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1篇)

字典 |

2023-04-22 15:41

|

推荐访问

三年级数学教案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老师上课时要依据教案课件来实施。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的一些《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的内容,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在教学中得以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也不断的在更新、发展,教学行为不断的在转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师生教学的文本,教师要善于理解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数学课程的资源。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从统计自己名字的笔画数入手引入平均数,在交流、对比中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特别是上述片断的设计,对于加深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然后自主归纳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使数学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的名字出发,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素材,来研究数学的知识,探究数学规律。通过对教材的改编与加工,使数学素材充满真实感与亲切感,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再也不只是单一的、枯燥乏味的、以被动听讲和反复解题为其主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课堂中更多的应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是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好奇而带来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是学生对知识自主的探究。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明晰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自主构建;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炼,智慧的升华。

  (三)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应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选择和自己编制数学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真实地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我从生活中引入平均数,提炼为数学知识,在返回生活应用平均数解决胡老师家的的平均每月用水吨数,给自己上课的情况打分,再求平均数等等。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因为数学而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生涯也会在与学生的思维、情感碰撞过程中逐步丰满起来。

  (四)重视课前的预设与课堂中的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因为在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富有生命灵性,是真正有意义的。但要想有丰富的生成,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预设。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

  李小钢

  张明

  王宇

  陈晓杰

  个数

  4

  8

  9

  6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

  吴燕

  刘晓娟

  史敏敏

  孙云

  个数

  8

  6

  4

  5

  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

  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4+8+9+6=27(个)

  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8+6+4+5=23(个)

  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

  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

  6+9+7+6=28(个)10+4+7+5+4=30(个)

  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

  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

  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想出几种方法?(必要时可以写写)

  6+9+7+6=28(个)284=7(个)7就是6、9、7、6这组的平均数。板书:7

  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在图上移(移多补少)板书

  那么你能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

  学生计算后汇报,师板书:10+4+7+5+4=30(个)305=6(个)

  6就是10、4、7、5、4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圈要除以5,而求男生时为什么除以4?

  5、现在你知道男生胜了还是女生胜了吗?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你能举举例吗?

  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套圈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套了7个。

  6、(1)我们算了2组数的平均数了,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和原来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先观察平均数7和原来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a、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有比平均数多的,有比平均数少的,还有一样的三种情况。

  b、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2)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还有些数和平均数一样。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师: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能用小棒代替把它们移一移。

  师:在移之前想好了怎样移?同桌的先说,再移,台上的3个小朋友互相商量一下,再移。

  学生移好后,说说移的过程。

  师: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

  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特点。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估一估。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丝带,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丝带平均长度是多少?

  同学们先估一估,平均长度在()㎝和()㎝之间,为什么?平均数在大数和小数之间。

  再算一算,写在自备本上。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和再平均分。

  3、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4、辨一辨

  (1)漆桥中心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诸老师一定是38岁。

  (2)漆桥中心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马倩同学不可能捐4元。

  5、说一说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来,把篮球队员一共的身高除以篮球队员的人数。

  6、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7、选一选

  这是小红一家3口去年每季度用水情况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吨数

  20

  16

  31

  17

  小红一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3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

  ①(16+20+31+17)4表示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②(16+20+31+17)12表示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③(16+20+31+17)3表示平均每人用水多少吨?

  如果再除以365呢?又表示什么呢?

  在课前我算了一下,小红一家去年平均每人每天大约用水80千克,你想说什么?(最好每天少用一点水,珍惜每一点水,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吧。)西部地区缺水的图片。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你知道吗?

  在演唱比赛中,每个评委都要为选手打分。计算选手的平均得分时,往往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每个评委的欣赏角度不同,每人给同一位选手打出的分数也就不同,这是正常的。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可以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

  三(3)班在学校举办的唱歌比赛中六位评委的评分如下:7、8、10、9、7、8、6(满分10分),如果按刚才的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那么三(3)班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

  [板书:99分99]

  [板书:98分99]

  [板书:100分100]

  [板书:96分98]

  [板书:98分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对了,是踢毽子。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听体育老师说,下个月学校将举行踢毽子比赛,去年我们班获得第一名,今年同学们还想不想争冠军?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队员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队员入场!(男女各四人)

  3、采访队员

  师:每逢大赛总有记者采访,今天老师也当把记者,采访一下我们的运动员。女士优先,请问女同学,你们想不想赢?再问一下男同学,你们想不想输?

  4、同学猜想

  师:刚才,女同学说想赢,男同学说不想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是男队会赢还是女队会赢?

