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模拟试卷4解析

字典 |

2022-05-17 16:43

|

【 liuxue86.com - 高考答案 】

高考在即,祝愿各位赛出成绩,赛出风采,三年辛苦付出,不虚此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二轮拔高卷4”此文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二轮拔高卷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经典是攀援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是体现艺术高峰的标杆。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不仅以是否出现浩如烟海的作品为标志,还以是否涌现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力作为代表。怎样才能锻造经典,或者说,怎样才能创造伟大作品?这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仅从创作主体看,文艺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能否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

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每个具体形象、讲述的每个故事、描绘的每个画面,一般都不仅显示一种存在,同时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呈现落叶往往意味着事业的衰败或人生的挫折;讲述一位知识分子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的事迹,让人生发出拼搏奉献、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描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人诅咒侵略并祈望和平……如此等等,莫不如是。所有这些,虽然都能从作品表现的生活事件中看出某种意蕴,但它们远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蕴开掘”的范畴。这些意蕴,毕竟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和通用化了。在这个层面上进行创作,文艺家只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而不是生活底蕴的发现者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我向来认为,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起码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他不仅要写出世态炎凉,更要洞悉世道人心,还要为揭示生活奥秘、发现人生真谛提供自己的独到观察和睿智思考,给人以新的感悟和启迪。鲁迅的一系列小说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出类拔萃,不仅在于他塑造了阿Q、祥林嫂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于他对产生人物形象的社会土壤和时代风云进行了独到思考,赋予艺术形象揭示“国民性”的丰富内涵,其内心深处激荡着“立人”的深沉呐喊,其“精神界之战士”的身影显得那样高大伟岸。

如果说,“意蕴开掘”更多地侧重于作品思想内容的建构,那么,“艺术超越”则比较偏向于形式品质的锻造。一部经典佳作的丰富意蕴,必须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富有魅力地呈现其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必须在表现手段和技巧上高招频出而引人入胜以至令人叹服。这一方面需要文艺家对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勤学苦练、稔熟于心;另一方面还要求文艺家匠心独运,以敏慧的艺术心灵不断摸索、尝试,发明、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反观现实,时代的疾速前行和生活的繁复多变,已使当今社会发展步入“行色匆匆”的快车道。市场法则的普及和物质欲望的膨胀,更把许多人引向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名利场。环顾文坛,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庸品多于杰作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作为一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家,面对滚滚红尘和喧嚣闹市,自当清心明志、瞩望高远,从历代传世名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任凭潮起潮落、静观云卷云舒的从容和定力,潜心创作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佳作。

--(摘编自钱念孙《经典作品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A.文艺作品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是否涌现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才是其衡量标准。

B.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他要以自己的视角和思考,给人们对于社会人生新的感悟和启迪,他应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如果说“意蕴开掘”主要侧重于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那么,“艺术超越”就是要找到具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的艺术形式。

D.当今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直接导致当今文坛上形式大于内容、炒作优于实干等现象层出不穷。

【答案】B

【解析】A项“文艺作品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表述错误,从文中“不仅以……还以……”可以看出,作品数量也是一个时代文艺成就的重要标志;C项“‘艺术超越’就是要找到具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的艺术形式”表述错误,原文是说 “必须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富有魅力地呈现其直指意义和联想意脉”;D项由原文“市场法则的普及和物质欲望的膨胀,更把许多人引向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名利场”可看出“直接导致”表述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论证严谨。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来论述“意蕴开掘”这一概念。

C.文章从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两个方面论证了鲁迅小说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D.文章末段提及当今文坛存在的问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答案】C

【解析】文章举鲁迅作品的例子是为了展开“意蕴开掘”方面的论述,并未涉及“艺术超越”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如果作为创作主体的文艺家能够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那么经典佳作甚至伟大作品就会被锻造出来。

B.庸常文艺家和杰出文艺家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和讲解,后者则能发现生活底蕴、创造人类精神财富。

C.鲁迅曾告诫小说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要看出故事一点意义就敷衍成篇,这与文中文艺家也应是思想家的理念是相通的。

D.对于文艺家而言,实现艺术超越既要熟练掌握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又要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答案】A

