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国民性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国民性栏目,提供与国民性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用来表示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的集合概念。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又称民族性格。不过,国民性通常是以国家为单位考察国民特点时使用;民族性格则相对于人格概念。中国学者庄泽宣在《民族性与教育》(1938)一书中说,“民族性系一个民族中各个人相互影响所产生之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个人深具压迫敦促之势力”。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在《民族性格》(1969)一文中把民族性格定义为成年人中最频繁出现的比较持续的人格特点或方式,并称之为“众趋人格”。

2013时事热点:国民性

04-10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大家或许记忆犹新: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吸毒者李桂芳三岁的女儿李思怡被锁在家中活活饿死的事件。

  李桂芳因在一家超市偷窃两瓶洗发水而被押送派出所,后被确认为吸毒人员而送往戒毒所强制戒毒。其间,李桂芳多次向派出所及戒毒所提出自己三岁的女儿被独自锁在家中,竟无人理睬。十七天后,小思怡尸体发出的腐臭味才让人们发现了这个三岁小生灵的惨死。

  学者康晓光先生前往事发地调查此事,并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对调查过程的感受。他写道:

  在我去事发地调查时,为了提高效率,我找到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希望他能够帮助我联系有关机构。这位朋友告诉我,李思怡事件影响很大、很恶劣,不用请示他就知道,领导不会同意他帮助我。他还说,如果他今天帮助了我,明天他百分之百就要“下课”。于是,我只好提出“最低要求”,请他给我带个路。他说那也不行。他不想为维护正义付出一丁点的代价。

  康先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权威主义的政府应该更好些。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不是没有保护李思怡的法律和制度,而是各级官员不能尽职尽责地把这些法律和制度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权威主义政府更好些。笔者以为,这一结论固然不错,但从这一现象中,我们似乎还应该得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结论,那就是“让我们的国民性更好些”。康先生的那位朋友十分清楚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却不肯为维护正义付出哪怕一丁点儿的代价,类似的问题还不光出在官员身上,也相当普遍地体现在我们的国民身上。

  比如,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被小偷偷了,当小偷被抓的时候,被偷者居然不敢当着小偷的面承认自己被偷;或者抓住小偷的公安人员需要被偷者到派出所作一个证明,得到的也往往是拒绝的答复。在一辆长途汽车里,若发生暴徒抢劫、强*之类的事情,车中其他乘客默不作声是常见的情形。倒不是说所有乘客都没有同情心,而是没有反抗****的胆量。还有这样的事情:当公共汽车里有人丢了东西,行窃者已被发现就在车里,司机要将车子开到附近派出所以便公安抓捕,车里的多数乘客会因为耽误他们一点时间而群起反对。

  前不久,笔者在由浙江义乌赴宁波的长途汽车里也亲身感受了一个类似的事件:随车的受雇服务人员违章在车里抽烟,烟灰被风刮到我的身上,将衬衣和裤子烧破了几个洞。下车时,我要求对方赔偿,岂料对方身上一文不名,我遂要求该车司机赔偿,因为那位服务人员是受雇于他的,我在车里受到的损失,他也负有责任。但司机以不是他肇的事为由拒绝赔偿,双方遂起争议。这时,车里的乘客站出来,完全不顾事情的是非,纷纷指责我耽误了他们的时间。我想,这时我如果以流氓暴徒的姿态出现,他们谁也不敢吭一声。但当他们发现你是讲理的常人时,就对你毫不客气了。这类不胜枚举的事例说明,“欺软怕硬”和“不肯为维护正义付出一丁点的代价”,并不是官员阶层特有的问题,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国民性问题。

  以笔者的理解,所谓国民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或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精神、心理、性格、品行等方面的若干共同特性。在国民性上,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如勤劳、智慧、平和、灵敏、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等等;但无庸讳言,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也有许多突出的毛病,胆小怕事、见义不为就是其中之一。有的人,有怜悯之心,无为义之勇,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有的人,遇事肯吃亏,以吃亏求息事;遇人好退让,以退让求宁人,以息事宁人为最高准则。有的人,在光天化日下需要见义勇为时,胆小如鼠,像缩头乌龟;而在阴暗的角落里捣鬼整人时...

【申论范文】高分申论范文:让国民性更好些

04-09

 2013年04月,《【申论范文】高分申论范文:让国民性更好些》由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编辑整理.
公务员考试日期一天天的向我们逼近,你还在犯愁申论写作吗,你还不知道如何能获得高分申论吗?那就来出国留学网公务员频道(www.liuxue86.com/gongwuyuan/)吧,看看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高分申论范文,欢迎收藏本网站。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大家或许记忆犹新: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吸毒者李桂芳三岁的女儿李思怡被锁在家中活活饿死的事件。

  李桂芳因在一家超市偷窃两瓶洗发水而被押送派出所,后被确认为吸毒人员而送往戒毒所强制戒毒。其间,李桂芳多次向派出所及戒毒所提出自己三岁的女儿被独自锁在家中,竟无人理睬。十七天后,小思怡尸体发出的腐臭味才让人们发现了这个三岁小生灵的惨死。

  学者康晓光先生前往事发地调查此事,并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对调查过程的感受。他写道:

