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字典 |

2023-07-25 17:06

|

【 liuxue86.com - 心得体会范文 】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获得新的感悟后,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习体会的写作方法非常灵活,每种写作方法呈现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些有关“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希望您在这里能找到您所需的信息并收藏!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1)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

  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2)

  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当前我们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忘不了医院里的中医前辈们。是你们展现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是你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视医院为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线,温柔大方又能干的护士天使们,不分天寒酷暑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20xx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3)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体系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1. 找到好的导师:找到一位有经验、有疗效、有信誉的导师是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师不仅能够给您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还能够给您提供实用的技巧和实践经验,让您能够快速掌握中医师承的核心知识。

  2. 认真观察和模仿:跟师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和模仿导师的操作和治疗思路。导师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一定会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在观察和模仿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导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并且逐渐建立自己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3. 主动学习:中医师承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学习导师传授的治疗知识,还要主动询问和探讨导师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也要多关注国内外中医师承的新动态和新技术,保持对中医发展的敏锐度和热情。

  4. 实践操作:中医师承学习最重要的是实践操作。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遵守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质量。

  中医师承学习是中医传承的重要形式,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跟师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师承的核心知识,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4)

  (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三)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

  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

  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5)

  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xx省中医药管理局、xx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

  精于学术,勤于思考

  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言传身教,体悟中医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融会贯通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坚持临证,保证质量

  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6)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跟师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医师。以下是我对中医师承跟师的心得体会:

  1. 跟师学习需要认真勤奋。中医师承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因此,需要认真勤奋地学习,跟随师承导师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2. 尊重师承导师。师承导师是中医师承学习的重要指导者,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学习者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尊重师承导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请教相关问题。

  3. 与师承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中医师承学习需要与师承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起互相信任和理解的关系。通过与师承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是中医师承学习的关键。中医师承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因此,需要积极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规律,保持谨慎和谦虚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5. 中医师承学习需要坚持。中医师承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学习和实践。在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成为中医师。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跟师学习需要认真勤奋,尊重师承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实践是中医师承学习的关键,需要坚持。通过跟师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医师,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7)

  xx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2012年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12年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

  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指导老师发表国家级论文2篇,学生单独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学生跟师合作发表论文1篇,师徒合作科研立项1项。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 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四、经验及体会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8)

  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

  领导重视,严格管理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

  精于学术,勤于思考

  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

  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

  言传身教,体悟中医

  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

  老师经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

  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

  尊崇经典,融会贯通

  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

  坚持临证,保证质量

  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

  (一)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三)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

  师古,是先学习,不可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研究造诣颇深。每临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十分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研究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研究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议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用中药,疗效可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

  (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研究,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灵活有效。

  研究中医学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掌握书内的知识,更要了解书外的知识,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解释之处,却被书外的知识给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密切。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许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宁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强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

  其一,是先学习,充实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研究、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

  其二,是理论研究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究中医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继承,要善于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经验,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认真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9)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医师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1. 选择好的导师非常重要。好的导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 能够指导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你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 能够为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你实现中医师承的目标。

  - 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跟师学习要勤奋认真。中医师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我们要勤奋认真,认真学习导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不断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疗效。

  3. 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跟师学习期间,我们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遵守学习纪律和规定,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4. 要善于交流和沟通。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同时,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探讨和协商,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通过跟师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提高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10)

  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中医的教育模式之一,是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中医,通过跟随有资质的中医师学习,逐渐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中医师。以下是我在中医师承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 尊重师承制度: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医技术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师承制度,尊重师承期间的学习和训练,遵守相关规定和纪律,做到尊重传统、尊重老师、尊重患者。

  2. 勤奋学习:中医师承学习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作为一名中医师承学生,我们应该勤奋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3. 注重实践:中医师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中医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实践。在师承期间,我们需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掌握中医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4. 尊重老师:中医师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我们最重要的导师。我们应该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认真学习和领悟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5. 保持耐心:中医师承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恒心。在师承期间,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实践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但我们要保持耐心和信心,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坚持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师承学习是中国传统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尊重师承制度,勤奋学习,注重实践,尊重老师,保持耐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篇11)

  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20xx年我去xx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一开始看到一两个临床症候表现,就会去想是不是某个病机,是表是里?是寒是热?再多几个临床症候出现,就会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机相对应吗?有矛盾吗?多次重复这种思考,最后就得出一个病机,就是这个条文想要表达的中心病机。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做了一次辨证论治了。所以,张仲景所著的书被后世认为是辨证论治的模范书,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内涵、它的重点在于学懂中医的辨证思维,辨证求机审因论治。

  中医的教育,为的是培养有辨证思维的中医师。在与不少中医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家出现了一种“返祖性”的中医思维。所谓“返祖”现象,就是置辨证论治于不顾,而重视一种类似于西医的症候群治疗的思维方法。什么寒热、表里、虚实等,都只是一堆症候总结,之后美其名曰是什么病机引起的,甚至连病机都不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弃之不用。

  从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医的看病方法,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看家本领”是在四诊后合参,在一堆临床症候表现中找出其本质的问题、疾病的矛盾处,是对病机的总结。而在四诊时,在脑海中有可能出现几次病机,反复思考那些症候表现,是不是对应这一个病机,也许这一个病机应该有另一个证候表现,然后再去问病人。所以,这其实跟阅读、分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条文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我们不应该只着重于对条文的背诵,忽视了对条文的分析,因为缺乏分析也仿佛脱离了临床,脱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小编精心推荐

  心得体会范文 | 心得体会怎么写 | 心得体会格式

  想了解更多心得体会范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心得体会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036359.html
延伸阅读
一名好老师不仅仅只是会教书就可以了,还要拥有优秀的品性与职业道德。现在教师们也要参加师德培训,提高意识层面的水平。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了“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希望对你有所
2023-07-25
关于经验总结与体会的撰写,我们需要投入思考与研究的心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着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发现过去的错误并加
2023-07-25
没有两个人的想法是完全相同的,当我们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应迅速地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是对某本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众多文章中出国留学网发现“听心理学讲座心得体会”是非常
2023-07-25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有所感悟和体会。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如果您想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提示,出国留学网小编认为这篇名为“大学生心理心得体会”的精品文章一定
2023-07-25
当我们亲身经历一些令人动容的时刻时,如何写出优秀的感言呢?感言让每个微笑更加灿烂,让每个回忆更加甜蜜。今天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了一篇与“记账分享心得感悟”有关的好文,请大家认
2023-07-25
当我们对工作有很多感悟时,我们可以动笔记录成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内心对某一件事最真实的感悟与理解。根据您的要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医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相信自己的选择这篇文
2023-07-09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体系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1.找到好的导师:找
2023-07-10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中医师承是中国传统中医的教育模式之一,是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中医,通过跟随有资质的中医师学习,逐渐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合格的中医师。以下是我在中医师
2023-07-08
中医心得体会【篇1】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
2023-03-22
或许,在某个特定时刻,我们会获得新的领悟,因此总结心得体会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任务。透过反思与总结,我们能够减少再次犯错的可能性。根据您的需求,小编已经精心为您准备了一篇名为“中医的
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