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贾生课件(合集11篇)

字典 |

2023-05-26 11:04

|

推荐访问

贾生课件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一起来探究“贾生课件”的相关信息,小编带你了解。通常,在引进新课程时,老师要准备完善的教案课件,撰写这些课件需要足够的心思和经验。教案的撰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泛的背景知识。本网页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

贾生课件 篇1

  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全集》。

  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

  2.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贾生经历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背景,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谈起他,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备受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贾生纵横议论,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与匈奴的矛盾,他以一双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他们的才干,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无与伦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抵触权贵,蒙冤被贬;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李商隐的名句,揭题激趣。

  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诗题、作者)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生。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秾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2.齐读,整体感知。

  〔明确〕 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明确〕 “求”(寻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在赞扬他求贤若渴。

  2.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3.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教学设计]

贾生课件 篇2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全诗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建功立业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诵全诗,学习佳句。

  [设计意图] 通过岑参的言语,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也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他就是岑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直接入题,揭题激趣。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朵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关于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2.关于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家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亲人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道,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1.诗中表现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什么?试着分析该诗句。

  〔明确〕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的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贾生课件 篇3

  1、会写本课要求书写的6个生字,学习偏旁“子字旁”和“倒八”。

  2、会正确认读本课要求认读的12个生字。

  3、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认读本课生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孤单”的意思。

  教法:根据学生识字和读课文的学情,运用字不离词、随文学习的策略,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突出重点。

  同学们喜欢才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一个有关鸟的谜语,看谁猜的快。(课件出示:头黑肚白尾巴长,站在树上叫喳喳,因为常来报吉祥,人人见了都爱它  喜鹊)

  1、板书课题,学生用小手指在空中跟着老师一起写。

  2、老师先泛读课文一遍,学生注意老师的发音,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一、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试读课文,圈出本课的12个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子,看谁读的好。

  3、在这12个字中找出三个多音字,我们一起来组词。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找出文中的反义词,一起来读一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提出问题:文中的树和喜鹊为什么感觉孤单,说说孤单是什么意思。

  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呢?

  3、大家一起用孤单这个词语造句,看谁说的好。

  2、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3、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4、评价学生的写字情况,展示优秀作品。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2、借助板书,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3、熟读课文。

  《树和喜鹊》是一篇简单易懂的课文,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喜鹊和树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就能享受快乐的生活。

  开课伊始,我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谜语入手,让他们具有学习本课的欲望,同时和他们一起谈谈喜鹊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迅速走进课文,接下来我以范读的形式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去勾画生字词,帮助他们认识新字词,接下来让他们自由去朗读,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扫描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应该先扫描生字词障碍,再让他们去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顺利过了字词关,学生认识了生字词后朗读起来就有很打信心了。

  在朗读课文时,重点指导多音字的读音,通过示范读、分组度、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

  在指导写字时,扎住字的结构和重点笔画去观察,通过示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临写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让学生从小写好字。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树和喜鹊》,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三单元组第2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共同享受快乐的生活的过程。课文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又像是一幅 的连环画,画面清新质朴,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孤单”、“快乐”。学完本文,希望同学们学会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制定是从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考虑的。因此,结合本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从一下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维度:

  1.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认读11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熟记生字。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词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课我将采用初读感悟--再读理解--拓展延伸等读悟结合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知道--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文本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树和喜鹊的图片、播放配乐朗读的方式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将根据前面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设备情况的综合考虑,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用“我来当小老师”的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切入点,训练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以及组织概括能力,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有初步的把握,从而起到导航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反复对重点自然段落的阅读以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则显得更加的重要。我将以课堂为平台,训练为主线,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一下训练点:

  (1)“孤独”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2)为什么树和喜鹊会感受到快乐?