【解析】A项对原文理解有误,根据文意,能否锻造经典“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进行大跨度的意蕴开掘和艺术超越”仅是就创作主体方面而言,且“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之点”,仅做好此方面不代表经典甚至伟大作品就能够锻造出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曲解文意。原文: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由此可见,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并不是总是出现的,新创作品也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故选A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错,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故选D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综合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科技手段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丰富表现形式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B.是对观众的要求;C.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中国故事《青蛇》;D.虽涉及了时尚元素与中国故事,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故选C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分)。   

【答案】文章开篇提出"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的问题,接着从艺术的高度、作品的厚度、生活的温度三个角度回答了此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有五段,第一段为提出问题,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第二段到第五段为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是从艺术的高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的从作品的厚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是从生活的温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3分)   

【答案】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概括出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结合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概括出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结合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概括出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结合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概括出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中·华.iyuanku.com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答案】BE

【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5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文章中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原文说《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他写的是湘沅泽畔之物,推测他一定离竹林很远,没能以孤竹来自况,向楚怀王表达自己砥节立行。E项没有插叙。

2).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4分)

【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低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在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下的一种顽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是合乎题旨的。

解答这题首先要结合文本主旨理解题目为“挺拔之姿”的含义,然后到文中去查看有关“扭曲的竹子”部分的文字描写,明确这“扭曲的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思考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及作用,与文本题旨有无联系,那么有关它的描写是否合乎题旨就很明了了。

3).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6分)

【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末段的文字写的是回到城里作者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像山野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有分析它最为文本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本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

四、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  , 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该句译文: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怨恨匈奴,却没人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为强国”的主语是“月氏”,承前省略,“为”是谓语,“强国”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月氏王”是谓语动词“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怨匈奴”指余众怨恨匈奴,主语“余众”承前省略,“怨”是谓语,“匈奴”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朔,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文帝始建年号,元朔、元鼎均为其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

B.浑邪王,浑邪是匈奴的部落之一,元鼎二年,浑邪王担心被匈奴单于诛杀归降于汉。

C.幕北,“幕”同“漠”,即沙漠,幕北,即漠北,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的地方,是匈奴人活动的区域。

D.持节,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有的信物。持节使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出使他国的人。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姓名称谓、官职爵位、服饰建筑、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要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认真推断。平时注意系统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浑邪是西城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错误。浑邪为汉时匈奴部落名,浑邪王是该部落的最高统治者。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破陇西,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匈奴单于欲杀浑邪王。浑邪王就投降了汉朝。故答案为: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曾被匈奴囚禁,但最终化险为夷,成功到达月氏国,十余年后才返回长安。

B.张骞的到来让久欲与汉通使的大宛人非常高兴,他们积极地为张骞提供帮助,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月氏国。

C.匈奴被追赶到幕北,张骞就向武帝进言说服乌孙内迁,共同抗击匈奴,这一建议得到武帝的认可,张骞再次被派遣出使。

D.张骞在乌孙分派副使们携带着厚重的礼物到其他各国去,很多国家派使臣跟随他们一起返回,开始与汉朝往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

B.“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月氏国”错误。由原文“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可知,大宛国先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再辗转送到月氏国,而非“派遣使者直接”送到月氏国。故答案为: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答案】①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

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①“稍”,逐渐;“朝事”,臣服,侍奉;“远”,远离。

译文: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

②“分”,分出,分开;“绝”,隔绝;“通”,交往,往来。

译文: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译文】

  当初,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怨恨匈奴,却没人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张骞得到机会偷偷逃跑,到达大宛王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大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贼寇袭扰,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他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国发生内乱,张骞就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回长安。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得以回来。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国困,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没有人烟。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赠送乌孙,招引他们渐渐东迁,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之国,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这些国家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附近的国家。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常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向东居住在原来的地方,汉朝就许配公主做昆莫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击匈奴,匈奴不难打败。”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不知汉朝疆域大小;长期以来一直臣服隶属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徒到东面去。张骞就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等各个附近的国家。这一年张骞回到长安,之后一年多,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城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统辖的故地设置酒泉郡,逐渐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二)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的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错误,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故答案为:D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饥寒交迫,度日艰难。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诗文,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中筛选出诗人日夜忧愁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类整理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二句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兄弟离散,分隔各地,自己又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社会大乱,民不聊生。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些均源自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等内容。   

