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敦煌》读书心得1000字

字典 |

2023-05-28 10:36

|

【 liuxue86.com - 读书心得 】

  当我们获得一些荣誉奖项或者经历一些事情时。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这难忘的一刻,感言究竟该怎么写呢?以下内容标题为《《敦煌》读书心得》,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特意收集,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敦煌》读书心得(篇1)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自传。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题目。众所皆知,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它神秘莫测,震撼人心。它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四周都是茫茫戈壁。是谁愿意扎根在如此艰苦的地方,把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都奉献给这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带着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整本书的语言是朴实生动的,读着,仿佛在聆听一位老人讲故事。

  樊锦诗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一位城市里长大的娇小姐,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学考古系,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年轻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被分配到黄沙漫天的敦煌工作,一呆就是五十多年,毕生守护着珍贵的国家文物。她是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实践者,对石窟的永久保存、有序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她传奇的人生,崇高的人生追求让人敬佩。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以来,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比比皆是,他们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现代人也会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从小好好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长大考上名牌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份高薪水,买豪宅、开好车,似乎这就是成功的人生典范。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这样的人跟书中的主人公樊锦诗相比,是那么相形见绌。原来,那些所谓的利益追求是多么的庸俗,所谓的人生境界是多么的渺小。所谓的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我没有樊锦诗那么伟大,但从1987年杭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也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想当年,踌躇满志的我,毕业时被分配到自己的老家,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工作,当时未免有些失落。同时,非常羡慕那些有门路,走关系的家长,把孩子留在大城市。当年的小学,破旧的校舍,破旧的课桌,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上课就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没有教案,自己设计;没有教具,自己做。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锻炼了我,磨练了我的意志。每当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一张张纯真灿烂的笑脸,我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是呀,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乡村的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教书育人,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的工作是多么神圣呀!在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吧,既然你选择了它,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们努力把职业做成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吧。我想这就是《我心归处是敦煌》带给我的最大的触动。心归处即心安处,若要心安,必定全力以赴。

  后记

  樊锦诗的传奇人生深深打动了我。她扎根大漠,守护石窟,她可贵的莫高精神来自于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她是名副其实的敦煌的女儿。

  同行感言

  章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她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学上追求新颖,注重创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与樊锦诗一样,努力把职业做成事业也是章老师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薇言微语

  我印象中,樊先生质朴坚韧,择一事终一生,令人敬佩。樊先生与敦煌是不可分的,她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成就一种不平凡的精神。正如章老师和讲台是不可分的,她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一种不平凡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读章老师这篇文章,格外感动。

《敦煌》读书心得(篇2)

  守望敦煌——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青春驻大漠,丹心永不改。

  ——《题记》

  敦煌对我们而言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中西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我们知道它就在那里,承载着千年的文明,但是走到那里却需要莫大的勇气,而樊锦诗不仅做到了,还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用她的一生,奉献着她的一切。

  樊锦诗出生于北京,成长在上海,因自小对历史感兴趣,便报考了北大考古系。毕业前,她和几位同学被派去敦煌实习,那是她第一次亲眼瞧见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一眼万年。让她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可惜因为水土不服,樊锦诗实习没结束就离开了。然而,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毕业后,因敦煌研究院缺乏考古人才,北大又安排樊锦诗去莫高窟工作。心中的不舍,离别的伤感,前途的迷茫,她还是坦然接受国家的安排,踏上前往敦煌的道路。

  大多数人幻想中的敦煌大漠茫茫,西风瑟瑟,驼铃悠悠,羌笛萧萧,别有一番西域风味。古人亦云:“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莫高窟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食物短缺、饮水困难、风沙漫天、交通落后,留在那里生活是一种严酷的考验。樊锦诗却乐在其中,潜心研究。

  时光匆匆,在与莫高窟相伴的岁月里,樊锦诗已经放不下它了。毕业后,樊锦诗的爱人彭金章被分配到武汉工作,此后二十三年,两人分居千里。最后,彭金章放弃了自己在武汉的事业,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相识于未名湖,相爱于珞珈山,相守于莫高窟”,这是彭金章与樊锦诗的生命历程。她无愧于敦煌,却有愧于家庭。“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她对敦煌的一片丹心,永志不改。

