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辱母案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辱母案栏目,提供与辱母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辱母案”是指2016年4月14日,一位22岁的男子于欢,在母亲苏银霞和自己被11名催债人长达一小时的侮辱后,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刺伤了4人。其中,被刺中的杜志浩自行驾车就医,却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宣判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杜洪章、许喜灵、李新新等人和被告人于欢不服一审判决,分别提出上诉。2017年3月24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受理此案。该案于2017年5月27日二审公开开庭审理。2017年6月23日,于欢案二审宣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江歌案答疑:江母是否可以申请回国索赔

 

  江歌案件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也快接近尾声了,其实结果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但是大家还是有疑虑。下面出国留学网来说说江歌案答疑:江母是否可以申请回国索赔。

  1,如果江母对审判结果不满,是否可以在日本的法律程序中再上诉?

  当事人是日本的检方和被告陈世峰方面,对审判结果只有检方可以提起上诉。所以江歌妈妈作为遗属是没有办法再上诉的。如果最终判决结果在15年以下,那么遗属可能会得到检方的同情,检方如果对结果不满,他们可以提起上诉。但是如果最终判决结果在15年以上,比如说18年,那么检方是不会去做出上诉的决定。

  2、在中国能否对陈世峰发起民事诉讼争取赔偿金?

  由于陈世峰是成年人,父母在中国财产不会涉及到赔偿的范围。

  在陈世峰服刑结束后,他作为外国人会被入管局强制遣返回国,当他被强制遣返回国后,在他回到中国后一般来说日本法院的民事赔偿的判决是否还有效呢?这个很难说。通常是在日本在判决在中国是没有任何效力的。

  3、庭审最后一天,辩方律师一直强调刘鑫作证的内容是假证,是虚伪的内容,他说检方不应该相信刘鑫的证词。但证人究竟是不是做伪证这个很难去判断,所以证人去被追究伪证的责任通常是不会发生的。

...

从“留学生刺母案”开庭反思中国式母爱

10-21

标签: 母爱 母亲 儿子

 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海外时事新闻:《从“留学生刺母案”开庭反思中国式母爱》10月21日人民网报道。

19日,备受瞩目的“浦东机场刺母案”,在浦东法院开庭。此时,距离事发已过去半年多,在罪与罚、情与法之间煎熬了半年之久的被刺母亲顾女士,终于见到了刺伤自己的儿子汪津(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整个庭审中,她至少3次情绪失控,或抽泣,或哽咽,还有一次双手合十,含泪请求法官轻判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从案发到开庭,已经过去半年时间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作为受害人,这位母亲必定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心路历程,期间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是我们这些旁观者所无法体会的。在法庭上,这位母亲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为曾经给自己带来深深伤害的儿子辩护,希望能够减轻他的罪责,母爱的伟大可见一斑。

在为儿子辩解的同时,这位母亲也充满了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不称职,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以笔者的看法,这种自责要比单纯出于母爱的辩护更有意义,更值得我们反思。在案件发生之初,就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式母爱”的热议和争论。很显然,这样的热议和争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越过情感的羁绊,抵达理性和理智的彼岸。我们毫不怀疑“中国式母爱”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母爱一样,都是伟大的、无私的、高尚的,她们对孩子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乃至于孩子对自己拔刀相向,差点丧命于孩子的刀下,自己还要为其苦苦求情,希望法律予以轻判。

但是,“中国式母爱”也有情感有余,理智不足的弊端,这就往往导致母亲对子女的爱过多、过滥、过于没有保留和条件,最终也让孩子产生了错觉和依赖,成为一种有害无益的溺爱。还是以刺母事件为例,作为一个成年人,即使你在留学,就一定要用父母的钱吗?父母寄钱晚了或者是少了,就一定要迁怒于母亲,甚至要去冰冷的刀子去伤害自己的母亲吗?儿子当然需要接受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但是又是谁造成了儿子对父母这种过分的依赖?如果不是之前的有求必应,不是之前毫无条件和保留的爱,也许就不会是今天这种结果。

母爱可以是无私的,但未必就是没有条件和没有边界的。“中国式母爱”的一个普遍弱点,恰恰就是重感情、轻理性;重奉献、轻教育。结果就是只知道付出,而不懂得“索取”,这里的索取不是要求孩子回报物质和金钱,而是回报以责任感、回报以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给予孩子的。

纵然受害人是自己的母亲,但凶手也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而对“中国式母爱”的反思,却不应该随着庭审结束而停止。(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

...