  (3)练习生活实际,你有没有以上的经历。

  根据新课程目标,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的情况之下,对作业做了如下的设计:

  (2)搜集“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这些内容相关的散文、诗歌等,谈谈自己的感受。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和老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优秀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贾生课件 篇4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清冷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两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深夜泊舟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故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的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汉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赏析:本诗借古讽今,意在借贾谊的遭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纯粹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法,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余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蓄,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汉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心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深处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赏析: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点油灯的灯芯结出的灯花。

  赏析: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耳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反衬)。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诗人耐心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只好“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所处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1.《泊秦淮》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贾生》一诗中表现当权者表面重视人才、求贤若渴的句子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约客》一诗中表现暮春时节,江南鲜明的景致特点的句子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贾生课件 篇5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约客”本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来。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地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关于雨的诗句,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同学们,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撑一把伞,独自漫步在雨中,你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哪些诗句?这里,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江南的黄梅时节,梅子熟了,稻花香了,杏子肥了,蛙声响了。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和南宋诗人赵师秀有个约会,一起走进他的《约客》。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谱曲的歌曲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古诗,我觉得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诗歌就是永嘉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关于作者: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是“永嘉四灵”之一。

  2.关于作品:《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3.关于背景:作者准备和约好的客人对弈来度过漫长的梅雨之夜。可是大半夜过去了,客人还没有如约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写景抒情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读出诗歌的韵味:将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读饱满。(师范读、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完这首诗歌,你能罗列一下诗中的景物吗?

  诗人的情感往往就是通过这些景物传达的。因此,这些景物就被称之为意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重点字眼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

  伴着雨声、蛙鸣,敲着棋子、看着灯花,直至夜半。你觉得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诗人的心情。

  这份等待,饱含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理由是什么?

  1.寂寞、焦急、失望。

  2.闲适的享受,独处的乐趣。

  现代人闲暇时会做什么?古人呢?

  品酒、对弈、作赋,多么悠闲,多么自在。你还能想到哪些体现诗人闲适心情的句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虽然现代人也会以品茶、聊天作为休闲方式,但由于人性的浮躁,如此优雅的事情,难免有了矫情的作秀之嫌,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好地了解文章主旨。

  《约客》这首诗究竟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且看--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蛙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也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该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份恬淡与闲适,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江南这片诗歌的原乡中,感受一脉相承的诗心和诗意;在俗世的红尘中,守护心灵的那片净土,真正享受悠然远世的生活!

  1.默写古诗。

  2.《约客》中含而不露地表现诗人寂寞的诗句是哪句?

  蒙太奇,是法语建筑学中的名词译音,原意是装配构成。电影艺术从建筑学的门庭内,借用了这一术语,引申为剪辑和组合,成为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然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常有其通似性,蒙太奇也不是电影所独有的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的表现艺术中,就有和蒙太奇手法不谋而合之处。例如,电影经常把一些跳跃幅度较大的时空、不同的画面,按照艺术的逻辑并列组接起来,构成并列式蒙太奇,从而渲染作品的氛围,表达作品的某种寓意。从这种蒙太奇来衡量,赵师秀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南地区,立夏以后,有一个连绵多雨的季节,名之为“黄梅天”,雨则称为“黄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诗人首先推出了一个时间与空间比较阔远的画面,概括性很强,“雨”不但有形,而且有声,所以这画面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既诉之视觉也诉之于听觉。同时,这种雨不是匆匆过客式的骤雨,也不是大肆挥霍的豪雨,而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黄梅雨。这种雨在诗中,既渲染了那种恼人的凄苦气氛,也可以说是诗人心境寂寥而切盼友人前来的主观心理的外射。此外,家家阻雨,也为久候客人不至埋下了伏笔。“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画面的时空,较前一个画面的时空为小,它是由视觉形象,特别是听觉形象所构成的。南北朝时的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赵师秀的“青草池塘”化用了谢灵远的“池塘生春草”而不露痕迹,也更为浓缩。具备一定诗歌知识的读者,都可以由此联想到许多。这种化用典故,而加深其历史和艺术的内涵的艺术形态,美英现代诗人兼批评家艾略特称之为“同存结构”,因为读者的想象,由此不致停留在绝缘的平面,而可以驰入历史的纵深。如果说,前面两个镜头还是户外自然之景,那么,“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由户外而室内的人物之景了。从诗的整体来看,这三个镜头的组接关系是平行线式的,然而,从前面两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的关系来看,则可以理出先后发展的时间线索,这种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地发展的镜头,可称之为“前进式的蒙太奇”。同时,从画面上看,前面两个镜头较为阔大,是远景,全景;后一个镜头较为细小,是近景、小景,相当于电影中的“特写”。在这一特写镜头中,只见主人失望,而仍然不无期待地频频敲着桌上的棋子,灯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而客人则迟迟不至。一“敲”一“落”,表现时间之久,怀念之深,企盼之殷。而室外的雨声、蛙声,室内的敲棋声与灯花掉落声,声声入耳。这种强动态的听觉描写,正深层次地表白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把那种“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情绪与氛围,表现得分外动人。

