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优选15篇)

字典 |

2023-07-03 16:37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与解题思路。

  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移项法则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

  1。教 法:讲课结合法

  2。学 法:看中学,讲中学,做中学

  3。教学活动:讲授

   四。课 型:新授课

   五。课 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彩色粉笔,小黑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个小小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你心中的她

  心里想一个数

  将这个数+2

  将所得结果

  最后+7

  将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

  (抽一个同学,让他把他计算的结果告诉老师,由老师通过计算得到他最开始所想的数字。)

  老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

  同学:不知道。

  老师:那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

  2。探究新知: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 3

  老师: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抽同学起来回答,然后再由老师概括。)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老师:同学们从这个概念中,能找出关键的字吗?能用它来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再次强调特征:

  (1)只含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为1;

  (3)是一个整式。

  (注意:这几个特征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例题讲解:

  例1判断如下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判断,并分别抽同学起来回答,如果不是,要说出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⑥

  准确答案:①③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

  (1)

  解法一:解法二:

  提醒:去括号的时候,如果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括号时,括号里面要变号

  (提示第二种解法:先移项,再去括号。即是把 看成整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2)

  解:

  提示

  1)。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中,什么知识是关于有括号的。

  2)。复习乘法分配律: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3)。问同学们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来去掉这个括号,如果能该怎么去呢?抽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4)。问:去了括号的式子,又该做什么呢?我们前面见过此类的方程的,引出移项,并强调移项时注意符号的变化。此处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5)。一起回顾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未知数的系数相加。

  6)。系数化为1,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求解的每一步的时候,抽同学起来回答,该怎么进行,运用了什么知识,同学叙述,老师写,同学说完后,老师在点评,最后归纳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 调解题格式。)

  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4。巩固练习

  (1)解方程(2)当y为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解5(x+2)=2(5x—1)

  (巩固练习,抽两个同学上黑板去完成,其余的同学在演草纸上完成,待同学们完成后给予点评。)

  5小结: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一元一次方程

  概念

  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解法

  作业:1。P12 。1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复习此节课的内容,并完成一下两道思考题。

  思考:(1) 解方程: 。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 该怎么求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

  两边都加,得x=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 =2

  两边同加,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x=7

  即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4x=14

  系数化为1,得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3x+2x=32

  合并,得8x=32

  系数化为1,得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x+2)页,第二天读了(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x+2+ 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一、解方程。

  1、(1)3x+3—2x=7;(2)x+ x=3;

  (3)5x—2—7x=8;(4)y—3—5y=;

  (5)— =5;(6)0。6x— x—3=0。

   二、解答题。

  2、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5、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1)x=4(2)x=4(3)x=—5(4)x=—(5)x=30(6)x=11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 x—150。

  3、(1)4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 +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 。

  5、1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与解题思路。

  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移项法则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

  1、教 法:讲课结合法

  2、学 法:看中学,讲中学,做中学

  3、教学活动:讲授

  四、课 型:新授课

  五、课 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彩色粉笔,小黑板,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个小小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你心中的“她”

  心里想一个数

  将这个数+2

  将所得结果

  最后+7

  将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

  (抽一个同学,让他把他计算的结果告诉老师,由老师通过计算得到他最开始所想的数字。)

  老师:同学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

  同学:不知道。

  老师:那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

  2、探究新知: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 3

  老师: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抽同学起来回答,然后再由老师概括。)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像这样的方程

  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老师:同学们从这个概念中,能找出关键的字吗?能用它来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一元一次

  方程吗?

  再次强调特征:

  (1)只含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为1;

  (3)是一个整式。

  (注意:这几个特征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例题讲解:

  例1判断如下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判断,并分别抽同学起来回答,如果不是,要说出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⑥

  准确答案:①③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

  (1)

  解法一:解法二:

  提醒:去括号的时候,如果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括号时,括号里面要变号

  (提示第二种解法:先移项,再去括号。即是把 看成整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2)

  解:

  提示

  1)、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中,什么知识是关于有括号的。

  2)、复习乘法分配律: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

  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3)、问同学们能不能运用这个知识来去掉这个括号,如果能该怎么去呢?抽一个同学起

  来回答。

  4)、问:去了括号的式子,又该做什么呢?我们前面见过此类的方程的,引出移项,并强调移项时注意符号的变化。此处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5)、一起回顾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未知数的系数相加。

