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栏目,提供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

 

  古代时的文言文都比较深奥,往往一句话就蕴含了多种意识,我们理解时要找到其中的中心论点。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这篇文章借论战争,来谈治国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由: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得人和”的结果就是“战必胜”。

  并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简介

  孟子(Mencius、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赏析

 

  学了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想法和感悟呢?一起再来看看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

 

  关于这篇课文,你在学习之后有了怎样的收获和体会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放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关于孟子的话一篇文章,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29.固:使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原文及赏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小伙伴们就需要多下苦功夫,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原文及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这。

  (12)[也]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连词表顺承。

  (21)[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什么了解?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吧。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这篇文章自古以来都是儒家必读经典,解放后历次被选入中学教科书。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编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欢迎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一)

  崇尚儒家学说的封建王朝之历代新君“大赦天下”,贤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等,这无不重视人的重要因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里的“人和”是指团结、求大同存小异:“道”是指统治的方向、方法和道理。其次是其文学性强,言简意赅:

  一、作者经过精雕细刻,恰倒好处。增之则累赘,删之则意疏;

  二、骈散结合,琅琅上口。阐述观点用骈句,分析论证用散句;

  三、例证、类比推理的完美结合。既通俗易懂,又韵味无穷;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阐释主张,语言简约,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四、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起承转合,行文流畅,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五、对比强烈,形成反差,褒贬适宜,泾渭分明。“环而攻之”与“委而去之”,“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其韵味无穷,无不突出了“人和”与“道”的重要,更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集中反应。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去思考,面对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特别是面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兜售其“自由”、“人权”的单边主张,大有一统天下之野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它可以狂轰南联盟,审判米洛舍维奇;可以滥炸伊拉克,逮捕萨达姆。侯赛因;可以支持以色列,软禁阿拉法特;可以干涉北朝鲜,制造“威胁论”;。一言以蔽之,“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只要有霸权主义,世界就不会安宁;只要有强权政治,世界就没有绝对的人权。钢舰利炮航母群,战斧爱国隐形机。压迫愈剧,反抗愈烈。恶性循环,恐怖四起。道之何在,权之何存?一贯主张“仁爱、和平”的中华民族韬光养晦,静观其变。武力征服是野蛮,统一天下靠人文。顺应世界潮流,讲求平等互利。我们应继承传统,冷静对待。“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史为鉴,对于帝国主义,我们要从“对着干”、“摸着干”、“韬着干”做起,无论是“唬着干”、“哄着干”都成。只有我们强大了,“道”才能推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才会有希望。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结合我国的改革开放去思考。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增强国力、启迪竞争、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不改革,优胜劣汰便无法实现;不开放,先进技术就无法引进。“三个代表”是对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科学总结和论断,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不囊括了“人和”与“道”的丰富内涵。发展了先进生产力,物质便文明了;掌握了先进文化,精神便文明了;保障了人民群众利益,政权便稳固了。我国几十年的建设飞跃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无不显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和英明。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还要结合个人的修身养性去思考。莅事者要平安一方,为人者要豁达处世,都要讲“人和”。和蔼可亲、和平仁爱、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是国人有口皆碑的。“广交天下客”、“朋友多了路好走”是和的效应,“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是和的结果。“和”就是同舟共济、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