  阅读《约客》一诗,回答问题。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1.C(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声,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2.诗人当时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贾生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复习: 略(一)山中杂诗一.作者简介吴均 :南朝梁文学家,独创“吴均体”,(描绘山水风光,文体清拔有古气)二.内容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能看到落日的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这句诗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生动而不喧杂,安逸而不沉寂。三.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闲居山林的隐逸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闲适生活的热爱。四.拓展延伸: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二)竹里馆一.作者简介:王维:唐代山水诗人,字“摩诘”,其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内容赏析: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三.思想感情:通过写诗人退居辋川的生活情景,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也流露出诗人孤独的心境。(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一内容赏析:首联: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颔联:“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颈联: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尾联:“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二.思想感情:描写诗人初离四川时见到的蜀地月夜美景,抒发了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和与友人的深挚情谊。(四)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写诗人客居洛阳时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后的心情与感受,表现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一. 名句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经典试题】全国卷中的题目是: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牐牎敬稹俊罢哿”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逢入京使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思想感情:表达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二.内容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六)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同时也蕴含着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二:内容赏析: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七)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 思想感情:本诗追忆诗人与李龟年往昔的交往,慨叹历经丧乱之后的重逢。寄寓了诗人无比深切的历史沧桑变迁之感。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尽在字里行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二.内容简析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一. 思想感情: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二.作者简介:刘长卿(?--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写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尤其长于写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三.名句评析:前二句点明歇宿之地及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在青青竹林之中有一寺院,远远传来一阵阵晚钟的声音,您戴着斗笠踏着斜阳,一个人向青山深处走去!)这首诗四句都写到了景物,而且对灵澈上人的感情都含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荷先说母星槎己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林”“斜阳”“青山”这些景物之?nbsp;,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九)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二.名句赏析: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十)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二.名句赏析: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贾生课件 篇7

  1.在看图读词语的过程中,准确识记“卫、巾、擦、刷、皂、澡、梳、盆”等字。

  2.在看图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联系,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

  3.理解“高兴、生气、害怕、难过”的意思,会用它们说话、写话。

  4.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5.感受中国语言的趣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能根据生活经验将词语分类,培养主动识字的意识。

  1.导言: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课件播放喜羊羊起床、穿衣,来到卫生间的动画。出示:喜羊羊早早起,来到卫生间要考考你。)

  2.课件依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卫生间、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卫、巾、刷、皂、梳、盆。

  “刷”和“梳”是翘舌音,“皂”是平舌音。

  (2)认清结构:“卫”和“巾”是独体字,“刷”和“梳”是左右结构的字,“皂”和“盆”是上下结构的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 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5.导学:喜羊羊为大家鼓掌,大家真棒!听一听,他又说了什么:“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这五种物品分别是干什么用的呢?”

