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 liuxue86.com - 读书心得 】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读了《教学勇气》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后,我有三个问题要问自己,我要求自己必须听到灵魂最深处的回答:

  一、作为老师,你的“恐惧”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我沉思,我的灵魂也沉思,然后,我听到我的灵魂在说话:

  我恐惧我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事实上,我对自己的表现严重不满——虽然我因为恐惧同事的鄙视,从未说过这样的话。首先,我觉得自己的课堂并不是多么精彩,甚至十分拙劣;教材、《练习册》中的一些问题,我也不能确切地说出令自己十分满意的答案,出错的也有过几次,我为此不知自责了多少次、惭愧了多少次;第二,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也不是很满意,多次考试只居于中流,没有突破;第三,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被繁杂的事务缠身,疲于奔命,仅仅能够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工作毫无特色,更勿论班主任工作艺术。

  我还恐惧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对我工作的不认可,如果我无法在他们的眼里看到肯定的、尊重的眼光,我就会有挫败感,认为辛勤的付出全是白费。

  每到一个开学季,我心中总会开始焦虑,甚至于一想到开学就寝食难安。以前,我总以为这是工作倦怠的表现,读了《教学勇气》后,我确认这是一种恐惧心理,对工作、对学生、对社会评价的恐惧。

  二、你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如此深的恐惧?

  说到底是因为自己不愿做一个得过且过的人,正如帕克·帕尔默博士说的那样,这种恐惧是我关注自己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这种恐惧坚定了我的信心去冒这个凡是出色教学都需要的风险。这也正是帕尔默所说的恐惧的“健康”一面。

  但是,要让恐惧真正发挥出健康的作用,就必就须摆脱其自我封闭、无动于衷的方面。

  三、面对恐惧,你该怎么办?

  以前,我的办法就是回避:或者死死地压抑在心底,或者分散注意力、暂时不去想它。可是,后果很严重,心态越来越消极,垂头散气、意志消沉;人前强颜欢笑,心中备受摧残。

  现在,我不再这样做了,因为我已经获得了那么一点点的“教学勇气”。

  告诉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可以同感、诚实我的教学恐惧。我要和我最要好的同事聊聊这个话题:我亲爱的朋友,我是如此担忧,我担忧新学期我的学生成绩没有提高、我担忧我的班级积分排名落后、我担忧我不能很好的和咱们的新同事相处,你说说我该怎么办?我相信这番谈话会让我释放一些压力,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同样的感受,或许,他们经过思考,已有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诉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可以在好奇和希望中前行。虽然我有各种担忧,但是我很愿意接受新的教学任务,我愿意尝试,也许我的班级就会发生改变,要是没有了这个尝试的机会,那不是更加的遗憾吗?

  告诉自己,我不再害怕,去思考突破的方向,针对我的恐惧逐条找到解决的方法。实在解决不掉的,就珍惜自己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寻找答案吧。

  有了解决的途径,成竹在胸,心中的压力就会小了很多。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利用假期休假时间,我读了教育专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该书围绕“教学是基于教师的心灵,即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中心,探讨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灵历程,列举了一种分离的生活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鼓励教师为更好地投入教学,过一种内心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并由个人内心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转向更大的共同体世界,提出了教育改革中如何从教师心灵出发,激励教师把职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注入活力。

  1、教学勇气:问问自己我是谁?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缘自于对“我是谁”的认识。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再谈教学。当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摆脱许多当前的困扰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必须有孤独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独中诞生。当无人能与你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时,毫无疑问,你会孤独。要能做到在孤独中行走,需要极大的勇气。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教育也是需要勇气的,丧失了自我的老师,如何教育出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勇气是,首先应当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负责,不跟着社会所谓的大环境随波逐流,因为我们是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像吴非老师那样,直立行走,不跪着教书。

  2、自我肯定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具体来说,心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自我认同是指构成生活的不同力量的汇聚,这些不同的力量来自你的天赋、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等,而自我完整则是指将这些力量协调,编织进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即一个人是在生活各种力量的集结中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的。然而,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倾向于去外部客观世界寻找力量使我们确信技术、方法、模式,使得教师的“心灵”是我们鲜去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当教师“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把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专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