  6)、系数化为1,运用了等式的性质。

  (求解的每一步的时候,抽同学起来回答,该怎么进行,运用了什么知识,同学叙述,老师写,同学说完后,老师在点评,最后归纳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 调解题格式。)

  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4、巩固练习

  (1)解方程(2)当y为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解5(x+2)=2(5x—1)

  (巩固练习,抽两个同学上黑板去完成,其余的同学在演草纸上完成,待同学们完成后给予点评。)

  5小结: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一元一次方程

  概念

  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作业:

  1、P12 。1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复习此节课的内容,并完成一下两道思考题。

  思考:

  (1) 解方程: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

  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 该怎么求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问:甲乙合做,需几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1)首先由一名至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一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6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 ; (2) ;

  得 ,得 ,

  即 . 合并同类项得 .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 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3) ; (4) .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 ; (2);

  (3) ; (4) .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 ,得到 ;

  (2)从 ,得到 ;

  (3)从 ,得到 ;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3) ; (4) .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解下列方程:

  (1) ; (2) ;(3) ;

  (4) ; (5) ; (6) .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7

  3.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 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4. 能够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 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一、结合课本112页知识结构图和回顾与思 考中的问题,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形成框架,巩固重点知识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试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1).x=5 (2). x2+3x=2 (3) .2x+3y=5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根 ):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 3x-5=6x+4 的解.

  3.解一 元一次方程的基本 思路 :

  例5:整理一批 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 时。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 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 的工作效率下共同, 具体 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 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本题的关键是 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 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8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潜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透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明白方程是一个内含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带给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透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先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先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能够任意选取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那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好处.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3x+9=5x-(5-4),

  其苹果数为3×5+9=24.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到达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取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9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解下列方程: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1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1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解题步骤。

  2、难点: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

   一、 一、 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2.解方程(见课本)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VV0at02848314155476137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1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解下列方程: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使学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如果能把各分母化为整数,那么就可以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求解了。那么怎样化简呢?引导学生分析,并求出方程的解。交流体会。

  例3:已知公式V=中,V=120、D=100、∏=3.14,求n的值。(保留整数)

  分析:在公式中,V、D、∏都已知,只要把它们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巩固练习。

  根据公式V=V0+at,填写下列表中的空格。

  四、小结。

  若方程的分母是小数,应先利用分数的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补上括号,注意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五、作业 。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应用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中一般有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这三个量的关系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人们常规定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为______。

  2、由以上公式可知:一件工作,甲用a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量可看成________,工作时间是________,工作效率是_______。若这件工作甲用6小时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

  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问:甲乙合做,需几小时完成这件工作?

  (1)首先由一名至两名学生阅读题目。

  (2)引导

  Ⅰ: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Ⅱ:这道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Ⅲ:这道题目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3)由一学生口头设出求知数,并列出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形成板书。

  2、练习:

  有一个蓄水池,装有甲、乙、丙三个进水管,单独开甲管,6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乙管,12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单独开丙管,18分钟可注满空水池,如果甲、乙、丙三管齐开,需几分钟可注满空水池?

  此题的处理方法:

  Ⅰ:先由一名学生阅读题目;

  Ⅱ:然后由两名学生板演;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一些较简单的数列问题,但当时的数列只在非负数范围内讨论,现在扩展到了整个有理数,就出现了符号的问题。其实,在本节课中的数列较简单,最关键的是学生能找到数列变化的规律并处理好符号问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到数列中的规律,用代数式表示数,并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找数列中的规律,并列出方程。

   教学突破点:

  对于学生来说,解数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数列的规律,如何用代数式表示数,怎样根据题目的条件找到相等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数列中的规律,并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探索,并发现这个数列的形成规律。

  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目要求出三个未知数,与前几节不同的是,问题中没有明确未知数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规律

   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这个数列的规律:

  1、这个数列中,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2、若设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两个数分别为什么?

  3、方程应该列为什么?

  4、解方程,得到这三个数应该是什么?

  5、这道题,你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学生经探索后得到:

  1、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

  2、后两个数分别为:

  -3x和-3×(-3x)=9x

  3、方程列为:

  X+(-3x)+9x=-1701

  4、解方程,

  得这三个数依次为:-243,729,-2187

  5、方法二:设第二个数为x,则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分别为 。方程列为: 。

  方法三:设第三个数为x.,则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为: 。方程列为: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含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时,通常先设其中一个为x,再根据其他未知数与x的关系,用含x的式表示这些未知数。

  通过对该题进行一题多设多列,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变化和解题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对于列出多种形式的方程的学生给与鼓励与表扬,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综合应用

  巩固提高

  问题2、图中的数阵是由77个偶数构成。

  (1) 图中框内的4个数有什么关系?