  5、举手表决

  师:这样说老师一点也听不清,这样吧,请支持男队的举手,请支持女队的举手,支持率还真差不多,看来还真得到赛场上见!

  6、裁判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裁判员入场!

  7、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16个,因为120xx6,所以比赛获胜的是女队!

  3、老师参与

  师:看到同学们踢的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踢一次,现在王老师申请加入男队,请同学们帮老师看时间。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36个,因为120xx6,所以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以这次比赛为例说一说。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8、猜想结果

  师:我们再以女队为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女队的平均数会在什么范围?

  师:那男队呢?

  9、计算完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求一求男队和女队踢毽子的平均数,一方面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队会获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0、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队踢毽子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队平均每人踢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队的平均数。哪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

  11、再次宣布比赛结果,(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女队。看来王老师在踢毽子方面也是一个弱者,也没能帮助男获胜。王老师要向男同学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课间我们继续练习,争取下次比赛我们获胜。

  12、再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看这两个平均数是30和27.2,你们能不能再说一说,它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它是不是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踢的数量?

  1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谁再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师:刚才的比赛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平均数有什么用?

  1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探索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举了那么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

  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四名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数量如下: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请同学们先观察统计图,再求一求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学生解答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汇报

  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自学书中例2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3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

  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3、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对这节课的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四)综合练习

  1、小明也特别喜欢踢毽子,他连续踢了三次,成绩是29个,30个,28个,请你求一求他平均每次踢多少个?

  不同方法解答

  2、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1)老师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2)老师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先解答,再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小结:(1)题是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3支铅笔,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3支铅笔,不是每人都是3支,可能是2支、3支、4支,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平均数。

  3、大屏幕出示超市销售甲、乙两种饼干情况的统计图。

  (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2)如果你是超市经理,第二季度你会怎样进货?

  (3)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好的原因。

  活动(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就留个作业,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数学课,请你对我们这节课上的是否满意(或成功)打一下分,满分是十分,回去后在小组内求一求平均分。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略)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平均数》

  二、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学生按矮到高的顺序坐好。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生:......

  (4)第四次比较。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

  2、同桌学生讨论。生:求出几个同学的平均数。

  3、现场测量台上同学的身高。

  4、学生尝试练一练,指名板书。

  5、比较结果。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6、小结:看来平均数(板书课题)还真能帮肋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二、延伸拓展,形成统计观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师指着平均身高:这个身高是你们当中同学的身高吗?那它是什么?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师:现在要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办?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师:是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有什么办法?

  生:......

  3、选取样本。师:但是现在在课堂里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1)学生参考选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选取第一组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

  4、估计。

  师:你们先估计一下,第一组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不会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学生计算。

  6、进一步感悟平均数。

  师:是同学的身高吗?我们可以推测全班的同学身高,全校四年级同学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7、小结方法。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

  生:先求总数(板书),除以人数,等于平均身高。

  三、应用提高,深化统计观念。

  1、举例。师:其实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能举个例子吗?......

  2、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3根小棒,平均

  每根长10厘米每根长15厘米

  (1)猜测。师:如果从第一个袋子里拿一根(标上序号),第2个袋子里也拿一根,哪个袋子里拿出的长一些?

  (2)举例。师:能举个例子吗?同桌商量一下。

  (3)汇报。

  3、变式练习。

  (1)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87)2=63(万张)

  ②(39+87)3=42(万张)

  (2)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上午印22万张,下午印23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22+23)2=42(万张)

  ②(39+22+23)3=28(万张)

  质疑:为什么两个数要除以3?三个数相加要除以2呢?

  小结:像这样的天数、人数,我们可以称为份数。(平均每天的张数、平均身高可以称为平均数)

  4、读信息,了解最新动态,解决实际问题。

  (1)你在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计算前,你先估计一下,第二十五届到第二十八届平均每届获金牌的块数?并介绍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课件验证。

  (4)根据这幅图的发展趋势,你能预测一下20xx年能获多少块?

  四、全课总结。

  以比身高作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题,通过现场简单的两人比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比较的量在不断的变化,结果也不断在变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动中,不断寻找平衡,寻求合理的比较方法。

  通过教师言语的引导,制造在大范围的情况下,求平均身高这么一个矛盾,怎么办?促使学生经历寻求样本的过程,致使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突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开放性,变通性,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开场白:今天我们进行一场比赛--比身高。板书:男、女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我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师:你们说谁比较高?

  生:男同学。

  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谁比较高?

  生:还是男同学。(男同学似乎很得意)

  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此时学生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这个男同学这么矮?

