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新加坡医疗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新加坡医疗栏目,提供与新加坡医疗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新加坡医疗体系介绍

 

  新加坡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移民新加坡可以享受怎样的医疗体系?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新加坡医疗体系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综合诊疗所

  政府综合诊疗所为国民全家大小提拱全面的卫生服务。 这些诊疗所都是设在主要的建屋发展局镇和住宅区里, 对公众人士很方诊疗所的服务包括妇孺保健, 免疫注射, B型肝炎等传染病的检验,老年人身体检查, X光检验和牙科治疗等。

  二、政府医院

  政府医院提拱专科门诊服务。综合诊疗所的医生和私人执业医生都可写介绍信介绍病人去看政府医院的专科医生。

  三、私人医院

  私人医院和重组的政府医院收费比政府医院来得稍高,但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具针对性。

  四、老人保健计划

  为了确保老人能在住屋获得医疗照顾, 政府在各个组屋区设立老人保健,这些的服务包括康复治疗, 定期检查身体以及为家人开办照顾老人课程。

  新加坡拥有的医疗保健制度,在东南亚备受推崇。大多数医生能说流利的英语,其中不少是在国外受训。本地的私人和政府医院都设有的诊疗仪器。

  牙科护理、验光服务和辅助医疗护理服务,以及言语治疗、职业病治疗和理疗服务在本地也很普遍。大多数组屋区都有政府综合诊疗所和私人诊所。

  政府大量津贴其卫生保健服务,以确保人人都能利用这些服务。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新加坡医疗体系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新加坡医疗体系详细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计划移民新加坡,那么新加坡的医疗体系是怎样的呢?跟着出国留学网,一起看看新加坡医疗体系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一、概述

  新加坡医疗系统分工比较明确,门诊可以由各种医疗机构提供,而住院服务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

  目前新加坡有15个公立医院和医疗中心,拥有2000多名全科医生(GP),每个居民区还有社区医院,可以为康复病人以及无需前往综合性医院就诊的老人提供及时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家庭诊所

  家庭医生是新加坡最初级的医疗保健单位,但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家庭医生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略有区别,它不仅仅指某个家庭或个人的私人医生,也有自立门户的小诊所。

  在新加坡,几乎每一个住宅区都有初级医疗保健院,即家庭诊所。他们主要负责门诊治疗,随访出院病人,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教育,药房,是属于短时间的看诊,收费较少。

  举例来说,对于一些常见的头疼脑热现象,患者只需找家庭医生确诊和拿药即可。但对于一些家庭医生无法诊断的病情,他们会开一张转诊单,将患者介绍给综合医院。

  三、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提供多学科的急诊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24小时急诊。这些公共部门的医院虽以私立有限公司的形式进行运作,但处理复杂病症的能力远远优于其他国家的公立医院。

  这些大型综合医院,不仅有医院通常的各种功能区,还有餐饮等服务区,给人感觉非常舒适。

  在这里,小编尤其要强调的是,新加坡实行严格的分诊治,病人需要先在社区医院就诊,有那里的介绍才能来综合医院,同时病人还能享受政府补贴。但如果是直接来综合医院看病的话,就要收取挂号费哦。

...

移民新加坡 你需要了解的新加坡医疗环境概况

 

  新加坡国土面积不过71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500多万(包括非公民),据新加坡卫生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新加坡共有30家医院,包括15家政府医院和15家私立医院,另外,有18家综合诊所以及近800家私人诊所。一个较大的政府屋小区,平均都有5-6家诊所,从全科诊所到牙科、皮肤、中医、骨科等。医生共有8819名(不包括牙医1506名),平均每1万名居民拥有近18位医生(不含牙医)。

  医疗成就

  新加坡已有13家医院和医疗机构获得国际联合委员会品质认证(JCI),占获得认证的亚洲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是全球拥有最安全血液供应服务的国家之一。

  医疗服务

  凭借其一流的医疗水准和显著的治疗效果,新加坡的医疗保健体系闻名遐迩,与发达国家的主流医疗保健机构不分伯仲。 各大医疗保健机构与世界各地的顶尖医疗中心也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合作关系,而新加坡医生也在医疗研究领域拥有许多世界首创。

  3M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即: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和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比,新加坡模式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资金筹集和运用体制。此外,还有乐龄健保计划。这是一项老年严重残疾保险计划,目的是提供终生保障。按照这项计划,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投保者,每月可以得到300新元的生活费。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筹资机制,注重政府与市场在医疗保障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政府补贴、保健储蓄、健保双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结合,把纵向的自我积累与横向的社会共济保障以及政府为贫困人群的最后保障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使每个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门诊医疗服务

  18 家政府综合诊疗所可提供包括门诊治疗、牙齿保健、神经治疗、免疫接种和健康体检在内的多项门诊医疗服务,此类服务也属于政府大力补贴的医疗项目。此外,新加坡拥有2000多名全科医生(GP),分布在大多数居民区。

  免疫接种

  在新加坡,每个儿童都需要进行免疫接种,具体包括白喉疫苗、B肝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百日咳疫苗、小儿麻痹症疫苗、风疹疫苗、破伤风疫苗以及肺结核疫苗。 卫生部门明确规定,所有学龄前儿童都必须接种疫苗。全科医生诊所和政府综合诊疗所均能开展儿童疫苗接种工作。 疫苗接种时需携带儿童专用的《保健手册》,用于记录接种情况。 每个在新加坡出生的儿童都要建立《保健手册》。 您可以在新加坡健康促进委员会(Health Promotion Board)或者任意一家综合诊疗所处购买到该手册。

...