  樊锦诗在敦煌的几十载春秋,一直潜心研究我们石窟考古等方面的工作,完成了对于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分期断代。她一直致力于带领自己的团队为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修复。她甚至是全国第一个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以及保护规划建设,并且形成了一套系列的全面的保护理论的科学方法的人,为世界文化遗产莫敦煌莫高窟以及其他的遗址保护传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是“敦煌的女儿”。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贫瘠的大沙漠,樊锦诗有过动摇,有过犹豫,有过徘徊,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坚守,用一辈子的时光坚守在莫高窟,守望着敦煌。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不断传递下去。一腔爱,一份情,一片丹心,从青丝到白发。无怨无悔,至死不渝。心归处,是敦煌。

《敦煌》读书心得(篇3)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着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样)。

  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去形容人所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就是“淡淡的……”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798们所创造出的东西,那些人在为了美还是为了钱中挣扎的很拧巴,美可以高雅可以质朴可以粗犷但不该是狰狞的、张扬的、纠结的,《敦煌》这部片子里在阐述中国美学追求时用了一词“含而不露”,我认为就该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淡淡的……”吧。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雨》,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

  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摘一段解说词吧,写得很美:

  雨过天晴了,就在墓地与莫高窟之间搭起了一座清晰的彩虹,仿佛要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在墓地的对面,正是莫高窟北区僧侣们修行洞窟,它们也曾经是当年画工们居住的地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的大师们在画出了令后代儿女骄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却终年居住在这低矮的洞子里,病了、伤了、老了,直到默默死去。千百年来,他们的魂灵同样守护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片尾曲没有歌声,只要乐曲,音乐响起,让人平静,也让人惆怅……

《敦煌》读书心得(篇4)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军队俘虏、编入西夏汉人军队,然后跟随汉军队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爱情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军队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看书的时候我会怀疑他甚至从未爱过她,可是她那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从此永远刻在了他脑海中,他不会时常记得她,却也永不能忘记她,直到最后,在沙州(即敦煌)城马上沦陷,在那兵荒马乱、火光冲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经文,并发愿祈祷天下太平,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也挥之不去地出现了,“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有一首已经烂大街的诗,用在此处却是恰如其分: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愈淡,愈是浓郁,就像年少时校园的桂香,不经意间沁人心脾,而当你仔细去嗅时又无影无踪。

《敦煌》读书心得(篇5)

  内容简介:斯坦因三入中亚探险,其中两进敦煌,每次都满载而归,甚至古稀之年还要求再入敦煌,难道这其中有什么不可千人的目的?一个敦煌的小混混无意中得到了一本《斯坦因日记》,由此却引来了钉身之祸,日记里面到底刻录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名普普通通教书育人的中学历史都是,身份竟然是归义军的后代?他空间在多年前发表了怎样惊世骇俗的观点?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弄警,无意中发现老师家里供奉的神祗竟然是它?由此对老师产生了莫大的怀疑?一个看不见摸?着“西天”竟然吸引了一名国际宗教专家和一个跨国文物组织的关注?他们与归义军四大家庭后代演绎了怎样的故事?

  敦煌遗书-斯坦因日记之谜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呵呵,沙发。断断续续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身为一个甘肃人,只是简单的知道敦煌是个旅游景点,是个佛教圣地,但是从来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直到看完林走的这本书。书写得很忐忑,呵呵,睡觉前看一些,晚上?觉就开始拍电影,终于看完了,我的电影也拍完了。的确让我想起来曾经很流行的《达芬奇密码》,都是关于宗教的一些猜想或是探知,让人对宗教愈加觉得神秘。正如何艾霖说的,结局很让人吐血,宁愿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带上这本书去敦煌挖宝,呵呵。结局,又进入了下一个谜,下一个故事,不知道下个谜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意外,期待吧!

  敦煌遗书-斯坦因日记之谜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说实话,作者这本书吸引我是因为敦煌在我心目中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当看到简介说整个故事我因为一本日记引起的,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死亡日记》!话说,日记真是一个窥探秘密的重要渠道啊.....《敦煌遗书》很大气的名字,很大气的小说。

《敦煌》读书心得(篇6)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 ,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

  我想到了阳光卫视,想到了杨澜。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的确是一个徇道者。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敦煌》读书心得(篇7)

  樊锦诗先生被称为“敦煌的女儿”,从1962年随老师到敦煌进行考古实习开始,六十年来都坚守在莫高窟。

  她是六个半月的早产儿,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差点瘫痪,十年浩劫期间经历了父亲的非正常死亡,第一次临产时还被迫下地劳动,与丈夫彭金章先生分居十九年,两个孩子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纯粹感情让人看时不自觉嘴角上扬。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是北大同窗,毕业分配时她被分配到遥远的敦煌,彭先生说会等她,一等就是十九年。对丈夫和孩子的愧疚让她曾想过离开莫高窟,结束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但对莫高窟的热爱让她无法离开。最终彭金章先生放弃了自己一手创建的武汉大学考古系,来到敦煌,一家才自此团聚。

