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3

【 liuxue86.com - 教育学 】

  许多考生在复习中学教育学时,十分迷茫。面对复习,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并按照步骤实施,从容面对考试,本文: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备考串讲笔记讲义整理3 ,随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来了解一下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实现个性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表现在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不同的观点: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2、外铄论  外铄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教育工作。遵循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产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互补性告诉我们,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个体差异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推荐:

  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教育目的

  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教育与文化

  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学生与教师

  2015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师资格证技巧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想了解更多教育学网的资讯,请访问: 教育学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677354.html
延伸阅读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你会如何协调这三者的关系呢?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中学生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一起
2019-01-12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生物起源说、______、劳动决定说和生活需要说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2.生产力进步、文字发展和______等来自
2019-01-07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希望能帮助到你,预祝你考出好的成绩。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教师心
2019-01-15
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在学校班级管理知识量是很广的,很多老师在未从事班主任时不知班级的管理模式,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教育学的班级管理练习题供考生测试。
2019-01-07
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作文素材,希望能为你做好备考准备,想知道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的内容,请关注网站更新。《综合素质》作文素材:用细节绽放美丽阅读下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