2)《滕王阁序》中以时空为喻,表现作者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1)要扣住扶摇直上九万里”“扶摇羊角寻找对应句子,回顾原文即可联想到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抓住关键词时空为喻”“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回顾原文可知”“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已逝、非晚对应,北海虽赊对应,回顾原文,即可知本句答案。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抟、扶、赊、隅、桑榆等。

五、语言实际运用(20分)

(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前文有“生态衰”,用来形容“楼兰古城”,此处应选“黄沙漫天”。第二空:妥善:妥当完善。妥当:稳妥适当。语境中与“利用”搭配,应选“妥善”。第三空:杀鸡取卵:比喻只图眼前的好处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此处与“竭泽而渔”相对应的应是“杀鸡取卵”。第四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次用来形容公益活动热烈开展。应选“如火如荼”。故选A。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错误。“疮痍”与“创伤”重复;B项,错误。语序不当,句意突出“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应后置;C项,错误。“制造”和“财富”搭配不当,把“制造”改为“创造”。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本题,前句是“保护环境的自觉……”,利用句式的一致性,排除B、D项;与“强大动力”搭配,“凝聚”比“凝结”更合适,更合乎语境,排除A、D项。分析可知,C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C。

(二)某中学于2019年9月举行高 2018 级学生立志成才活动,特邀请家长们参加。以下是某班班委会当时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19年9月27日早8时,在学校操场,举行2018级学生立志成才活动启动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立志,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某班班委会

【答案】 “实属是”改为“实属”或“是”;“抽出时间拨冗”改为“抽出时间”或“拨冗”;“家父家母”改为“家长(您)”;“惠赠”改为“敬赠”;“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①“实属是”语意重复,“实属”就是“实际是”的意思,和后面的“是”重复,可将“实属是”改为“实属”或“是”。② “抽出时间拨冗”语意重复,“拨冗”意思是“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和“抽出时间”重复,可将“抽出时间拨冗”改为“抽出时间”或“拨冗”。③ “家父家母”是称自己的父母,用于称呼全体同学的家长不合适,可将“家父家母”改为“家长(您)”。④“惠赠”是称人赠与的敬词,此处是赠给别人,可改为“敬赠”。⑤“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此处表示感谢,使用错误,可将“敬谢不敏”改为“深表感激”。

(三)读下面一则材料,请概括作者关于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不超过50个字。 

    学校是教育圣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不被允许的,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要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爱憎观。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一旦“欺凌”事件出现,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制造者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惩处。

【答案】 学校应当坚持正面教育,培养正能量,同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并且对欺凌者依法依规适度惩戒。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解析语段,弄清语段结构,理清语段层次,概括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注意字数限制。应注意解析材料。材料的第一句是表明面对校园欺凌学校应有的态度,学校应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接着表明学校的具体做法,二三两句的做法是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播正能量。这些做法可概括为“坚持正面教育,培养正能量”,接着抓住提示语“同时”概括别的做法,做法有“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可概括为“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最后一句话还点明欺凌事件出现后的做法,分情节轻重进行处罚惩戒。最后将提取的信息组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参考译文】

距离联系都是人间大爱

       在“疫情”的影响下,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昔日车水马龙,如今门可罗雀。路灯依然陪伴着城市夜晚;玉兰花依旧在风中含苞待放;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倔强地提示此时仍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

       我的脑海里,一遍遍浮现出病毒可怕模样。世界仿佛一夜之间就变了,人与人不敢亲近,而我也不能和以前一样随心所欲地走向大街。新闻中每天不断上升的数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大家不要出门。出门要戴口罩,要保持一米的距离,这距离为了抗疫,更因为爱。

