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数学三维目标教案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每位老师都应该仔细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案课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此外,这篇网络上的“数学三维目标教案”文章非常精彩,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如果你正在寻求解决办法,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篇1)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

  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

  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

  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4.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例如“认识米”一课,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来体会厘米和米的关系。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6.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用厘米测量物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 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 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

  生:(回想)

  师: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 生:(比划)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生:短、小、又短又小。

  师:你用的词真好。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5.生活举例。

  师: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伸出食指)老师食指的宽度、(举田字格本)这田字格的宽度、(举图钉)图钉的长度。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生:(举例)

  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得更多。

  五、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纸条的长。

  师:这张纸条有多长呢?怎么用直尺测量? 让学生自主测量,教师巡视。2.汇报。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师: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3.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教师指导学生测量。

  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

  4、例5。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3.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2.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

  2.小组交流、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3.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4.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

  5.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讨论:1米=100厘米。

  三、用米测量

  1.指名学生: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2.交流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4.说一说米尺的好处。

  四、做一做

  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注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

  6、例7。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

  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出示一截细绳,让学生测量。

  1.说一说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拉直)。2.汇报测量结果。3.比划绳子的长度。

  4.沿着米尺把绳子的长度在黑板上画下来,让生观察这一条线就是绳子的长度。这条线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自主探索

  课件演示绳子拉直的过程(从直观物体抽象出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线段。1.观察线段的特征。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

  2.刚才我们量了这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那么这条绳子拉直后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线段的另一个特征:可以量出长度。

  3.找一找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线段(黑板、书桌、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几条线,区分线段。

  2.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线段让学生量一量长度。3.汇报结果,交流量的方法。

  四、画线段

  引导学生画线段必须用到直尺才能确定线段的直。1.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比一比谁画得最快。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谁能想个办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

  4.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5.教师小结。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8。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

  (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1)小组交流讨论。(2)指名回答,说想法。(3)教师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4)小结: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巩固深化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5()

  黑板长2()小红身高124()

  课桌面长150()

  四、课堂评价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1题。

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篇2)

  一年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三维目标

  数学是一门重要且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学科。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数的认知、加减法基本技能、逻辑思维等基础数学知识。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教案,以实现三维目标。

  首先,教案需要围绕数学知识点和技能来设定目标。数学的目标主要包括算数、几何和应用题三个主要方面。针对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设定以下的目标:

  1. 算数目标:

  - 掌握数的读写和数的大小比较;

  - 熟练掌握0至9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 通过数的排列和分类等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几何目标:

  - 了解基本的二维几何形状,如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等;

  - 理解和使用位置方位词,如上、下、左、右等。

  3. 应用题目标:

  - 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案需要详细安排不同环节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为了实现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1. 算数环节:

  -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和图片等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数的概念;

  - 利用游戏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技巧;

  - 制作数的排列和分类的任务卡片,让学生通过组织、排列和分类等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几何环节:

  - 利用图形卡片、模型等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二维几何形状;

  -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等方式,掌握位置方位词的使用方法。

  3. 应用题环节:

  - 通过故事情境和实际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利用分组竞赛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教案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合作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调整教案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总之,一年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的三维目标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设定目标、详细安排内容与教学方法,并定期评估和调整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的数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篇3)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 2

  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 3

  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随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厘米(cm)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第二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

  2、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米的表象。

  2、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截一小接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 6

  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五、随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m)

  1米=100厘米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P5~6及练习一第6、7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掌握线段的特征。

  2、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

  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五、作业。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附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1、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小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让同学们看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五、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第五课时

  拓展内容

  教学内容:拓展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

  2、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方法:引导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

  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

  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学生讨论后改正)

  3、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4、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四、方法应用

  1、填空

  4米=()厘米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50厘米+35厘米=()厘米(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 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

  3、选择题

  (1)课桌的高大约()

  ①30厘米

  ②60厘米

  ③3米

  (2)测量黑板的长,一般用()作单位

  ①米

  ②厘米

  4、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

  ()条

  ()条

  ()条

  5、这是一枝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

  六、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整理和复习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篇4)

  一年级数学上下前后教案的三维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目标一:理解数字的概念和计数方法

  - 理解数字的概念:知道数字是十进制数,包括数字0到9以及它们的符号和表示方法。

  - 计数方法:学会用数字表示数量,包括数字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

  2. 目标二:掌握基本算术

  - 理解算术运算法则:学会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够使用这些运算法则解决问题。

  - 掌握基本运算符号:学会使用符号“+”、“-”、“×”、“÷”进行基本的算术运算。

  3. 目标三: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会观察和分析数据:通过观察和分析数字之间的关系,发现数字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 学会思考和推理:通过思考和推理,解决问题并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上三维目标只是一般情况下的概括,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会因为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材而有所不同。

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篇5)

  第四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例8 【课程标准描述】

  1.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能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通过正确的推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做一做环节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判断单位长度是否正确等多种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1。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例8的小组讨论,推测旗杆长度、小鸟脚印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1.教学例8。(评价目标2)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在尺子上找)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评价目标1、2)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评价目标2)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评价目标1)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选择合适的单位。(评价目标1)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四、拓展提升,自主盘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学习目标检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050131.html
延伸阅读
现如今社会随着经济在不断发展变化,依法设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一份正式的合同有哪些要注意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委托拍卖合同”充满了深意,有兴趣的人快来看看吧不会失望!委托拍卖合同(篇
2023-07-31
后来我看这个世界没我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坏,直到你过来坐在我的身边,月亮仿佛开始拥抱着我,时光仿佛变得温馨,我看你和这个世界便是那么的美好。~~好的句子总是能打动人心,
2023-07-31
合约的存在可以帮助违法行为进行。签订合同也确实是保证我们合法权益不被侵害的有效手段,写出一份双方都认可的合同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出国资助协议书”相关内容,读
2023-07-3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每当我们结束一阶段的任务。往往需要写报告,写完报告后还要再三核查其内容,可行性的报告是怎么写的?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主题是“竞选报告”很有启发性,以下内容仅供您
2023-07-31
语录就是一些名人说的话的集绵,一些名人经典语录是可以警醒世人的。大家都对一些经典的语录很是了解吧,通过语录让自己能够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下面是我们为您推荐的“酒吧经典语录短句霸气”
2023-07-31
大家都说,实践后才会有收获,随着经济的发展,写报告是很常见的事。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难吧?以下“三维动画实习报告”相关主题内容,为栏目小编收集并整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三维
2023-03-21
在老师上课之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每天,老师都应该尽责地撰写每个教案课件。教案课件是展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扇窗口。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名为“新目标八年级教案”的教案课
2023-07-02
每位老师都需要使用教案课件来备课和讲课,因此建议老师要尽心尽力地编写每篇教案课件。优秀的教案课件能够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想知道如何编写好的教案课件吗?不妨阅读一下
2023-06-13
本文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数学教案”详细全面的分析报告,为各位老师提供参考。教师在备课时不可或缺的工具——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
2023-05-20
栏目小编向您分享了数学梯形教案。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学生反应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完善的教学评估数据。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