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局外人》的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局外人》的读后感栏目,提供与《局外人》的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模板

02-0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作者的作品在读过之后能给人醍醐灌顶之感。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篇1)

  在图书馆还书桌上偶遇上的一本书,以前似乎听谁说起过,但是很模糊。顺手借阅,但一读,就不可自拔。一口气看完了,仍觉得回味有余,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篇记录。

  书中一开始写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记录,但是从这些平常中显示的不平常让人细思极恐。我认为那是一种洞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时称之为冷漠)。

  我们的记录还做不到如此详实,这似乎是作家的一项技能。在狱中的一段描写让我其实感觉到,那也不失为一种锻炼的方法:因为在狱中无所事事,需要打发时间,主人公开始回忆,一开始回忆大的框架,然后是物品,再然后是细节,再然后是每个物品的框架……细节……以前忽略的事情,也会被无限的回放变得历历在目。

  再能“看到”更细节具体的时候,应该是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饱满。我联想到了,冥想。虽然主人公是被动的但确实是产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时候反观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质,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诉控,我能有什么更好的回应?还没有答案……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篇2)

  加缪的《局外人》写了一个平凡的小职员默尔索,住养老院的母亲病故后,他前往参加葬礼,由于面对母亲的离世,默尔索成了一个“局外人”,因为他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悲伤之情,而这使得周遭一群人难以理解,也为后文他在法庭上的辩护埋下了伏笔。后来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一名阿拉伯人,遭到逮捕的默尔索在法庭辩论时,面对辩护律师、检察官、法官、陪审团、证人等,又再一次“失声”,成为了一个“局外人”,最终被判死刑。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其实默尔索都有自己内心的“见地和辩解”,但只在最后法官问他有什么想说的时候吐了两个字“没有”,失去了为自己辩解的最后机会。

  整部小说,默尔索都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也说很短、很不“中听”的话,但说的却是他真实的想法。比如:当养老院的人问他是否愿意见一面棺材中的母亲,他说不愿意,再为他为什么时,他说“我说不清”,他女友问他是否愿意结婚,他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就结。一般我们都会推崇纯真的、诚实的为人处世,但当这种纯真和诚实成为近乎不加任何掩饰的行为时,我们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至少在这部小说里,当默尔索做到的时候,其他人都难以接受,并用世俗观念和刻板印象去审判他,给他定罪。这可以说是莫大的讽刺。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篇3)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这么一句话“孤独没什么不好的,我就像个局外人”,而在扉页上面也有一句“对于这个世界,我是个陌生人”这样的话,第一眼看着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哪个抑郁症自闭症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最后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看见主人公默索尔说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

  随后在他母亲的葬礼上默索尔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在为可以连着睡十二个小时而开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约会亲热。随后面对着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设立办事处的要求以及升职加薪的诱惑表示无动于衷,再之后他因为失手杀了一个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诉,期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这一理由被法官控诉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了母亲”。之后神父来引导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样在宗教感召之下忏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