  印象最深的是樊先生第一次生产时彭先生挑了一扁担孩子和产妇的吃穿用度转了几天的车才由武汉来到敦煌。如此深刻的感情,就像书中所言“为什么我们俩经过风风雨雨,还能够不离不弃?那是因为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同学,互相理解。”

  《我心归处是敦煌》中几代莫高窟人对莫高窟的守护更令我动容。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三代院长为首的莫高窟人从1944年开始,在没水没电、与家人异地分居、孩子受不了好的教育等等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莫高窟。

  常书鸿先生是法国留学生,抗战胜利后很多人都离开了莫高窟,但常先生却愿意留在艰苦荒凉的大漠,还继续为莫高窟招揽人才。作文他的妻子因生活太过艰辛而离家出走,此后他就带着两个孩子继续坚守在莫高窟。十年浩劫时他被批斗,房子被没收,天冷了想回家拿件衣服都不被允许。这种舍身饲虎的精神是莫高窟人的宿命。

  段文杰先生在动荡期间被要求做繁重的体力劳动,白天进洞临摹,晚上劳作,还被下放到农村养猪。但他做人和气,养猪也能用科学方法把猪养到最好,闲时还继续对莫高窟的研究和临摹。

  这是老一代莫高窟人的宿命,大家生活艰苦,住土房喝咸水,还要在洞窟里临摹壁画,保护修复,调查内容,研究文献,对莫高窟的热爱像他们心中的一束微光。长眠于宕泉河畔的莫高窟人,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人生与莫高窟紧紧相连。

《敦煌》读书心得(篇8)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最近河南卫视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晚会节目令人眼界大开,水下洛神舞者衣袂翩跹,美出天际,深得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之妙。仿佛重现了鲜艳的敦煌色彩,让我们见识了惊艳的敦煌飞天文化,也激起了我对中国的石窟艺术的兴趣。在选择必读书目时,我一眼相中了樊锦诗先生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跟着这位敦煌的女儿领略她与敦煌密不可分的一生。

  樊锦诗,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风华正茂的清华才女,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天之骄女是如何与敦煌结缘,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中,最终选择扎根这片荒漠。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她才能在那片荒芜的大漠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才能日复一日地忍受着寂寥与孤独,才能把常人所不看好的考古工作做到极致。

  樊奶奶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我敬佩她的智慧、勇气,毅力和坚持,她有着一颗奉献小我的工匠之心,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之处。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改变自己的决心,但唯独缺了那一份简单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的坚持和毅力。假期开始前,我就意识到了调整作息的重要性,之前的我每每信心满满地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作息表,决定在假期大干一番,但往往败于一早的呼呼大睡。

  这次,我又再次燃起斗志,甚至还从妈妈房间拿了闹钟设好时间,决定跟着衡水中学作息表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假期生活。开始的几天,确实比较痛苦,当闹钟响起时,沉重的眼皮和昏沉的大脑总是给我发出哎,算了,舒服地躺着不好吗,再睡会吧的指令。但这时,我想到了樊奶奶在敦煌的去留之间的矛盾和挣扎,但最后她都选择留下并坚守了一生。想到这,一股力量之感源源升起,信心和理智告诉我起床,不可以再荒废一个假期!在樊奶奶精神的影响和激励下,每当拖延的毛病再范时,每当忍不住伸向ipad时,每当想放弃时,我都想到了那句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是啊,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倘若我们能像樊锦诗奶奶一样从一而终,经受住考验学会坚持,早起学习这点小挑战又能算的了什么呢?

  正如樊奶奶书中所述: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得正果。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一个莫高窟,有着许多令人放弃的诱惑,也有着不少崎岖坎坷的艰险,但更有着实现自我的敦煌。相信只要我们和樊奶奶一样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抵住诱惑,越过艰险,不断坚守,一定能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就,做最好的自己!