  我们的教学经常徘徊于两种中心之间而无所适从,教学究竟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呢?当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唯一的活跃体时,不是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占据整个课堂。缺乏标尺的天平总是东斜西歪,平衡需要一个第三事物的支撑。这个第三事物就是要学习的事物,即称之为“主体”。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纯客观的,那么知识就像被处理过的动物标本一样,干瘪而缺乏生气。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只能被称作“客体”,作为客体的知识,在课堂中则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然而,认知者与被知者始终处于一张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网之中。如果我们将被知事物看作是有生命力的,主体不停地呼唤我们从自我中进入它自身之内,去深入发掘它的秘密,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和机会与主体直接对话,产生联系,就构成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交错、动态的学习共同体。事实上,当前课程改革坚持的精神实质就是主体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建构一种高效的开放的课堂,将知识有意义地连接起来,将学生引入和主体之间富有激情的对话。融入集体

  “由于学生一起学习,所以真正共同体发挥了教育力量。虽然我们依然坚信竞争是提升学习动机的最好办法,但因这些学生的个人学习使他们能够为群体的探讨作出贡献??。一起学习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的眼睛看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透过他们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每一件事物。他们能检查而且纠正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所看见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于正确的结论。”

  帕尔默一语道破作为教师建设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是多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学是一种个人化的专业,在这样的“教师文化”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上。帕尔默告诉我们,“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共同体中的同行是很好的镜子,是很好的参照物。同行间的切磋,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同行的意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眼睛里看事实的机会。通过同行这面“镜子”照出我自己,认识我自己。这样,才是学习于“共同体”中,让“自我”相融于“共同体”。

  在阅读《教学勇气》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写的故事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书中讲述了数十位美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鲜活的教学实例向我们展现了超越职业恐惧和重拾教师心灵勇气的精神,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

  一、教学勇气的推崇【547118.cOM 】

  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学勇气就是指教师有勇气以符合他们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教学,也不是以迎合学生的方式教学。教学勇气源自教学的内部景观,就是用真心去教学,就是使教学契合本性,就是追求完整的教学。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大树摇动另一大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帕尔默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和心灵的自由,但繁杂的教“规则”“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倾出一腔热血,热爱自己的教学,尽心尽职地工作,但学生和家长未必都能够尊重和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这也会加倍伤害教师脆弱的心灵,给他们泼上一盆冷水,让他们心灰意冷。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乐于帮助孩子学习等愿望而成为教师的。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遭受到这样那样的“恐惧”,使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严重地受挫。我认为,唯有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事真诚沟通,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才能释放心灵,战胜“恐惧”。我想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教师要始终保持心灵的开放,遇到问题冷静地分析,跳出教育的圈子看教育。如果自己的观点是有效的、是对的,即使力不从心,也要能够坚持。这样,我们把自己的心灵献给学生,才能够鼓起教学的勇气,才能够获得教学的幸福感。

  二、教学相长的重建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前一段时间教育界流行的观点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看起来很热闹、很主动,但没有章法,没有深入,讨论探究重在形式,浅尝辄止,甚至偏离学习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被放弃。再来看一看帕尔默这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所启发:“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他说:“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云开雾散的感觉,可谓一语道破禅机。那么什么是教学的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古人云“教学相长”,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学牧场的形成

  帕尔默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十分准确,他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帕尔默在教师工作坊中,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他的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的时候,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许多教师回答这个问题时,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帘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的答案是“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答案,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影像。帕尔默解释道:“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务——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吃草”,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自己去“吃草”,教师永远不可能替代他们“吃草”,而当他们已经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后,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总而言之,帕克·帕尔默的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理论的经典著作,真实地揭示和再现了当下我们教师所遭遇的现实窘境、痛苦和困惑。阅读了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帕尔默的一句句真知灼见,犹如深埋在沙坑里闪烁着光芒的美丽贝壳,等待着我们一点点地去捡拾,去挖掘。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重新拾起失落的心灵,找回曾经失落的真我,提醒内心真我的存在,使我一直保持教学的激情!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篇4

  最近读了《教学勇气》一书,里面提到一个医学院的教学改革:将原来用尸体做标本,改为用真实的病人做标本。这样的改革使原本机械化程式化的学生变得人性化,感性化,他们能够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从而充满感情地对待病人,认真对待病号,尽可能地在救治的过程中减轻病人的痛苦。带着对病人的同情和怜悯去医治他们,这才是医学的初衷。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细细想来也不过是四个字: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就是教给孩子们知识,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知识。所谓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与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上课,完成作业,能够应付考试,每次考试要考到前几名,毕业班升学率要高……孩子学会知识了么?会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实践么?孩子们是人格健全的人么?老师您了解了么?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了还找不着工作?我们的学生动辄自杀,动辄残害室友?所以,我们的教育早已违背了初衷,我们的老师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现实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须改革。