  6.引导学生说出五种物品的用处:毛巾--擦手、牙刷--刷牙、香皂--洗澡、梳子--梳头、脸盆--洗脸。

  8. 指导学生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词语。

  1.导言:由于同学们表现非常棒,现在喜羊羊带我们去动物王国逛一逛。一年一度的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开幕仪式就要开始了,让我们随着喜羊羊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队伍参加。

  2.课件播放第一支走来的队伍--小狗队,并相应出示生字猫、猴、狮。

  (1)齐读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反犬旁”。)

  (2)引导学生思考“反犬旁”的字大都和什么有关,然后指名汇报。

  (3)导言:这支队伍想扩充,哪些动物还可以参加呢?(预设:狗、狼、猪、狐狸等。)

  3.课件播放第二支走出来的队伍--小鸟队,并相应出示生字鸡、鸭、鸦。

  (2)引导学生思考“鸟字旁”的字又和什么有关,再举几个例子。

  4.课件播放第三支走出来的队伍--蜘蛛队,并出示词语蝴蝶、蜻蜓、蚂蚁。

  (3)“虫子旁”的字多数和虫子有关,学生举例子。(螳螂、蟑螂等。)

  1.导言:虽然这三支队伍相差悬殊,但是,大家看在第一场“穿针引线”比赛中,在蜘蛛队长的领导下,他们取得了第一场胜利。

  (1)同学们,观察他们的表情,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播放比赛场景并出示:高兴。)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平时生活学习中令自己高兴的事,然后学生代表汇报。说的比较好的句子教师板书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队伍是什么表情。(出示:难过。)指名回答难过的事情有哪些,师生共同评价。

  3.出示狮子生气的面孔,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生气,看见过谁在什么情况下生气。

  4.出示蝴蝶受惊的画面,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描述蝴蝶,了解体会什么是害怕,并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害怕。

  5.指导学生用这四个词语各写一句话,语句通顺、内容完整、书写工整。

  6.小结:高兴、难过、生气、害怕这四个词语描述的是心情,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你还知道哪些情感表现呢?(愤怒、伤心、兴奋等。)

  1.导言:运动会各项比赛进行得热火朝天,这时喜羊羊发现了什么呢?

  2.喜羊羊发现这次运动会要求运动员们读出古诗后,才能起跑。

  3.教师播放古诗《画鸡》的多媒体课件,会读的同学可以跟着视频一起诵读。

  4.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5.同桌交流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

  6.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和语调练习诵读。

  7.想象交流:这首古诗是明朝诗人唐寅写的。请你一边朗诵古诗,一边看图,看看大公鸡的样子,想象公鸡打鸣叫醒千家万户的情景。

  8.播放《画鸡》的公鸡插图,学生一边观察公鸡的样子,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诗意。

  1.导言:同学们请看,天空中飞来了三只美丽的什么动物?(课件出示:三只白鹤)这三只白鹤想向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故事呢,就让我们和喜羊羊一起来听一听吧。

  2.学生初步了解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3.指导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哪只白鹤找到鱼了呢?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布置作业:回家和大人一起来朗读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有些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喜羊羊参加动物王国运动会”的一系列情境。课件动画里的人物是学生熟悉并喜欢的,因此,以动画人物为主体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贾生课件 篇8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本课涉及石头运动的原理图。

  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作者简介:

  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 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 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就课文不理解处提出质疑。

  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

  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

  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不完全是的。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课文中几位主要人物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应该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应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6.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通过实践认识事物, 不可主观臆断。邓小平同志也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对“寺僧”和“讲学家”那样的人说“不”,对“刻舟求剑”的人说“不”,对“掩耳盗铃”的人说“不”。学习古人穷理不臆断的品质,用我们的慧眼,用我们的头脑,用科学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断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和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把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后应该懂得的道理上。学生在朗读和理解字词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提问环节对于用几种方法找石兽时,很多学生都忘记了第一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是很全面。以后要在如何引导启发上多下功夫,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部编本七年级下册)]

贾生课件 篇9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名曲,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背诵诗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设计意图] 通过流行歌词《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

  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

  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生深情齐读古诗)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发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找到改写古诗的方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住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同学们要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静夜中的洛阳,寂静得如同一丝游云。盈盈的月光拥抱着远处的高山。山峦的颜色恍如梦境,在月光里潋滟着,而近处,几家的灯笼仿佛试探一般,光芒明明灭灭,强强弱弱,散布在黑暗之中。

  迷蒙的黑暗里,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曲笛音,乘着风来问候一个还未入睡的闲人。游动的尘埃,扯起人们的丝丝伤感。

