析得不错,那谁来试试,把你所找的句子按屏幕上的句式有感情地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好。

  (播放课件:小活动:“我读得最好”。 以“我喜欢 的雪,你看 ”的句式,有感情的读这些句子。)

  (设计策略:小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更多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边读,也就边找出了文中能表现雪的特点的关键句子,既熟悉了课文,又为下文的分析作了铺垫。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的好的要给予鼓励,不足之处可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

  四.读情,悟雪性

  师:这些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我们全班来试试。现在,我们采用一种层进式朗读的方法,女同学读全文,后三段,每读一段,加入一个组的男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段就是? ----全班齐读。

  1.学生朗读。

  2.作者的语言充满激情,生动优美;同学们的朗读同样生动优美,充满激情!那么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性格?作者更喜爱哪一种雪呢?

  反复朗读领会写朔方的雪的段落,赏析.

  (设计策略:女孩子的声音柔和、甜美,读前三段,能突出江南雪的特点。后三段,男同学逐段加入,那粗犷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能所朔方雪的刚劲有力、富有变化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用新的读书方式,来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层层加深,达到朗读高潮。)

  五.读人,颂精神

  1.探究: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富有反抗力量的朔方的雪和充满生机的江南的雪,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雪吗?如果不是,你认为是为了写什么呢?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背景,结合课文,感受鲁迅当时的情怀。

  师:著名教授钱理群说:“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那个雪花奋飞的日子,身处寂寞彷徨的鲁迅触景生情,笔尖倾泻下了内心最深的感受,即使孤独,即使死掉,但不屈的精魂会不息地旋转而且升腾。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这旋转而升腾着的,也是鲁迅的精魂……也许这正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那么多人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吧。

  3.视频:鲁迅介绍.

  4. 有一个人/是我精神的支柱/遇上困难与挫折/他给我浑身奋力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 —— 江天

  5. 齐读诗歌后半部分结束本课.

  (设计策略:让学生走近鲁迅的生命,在朗读中去感受他那在孤独中仍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坚强面对今后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2、积累有关雪的名句名篇。

  七.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方的雪 滋润美艳 生机美好

  奋斗 创造

  朔方的雪 冰冷坚硬 反抗张扬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三)、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眼听到,看到鹅的叫声及鹅的步态,来感受鹅的尽职勇敢。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能力。在汇报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四)、巩固识字,书写难字。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树立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思想。然后利用教育资源网络教材指导书写较难的“餐”和“蹲”字,并让学生跟着书空,这样避免写错字。同时培养了学生写字按笔画写的习惯。

  五、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7)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教学设计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能有实效。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二、教学目标:

  1、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从小立志做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2、理解高新科技代表了人类最高的科技水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3、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能根据主客观需要自由阅读和写作。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整体感知 1课时

  阅读方法交流学习 1课时

  自读、荐读 2课时

  读书交流评比会 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科学 4课时

  自由作文 2课时

  从小就要爱科学

  教学目标:

  1. 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 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和要求。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能正确看待科学的发展和懂得合理利用科技资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留下了很多光辉灿烂的科技发明。文明是需要传承的,“少年强则国强”,正值青少年的你们身上就肩负着弘扬并发展文明的责任。当历史将要进入21世纪的时候,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作序,对青少年朋友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序言。

  二. 初读课文(一)自读课文,勾画圈点下列内容:

  1. 生字、难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词典,加注音和解释。

  2.苏步青教授为什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在文中寻找这样说的理由。(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阅读,直切主题,抓住文章的精髓,减少不必要的冗杂问题。并且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归纳出文章要点。)

  (二)小组交流初读成果:生字词、文章内容

  (三)班级交流明确:苏步青教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是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即第一段内容);现代社会,我国“科教兴国”的国家政策(即第二段内容);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即第三段内容)(四)了解序言基本特点师: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为了让青少年朋友们从小就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编撰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既然是一篇序言,在文中作者对这本书都有哪些介绍?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班级交流。明确:文中介绍了这本书的编撰目的、形式特点和主要内容等。归纳:序言的基本特点——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拓展、探究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你能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么?(太空婚礼、克隆马、互联网……)

  (二)科技发展论坛:科技与人类发展

  1.播放中央电视台《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武器从步枪发展到大炮、核导弹,从战车发展到坦克、飞机。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现代的战争是科学技术的战争,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则是,威胁整个地球的“核危机”,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否会最终毁灭全部的文明?科学之路该何去何从?

  2.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 班级交流。

  四.总结

  不管怎样,当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落后就要挨打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大力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而“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正如苏步青教授在序言的希望青少年朋友们“以建设国家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张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作出新成就”。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威胁。

  五.课后作业

  把你在论坛中的看法写下来;关注最新科技动态。

  板书:

  从小就要爱科学 ————《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序

  苏步青

  “知识就是力量” “科教兴国” 科技的重要性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编撰目的形式特点 序言的特征 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在太空中理家

  1、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了解太空生活,学习宇航员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教学难点: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情况,引起学生的想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总说自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

  第二部分(2—27),分说自己在太空中理这遥各方面情况。

  第三部分(28),写自己作为“前线的冒险者”而必须作出的某种牺牲。

  三、精读第二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五层。

  第一层(2—9),写自己在太空中跑步运动。

  第二层(10—13),写自己在太空中长高了。

  第三层(14—18),写自己在太空穿衣。

  第三层(19—24),写自己在太空中沐浴。

  第四层(25—27),写自己在太空中的睡眠。

  四、探究

  1、本文写在“和平号”空间轨道站上“理家”的趣事,也就是写吃食、跑步、穿衣、沐浴、刷牙、刮胡子、睡眠等似乎再平常不过的情况,这一切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你是否觉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有些什么意义?

