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高一地理课件通用十二篇

字典 |

2023-09-15 09:07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写好教案,课堂教学更有效,教案课件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高一地理课件”是众多文章中的佳品,为了方便以后的查阅请你收藏本文!

高一地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

  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

  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

  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设的含义:

  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

  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高一地理课件(篇2)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每年出生人 口超过万,净增人口在14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等待就业,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l/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2.控制人口增长任务艰巨,近年内人口出生率回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1994年到,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约7000万,流动人口的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增大。[来源:学|科|网Z|X|X|K]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 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2%,老年人口达7350万。在一些出生率较低的地区,如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估计有近7000万。1993年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

高一地理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 《 从全层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 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全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地球全层间的物质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3 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体会"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

  4 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难点: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整体性概念把握不好,对于厄尔尼诺可能都没有怎么了解过.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 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初步把握 该堂课的三个问题.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4人一组, 便于学生活动.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图片导入、展示目标。

  呈现读图3-2-1, 同学们,我们可以从这幅图片中看到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 今天就学习,各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的另一特性,整体性.

  教师: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一: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2)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思考并探究] 据图探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通过分析讨论思考题,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精讲点拨]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不仅如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 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在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

  [探究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体现: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精讲点拨]: 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现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讨论] 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总结] 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等。

  从“厄尔尼诺”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各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结合我们刚才讨论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

  讨论

  [讨论]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承接] 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精讲点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补充]书本上给我们扩充了一个知识点,把书本翻到P69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窗]—地球上的生物循环与碳循环。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知识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要素与整体的一致性.

  2,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内容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合,是从整体的角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地理环境.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 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20余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初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以及表现形式.

  二、预习内容

  1,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作用的?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3 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体会"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

  4 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难点: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回答问题。

  (1)图中哪个箭头可以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作用?请将符号“×”标注在该箭头的线段上。

  (2)此图说明了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

  2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探究]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3 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二)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三) 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试着说出,地球圈层之间进行的物质运动.

  (三)反思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疑惑?

  (四) 当堂检测

  1 “厄尔尼诺”发生时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变化是( )

  A.大气环流变得更加稳定 B.秘鲁寒流的势力加强

  C.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升高,使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增

  D.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2.近年来,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此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复杂性

  3.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 )

  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

  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

  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

  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4.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海陆分布与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

  B.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

  C.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D.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生物种类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5 关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在信风的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是海洋对大气作用的表现

  B.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在不停地进行热量交换

  C.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

  D.台风经过海面时,常常使海面变得更低

  6.关于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表明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

  B.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使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

  C.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表明水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

  D.生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7 上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据此可分析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陆地环境中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

  (3)箭头A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表示下列地理现象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箭头处,使之与箭头的含义相符。

  B.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作用

  C.旗形树冠的形成

  D.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

  E.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课后练习与提高

高一地理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说课:《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教材内容:高一地理下册第五单元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授课类型:电脑辅助教学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同时本节也为将要学到的《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等章节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

  2、教学目标:

  1.工业联系的方式。2.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

  3.工业地域的概念和分类方法。4.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5.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2.难点

  (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2)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

  3.解决办法

  (1)关于工业的联系问题,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工业之间联系的方式。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业产品入手,链接课文插图,说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①生产联系;②空间联系;③信息联系。

  (2)由于学生对工业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工业的集聚原因和优点比较容易理解。在讲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部分内容。而对于新兴工业的分散问题,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利用改革开放后当地兴建的“三资”企业为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简单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弊端,尤其是工业集聚所引起的工业“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

  (4)工业地域的形成,涉及到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经济结构和水平等诸多因素,在此不宜过于展开,只需要让学生知道工业地域是由工业的联系和集聚而形成的,待后面的具体工业地域中再作分析。本节中应主要讨论工业地域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以启发式和谈话式引导学生对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4、教材处理:

  ①文字:以该节课文中的三个小标题为主线,列出“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工业的集聚与分散的主要原因”、以及“工业地域的特点”为讲课的三个重点内容,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制作成幻灯片形式展开论述;

  ②图片:将课本中5.33、5.35、5.36图以及地图册P13中《中国上海渚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图作为讲述三个重点内容的链接说明,详细说明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及工业地域的之间的差异,以求难点突破,其它图片作为辅助教学之用。

  ③巩固学习:在新课结束前,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的优点,通过对馈练习的提问及讲评,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这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它可以充分捕捉反馈信息,作为未来的教学中的参考。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特点,主要采取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一些富有启发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采取讲议结合的方式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辅以反馈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形象生动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学法指导:

  1、依据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2、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4、联系已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高一地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

  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备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结】略

高一地理课件(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

  ①问题探究教学法

  ②多媒体教学法

  ③图文转化教学法

  ④案例教学法

  ⑤讨论归纳教学法

  四、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习法

  ②图表学习法

  ③比较学习法

  ④案例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150554.html
延伸阅读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特别为您准备的“对老公检讨书”,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请勿用于违法活动。在学习和工作的不同阶段,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要求写一份检讨书,以反思不尊重职务的行为。
2023-09-15
教案和课件是教师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信大家对编写教案和课件也并不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表达和设计教案和课件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对于“感恩教育的主题
2023-09-15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日渐加深,合同约束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一份规范的合同应该怎么编写?栏目小编特别为您推荐这篇文章来深入了解“咨询顾问协议”的知识点,本文文件内容只供参考使用!咨
2023-09-15
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从各个方面搜集和整合资料使这篇“销管年度述职报告”更加全面,我们撰写年度述职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日月如梭,相信在本年度的工作中自己有很多收获成长,我们需要从对学
2023-09-15
您要的信息已经整理好了:“湘夫人课件”,欢迎您来到本页留下对于内容的宝贵回馈。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师制定教案要有明确的任务
2023-09-15
作为一名教师,准备好教案课件是履行工作职责的表现之一,因此每天都需要认真写好每份教案课件。优秀的教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算一份好的教案课件呢?
2023-06-05
根据您的意愿出国留学网为您准备了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的文章。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完善的教案和课件能促进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2023-07-17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以下由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理课件”,当您花时间阅读本文时一定会有不
2023-07-21
经过整理,我们为您带来有关“区域地理课件”的最新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写好教案课件,我们需要保持专注。学生表现的多样化可以反映出教学方法的优劣程度。我们欢
2023-05-25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人往往就是老师。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水平是编写教案前提。完成教案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如何把教案修饰得更好一点呢?我们经过搜集和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