  那些思乡的人怎能逃出这乐曲的忧伤与残光的凄凉编织的网?应该是《折杨柳》曲吧,让人不禁泪眼婆娑。春天来了又去,大雁去了又来,黄花开了又败,谁能逃脱时光的流逝?生命的延伸老了自己,老了家人,也老了归乡的心。

  初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倾听人们的无奈,初萌的嫩叶,也在为人们的忧伤而忧伤。只有那一清月,在寂静的天幕中无声微笑,不知疲惫地倾听游子的诉说。

  杨柳,落叶大乔木,柳枝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称杨花,也叫柳絮。自先民们吟唱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之后,杨柳就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蕴丰富的意象。

  1.美好春光的象征。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的生命力极强,分布地域极广。与小草一样,杨柳也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正所谓“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李白也有“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的诗句。依依袅袅的杨柳成为诗人们歌咏美好春光的意象。白居易:“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杨柳枝》)他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诗中洋溢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

  2.离愁别恨的隐喻。柳絮飘忽不定,引发了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于是,杨柳又成为诗歌中感时伤春、离愁恨别的隐喻。郑谷《柳》中有:“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诗人借柳絮表达了离愁别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成为引发思人离情别恨的导火索。

  3.送别怀乡的寄托。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其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赠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发音相近,借“柳”表达“挽留”之意。如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树因多栽种于檐前屋后,又成为故乡的象征。诗人借助柳树,还可以寄托怀念故乡之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4.得意忘形的小人。诗人们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会根据杨柳的一些生理特点,赋予它不同的含义。那枝条柔软“恰如十五女儿腰”(杜甫)的杨柳,也能比喻趋炎附势、得意忘形的小人;那素洁似雪的柳絮,也能影射不思进取的孟浪子弟。曾巩的《咏柳》讽刺了那些一朝得势便肆意妄为的小人:“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古典诗歌中吟咏杨柳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阅读时,我们切不可“走马观柳”,须涵咏玩味,细心揣摩。

  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后 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念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做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1.玉笛:笛子的美称。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故园:故乡,家乡。闻:听;听见。

  3.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贾生课件 篇10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诚斋集》等著作传世。

  这个题目下有六首诗,这是其中第五首。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意思是早上,路过松源这个地方,然后在漆公这个店里做早饭。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更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的前半部分是议论,后半部分是描摹。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当堂背诵。

  2.领悟诗句含义,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理解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反复诵读,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歌描绘的环境,感受行人的心情。

  对诗歌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饱含哲理的诗句,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句呢?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并说出其中所饱含的哲理。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蕴含哲理的诗。(板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设计意图] 通过背诵杨万里的相关诗歌,激起学生的崇拜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我们学过杨万里的诗《小池》,(教师可引导学生背诵)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杨万里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生动形象,诗情画意,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1.关于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诚斋集》等著作传世。

  2.关于作品:诗的前半部分议论,后半部分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3.关于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更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释词: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江西阳与余江之间。

  2.反复诵读,小组齐读,分组读。

  3.指名学生读,大家从以下方面评议:

  a.停顿节奏,有无读破。b.感情是否把握准确。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感悟诗歌的内容。

  1.初步理解诗意。

  自读并理解诗意,然后两人一组相互交流。

  2.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学生自由散读,初步把诗译成较通顺的文字。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围子里以后,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4.学生发言,讲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种理解,不做深入点评)

  5.赏析、讨论、探究(分小组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圈出来,细细品一品,说说其中的妙处。(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后教师明确)

  (2)归纳: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6.诵读探究。

  让学生用散文的语言讲述。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背景,使学生感悟讽喻的力量。

  1.读诗句,品味语言(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后教师予以指导)。

  〔明确〕 这首诗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深意。“莫言”二字既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下岭便无难”正是从艰难攀登的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中得到心理上的对比结果。“赚得行人错喜欢”中一个“赚”字富于幽默风趣的意味。21世纪*教育网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3.探究讨论。

  〔明确〕 胜不骄,败不馁。

  4、学生质疑、交流。

  让学生提出针对本诗的问题或说出某些方面的疑问,教师给予明确指导和肯定。

  1.主题: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为哲理诗,然后就能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2.归纳写法(学生讨论归纳):

  语言平易自然,雅俗共赏;风格幽默风趣。

  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句子是哪两句?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从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出哲理的句子是哪一句?