  明确:吃食、跑步等在地球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一切就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了,在人们眼里显得很有趣味。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是太空遨游的需要,是星际旅行的需要,是人类向其他行星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2、文章最后说:“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明确:宇航员精神是探索精神,是冒险精神,是无畏精神,是舍己精神。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一、师生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1、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2、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3、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4、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5、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小组交流体会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新型生物技术和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家花卉公司的广告这样说道:“你想拥有一束蓝色的月季吗?你想订购一束长开不败的鲜花吗?你想要怎样的一束鲜花,只要你描绘一下心中的形象,我们便能为你创造出你想的花卉……”大家听了或许会感到奇怪:月季怎么会有蓝色的?花儿怎可能长开不败?这是不是骗人公司?不,这是实事!这是一种运用新型的生物技术创造出来的一种转基因花。这种花不但有以上特性,还有许多奇妙的性状,如果你想了解这五彩缤纷的花,就让我《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二、背景知识: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题目是借人们相互赠送花卉以表达心意和美好的祝愿来引出要说明的对象,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情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转基因花。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转基因花卉的科技说明文,曾发表于XX年第21期的《大自然探索》。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感受美丽:

  播放有关转基因花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基因花卉的美丽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花卉 梦寐以求 华裔

  2、勾画圈点出有关培育转基因花卉新品种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语句,组织交流,看看谁讲述的完整而且条理清楚

  3、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1—3)说明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和什么是转基因花。

  (二)(4—6)说明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三)(7—8)总结全文。

  总——分——总

  五、再读课文,局部精读

  1、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开头部分的第2、3段,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一层进一层地叙述新生物技术的优越性和一环扣一环地叙述改良花卉的方法的。

  2、 特别色彩。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在克隆与颜色相关的基因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应用价值。基因,已经克隆“多个”,单是矮牵牛花中已经克隆到了两个;应用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新色彩花卉,二是进行花色修饰。

  3、 特别新奇。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克隆有关基因并采取其他方式促使花卉在“香味、形状”等方面发射功能变化所取得的成绩。

  4、 特别长寿。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在延长花卉的保鲜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六、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热烈讨论一下“你需要什么样的转基因花卉”这个问题。

  2、改良花卉,可以从形态、色彩、香味、寿命等方面着手,为了适应人类的需要,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七、板书设计: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色彩

  成就 新奇 光明前景(联想)

  长寿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 请学生齐读课文

  2、 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 云 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教学反思:

  专题《汉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在游戏和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学习汉字的热情与兴趣。

  3、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与汉字的魅力价值

  教学难点:汉字中蕴藏的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书法作品

  2、猜字游戏(让两学生上台表演)

  二、汉字的起源与魅力

  1、看图猜字

  (1) 象形字:山、水、日、月、火、田、土、目

  (2) 指事字:本、末、上、下。

  (3)会意字:如休、明。

  (4)形声字:让学生举以“木”“水”为偏旁的字。

  如: 木:梅、杨、树、枯……

  水:江、河、湖、海……

  引导学生发现所列举的字中的一个共同点:如“梅”,“木”表形,“每”表声。这类有形旁声旁的字,我们称为形声字。

  总结:在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类造字法中,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重最大。由此看来,汉字是表形、表音、表义的文字。

  三、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1、汉字与英文的对比(通过对比,表现汉字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男----man 妇------woman

  汉字“男”“妇”的字形,我们可以得知古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田中干活,女人在家扫地,而英语却无法告知这些信息。

  2、体会北京申奥会徽的多重内涵(探究汉字之美 )

  四、布置课后作业:

  汉字的妙用:列举商品广告使用汉字不规范现象,改正错字。

  五、结束语。

  教学反思: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 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757714.html
延伸阅读
祝五一劳动节快乐工作顺利生活美好,五月一日劳动节是具有特殊影响力的一个节日。劳动节转眼就要到了,在劳动节送上诚挚的祝福,其意义不同寻常。以下是由我们为您带来的五一文案短句温柔,仅供
2023-04-08
祝你五一劳动节好心情常伴身边,马上劳动节了,给劳动者们写上一句祝福和感恩的话,有哪些常听到的劳动节祝福语呢?敬请阅读出国留学网的编辑推荐的《五一自拍文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句子
2023-04-08
MayyourLaborDaybewrappedinlove,kindness,andtenderness.~~读了这些句子感觉如何?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五一快乐
2023-04-08
五一假期,前往周边的水上公园和游泳池玩水玩乐。~~还有哪些类似的句子可以参考?急你所急,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五一周边游文案收藏”,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1、五
2023-04-08
栏目小编向大家提供了五一文案短句温柔,请收藏好以下句子,以便下次再读。愿五一劳动节快乐生命如花朵生活如舞蹈快乐一生,“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庆祝这个日子,
2023-04-08
以下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简短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都会提前准备,要想顺利进行教学活动,一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授课目的。更多信息请继续
2023-02-19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集篇1虽然只得了二等奖,也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我认为《海燕》这一课还是准确地表达了我对当下教学这一文章的一点思考。即:对这一课的教学从背景入手,这似乎是对原作
2023-03-03
虽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每当处于新的教学阶段时,老师都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知识点。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哪些内容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出国留学网为你
2023-01-09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反思篇1现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学校极力倡导,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目标与境界。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
2023-04-04
一名优秀的教师完善好自己的教育模式,老师需要把脑袋里的知识,用纸质版展示给学生。教案有助于教师备课质量高,很多老师能展现自己的特色,如何提高写教案的能力呢?相信你应该喜欢编辑整理的
20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