  怎么改?我想不如借鉴一下医学教育改革,朔本逐原,回归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们教师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要用我们内心的人性去面对学生的人性,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人对人的态度去处理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用人与人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去做好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教育。用人与人之间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们的孩子,让他做一个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只有八九岁大,但是我知道我们也是有感情的。前几天我讲公开课,我把同学们教师节送给我的花当做奖品,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花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当我将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后,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较惭愧的是由于我的花不够,有很多表现很好的同学没有得到奖励,.于是下课后,我要买了一些棒棒糖分给孩子们,他们拿着我给的棒棒糖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同学们更听话了,上课纪律更好了,老师不在的时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强了,我由衷的开心,也用更多的语言去夸奖他们。我知道,我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正在一点一点地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

  我想,教育就该如此,返璞归真,回归初衷,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知识,认认真真得教他们做人。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当我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教学勇气?作者经历了什么,才会使用这个题目?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开启了本书的阅读之旅。

  什么是教学勇气呢?或许大家有不同的解读。在这本书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这种行为就是教学勇气。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心灵足够开放吗?当工作要求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了吗?我们具备这种品质吗?为什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还依然在坚持?那一定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书。刚翻开这本书,读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强的代入感。作者说自己是用心的老师,有时在教室里自己就忍不住满心欢喜起来。当他和学生发现可探索的的未知领域,当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自己和学生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个时刻教学是最滋养心灵、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个教学过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郁闷的时候。有时候,教室毫无生气,一开始上课学生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他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依旧没有反应。这些学生前一刻在门厅走廊上还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而一到课堂上就即刻变得麻木不仁。于是,作者陷入了恐惧之中,并猜想自己的课一定很沉闷!读到这些内容,我觉得这些场景是多么的熟悉!这些难道不是我的经历吗?我相信不止我一个,应该还有很多教师也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场景。

  这是一本关注教师心灵的书。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好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师滔滔不绝,有的老师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天马行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质:有一种把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一起看看书中的一个故事吧,我认为它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教师艾伦和埃里克。他们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后都成为了教师。不同的是,艾伦成了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而埃里克却在工作中表现得很痛苦。是什么原因让两个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认同。埃里克就读大学后,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他没有了安全感,变得不自信,感觉自己不能融入集体,渐渐地,与周围环境越来越多的冲突困扰着他,导致他做了教师后,也一直不顺利。恰恰相反,艾伦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而且把自己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工技艺迁移到工作中去,他的这种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认同,非常利于他的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技能,寻求各种教学方法,读过《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教学工作中,满脑子充斥着各种教学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吗?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吗?我们倾听过自己的内心吗?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那么,也让自己拿出教学勇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想了解更多读书心得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书心得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012464.html
延伸阅读
当我们受到某件事的启发,产生了新的想法时,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进行记录。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的关于"会计读书心得"的最新资讯,请
2023-07-16
家庭读书心得篇1人的心理问题产生根源在于幼年时的成长经历,在成长经历中形成了各种模式,早期模式有利于个体适应在当时的情境下存活,个体习得并因此获益,从而巩固下来,但随着环境的改变,
2023-07-14
个人读书心得篇1读完《读者》原创版之后,才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所谓平淡,就是一种真实,简单的生活,生活的琐碎中不是缺少亮点,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一颗敏感的心。在《张爱玲的三朵
2023-07-14
以下内容将帮助您深入了解“廉洁读书心得”。每个人对于不同事物都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因此应该清晰地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分享个人成长和学习收获是心得体会的重要价值所在。相信在阅读本
2023-07-09
众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有不同,我们首要任务是撰写一份心得体会。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对于思维的拓展更有益处。在经过综合考虑后,出国留学网小编选中了最有用的“读
2023-07-07
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籍的时候,会在书里领悟到很多感悟和体会,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2021-12-27
学生读书心得体会篇1古书说:“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前进就会后退。”我也深知这自然成为我个人的座右铭。学习就像天空中的一朵云。如果你不小心,你的知识会被大地吸干,你的成就会被别人来来
2023-04-24
在平时生活中,大家都常接触到感言吧,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此刻的感受。在我们经历了非常震撼人心的事情时,都会去发表关于当下那个时候的一些心情感悟,所以一篇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的呢?教
2023-05-24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就像向阳花总是追寻太阳,不为名利,听从的是心的召唤,正是这份爱让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嗅出书的馨香,都能在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书的页面
2022-09-08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那么,读书心得有
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