       夜晚妈妈看我时常站在窗口眺望远方,终于说:“方呈瑞,要不我骑着电瓶车带你出去绕一圈吧,戴好口罩,不要乱摸。”第一次因为可以出门,欣喜万分。

       坐在妈妈电瓶车后座的我,惊奇地发现在城市每个小区的门口,都出现了一座座“蘑菇房”,说是“蘑菇房”,其实就是一个个简易的帐篷。帐篷里的每个人,穿着红马甲,戴着普通口罩。母亲告诉我,他们是志愿者。守护着各个小区大门,劝导大家尽量不要出门,并做好小区进出登记工作。夜晚街道安静。简易的帐篷抵挡不住早春的寒风。很多帐篷里没有灯,只能借助路灯微弱光线,可是志愿者们仍然一丝不苟地填写通行证,做好小区进出人员登记。我心里默默的想,“病毒如此可怕,他们难道不危险吗?”一杯水,一桶方便面成了每个帐篷的标配,我恍然大悟原来饭店目前不能开门,志愿者们工作只能靠这些充饥。原本我和妈妈还准备到南湖去走走,妈妈突然改变了主意,“我们回家吧,不能给国家添乱。”

       回到了家,天空飘起了小雨。我便迫不及待来到窗口。在马路对面也有一个这样的志愿者值守的帐篷。帐篷内有微弱灯光,街上几乎看不见行人,志愿者却仍在坚守,此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天太冷了,我只看见他们在不停跺脚,来回走动……这是联系,这联系更是书写了人间大爱。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妈妈手机响起,不用说,那肯定是爸爸的。一张照片格外显眼,穿着红马甲,戴着口罩,爸爸也在衢州小区门口值守。晚上9点,他刚下班。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帐篷中的每个志愿者像一个个小太阳,温暖着城市大街小巷。居家隔离的人们,你们同样是一个个小太阳,是战“疫”中最美的人,因为,距离和联系皆是人间大爱,是你们让我们相信有爱就有力量,有爱就有希望!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是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从国家到大众、娱乐场所、学校、公共服务场所、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等的做法。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这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材料二、三段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二段阐述距离”——大众居家隔离;娱乐场所关闭;政务网上办理;学校推迟开学;安全线一米。为了防疫,需要距离。第三段阐述联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为了大众四处奔走;医学专家在线指导防疫;快递员顶风冒雪四处奔波——各行各业因为疫情而紧密联系。距离是爱,联系也是爱;距离是责任,联系也是责任;距离是面对疫情的顽强斗争,联系亦然。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想了解更多高考答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高考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268787.html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
高校搜索
专业分数线
延伸阅读
高考真是让人喜忧参半,考生希望借此来证明自己,但也害怕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么?在即将高考之前,出国留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个“2021年四川高考历史试卷”
2022-05-18
高考,就像一场“战役”,头脑是“刀枪”,学识是“子弹”,铃声是“信号”,考卷是“目标”,答题是“拼杀”,成绩是“胜利”。高考之战即将上演,让我们拿起刀枪,装好子弹,守着信号,冲向目
2022-05-17
给你一份信心,送你一份决心,要对自己放心,面对考题平常心,要把自己关心,注意考前身心,考试保证全心全意!高考考试,祝你成功!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
2022-05-17
十年攻书转至:寒苦,今宵征冲天路,回眸从前付出,泼墨卷袖书,恭祝,恭祝,此战青云平步。祝贺高考金榜题名。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
2022-05-17
修改自己就是修改世界,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是整个宇宙中很重要的一个程序,要相信自己的潜力。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此文本
2022-05-17
让我们充满斗志,奋力直追,用行动践行我们的誓言!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二轮拔高卷5”此文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2022年高考语文模
2022-05-17
高考大战在即,我在此祝愿你快快乐乐上考场,镇定自若的答题,轻轻松松的出考场,愉快的看成绩,幸福的考上理想的大学。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
2022-05-17
十年寒窗,博一朝金榜题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航终树海,千锤百炼,废铁成钢,浪淘沙尽,金见,祝愿高考金榜题名。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2022-05-17
人生处处都是考场,今日你为此东奔西忙,明日必见真章;斗智斗勇齐亮相,成败得失走一场;考场潇洒不虚枉,多年以后话沧桑!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
2022-05-17
你是我们的珍宝,全家都为你骄傲,高考不是独木桥,无论分数有多少,愿你茁壮快成长,人生风景放眼瞧。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