汪晶的“机场刺母案” 心理健康成留学课题

11-30

标签: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24岁的上海留日学生汪晶,3月31日在上海浦东机场因留学费用等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他从包内抽出两把尖刀,对身后毫无防备的母亲头部、手臂、腹部、背部多处进行砍、刺,致母重伤。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10月3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宣判,认为汪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法院不采纳辩护人根据鉴定报告提出汪某案发时“自知力无”,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不构成犯罪的意见。法院一审判处汪晶有期徒刑三年半。

汪晶的“机场刺母案”,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突发个案,却因受到媒体高度关注而为社会观察一部分留日学生的身心状态提供了一个例证。他们人在海外,他们在经济上能否自立,在学习上能否投入,在心理上能否适应,在人生路上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是父母,也是整个社会关心的课题。

一、机场刺母留学生的身心焦虑

汪晶为了留学费用,在机场刺了母亲九刀,导致她重伤。病床上妈妈顾女士微弱地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的命”。

汪晶生于上海,从小父母离异。小时候的汪晶,经常被喝醉酒的父亲责备、打骂。为此,母亲顾女士希望以物质上的生活满足来弥补对儿子的精神亏欠。汪晶没考上重点中学后离开上海,投靠了远嫁到日本的大姑妈,后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姑妈,独自一个人搬出租房,开始在日独立生活和学习。在日本留学期间,汪晶做过中介、洗过盘子、当过营业员。他被人欺负而出现了精神幻听,这成为精神疾病的始因。母亲顾女士省下生活费用供他读书,太宠他,却难以为继。今年3月31日,汪晶最后一次在电话中索要钱财,母亲因无法承担而拒绝。之后他一时冲动,飞回上海,在机场刺伤了前来接机的母亲。

央视主持人柴静认为判决对舆论是一个颠覆□□在事实未清之时,舆论认为汪晶在日挥霍无度,冷漠无情。但判决结果显示,留日学生汪晶其实是精神分裂征患者。汪晶接受采访时说...

留学生刺母案“自知力无”能否免责引争议

11-04

标签: 留学生

 本文《留学生刺母案“自知力无”能否免责引争议》由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11月04日转载于《法制日报》。 由于母亲一口拒绝向自己提供留学日本所需的学费、生活费,刚下飞机的24岁男青年汪佳晶从背包中拿出尖刀捅向母亲,就此在上海浦东机场上演了一场令人震惊的刺母血案。

10月31日上午9点30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备受关注的浦东机场“留学生刺母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汪佳晶有期徒刑3年6个月。

这一案件从发生至今一直为公众广泛关注,而汪佳晶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上一个“自知力无”的名词,在被其辩护律师引用做无罪辩护的理由后,更是掀起了广泛的讨论。究竟何为“自知力无”?这与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是否相关?《法制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留学生刀捅亲生母

今年3月31日,在日本留学近5年的汪佳晶从日本东京乘坐飞机回到上海浦东。登机前,汪佳晶曾致电母亲急需生活费,表示自己“没钱了,都要饿死了”,在遭到母亲拒绝后,汪佳晶愤然搭机回国。

当晚8点30分,汪佳晶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拿好托运行李后,他在候机楼见到了母亲。汪佳晶事后承认,当时他问母亲的第一句话就是“钱到底有没有,给不给我”,然后双方发生争执,汪母明确表示已没有财力再供其继续求学,汪佳晶随即走向出口处,汪母紧随其后。

当听到身后的母亲唠叨“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时,深受刺激的汪佳晶从随身的托运行李包内拿出两把尖刀,对母亲头部、手臂、腹部、背部多处进行砍、刺,毫无防备的汪母受伤后最终倒地,汪佳晶在逃离现场时被民警抓获。汪母的胃、肝等多处内脏破裂,一度生命垂危。经法医学鉴定,其伤势构成重伤。

“我脑子一片空白。”到案后,汪佳晶曾这样描述自己袭击母亲时的情形。

2011年6月,经司法鉴定,汪佳晶患有精神分裂症,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具有受审能力。8月1日,公安机关以汪佳晶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9月14日,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诉。

10月20日上午9点30分,这起备受社会关注的“刺母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第一法庭公开开庭审理。

“自知力无”可否免责

在此前的庭审中,公诉人指出,被告人汪佳晶持刀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依法应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鉴于汪佳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汪佳晶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尽管两处提到“从轻处罚”,但汪佳晶的辩护律师对此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根据检方提供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谈及汪佳晶“自知力无”,这证明事发当时他已经完全丧失了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既然作案时属于发病期,主观意识已经丧失,汪佳晶应当不负法律责任。