  师:你们听过一句话吗,浓缩就是--精华。更何况,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过几年后,他可能会长得比你们高呢。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生:是男同学。生:是女同学。生:一样高。

  师:怎么比呢?

  生:把男同学高的部分切下来补到矮的身上,女同学也用这种办法,再比较。(还没等这位同学说完,其它同学就大笑,一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学或女同学的身高加起来,再比较。

  另一学生似乎心领神会:找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较,求出相差数,再找第二、第三个男生和女生比,最后比一比相差数的办法。

  ......

  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生:女同学或不公平。

  生:还得再叫一位男生上来。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办法了吗?

  同桌讨论。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六、教学反思:

  1、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郑毓信语)。开课这一情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从第一次、第二次简单的进行比较,学生一看就明白,当出现三人比较时,学生开始犯难了,有的学生觉得男生高,有的觉得女生高,有的认为一样高等,出现意见不一,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切的办法(当然这种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学生对移多补少的形象化解释)、求和比较的方法(这一方法为求平均数打下铺垫)、还有的学生受到移多补少方法的影响,想出了求相差数的方法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通过第四次身高的比较,出现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平均数,从而学生自发解决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2、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观察、比较中迎接挑战,这样一个活动,在平时课堂中可以信手拈来的一个情境,在学生的争论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这种以情、趣开路的情境中,学生学得主动。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反馈

  小组汇报

  4、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5、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7、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6、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席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平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平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近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9】

  1、教学内容:平均数[P42、43]

  2、教材分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例[1]展示了四位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或通过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再计算得出平均数,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反应的是整组数据的情况,并非与个体完全相同。

  例[2]通过两个球队欢乐队和开心队比平均身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

  (2)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求总数再平均分。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4、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情境导入,体验产生背景

  出示跳绳比赛的两组同学的成绩,思考:哪一个组的成绩好呢?

  姓名

  A

  B

  C

  D

  成绩(个)

  93

  95

  90

  86

  姓名

  E

  F

  G

  成绩(个)

  94

  91

  91

  学生回答,争论,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众多的方法对比、优化中引出平均数的教学。

  (二)展开教学,自主探索新知

  1、师生互动,理解含义

  (1)平均数在生活中很有一些用处,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

  (2)同学们的身高不一样,谁能说一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2、动手操作,探求方法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摆小正方体,第一排2个,第二排摆7个,第三排摆3个。要使每排的小正方体同样多,该怎么办?

  (2)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方法。

  (3)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移一移的方法。

  (4)归纳小结:移多补少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平均数。如2、7、3的平均数是4,实际上原来每排小正方体都不是4个,因此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

  (5)计算方法的探究

  除了移多补少还有什么办法?谁在没移前就知道平均数了?

  (三)内化认识,学会应用

  1、比较方法,优化计算。

  课本例[2],哪个队的身高高一些呢?

  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引导: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实践检验,合情推理。

  (练习)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4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

  1、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2、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三、巩固

  1、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四、拓展

  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谁举例

  1、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2、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4、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求平均数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794072.html
延伸阅读
以下内容“中级政工师述职报告”是小编特意分享给您的,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时光如流水般流逝,是时候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说再见了,下面该是我们写述职报告的时候了,述职报告是对
2023-04-22
皮套30个(店面提供)手机壳30个(店面提供)。此刻你想要什么方面的子呢?沟通和交往可以带来新的思路和观点,大家会把看到的句子分享出来。下面由栏目小编给您带来的“走市场文案”,供您
2023-04-22
签订合同是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流程和步骤。签订好合同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写才算是一份优秀的合同?非常荣幸为您编辑整理出这篇《商标协议书》请您仔细阅读,为避免遗忘,还请您
2023-04-22
励志演讲致辞篇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___班学生___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
2023-04-22
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银行防火应急预案相关资料敬请参考唤起全民防灾意识,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应急预案要充分进行情境模拟和演练以熟悉应急应对流程,应急预案中应该包括哪些紧急联系人?供
2023-04-22
每位老师都离不开教案。教案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我猜您正在寻找教案的范本吧?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平均数教
2023-04-14
教学重点一定要及时突破难点,开发智力、合理教学是编写教案的关键。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出国留学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
2022-12-04
考虑到你的需要,出国留学网特地编辑了“三年级数学加和减教案”,感谢您的阅读。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教学的
2023-03-25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要实施课堂教学,老师必须按照教案课件,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一年级数学教案几和几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
2023-04-03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直接的体现。教案目的应具体、明确,并易于实施和检查。教案能够充分的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合理的传达!如何写出一份全面的教案呢?或许你需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