《敦煌》读书心得(篇9)

  很有价值的一本书,20xx年是我全面了解敦煌的一年,看了很多部相关的纪录片,也去敦煌实地看了,当时就几乎流泪了,非常令人震撼的文化,所以回来查询有哪些有价值的书籍,这就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逻辑脉络很清晰,也是按时间线来顺序说石窟的艺术,这样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时代的特色和一路演变的原因,艺术的演变也代表着历史和风俗的变迁,也是文明的历史,这本书价值是很高的。

  但是这本书比较严谨,语言朴实,相当于一本教科书,敦煌学入门书,所以不喜欢看书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枯燥。而这本书另一个特点是内容翔实,看起来是很慢的,甚至一天只能十几页十几页的看,每一段都是经过无数推敲和琢磨,毕竟考古是一件严肃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功利性看书(就是刷书本数量)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这本不厚的书能占据你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过这是有价值的,里面的内容足以让人初窥莫高窟的门径。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收藏,我想,这大概也是每个讲解员、敦煌工作者必看的一本书把。

《敦煌》读书心得(篇10)

  敦煌,一个古老的名字,拉开奇妙的历史画卷,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连在一起。可有谁知晓,这美妙画卷几十年前竟是个沙海茫茫的不毛之地。谁改变了这一切?xx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

  寸草不生,满目荒凉故事在樊锦诗对敦煌的第一印象中徐徐拉开帷幕。从她口中,敦煌那时的样貌渐渐显露:土砌的房子,被污染的饮水我还了解了那里的大环境:漫天飞舞的风沙,狂风盘踞的恐惧地狱,沙尘尽情肆虐的家园当时在那儿实习的北大的科考队,生活就如同在水潭中挣扎的鱼一般,痛苦艰难。因为严重水土不服,她们不得不停止工作。但就在樊锦诗回乡调养身体不久,由于敦煌急需专业人员,她又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莫高窟工作。

  然而这一去,就是大半辈子。为了这段瑰丽的画卷,樊锦诗与丈夫分隔两地,两个儿子出生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樊锦诗这位敦煌女侠,却将一切的儿女情长都抛至身后,视敦煌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为敦煌而忙碌,从未间断。

  这些事迹,不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樊锦诗老人为敦煌作出的奉献,更展现了她身上为了敦煌永不放弃的精神。五十七年,一个人的大半辈子啊,独自坚守,只身担负光阴中的自然轮回,任谁都受不了吧!但她眼中,这些不过是白驹过隙,尘灰一粒罢了。她甘愿用生命作城,守护敦煌。正如她所说:我的心好像一直就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是啊,敦煌之女用她一生的执着,写下一篇平凡而伟大的诗歌。

  在给她的颁奖辞中写道: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我也曾经疑惑过,明明有更好的选择,樊锦诗老人为什么会选择隐居尘世,一心向敦煌?我忽然联想到我的书法老师,全国第一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却有着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阔达。当老师了解我的疑惑后,只是对我说:人这一生,为了利益与欲望拼命,最后得到的只有头破血流;相反,坚持自己的喜爱,不管周遭会发生多大的变故,也能活得称心如意。是啊,或许,这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秉持的清静坚守吧。

  看完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之后,我倍受鼓舞。虽然成功的路上总有很多荆棘,但历史总以乐观的态度宽慰我们。我会向樊锦诗老人学习,坚持自己心中所爱,努力做出成就,即使前路一片阻碍,我也会披荆斩棘,为梦而坚持。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想了解更多读书心得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书心得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895114.html
延伸阅读
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或者面临某些场景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些感言也是记录难忘的时刻的证明,一篇感言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圣女的救济》读书心得”为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
2023-05-28
在我们经历一些心灵被触动的事情时。感言让每一秒都更加难忘,书写优秀的感言需要注意哪些呢?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准备的与您相关的《2023《头脑特工队》读书心得》,您在阅读本文以后
2023-05-27
书香读书心得体会【篇1】周报,是光芒耀眼的璀璨明珠;周报,是扣人心弦的天籁之音;周报,是永恒不朽的岁月经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
2023-05-27
下面的“学习读书心得范文”是出国留学网编辑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的想法,然后将其表达出来的言论,当我们因为某些难忘的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此
2023-05-27
为了更好的总结自我,我们要经常写一些心得体会记录当下。每次写心得体会都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介绍有关“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有感”的相关信息,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2023-05-27
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我的读书心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当自己在生活中有了新的看法时,此时,我们的第一想法就是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帮自己总结所见所闻带来的启发。我的读
2023-03-23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我们不如将自己的看法写成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的语句应当要凝练,你想好该怎样写心得体会了吗?出国留学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名著的读书心得范文,为防遗忘
2023-03-31
为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我们需要接触到范文,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借鉴范文的关系十分密切,优秀范文的框架非常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写作之前你会先看看精彩的范文吗?经过我们精心整理,推出
2022-11-22
出国留学网栏目推荐你阅读“读书心得大学生”等专题内容。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文档都是我们必备的工具,我们可以适当借鉴精选的范文案例,多了解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很重要,写好范文,有哪些关键
2022-12-08
《教育的力量》读书心得篇1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
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