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地球自转课件模板

字典 |

2023-07-17 12:20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制作精良的教案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石,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这是一篇出国留学网用心制作的“地球自转课件”期待您的喜欢,希望这些商品能够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地球自转课件 篇1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课件 篇2

  晨昏线的判读:

  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

  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

  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转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 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活动步骤】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成果展示】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自转课件 篇4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地球自转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主席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很好,既然在北极点俯视是逆时针转动,那么很显然从南极点俯视的话呢就是?

  很好,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地球的自转周期有事怎样的呢?大家看到课本17页的阅读,这上面告诉我们地球的周期有两个,一个是恒星日23时56分4秒,另一个是太阳日24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那个主要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恒星日是选择恒星作参照物,假设地球上有一个A点正对着恒星,地球转360°A点再一次正对着恒星所需的时间是23h56′4″,而太阳日所选的参照物是太阳,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地球公转,A点正对着太阳,自转360度所花的时间里地球也在公转,这样一圈后A点就不能正对着太阳,需要再偏转一点角度才可以,偏转这个角度的时间是3′56″,所以太阳日就是24时。明白?(7分钟)

  很好,自转的相关知识大家都掌握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呢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在空间上的位移,所以它就存在一个轨道的问题,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正圆的椭圆,(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太阳是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大家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有时会离地球远有时会离地球近,我们分别把离太阳最近的点和最远的点称作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的一月初太阳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讲到这里有同学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什么一月我们离太阳那么近我们却觉得那么冷而七月离得那么远却觉得那么热呢?别着急,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到了接下来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就很容易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黄赤交角(画图讲解)。来看图,我们把地丢公转轨道平面的延伸面称作黄道面,将赤道平面的延伸面称作赤道平面,大家看,这个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是不是存在一个夹角?是的,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好的,这个黄赤交角大家都清楚了吧?

  很好,我们接下来就在黄赤交角的问题上来探讨一下二分二至日的问题。所谓的二分二至日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

  学生:“二分二至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的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看做是不变的,因而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由于黄赤交角大小是23°26′那么太阳直射点能到达的最高维度是南北纬23°26′(画图讲解),大家来看图,假设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开始向北移动,那么这个时候在赤道的时间是在3月21日前后,我们把这一点称作春分点,直射点北移到达最高点23°26′N时间是6月22日前后,这一天是夏至日,到达这里以后太阳直射点就不能再往北了所以开始往南移再一次经过赤道的时候呢就是9月23日前后了,这一天就是秋分,然后直射点到达23°26′S,这一天

  就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然后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太阳直射点是不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5分钟)

  好了,我们今天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相关内容,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解答学生疑问)(1――3分钟)

  那么我们今天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自转从两个极点俯视时的自转方向,脑海里要很快能构架起这个图来,还有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这个图要做到信手拈来。课后大家好好消化今天的内容,然后去预习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和考点希望大家重视。(1分钟)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地球自转课件 篇6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课件 篇7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球自转课件 篇8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的角度。

  角速度是多少?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⑴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进行必要的变形拓展。

  ⑵其它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重点内容用红色笔记好笔记。有不明白或有补充的要大胆提出,勇于质疑,力争每位同学都要彻底解决疑难点。

  1.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参考答案)不相等;;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思考线速度快有利于发射还是慢有利于卫星发射?

  (参考答案)快有利于发射。自西向东发射卫星,地表的线速度越大,可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宛如“顺水推舟”一般,飞行器可获得最大的初速度,可节约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3、某天文台在8月5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锁定一颗遥望的恒星,若保持望远镜的姿势不变,那么它第二次能捕捉到这颗恒星应在什么时间? lt

地球自转课件 篇9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 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

  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① 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

  ②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

  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

  (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

  [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做反馈练习1-5题,8(1)]

  [继续活动]在小组内用地球仪演示,集体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自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

  ⑤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又如何?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⑥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

  (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点,子夜的经线与之正相对,相差1800)

  ⑦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移动方向。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0。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做反馈练习9(1)]

  ⑧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述和总结]

  (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

  (2) 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

  一样?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东早西晚,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3)时区和区时有何不同?不同时区间的区时如何换算?