  在我去事发地调查时,为了提高效率,我找到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希望他能够帮助我联系有关机构。这位朋友告诉我,李思怡事件影响很大、很恶劣,不用请示他就知道,领导不会同意他帮助我。他还说,如果他今天帮助了我,明天他百分之百就要“下课”。于是,我只好提出“最低要求”,请他给我带个路。他说那也不行。他不想为维护正义付出一丁点的代价。

  康先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权威主义的政府应该更好些。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不是没有保护李思怡的法律和制度,而是各级官员不能尽职尽责地把这些法律和制度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权威主义政府更好些。笔者以为,这一结论固然不错,但从这一现象中,我们似乎还应该得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结论,那就是“让我们的国民性更好些”。康先生的那位朋友十分清楚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却不肯为维护正义付出哪怕一丁点儿的代价,类似的问题还不光出在官员身上,也相当普遍地体现在我们的国民身上。

  比如,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被小偷偷了,当小偷被抓的时候,被偷者居然不敢当着小偷的面承认自己被偷;或者抓住小偷的公安人员需要被偷者到派出所作一个证明,得到的也往往是拒绝的答复。在一辆长途汽车里,若发生暴徒抢劫、强*之类的事情,车中其他乘客默不作声是常见的情形。倒不是说所有乘客都没有同情心,而是没有反抗****的胆量。还有这样的事情:当公共汽车里有人丢了东西,行窃者已被发现就在车里,司机要将车子开到附近派出所以便公安抓捕,车里的多数乘客会因为耽误他们一点时间而群起反对。

  前不久,笔者在由浙江义乌赴宁波的长途汽车里也亲身感受了一个类似的事件:随车的受雇服务人员违章在车里抽烟,烟灰被风刮到我的身上,将衬衣和裤子烧破了几个洞。下车时,我要求对方赔偿,岂料对方身上一文不名,我遂要求该车司机赔偿,因为那位服务人员是受雇于他的,我在车里受到的损失,他也负有责任。但司机以不是他肇的事为由拒绝赔偿,双方遂起争议。这时,车里的乘客站出来,完全不顾事情的是非,纷纷指责我耽误了他们的时间。我想,这时我如果以流氓暴徒的姿态出现,他们谁也不敢吭一声。但当他们发现你是讲理的常人时,就对你毫不客气了。这类不胜枚举的事例说明,“欺软怕硬”和“不肯为维护正义付出一丁点的代价”,并不是官员阶层特有的问题,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国民性问题。
  以笔者的理解,所谓国民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或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精神、心理、性格、品行等方面的若干共同特性。在国民性上,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如勤劳、智慧、平和、灵敏、吃苦...

浅论《呐喊》《彷徨》对愚弱的国民性的暴露

09-13

 散文标题: 浅论《呐喊》《彷徨》对愚弱的国民性的暴露
关 键 词: 暴露 国民性 彷徨 呐喊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蕴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旧中国下层人民——农民、农村妇女及小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现状和令人痛心的生活状态。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鲁迅先生在这两部小说集中对广大农民及农村妇女的灵魂及命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从中可以见到鲁迅先生那颗伟大的爱民之心和那份崇高的使命感。然而,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农村题材的作品,主要不是描写在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的典型环境中地主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是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把重点放在了刻画人物的灵魂上,写出农民的“辛苦麻木”的“病态”的灵魂。鲁迅先生说他“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初他认为最需急切地疗救的,应当是人的“病态”的灵魂,也就是愚弱的国民性。他看到造成“病态”灵魂的根源在于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思想。他笔下的农民和农村妇女便是被沉重的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思想压瘪了的人物。鲁迅先生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同时也为他们任凭命运的摆布而不思反抗感到无限的悲愤。因此,鲁迅先生对笔下那些“不幸的人们”(这里主要指农民和农村妇女)的愚弱的国民性的暴露就表现得格外深刻,很有爱之深而恨之切的意思在里面。这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思想的激烈控诉,又饱含了鲁迅先生重塑国人灵魂的强烈愿望。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鲁迅先生所描绘的愚弱的国民性做一简要的探讨。

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中,将中国国民性首先概括为“奴性”。鲁迅先生在他的多篇小说中对中国广大农民及农村妇女的奴隶性做了深刻的描写。

《阿Q正传》中的阿Q在诸多的性格中,就有着明显的奴隶性。作品对阿Q革命不成反被诬为劫匪而在衙门被审讯时所表现出来的奴隶性做了精彩的描写:“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的精光的老头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见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也有满头剃得精光像这老头子的,也有将一尺来长的头发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这种奴隶性实在是根植于阿Q的骨子里而又很自然的表现了出来,也难怪长衫人物也鄙夷的说“奴隶性”了。值得提一下,《阿Q正传》中对奴隶性的揭露还表现在赵太爷身上。未庄的统治者赵太爷在阿Q喊出了“造反了”之后,对着阿Q“怯怯的迎着低声叫”“老Q”,没话找话的极尽巴结之能事,虽则表现了他对革命的恐惧和要探探革命风声,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奴性心理。这就使得作品对国民奴隶性的暴露更具深度和力度,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封建统治者们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奴颜婢膝的丑态。可见,奴隶性在那个时期是深入了国民的骨髓的。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国民的奴隶性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作品有这样一段描写:“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