而作为受害人的汪母护子心切,也一再强调是自己忽视了儿子的精神疾病:在今年日本地震时,儿子曾经告诉她“耳朵里有异响”。而早在2009年,她和丈夫也已经发现儿子的行为有些异常。“有一次他回国,我们3个人走得挺好,突然他大叫一声,我们都觉得很奇怪。”

对于辩护人和家属的这一观点,公诉人认为,这是“断章取义”,鉴定书中的完整表述是:“谈及与母亲的争执时,自知力尚可;在日本的种种不如意时,显得情感欠协调,主动意志活动病理性增强,记忆、智能尚可,自知力无。”

至于鉴定书对汪佳晶作案时的控制自我行为能力,公诉人认为鉴定书的分析已...

"留学生刺母案"敲心理警钟三建议缓压力

04-29

标签: 警钟 留学生

 本文《"留学生刺母案"敲心理警钟三建议缓压力》由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04月29日转载于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月初,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将刀刺向自己的母亲。该案发生后,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留学生刺母案”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出国留学热潮下,海外学子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他们远渡重洋,日夜被孤独困扰,该如何化解心理压力?他们独在异国,面对文化差异,又该如何适应?

汪某称和妈妈感情挺好的。东方卫视视频截图

一段“苦旅”

赶不走的孤独压力

“留学是一段‘苦旅’,几乎每个留学生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小王刚刚从日本回国,回首那段留学经历,她感慨万千。孤独和压力成为了困扰每个留学生的一大问题。

“刚开始我感觉一切都很新鲜。然而当这种新鲜感逐渐开始淡去时,我发现自己开始不可抑制地想家。再加上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也没有太多的朋友,这种孤独感就愈发强烈。”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读书的刘伟男这样形容自己刚出国时的心情。

“苦、累,从来没有过的累。”小王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我们家没钱,出国的第一笔费用是借的。到了日本之后,我必须要自己挣学费,而且还得想办法把借的钱还了。我在国内连饭都没有做过,但是到了这里,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动手,所有的压力都要自己承担。”

因此,很多留学生走出国门要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开始一段独立自主的生活。

两个国家

挡不住的文化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不相同。因此,如何适应异域文化成了留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开始的时候,文化的差异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冲击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随后逐渐适应,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不同人的适应能力决定着这个周期的长短,甚至很多人一直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小旭在芬兰留学,谈到文化上的差异他这样感慨。“我觉得为了更好地适应异域文化,我们应该多了解当地的文化,并且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学会沟通和倾诉来释放负面情绪。”

“当我内心苦闷迷茫时,会积极想办法解决。另外,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和社会活动,能让我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适应不同的文化。”刘伟男说。如今,他不仅利用课余时间在餐馆打工,还做起了助教的工作,逐渐地适应了加拿大的生活。

...

解读留学生“刺母”案 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关系

04-12

标签: 孩子 父母 儿子

 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海外时事新闻:《解读留学生“刺母”案 我们需要怎样的亲子关系》04月12日解放日报报道。

这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4月1日,顾女士到浦东国际机场接从日本留学放假返沪的儿子,两人见面不久,顾女士被连刺9刀,倒在血泊中,险些丧命。刺伤她的,正是她的亲生儿子。

“目前伤者病情稳定,但是情绪相当低落……”昨天,记者从顾女士所在的医院得知最新情况。伤害她的儿子汪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这是刺痛大众视线的9刀,这也是一个十分极端的个例。案件仍在调查之中,但从这场悲剧里,旁观者无论是身为父母的还是身为子女的,许多人从愕然到开始反思与追索……

【反思篇】“刺母”悲剧缘何发生

是因为“啃老”不成吗?

据媒体报道,这位赴日留学生汪某的每年开销约为30万元至40万元,基本由父母承担。对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但母亲矢口否认曾与儿子因寄钱的问题发生争执。

【思考】

20多岁的成年人,还不断向父母要钱,正常吗?“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在生活上不希望孩子吃苦,总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我想这位留学生母亲同样如此。”章先生说。章先生的女儿,和汪某同龄,即将赴美攻读硕士,学费不菲,章先生总是安慰女儿“不用担心钱的事”。

在章先生看来,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并没有错,尤其是面对应试,学生的精力往往只够埋头苦读,家长也不会要求孩子去干家务、实习,更别提打工挣钱。但章先生也担心,一些孩子将向父母要钱视为 “理所当然”,20多岁还不懂得责任,甚至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会发生“刺母”这种极端事件。

“在物质上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是一种溺爱,会害了孩子。”章先生反思道。

虽然家长有责任督促子女早日独立,但要做到不“啃老”,恐怕也需要子女们主动。“其实父母要是不出这笔费用,我可能会选择先工作两年,攒点钱再出国深造。”小章说,她曾赴法国交换学习过半年,深深懂得独立的重要——“光是依赖父母,回国怎么找得到工作,找到也很难真正走得长远”。在保障学习的前提下,她会尽可能地打工挣钱,减轻家庭负担。

是因为留学而疏远吗?

