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关于故乡的散文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关于故乡的散文栏目,提供与关于故乡的散文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故土难离

 

  中山子村,这个坐落在延长县罗子山镇黄河边上的小村庄,很多延长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名字。我这次也是初来乍到为一个朋友的父亲送葬的。

  乘着空闲,我顺便绕村走走看看。村子不大,十来户庭院,现如今已是人去村空,荒草遍野,大部分窑洞都已坍塌,院子杂草长得几乎人也进不去了。

  但从其建筑规模和结构上来看,依稀能够感受到该村当年的繁华。我驻足在一户看上去规模相对大的院门外,依然可以看见斑驳的大门房梁上镌刻的字。那文字在无言地告诉我:宅子建于大清宣统元年花月(据查:清王朝1644年--1911年,公元1909年是宣统元年,花月也就是4月20到5月19),也就是说,这户宅院距今已有107年的历史。村上以刘姓居多。据村里的老人讲是祖上从山西移民过来的。

  走至村口,一棵老槐树早已不见当年的雄姿,只剩下半个残缺的身躯,还有被火烧的痕迹,也许是雷电劈的,也许是人为的,不得而知。但它错综复杂的根系却紧紧地抓住这曾经给予生命的黄土地,依然吐出新的枝条。村东头的另一棵老槐树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大半的树根都裸露在外面,大部分的树枝已经干枯。但仍然顽强地活着,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见证着这个村子的兴盛与衰落。

  就在我用镜头不断地捕捉这个村子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婆姨在一个窑洞已经完全坍塌的院子前用手机拍照引起我的好奇。我上前交谈,才知她是嫁到这个村里的媳妇,现在延安生活,从来没有回来过,这次村里埋人,她才有机会第一次跟丈夫回来,看看听了丈夫叨唠了无数遍的故乡旧院子、石磨、大槐树。她说她要把从丈夫那里听来的对中山村的记忆拍下来,把这些照片带回去,给孩子们讲讲他们父亲和中山村的故事。说话间,她那出神的眼睛,仿佛看到丈夫儿时爬树掏鸟蛋的身影。

  我们一块边走边拍。站在村口这棵古老的槐树下,我依然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繁华的景象,山上耕作收获的幸福,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母亲为孩子做鞋补衣的情景,老人坐在槐树下和孙子们逗趣的笑声仿佛在我的耳边回响……

  一阵清脆的唢呐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把我的视线拉回了埋人的圆峁。朋友的父亲十三岁就离开故乡,南征北战,从军、从政、从教,漂泊了六十多年,最后的愿望却是想长眠故乡。他说:故乡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让离家的孩子时刻记着回家的路。子女们把他从兰州拉回来,按照当地的风俗厚葬在祖坟,与家人团聚,了却老人一生的愿望。

  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行万里,故土难离呀!

...

近乡情更怯

 

  我对红高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莫言的小说,张艺谋的电影,而是因为红高粱让我想起故乡。

  我小的时候见过长在大坟那块地里的红高粱,红的似火一点也不夸张。产量很高,但收割却很费劲,脱粒也很困难,我疑惑的是哪年为什么就种了它,后来又把高粱粒干什么用了;高粱杆有特殊的香味,也有像玉米杆那样的嚼着甜甜的味儿,我祖母用高粱面曾经烙了饼子吃,苦,涩,无味儿,后来就再也没有吃过。这几年我们用它来煲粥,改变了小时候的灰色记忆,还不错哦。现在就想,若果有红高粱,就用它来酿酒,酿醋,不管从颜色还是味道上,都应该是非常不错的,记录下来,等有条件就去尝试。农村和农村的生活,还有农具和农作物,还有那些骡马牛羊,都在我广袤的回忆的平原上存在和悠闲的活着。

  “近乡情更怯”是古代游子,不能衣锦还乡,可能还失魂落魄,而叶落归根,又担心“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所发出的感叹;是啊,“乡”是几回回梦里而回,始终值得拥抱的地方,哪里有自己昔日启蒙时的一切,是自己羽毛渐丰而起步飞翔的地方,是含有人生无限亲情的地方。家是我们这些人捧在手上的一个容易伤感和激动的地方,我们无时不在想着回家,但却是“等是有家归不得”。总是期待家里的亲人能够来,虽然壁垒森然,但总能感觉到亲情而欣然,觉得还没有被抛弃,遗忘;没有家人消息的那种怅然若失,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所以想起开头的那句诗,那是诗人在万不得已时候的绝唱,千年后呻吟犹在,不是回家,是对亲人的全部情感的流露,像前几天就心怀惴惴,来了是欢喜,满足,愧疚等复杂的心情,不来就是失落,失望,抱怨等复杂的心情;然而多情总被无情误。几个人对我说,真的怕那几天,可是那两天注定是要来的,要面对和必须忍受这样的日子;也不知道伊会是个什么样子,总是让人不能自己,不敢多想但又不得不想。但是消息绝灭,又能怎么样呢。不得不面对如此镜面映照的一切后果,必须把想不通的问题都能够想通,只要伊比我好。

  【作者:喜宝699】

  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及出国留学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好的文章,可以点击【投稿】,让大家看到你的作品,同时也有稿费可以拿,快来投稿吧!你还可以加入投稿交流群:51873550,结交更多喜欢文字的朋友。欢迎你来。

...

关于故乡的散文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