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檀香刑》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檀香刑》读后感栏目,提供与《檀香刑》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檀香刑》读后感

 

  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出国留学网为您提供:《檀香刑》读后感作为参考,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檀香刑》读后感

  从阅读莫言先生的《红高粱家族》开始,到后来的《蛙》,再到近期阅读的《檀香刑》,我时常在想,为何莫言笔下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会成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猛然间想起老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刻的演讲题目:《讲故事的人》。的确,老人家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莫言总会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从自己的父母,当地传说中的英雄,这些来自于个体的人物,经过老先生巧妙的加工,让这些人物在瞬间升华,最终垒砌成为一个民族血性的脊梁。《檀香刑》亦不离此意。

  莫言总说他有眼睛、鼻子、耳朵、身体来感受事物,把握生活。他的生活与记忆,就是这样一个个有声音、有气味、有颜色的画面。正由于此,他的眼里不断闪现出火车呼啸而过及猫腔如怨如诉的声音,便成就了这本向历史与传统致敬的小说——《檀香刑》。

  《檀香刑》的故事起源于高密县东北乡农民孙丙带领全村农民参加义和团,抗击德国侵略者,拆卸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的传说。作者“为了适应广场化的,用耳朵的阅读,有意使用了戏剧化的叙事手段”,创造出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刻意吸收了“猫腔”这样一个民间传统艺术。于是,浓郁地方气息的这类喜剧韵文充斥全篇,在文中人物以各自视角诉说时都以猫腔为引子,内容进行提要,总领全章。此外,猫腔“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为全文奠定了凄凉与壮美的基调。

  故事叙事看似杂乱无章,但莫言以孙眉娘、赵甲、小甲、钱丁四人的视角分别讲述故事。这一多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是小说的一大特点,更是一大亮点。在小说中,作者在大部分叙述中并没有采取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而是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叙述来一步步逼近事情背后的真相。小说以四人在孙丙抗德事件上各自主观视角差异性展开叙述,这体现在主观行为上,孙眉娘不择手段地救父,刽子手赵甲衷心于完成檀香刑这个自认为的伟业,小甲唯父是从,而县令钱丁则最为复杂。一方面深爱着眉娘,同时关爱东北乡的村民,内心深处并不想抓眉娘的父亲孙丙,而且还能为民请命,但同时又迫于上司的压力与对官位升迁的迷恋,不得不抓住孙丙。这二者矛盾始终在后者冲撞,一开始释放了孙丙,但之后却迫于朝廷与列强的压力,再次逮捕孙丙,并协助赵甲完成这一其自认为伟业的檀香刑。这样,几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也由此凸现出来。孙眉娘热烈、坚定、执着,赵甲阴险、毒辣、狡诈,小甲懦弱无能,但最后舍己救父却体现了其孝的一面。对于县令钱丁而言,痴情、正直、爱民体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但另一面却是追名逐利,惟命是从,可见多方面的冲突,造成后者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最后他刺死孙丙,阻止檀香刑的阴谋。可算是其良心未泯灭,从利欲中复归。

  孙丙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情耿直好爽,才情卓越,猫腔技艺无与伦比,德国人高密县修建铁路。年轻时刻不务正业,迷恋青楼,列强入侵,害其家破人亡。一幕幕惨剧激起了孙丙的仇恨,忍无可忍的他,加入义和团,走上反抗的道路。带领村民抗击德国侵略者,拆毁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可谓英勇无畏,执着至死方休。但同时也充斥着其农民阶级不脱其局限的愚昧无知、食古不化。

  小说将腐朽的清王朝与列强的惨绝人寰表现的淋漓精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之上...

檀香刑读后感

11-03

 

  《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是以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以及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背景,讲述了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和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檀香刑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檀香刑读后感(一)

  最近,莫言可是非常火了,而我,趁着这把火,读了莫言的檀香刑,结果却被莫言的檀香刑震撼到了。

  《檀香刑》是一部让人为之震撼的小说。从结构上讲,莫言把叙事角度、时间、空间全部打乱,彼此穿插,重新排列。所以这部34万5千字的作品,有机而紧凑,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显得拖沓。故事的五个主人公,赵甲、小甲、眉娘、孙丙、钱丁,关系错综复杂,他们是刽子手、麻木民众、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农民起义的领袖、爱民如子却身不由己的县令;他们也是公爹、儿子、儿媳、亲爹、情人(干爹)。各种矛盾集中在这五个极具代表性的人身上爆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却让人从个性中看到了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沉淀。如赵甲,这个大清朝第一刽子手,这个被钱丁等人视作猪狗不如的杀人恶魔,却被另一些人看做大清朝法律的捍卫者;如红杏出墙的眉娘,这个人们眼中的荡妇,却又是大胆追求,勇于反抗的中国女性觉醒的代表。

  从语言上讲,《檀香刑》以对话为主,却又不同于对话。所谓对话,当为一来一回,《檀香刑》的对话,却往往只有此没有彼,在此中显露彼的回应。这种对话方式使得每一章节都是独立的,干净清楚。眉娘、孙丙等戏班出身的人,其语言又是粗俗中带有韵脚,读着就像在唱。特色的语言和对话,和贯穿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地方戏“猫腔”相结合,使得整部作品就像猫腔演唱的大悲调。

  从选材上看,作者用大量笔墨细写了满清几大酷刑。影子说没有读完《檀香刑》,因为写得过于残忍。读者都不忍读的文字,作者是如何写下去的?但是通部书,看不到一点作者的情感挣扎。或许作家有两种,一种满腔热忱泄于笔端,于是,他哭,读者与他一起哭,他笑,读者陪他一起笑;另一种,内心波涛汹涌,文字却冷酷无情,他思考,他追寻,他呐喊,却大音希声。前者如路遥,后者如莫言。居然有人问莫言,《檀香刑》写了什么。莫言说,不知道,只写了声音。那是为1900年唱的哀歌。

  读完檀香刑,我觉得这真是一本经典,有寓意的书籍。

  檀香刑读后感(二)

  康有为和梁启超与光绪皇帝一起商讨“戊戌变法”时,袁世凯正以道员衔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人称袁大帅。

  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的变法派们,就是想学习英国和日本,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放弃皇权,把权力交给内阁,内阁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要走这条变法之路,慈禧太后是坚决不能允许的。所以光绪皇帝和主张变法的康、梁同党只能发动宫廷政变,软禁慈禧太后,实行变法。光绪皇帝手中没有武装力量,康、梁变法派就想到了袁世凯。如果能让袁世凯合作,这次政变就能稳操胜券。官场上的人,总是有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变法派就和袁世凯取得了联系,起初,也得到了袁世凯的同意。

  后来,袁世凯想,如果变法成功,自己的功劳也不过是在康、梁之间,能不能当上内阁首相,还要看选举情况,自己的前途命运实在是个未知数。如果向慈禧太后告密,把变法派一网打尽,自己就是天大的功劳,那自己将来就是一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