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京华烟云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京华烟云读后感栏目,提供与京华烟云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京华烟云读后感8篇

07-21

 

  惠普尔曾说过,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晚上一个人观看作者写的作品后,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见解。 总结读书心得是深入理解书中内涵的重要步骤,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想要了解“京华烟云读后感”相关的信息那么请看下面的文章介绍,如果你认为这个内容值得分享请将它转发给你的朋友圈!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从光绪穿越到民国,京华烟云之爱发生在变革的时代,人的思想观念都在改变中,而永恒不变的就是爱以及爱的结果。

  曾家大少爷平亚与其真爱的曼娘,在封建社会有幸得到家人的祝福和支持,基于两人的真爱进入了婚姻,然而,平亚染了重病,乃至婚礼都在病床上举行。他死不瞑目的就是直至离开这世界都没有令深爱的人成为自己的女人,而就此释然的是在家族法律关系上他们此生此世,来生来世都是夫妻。曼娘至此决定独过余生,有了这份绝决的心,就不会感到痛苦,不会对漫漫无期的未来生活感到恐惧。

  姚家最疼爱的女儿木兰和平民出生的立夫彼此极为欣赏相吸,但也不能走到一起。因为在半封建半自由的时代,先进和传统思想互撞,她不能违逆父母的心去嫁个一个“不适合”的男人。而她对与荪亚的婚事,从来没有怀疑过,她只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木兰对立夫的初心萌动始于两人对文学、历史、古董的爱好和探讨。两个年轻人可以擦出知识的火花是因为他们都对好的事物带有一种热情和期盼,那些甲骨、古墨和书法才会引发两人强烈的共鸣,令他们可以长谈忘倦。

  木兰和荪亚这样门当户对两家又皆有官位财富和教养的婚姻,对于木兰来说嫁的算是如意,她在良心上也是一片清白,因为她从没真正和立夫恋爱过。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只是在这种爱里,没有魂牵梦绕,只有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成为生活上的伴侣。数年后当荪亚爱上了比自己年轻又貌美的女生丽华的时候,他竟然佯装自己未婚,被揭发后还谎称自己的太太是个一无是处的乡下女人。没有了激情就会涌现一切的淡漠、虚伪和无奈。对于上天赐予的婚姻,青年的夫妻都应当珍视并感恩。否则要在漫漫人生长路上修补无数可能出现的裂缝、熨平婚姻衣裳上的皱痕,每天随着晨光来临依旧充满爱,是几近乃至完全不现实的事情。

  体仁和银屏,一个是姚家大少爷,一个是婢女,男尊女卑,注定悲剧。然而即便是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富家少爷,他能常年如一日,尤其在离开北京准备远赴英国求学后依然对曾经照顾自己的婢女念念不忘,也算是一份可贵的真情。银屏因大太太,即体仁母亲的怨恨和鄙视,被迫离开姚家。她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听闻体仁回京的消息,每天梳妆打扮静等他归来,幻想重逢的喜悦。这份心意和耐心只有对自己真心期盼的男人才会如此。可惜家族的斗争和女性的柔弱,最终造成了银屏上吊自缢的悲剧。面对爱人的离开,体仁在精神上遭遇致命的打击。最后只是终日浑浑噩噩,抽大烟混日子过余生。

  从民国到现代,我们曾经以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注定是没有爱和悲剧的,殊不知自由恋爱的婚姻依然还是悲剧。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么?爱情要保鲜与任何无关而只与两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精华

06-13

 

  据说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读书确实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字感受到他们在写作时的思考和心情,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隐含意义,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书中的细节和深层意义,你有掌握写读后感的技巧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京华烟云读后感”作品独特之处,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哦!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篆刻的城,落款在,京华年代青石城外,一路泥泞的山水,一笔凌空挥毫的泪——题记

  我寻觅着,寻觅着一个深深征服我的境地;我停驻了,停驻在京都用文学筑成的青青篱墙里。“好的文学如好的女人一样,是埋没不了的,是值得人爱的。”总觉得在这圈青篱之中,姚木兰是一本幽香难掩的《沉思录》,品读之后韵味无穷;曼妮是一首柔美典雅的小词,庄重而不失情趣;莫愁是一篇清丽圆润的散文,透着浅浅淡淡的悲;而暗香呢,是隐隐绵绵的咏梅诗,点缀在寒雨时节。

  篱笆围住的,不仅是诗意的人,还有动人的故事。巴尔扎克说:“一个高尚心灵为爱情而痛苦万分,永远是一场好戏。”

  而孔立夫与姚木兰,便是这悲欢离合的戏中最动人的一场。犹记得那年初冬,漠漠轻寒的梅树下,梅如雪,情也如雪。“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是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济世情怀,一样的相知相惜,却奔赴了不一样的人生洪流。而蓦然回首时,斑驳的梅枝还能否开放出往日的清香?