据报道,儿子赴日5年,母亲几乎每天都会和儿子视频聊天,但从大二开始,她感觉到儿子学习压力不小,人也越来越孤僻了。放假回到上海,也不喜欢跟别人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上网。

【思考】

不少留学生父母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远在千里之外,与父母沟通日益减少。“每次过问他的生活或学习,没说几句话,儿子就嚷嚷着‘烦死了’,再说两句就冲着我吼。”方女士说,自己隔三岔五要给远在悉尼留学的儿子小陈打电话,但嘘寒问暖,换来的只是儿子的不耐烦,难得约好时间网上视频聊天,往往没说几句儿子就下线了。方女士只好辗转找到儿子幼年的朋友,转达她的关心。“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方女士说,她似乎有些理解被刺母亲的心情。

其实,许多亲子关系的交流不畅,不仅是留学造成的,而且往往来自多年积累。“大概从十七八岁开始,我就懒得和父母说话。”小陈说,沟通困难的背后,是两代人不同的思维和处事方式,“50后”的父母与“80后”的子女,价值观形成于中国社...

宁死不辱是什么意思?宁死不辱成语造句和典故

02-11

标签: 成语

 

成语名称:宁死不辱 níng sǐ bù rǔ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宁死不辱】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宁死不辱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宁死不辱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例句]   能临危不惧,~的人才是真正有骨气的人。

百科解释如下:

宁死不辱

  成语:宁死不辱

  拼音:níng sǐ bù rǔ

  解释: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出处:

  示例:能临危不惧,~的人才是真正有骨气的人。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884534.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留学生刺母案”敲响心理警钟 三大建议缓压力

04-29

标签: 留学生 文化 孩子

 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海外新闻:《“留学生刺母案”敲响心理警钟 三大建议缓压力》04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本月初,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将刀刺向自己的母亲。该案发生后,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留学生刺母案”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出国留学热潮下,海外学子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他们远渡重洋,日夜被孤独困扰,该如何化解心理压力?他们独在异国,面对文化差异,又该如何适应?

一段“苦旅”

赶不走的孤独压力

“留学是一段‘苦旅’,几乎每个留学生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小王刚刚从日本回国,回首那段留学经历,她感慨万千。孤独和压力成为了困扰每个留学生的一大问题。

“刚开始我感觉一切都很新鲜。然而当这种新鲜感逐渐开始淡去时,我发现自己开始不可抑制地想家。再加上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也没有太多的朋友,这种孤独感就愈发强烈。”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读书的刘伟男这样形容自己刚出国时的心情。

“苦、累,从来没有过的累。”小王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我们家没钱,出国的第一笔费用是借的。到了日本之后,我必须要自己挣学费,而且还得想办法把借的钱还了。我在国内连饭都没有做过,但是到了这里,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动手,所有的压力都要自己承担。”

因此,很多留学生走出国门要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开始一段独立自主的生活。

两个国家

挡不住的文化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不相同。因此,如何适应异域文化成了留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开始的时候,文化的差异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冲击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随后逐渐适应,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不同人的适应能力决定着这个周期的长短,甚至很多人一直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小旭在芬兰留学,谈到文化上的差异他这样感慨。“我觉得为了更好地适应异域文化,我们应该多了解当地的文化,并且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学会沟通和倾诉来释放负面情绪。”

“当我内心苦闷迷茫时,会积极想办法解决。另外,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和社会活动,能让我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适应不同的文化。”刘伟男说。如今,他不仅利用课余时间在餐馆打工,还做起了助教的工作,逐渐地适应了加拿大的生活。

三点建议

少不了的提前准备

“留学生离开家乡和父母,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面对着文化和生活上的差异,如何适应新环境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为此,许燕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学生在留学以前一定要了解留学国家的文化、生活、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情况,特别要了解与中国的差异之处,以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与应对;另一方面,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评估,清楚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能否度过留学初期适应所带来的高压力状态。如果没有很强的自立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那么留在国内读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许燕说。

第二,许燕认为到了国外之后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