  (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 5o到东经7 .5o ,经度间隔为15o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o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是特殊的地方时,是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中央经线的经度是“时区号×150”,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时区间时区相差几个,区时即相差几小时;计算时要东“+”西“-”:计算东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计算西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

  (4) 为什么要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如何规定的?它和1800线为何不重合?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将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 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

  (5)“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对吗?为什么?

  (北京的地方时是116o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所以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

  (6)当我国最东端(约135oE)早晨6点时,最西端(约73oE)的地方时是多少?

  [做完除7题以外的反馈练习]

  (自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自学,回答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说出偏转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试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并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主要是牛顿惯性定律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地转偏向力深刻地影响地球上水流和气流的运动 。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

  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

  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

  ④单向行驶的火车铁轨右侧和小汽车右边的轮胎容易被磨损。

  (自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

  ①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从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色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点滴一滴红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

  ②用一把撑开的雨伞代表北半球,伞的顶端表示北极,伞的支架杆表示经线,分别在雨伞静止时和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两种情况下水珠流动的轨迹与经线的相对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③拔掉厨房水池中的塞子,观察水池中的水是怎样流走的,如是旋转流下,仔细看其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推断如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又会是怎样?

地球自转课件 篇10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衢江区的山区,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本课的设计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动作(活动),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等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故本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景。

  2、强调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3、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研究。

  4、强调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喜悦与乐趣。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及昼夜交替周期。

  3、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矿烛、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组,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学生依靠以前所学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回答,内容很丰富。)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是太阳绕地球旋转造成的吗?

  (常见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

  提出问题:

  师:地球究竟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学生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某点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师: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点燃的矿烛代表太阳,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仪,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即自左向右)转动,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请大家课后思考。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生:小结(通过学生小结使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与原有知识进行顺应。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探究动机和目标。)

  八、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这种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抓住学生的先入错误概念与科学的正确概念的冲突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及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确实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学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应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地球自转课件 篇11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引用毛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讨论后给出明确结论:可以,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引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结论:自转是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③讲解地球的自转周期:

  首先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一个超然于地球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故我们选择一颗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彩图册上的图,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结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阅读表格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

  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设计两个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假设1: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的,那么太阳光跟地面的关系(答案是到处都是垂直的,直射点有无数个。)

  但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是球形,故直射点只有一个。

  但地轴倾斜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范围最北为23026’N,最南为23026’S ,即南、北回归线上。

  演示动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表1―3―1

  授课设计意图: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地球自转课件 篇12

  一、新课展开

  【生】4人一组讨论。

  【师】(1)抽生回答。

  (2)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3)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提问:昼夜交替有规律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1、晨昏线(圈)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2)提问:晨线和昏线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4)晨线和昏线的定义。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即为晨线。

  二、小结回顾

  【师】(1)提问:地球的自转有何规律?

  【师】(2)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3)提问: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

  【师】(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三、作业

  1、书面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2、活动作业: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仪,用手电当作太阳,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014619.html
延伸阅读
出国留学网编辑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合了一份“军训后的感受”的完整指南,你学会怎么编辑优秀的范文了吗?处理各种类型的文档是我们日常办公室工作的核心之一,参考范文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军训后
2023-07-17
励志,即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为了带给我们满满的希望,我们可以摘抄一些励志的话。哪些励志的句子写得不错呢?有请你阅读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推荐的《早安心语励志说说短句》,希望你
2023-07-17
"追逐梦想的路上,只要心怀勇气,总能创造奇迹。”坚持梦想的句子(1--20条)1、没人在乎你的落魄,没人在乎你的低谷,更没人在乎你的孤独。但每个人都会仰望你的荣耀,天空不会因为一个
2023-07-17
“感恩那些让我失落的事情,让我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善言如春,而优美的句子更是润物无声,优美的句子如同失落的珠宝温润而高贵。让人读起来十分的舒服,你知道有关于优美的句子有什么吗?
2023-07-17
出国留学网主题阅读推荐:“前台行政年度述职报告”。有请阅读“前台行政年度述职报告”相关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时间一去不复返,转眼间这一年的工作即将过去了,我们需要将年度述
2023-07-17
地球自转是一种运动方式,那么,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关知识大家知道吗?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地球自转角速度
2021-11-11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定不陌生。那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什么”,仅供参考,
2022-02-2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篇与“地球仪课件”有关的好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要知道高效教学
2023-05-13
关雎课件【篇1】一、导——文化常识“四书五经”是什么?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
2023-07-05
拓展课件篇1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
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