  也许在精神领域里,知音者永远相偎相依。仿佛风来疏竹,雁渡寒潭,没有停留的竹声雁影,其实恰是永久的停留。双眼能看到的,终有消失的一天;然而用心去守护的,即使粉骨碎身也不会消逝。我相信,越高尚的心灵,越能体会繁杂世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正如曼妮这样回答木兰:“我不走,因为这里,就是我全部的世界。”柔弱如水的女子对自己的命运给予了极高的尊严与敬畏,于是她没有强烈的抗衡,也没有过多的哀怨。然而这样的一生是如此朴实而厚重,对一个悲情女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须知转身难,而坚守更难,更苦。选择了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一隅,便意味着能有忍受错失风景的定力与精神了。人的高贵源于真正纯洁的思想,源于对珍爱之物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热情。

  是的,又怎能不对苍茫烟云那轮皎月满怀景仰与感动?他是隐居于尘世的高人,是云游于四海的诗客,是木兰这位惊世才女的父亲。总觉得“只买清愁不买田”是姚思安未曾言传的生命激情,他以整座王府花园换得了一箱甲骨便是最好的证明。宅院再美,也存放不了一颗因执著而沸腾的心灵。这样的心灵,是清白的良心,是真正纯粹的月亮。“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甲骨对于姚思安,便是这难以割舍的温暖吧。一个纯洁之人,唯有与珍爱之物倾心相对时,才能握紧生命的温度。灵魂在颤抖啊!我看见烈烈火焰吞没了一位不屈的守护者。我看见英雄的心正喷涌出震慑大地的岩浆。我看见他和他的一箱甲骨一起升起在中华大地上。

  存在时,也许会漠视;毁灭了,也许才永恒。

  下一次仰望月亮,请凝神屏息地致以一个凡人对它应有的敬意。因为那是一颗孤绝的心,一颗傲岸的心,一颗升起在苍茫烟云间永不坠落的心。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一、说说以下的女子

  曼妮。曼妮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在洞房花烛夜便失去了她深爱的平亚,她伤心过...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选

06-02

 

  您知道怎样才能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吗?这里推荐大家读一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再将自己的所想所得进行整理,读后感就会跃然纸上,出国留学网根据您的指导为您搜集整理了一篇对应的“《京华烟云》读后感”,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终于又读完了一本书。

  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想看电视,但是时间不允许。所以就花8元买了一本。

  《京华烟云》历来享有现代《红楼梦》的美誉。今天看完《京华烟云》,心中暗暗与《红楼梦》比较了一下。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相似点:

  两本书都采用了回目,两句七言概括了一个回的主要内容。

  都以当时的时代为历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几个较大的家庭。

  《红楼梦》的经典在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一如它的名字。在这梦幻般景致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于笔端,形成于读者的脑海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贾宝玉对人物的细腻的性格描写,使得读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红楼梦里的人物依托于他们优异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优异的生活,给了他们这么个空间。这与更广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确实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场梦。当然,他也有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但这是居于人物之后的。这里特别说一下,电视版的《红楼梦》,是历来我觉得最能表现书中内容的一部电视。他给人们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绘了那梦一般的生活。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依托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对社会的描绘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读完全书,对于人物只是大致了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了,人物是衬托社会现状的。《京华烟云》透过和《红楼梦》里一样的大家族的兴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那段悲惨的历史,和在这段历史中不屈不挠的国人,歌颂了不屈于国外侵略的国人。《京华烟云》比《红楼梦》多了抱负、霸气,好似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子。《红楼梦》的人物描绘又远非《京华烟云》所能比的。

  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京华烟云》里达观的生活态度。达观的态度或许是林语堂阐述其对庄子的理解。

  没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华烟云》后,电视版的《京华烟云》也播放了。看了几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评价,可是最终觉得不单是失望,而是觉得编剧对原著的把握太不准确了,有点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没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对于在那个时代,对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编剧给破坏了,换成了普通的现代式的闹剧。他根本不明白人对生活的隐忍,有时候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自然,而隐忍的结局有时候恰恰就是幸福。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已经注定了吵闹,注定了不安定,注定了电视版的《京华烟云》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而内容面目全非了。我们没有了八九十年代拍摄《红楼梦》时候的神定气闲,只剩下了过马灯似的喧闹的节目。在这个喧闹的时代,有时我们恰恰需要安静的作品,留着人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在朋友的推荐下。

  本书以姚木兰为主人公展开叙述,讲述了姚家在逃难时姚木兰失踪,与曾家的人相遇,与曾家结缘后发生的一连串的故事。全文围绕着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虽然只写了几个小家庭,但却全景式展现了人们从旧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转变。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5篇

05-24

 

  笔者今天为大家带来一篇题为“京华烟云读后感”的文章。从书籍中汲取知识,不仅可以在智力上得到丰富,还能在灵魂上获得满足。许多人阅读后得到很多启示,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内心感受的理解和整合。笔者完全相信,这篇网页的内容将带给您不少帮助!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诚如作者所言,“《京华烟云(纪念珍藏版)》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

02-20

 

