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拜年习俗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拜年习俗栏目,提供与拜年习俗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春节拜年习俗

07-19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拜年习俗。

  春节拜年习俗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春节拜年习俗的发展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拜年手势“男左女右”的由来

  中国自古...

中国春节各地拜年习俗

 

  【中国春节各地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礼仪形式。年(元旦、春节)这一民俗节日是从周朝开端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晚辈给长辈拜年的风俗就此开始出现。到唐宋时代,拜年被官方肯定为礼仪之邦重要的民俗,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风景。从古至今,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城市乡村、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穿着新衣、打扮入时的男女老少争分夺秒地扮演"拜年"角色,把年味烘托得五彩缤纷、喜庆吉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至今仍在沿用。

  ●东北地区

  东北农家串 门拜年

  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华北地区

  山东西北地区拜年五跪

  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华北地区

  北京妇女初六才能外出

  北京人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旧时,除自家庆贺外,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之间从这一天开始要互相拜年,但只限于男人,妇女则要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华东地区

  宁波新女婿上门拜年

  在宁波象山县,结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门去拜年,里头有很多规矩和讲究。礼品中,荔枝和桂圆是必不可少,这样的“组合”叫做“包头”,“包头”是最重要的礼品。

  ●华中地区

  湖北孝感拜年无大小

  湖北孝感地区人们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

  ● 华南地区

  广东拜年是一场换橘运动

  广东潮汕、海丰等地区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话。同时在正月,每个人都要看紧自己的口袋,切忌让别人掏。

  ●西北地区

  陕西省富平县拜年赠面食

  富平县各宗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口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西南地区

  贵州苗族对歌喝酒打花脸

  大年初二,贵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

大年初五习俗

 

  大年初五习俗有哪些,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解答,欢迎阅读。

  大年初五习俗有哪些

  1.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小编特别推荐

  春节习俗 | 春节传说 | 春节由来 | 春节资料 | 春节图片 | 春节小报 | 春节手抄报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

正月初几回娘家

01-26

 

  正月初几回娘家,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解答,欢迎阅读。

  正月初几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汉族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乃至小住。因为女儿在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庆时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休息。却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重”,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小编特别推荐

  春节习俗 | 春节传说 | 春节由来 | 春节资料 | 春节图片 | 春节小报

除夕到正月十六的习俗有哪些

 

  除夕到正月十六的习俗有哪些,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详解,欢迎阅读。

  除夕夜辞旧迎新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人们在这一天里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置天地桌接神酬神。

 

  小编特别推荐

  春节习俗 | 春节传说 | 春节由来 | 春节资料 | 春节图片 | 春节小报 | 春节手抄报

 正月初一不扫地

  正月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初一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

大年初三为什么不能拜年

01-26

 

  大年初三是正月的第3天,也是农历新年第3天。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至于大年初三为什么不能拜年,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解答,欢迎阅读。

  大年初三为什么不能拜年

  大年初三,按照古人的说法,称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如不宜出门拜年、要早点睡觉等。古人迷信的说法今人不必管,但经过了前几天的狂欢后,公众应注意休息。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这在《宋史》中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后正月初三被称为“小年朝”。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按照古人的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他们对初三很重视,称为“小年朝”。

  有些地方又把正月初三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liuxue86.com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所以在这天里最好是呆在家里,不要到任何亲友家里拜年,以免遇上凶煞。不过,现代社会已经破除了这些封建迷信,百无禁忌。

  有一种说法称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灯睡觉,让老鼠在没灯的情况下,无法“成婚”,才不会生下一大堆的“鼠子鼠孙”偷吃米粮。

  古人的一些说法明显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由于科学水平所限,其中有不少迷信思想。当然,经过了年三十到大年初二的欢庆之后,公众应该注意休息,无论出门与否,都要保证睡眠,以养足精神迎接新的一年开始。

  大年初三有什么文化习俗

  在中国南方汉族民间,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

  将“赤口”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

春节拜年习俗的来历

 

  春节到了,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是庆贺新年的传统习俗。春节为什么要拜年呢?跟着出国留学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关于春节拜年习俗的来历吧!

  春节拜年习俗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小编特别推荐

  春节来历 | 春节由来 | 春节习俗 | 春节资料 | 春节图片 | 春节小报 | 春节手抄报

春节手抄报内容:拜年习俗

 

  花香招鸟语,马跃起龙图,2014年春节即将来临,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春节的假期,出国留学网手抄报栏目为您提供了最新的2014春节祝福语,春节手抄报及活动策划等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春节愉快,合家欢乐!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