  根据自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读后感。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诗的前半部分为议论,后半部分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全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莫道馋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阅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回答问题。

  1.有人说第二句的“赚”字运用得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做简要分析。

  1.是的。“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

  2.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骄傲。(意思对即可)21cnjy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贾生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学习与夏天相关的词串,认识8个生字。

  2、通过扩写句子学习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写具体。

  3、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能正确抄写句子。

  4、通过认识食品包装识字,并乐于与同学分享。

  5、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气象谚语。

  6、和大人一起读《夏夜多美》,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在夏夜的美好和同伴互助的温暖。

  学习目标:

  1、趣味识字(夏夜乘凉图);

  2、扩句练习;

  3、标点的正确使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语文园地六的内容,你们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吗?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读一读,做做小老师。

  3、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4、请小老师说说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吗?

  5、读词语。

  你发现这些词语共同描述了一幅什么图?

  1、自读例句,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你的发现。

  1、自己读一读句子,想一想每句表达了什么语气,该加什么标点才合适?

  2、加一加,再读一读。

  3、汇报交流,反馈。

  4、加标点扩展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继续学习语文园地六的内容。

  1、看一看,这些东西是什么?

  2、仔细观察图上的字,再说出来。

  3、实物展示学习:

  结合食品包装理解商标上字词的意思和食品的用途,边朗诵边识记生字。

  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字典。

  (1)指导学生朗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等,做到正确、流利、有节奏。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3)导学:这是一句有关天气的谚语,我们把它叫做“气象谚语”,它是劳动人民根据天气的变化总结出来的,比较通俗易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课件出示:气象谚语)

  2.课件出示另外三个谚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3.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能成诵。

  4.小结:气象谚语有很多种,有像我们今天学的关于动物的,还有观风测天、观云测天、观雷电测天的,等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阅读《夏夜多美》,培养学生阅读好习惯。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来读一个有趣的故事--《夏夜多美》。

  1、读一读,自己没有读清楚的地方多读一遍。

  2、小组讨论:文中的谁值得你学习?为什么? 夏夜为什么美?

  3、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四、拓展训练:

  课后找写描写夏季的文章读一读,回到班上和同学交流。

  [年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889557.html
延伸阅读
关于服务业调研报告篇1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
2023-05-26
本篇资讯将从多方面介绍《逛街文案》的相关信息,这是我们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经常收藏的句子,也是我们表达心情的最佳方式。至于逛街,栏目小编必须坦言,不管是跟男性还是女性朋友逛街,都让栏
2023-05-26
如何努力写好一份发言稿呢?在发言大会上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写好发言稿可以避免临场斟酌词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编辑为您提供了一些关于“防震演练结束讲话”的精心编辑内容。供大
2023-05-26
范文的文章大家喜欢吗?指导、解惑、答疑都离不开文档,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借鉴范文的思路来写,根据您的要求,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了一篇《我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感受》。我和孩子一起阅读
2023-05-26
写主持稿可以重点关注哪些地方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般主持人在准备节目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主持稿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主持词在遣词造句上要有助于表达与会议或活动内容相应的气氛,以下
2023-05-26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周全的教学教案课件有利于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惯性课件,相信你阅读
2023-04-13
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数轴课件》。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可
2023-04-30
我们编辑了“小学国学课件”以满足您的实际需求。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4-22
笔者认为“咏梅课件”这篇文章非常值得留意强烈推荐给您。任何一位老师都需为每节课准备教案课件,编写精良的教案课件是每名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好的教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背景。
2023-05-24
所有老师都需要使用教案课件,这是必要的。我相信每位老师都具备编写教案课件的经验。教案是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保障。如何编写出好的教案课件呢?我在网络上精心筛选出一篇优秀的“相
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