  (2) 在数阵中任意做一个类似于(1)中的框,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他三个数怎样表示?

  (3) 小颖说四个数之和是436,你能求出这四个数吗?

  (4) 小明说四个数之和是326,你能求出这四个数吗?

  (5) 从(3)(4)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教师巡堂,指导学生)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22比20大2,36比20大16,38比20大18。

  2、不同的设法又不同的表示方法:

  例如:若设最小的数为x,则第二大,第三大和最大的数分别是:x+2,x+16,x+18。

  3、可列出方程:

  X+x+2+x+16+x+18=436

  解方程,得:x=100

  因此这四个数从小到大分别是:

  100,102,116,118.

  4、可列出方程:

  X+x+2+x+16+x+18=326

  解方程,得:x=72.5

  由于72.5不是整数,因此这样的四个数不存在。

  选择一道通过识图来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数学。

  先观察现有数列的特点,以此类推,推广到整道题目都存在这样的特点。

  (3)(4)两道题的设计还可以向学生揭示这四个数的和具备一定的特点,符合这个特点的',这四个数就存在。否则就不存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

  提问:

  1、你是怎样分析数列中的规律的?

  2、你学会判明方程的解是否合理吗?

  3、试用自己的话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学生反思:

  1、本节课我学得最好的内容是: ;

  2、 知识我还没有完全掌握;

  3、我将用 的方法来巩固我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反思,对“应用一元一次方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全面、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作业

  针对的测试练习

  分层练习,兼顾个层次的学生。

  (三)针对的测试练习

  A组: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0,求这三个偶数。

  2、有一列数,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1,2,-4,8,-16,…,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650,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3、小明撕下2月份三章日历,每两张的日期之和分别为27,28,29,你能说出这三张日历的日期是多少吗?

  B组:

  1、在某月内,李老师要参加三天的学习培训,现在知道这三天的日期的数字之和是39.培训时间是连续的三天,你知道这几天分别是当月的哪几号吗?若培训时间是连续三周的周六,那这几天又分是当月的哪几号?

  C组:

  1、小明和小红做游戏,小明拿出一张日历:“我用笔圈出了2×2的一个正方形,它们数字的和是76,你知道我圈出的是哪几个数字吗?”你能帮小红解决吗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4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

  (2)2y(y-1)=3  (y=-1,y= 2)

  (3)5(x-1)(x-2)=0  (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解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篇15

  一、说教材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2)、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

  2、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说教法: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3、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不断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创设埃及古题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教育大全

  活动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3"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980351.html
延伸阅读
当我们读文章或学习时,如果理解和感受到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和想法写下来。当我们写心得体会时,不需要背负太多的心理压力,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
2023-07-03
如何写出很专业的发言稿呢?用语言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现在需要发言的场合越来越多。发言稿是一种主题教育人民群众的方式,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关
2023-07-03
励志的话可以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要想让每个人信心坚挺,我们要学习一些鼓励人的话。你是否需要让我们自信满满的励志句子呢?出国留学网编辑专注于为大家提供有关“人生改变励志的句子”的最新
2023-07-03
策划书能够让公司发展更加有秩序,策划书的内容要大于形式,团队将策划书制定好,才能够更有目标性。你会为岗位来制定一份策划书吗?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从网络上精选了一篇“校园会展策划”的文
2023-07-03
平常学习工作中,往往都需要撰写报告,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上下沟通。我们撰写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出国留学网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路基实习报告”,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路基实习报告
2023-07-03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灵魂。有请阅读“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相关内容,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1
2023-06-14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能运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
2023-06-11
教师是真正推动社会提高的精神巨匠。教案教学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进行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你知道写教案应该从哪些方面动笔吗?出
2022-12-13
如果您从未听说过“一元二次方程课件”那么请看下面的文章介绍,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情
2023-04-26
学习数学的时候离不开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是比较高级复杂的方程组,它的解法是什么样的呢?教师讲解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以下是由编辑为你整理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为防遗忘,建议
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