解读新加坡医疗环境体制 如何做到全球领先

 

  新加坡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模式,不过它的医疗模式有别于英国、法国或者美国。新加坡实行的是一种医疗储蓄的全民免费医疗模式。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一种模式实施的国家较少,发展的历史也比较短,主要有新加坡、马拉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新加坡的医疗保健主要由新加坡政府卫生部责任。政府医疗保健的支出总额只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部分原因是政府在私人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非常低。医疗保健系统高效而完善。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世界卫生系统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6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新加坡目前拥有世界最低的婴儿死亡率(等同于冰岛),以及最高的人均寿命(从出生日起)。

  据全球咨询公司华信惠悦分析,无论是资金运用效率还是社区卫生方面取得的成果,新加坡的医疗保健系统都可谓世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政府定期调整政策,积极规范“国内的供应和医疗服务价格”,以控制成本。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不直接干预私营医疗服务成本。

  新加坡的医疗保健系统十分独特,并被认为“难以在其他许多国家复制”。许多新加坡人也有政府计划外的补充私人医疗保险(通常由雇主提供)。

  上世纪80年代早期,新加坡政府决定逐步从一般赋税资助卫生保健的体制,走向以个人储蓄为基础的体制。它由三个方面组成:医疗储蓄方案、医疗保护方案和医疗基金方案。

  医疗储蓄方案

  在新加坡,医疗储蓄(CPF)一共分三个户头:普通户头(OrdinaryAccount,OA)、特别户头(SpecialAccount,SA)以及医疗户头(MedisaveAccount)。医疗储蓄是一个全国性的、强制性参加的储蓄计划,帮助个人储蓄,以用于支付住院费用。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包括个体业主,都需要按法律要求参加医疗储蓄。医疗储蓄运作起来就像个人的银行储蓄账户,惟一的不同点是医疗储蓄账户上的钱只能支取缴纳住院费用。参加医疗储蓄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账户。医疗储蓄经费并不同他人的合在一起。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医疗储蓄支付个人或直系家属的住院费用,如妻子、孩子和父母。

  根据年龄的不同,缴纳医疗储蓄的费用占工资总额的6%-8%,由雇主和雇员均摊。医疗储蓄金是免税的,并根据平时的平均利率增长利息,最低利率是2.5%,为了避免医疗储蓄金余额过度积压,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支出,医疗储蓄的缴纳有一个最大限额。据估计,这一最大限额足以保证病人终生补贴病房的卫生保健需要。

  医疗储蓄只包括住院费用和选定的贵重门诊检查。在1993年,住院病人的80%是使用医疗储蓄支付住院费用的,其余的20%由其雇主、保险公司或自己支付。用医疗储蓄金支付住院费用也有一定限额。为了让住在私人医院的和在公立医院的高级病房的病人缴纳部分现金,以及防止账户的所有者们过早地用光医疗储蓄金,政府设立了日住院费用提取限额;并根据手术的难易程度对不同的外科手术规定了提取限额。

  当医疗储蓄账户的所有者超过55岁时,可以提取一定的医疗储蓄金。但在账户上要保存一个最低的累计额,这是为了保障账户所有者在年老时,有足够的储蓄支付其住院费用。医疗储蓄金可以作为遗产,并不缴纳遗产税。

  医疗保护方案

  为了补充医疗储蓄方案,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开始了医疗保护方案。医疗保护是一项基本的、低费用、大病保险计划...

新加坡医疗制度的改革

04-18

    2004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全社会医疗费用总额为3亿4528万新元,占整个GDP的4.1%;这个比例比英国低4%,比法国低6%,比美国低11%。但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关于医疗卫生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位。也就是说,新加坡用相对合理的社会支出,较好地兼顾了医疗的公平与效率。而这一切,则要归功于新加坡始于1984年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蜿蜒的新加坡河畔,矗立着新加坡国父史丹福·莱佛士爵士的白色雕像,暗示着新加坡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段陈年旧事。正是在那个时候,新加坡按照英国的福利模式确立了自己的免费医保制度,由政府支付社会医疗费用。

  但是,这种由“政府大包干”所滋生出来的大锅饭心态,一度使得国民的医疗需求无限膨胀,医疗卫生支出就像是无底洞,政府不堪重负,医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从1984年起,新加坡政府从国情出发,重新确定了医保哲学。

  新加坡卫生部医疗保健财务署署长助理蔡妏励告诉记者:新加坡保健资助哲学有2个重点,一是强调个人责任,加上政府津贴使人人负担得起保健服务;二是通过共同付费原则分担责任,避免所谓免费医疗服务的错误观念。

  改革后,政府财政的压力大大减轻,更重要的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个人必须为看病买单”的观念在新加坡已经深入人心。政府的补贴再多也只占到医疗费用的一部分,每次看病住院都必须动用“保健储蓄”或“健保双全”个人账户,花的是自己的钱,这样一来,个人就会自我约束,不会无病求医、小病大治。而这种自我约束又会反过来制约医院的大处方和药价的虚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