  越来越多的人在读书中收获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阅读完作品后,我们会对自己是否喜欢这部作品产生决断。为了记住这些看过的剧情,我们有必要去写一份读后感。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终于把这部长作看完了,虽然感觉中间很大一部分是记流水账,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小说,尤其是结尾这几章,将整个主题由一个家族命运上升到全民抗日的民族大义,以小见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文之中,可以找到很多《红楼梦》的影子,尤其是林老,学问很深,各种典故、书画知识、人情世故等等,都是信手拈来。同时可以看出,林老对木兰是比较偏爱的,她的命运,在全文更是一条主线,除了与妹妹莫愁相比及丧子一事外,与其他人比较,她一生的命运还是比较幸福的:从小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及开明的父亲,有良好的教育和社交圈,虽然婚姻对象不是自己心仪的立夫,但孙亚也是一个不错的丈夫:包容、理解自己,做人做事也很大气。但或许,女人的初恋或许永远都是最珍贵的,永生难忘,尤其是那种最初没有实质性的肉体结合、最终没有得到的,更是让木兰终生念念不忘。纵然岁月易老、结婚生子、儿孙满堂、满头银发、世事动荡不安……她那种对立夫的感情,也依然会时不时从心底冒出来,或许“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尤其在爱情上是100%适用的一条真理。而立夫,在他身上能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读书人的人生,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立夫学习不够优秀,哪会有后来这样的命运?在他身上,也折射出当今很多出身农村、读书毕业后在大城市奋斗的牛奋男的影子,在读书的同时也时时联想到自己外出求学、工作的人生经历。同时,读书人心里都是有点傲骨的,立夫也不例外。很多时候,这种傲骨,与其说是个人的风骨,不如说是会给个人带来祸害的性格缺陷(大才子苏轼就是如此)。但幸亏他遇到了妻子莫愁:一个现实、沉稳、实际、遇事善于处理……不得不说,立夫遇见莫愁、木兰是其人生之大福:一个是自己理想中的情人,精神伴侣,另一个是自己生活中最和谐的伴侣(或许,这也是现实中男人们最渴望的情感)。而生于官宦之家的孙亚、经亚兄弟,则是不幸运的: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俩在精神上尤其在婚姻上是空泛不幸福的:经亚就不用多说,自己的原配妻子肯定不爱自己,否则不会出轨并到处皆知;木兰内心里不爱孙亚:在关乎家庭大事的决定时,在孙亚与立夫的“利益”(比如吃鸡腚),木兰永远想到的都是妹夫立夫而不是自己丈夫……而文章最让我欣赏的男人,则是木兰父亲姚思安先生:开明、大气、洞察世情……自己的事业及家庭也都是同时经营得无话可说,再加上自己的民族大义,云游四海的洒脱……不得不说,他简直就是我们男人的榜样:若活如此,人生何撼?

  其他人,就不一一而足了……

  总之,这部小说,对人物刻画得非常成功,虽然鲜有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但读时让人如身临其境,仿佛能懂情景当中人物的所有心理活动……

  个人水平低陋,在此发点个人感想,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书友予以指导。

  如有时间,会重读此书,再细细体会。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小说结束得有点突然,意犹未尽,当战争打响,已经没有儿女情长了,有志之士都去了战场。

  但是前期的幸福生活,尤其是木兰及同伴的成长,描写很细腻,从人物互动中,了解作者想表达或者想传递的为人处世的箴言。我理解的就是放下执着与傲慢,平和地生活。

  小说里,有几个...

读《京华烟云》有感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京华烟云》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林语堂先生,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读他的散文,清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却不乏人生哲理。读他的小说,《红牡丹》、《京华烟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书如见其人。特别是《京华烟云》,更被誉为近代版的《红楼梦》。读他的第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全面阐释,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鸿铭先生那样全盘肯定,也非全盘否定,应该说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颇有见地。

  其中,在读过《京华烟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离奇之中。林语堂先生本人比较尊崇道教,书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书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兰。曾经说过,养女当如木兰。林语堂先生有三个女儿,无一人上过学校,但是后来每个人都成为才女,成就非凡。最可惜的是大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她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处理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处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彻底放手,又没办法挽留。中年早逝。林语堂先生曾为大女儿写过悼文,非常的悲痛。

  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即便后来接受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仍不免会转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求答案。因为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许多中国人都是外儒内道的思想。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时候渴望“出仕”,从道家思想中寻找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想要为对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淋。

  通常人们会认为跟一个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容易跟家人吵架,常跟情人吵架,会跟好朋友吵架。试想一下,原来常跟我们有争执的人竟然都是跟我们最亲密的人,而能够跟我们发生争执的人也对我们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人常说“吵架”也是一种沟通,而愿意跟你吵架的人,才是真正想了解你的人。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京华烟云读后感

 

  欢迎浏览由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小编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一】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liuxue86.com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

  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

暑假京华烟云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整理了暑假京华烟云读后感供大家学习。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栏目!

  暑假京华烟云读后感篇一

  《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暑假京华烟云读后感篇二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 in 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京华烟云读后感栏目。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一】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liuxue86.com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二】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京华烟云读后感栏目。

  京华烟云读后感1500字【一】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可以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可以知道,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可以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