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

字典 |

2023-04-24 08:44

|

推荐访问

将相和教学设计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写文档一般都会渗透进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范文的重要性已经被反复强调了。学习范文本质上就是在借鉴文章中心脉络,对于写范文你有什么见解呢?下面的内容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

  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⑴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⑵指名口述过程。

  ⑶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材简析

  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二是学习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⑴读准字音:

  “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⑵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⑶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⑴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⑵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⑴交流: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⑵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⑴交流: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⑵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⑴探讨: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⑵板书: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⑴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⑵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⑵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⑴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⑵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⑴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⑵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

  友情提示: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可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做一些表演。

  3、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4、朗读表演的练习中,同组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练习设计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⑴正在为(wèiwéi)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nánnàn)题。

  ⑵这话传(chuánzhuàn)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假(jiàjiǎ)不上朝(cháozhāo),免得跟廉颇见面。

  2、读读古人的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⑴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⑵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教学建议

  1、预习时,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使学生明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2、教学中,除了以上教案所提供的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读了解人物特点;研读人物动作、语言体悟品质;回归整体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然后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3、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生带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议、辩、演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补充资料

  《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最初该书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5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将相和》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著名历史文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的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学习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评价人物,并有自己的看法;通过学习,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节课为了完成前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直扑主题,组织教学

  《将相和》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了,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直扑主题,整体感知,激发读书兴趣:

  1、读课题,回忆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

  2、初读课文后,将、相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通过什么感悟到的?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引到对两位人物的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体会,自然导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对第一部分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在学习了前两个故事后,继续用学习前两个故事的方法,力争把这个故事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然后我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一番话后,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有时如何做得?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的知识发挥想象,说的头头是道。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字词句,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并在第一个故事学完之后,总结了学习的方法,然后请学生按照此方法继续学习第二、三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在读议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把自己想象到的和感悟到的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就体现了由读到感悟到想象画面再倒读的过程,也就是由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学习第二部分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部分开始,我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部分时,又提出按照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并将这一部分进行了创造性的复述。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精心设计思考题

  1、一个问题贯穿始终,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一题,就需要学生回到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

  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

  比如,第三课时中,我问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

  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我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被选入10册第五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不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从作品中吸收有益的启示,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借助资料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作为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兼顾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的之维目标体系,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能力目标:

  会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其中,读懂故事是重点,难点是体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课前作如下准备工作。

  1、课前学生找找有关《将相和》的图书或戏曲片看一看。

  2、将文中插图扫描进电脑,上课时更清楚,更直观地显示给学生。

  说教法,学法

  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指导下,我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法和教法设计的出发点,特制定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⑴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

  ⑵以读助讲法:在读中感悟语言。

  ⑶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立学习。

  2、学法:

  边读边想,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说教法

  一、谈话引入,指导朗读重点语句

  1、师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将相和》的故事。

  2、生思考:“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3、师质疑谈话:

  既有“和”,也有“不和”。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他俩闹不和的原因,并勾画相关语句。

  4、生找出第16节廉颇不服气的语,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5、生互相交流:你是否同意廉颇的话?你的看法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初步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意识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因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因此,可给予学生选择学法的余地:

  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谈理解,讲看法,互相补充,也可用读的方式再现自己的理解,只要有感情,听得出文字表达的内涵即可。具体操作如下:

  1、生默读课文,自学后讨论,或相互朗读标划的句子;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生在文中容易找出直接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2、在此基础上渗透多角度思考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否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课文中对大臣,赵王,秦王言行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来,不论学生找哪一句,都要请学生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再进行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渗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观察辩论,强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渑池之会上的秦、赵两车外交之战是谁胜了?我估计学生会持两种观点,赵国胜和秦赵打平。

  2、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从文中找出理由:

  学生充分找了理由之后,师总结:从秦、赵两国实力,蔺相如与秦王的地位,瑟与缶两种乐器演秦的技巧,以及渑池是秦国的地方,秦国都没占到便宜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得出赵国胜的结论。

  四、在学生充分明白蔺相如与廉颇

  1、一个顾全大局,一个知错就改,都具有爱国精神后,出示文中“负荆请罪”这幅插图,利用教材中略去不写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思考:廉颇背着荆条来请罪,他和蔺相如会说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结合成组,演一演,并从多角度思考他们会说什么?教师则引导学生从怎样认错追悔、自愧、原谅、共谋大计等方面描述,请将有关内容表演出来。

  五、回顾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学习了全文之后,请学生说说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全文第一句话与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完成教学目标1、解决重难点。

  六、巧设结尾,延伸立体活动

  教师利用课文最后一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时协办保卫赵国。”

  设疑:此后赵国真的强大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读课外资料,多角度想想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

  说板书

将(廉颇)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和不和

  以上板书凸现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形象、直观地演绎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⑴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廉颇内心的不满……)

  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⑴学习任务:

  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⑵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⑶友情提醒:

  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⑴“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⑵“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

  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材内容

  《将相和》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第18课(需二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文所描写的历史史实并不熟悉,学习课文如果只停留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学生很难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这恰恰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必要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4、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将相和》,通过预习,你知道“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吗?对,课文就是讲战国时候关于将与相的故事。

  2、“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二、学生预习反馈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几件事。

  三、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⑴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完壁归赵)

  ⑵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⑶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四、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

  1、指名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⑴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渑池相会)“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⑵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从“渑池相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

  2、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⑴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给第三部分加小标题。(负荆请罪)

  ⑵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⑶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第三部分。要读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二、总结全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全文。

  2、复习总结:

  ⑴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

  ⑵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⑶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三、指导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给五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中“负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同学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在班上指名说。

  四、指导认写生字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

  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百战百胜渑池相会不畏强暴

  居功自傲(不和)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和)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完璧归赵”“绳池之会”“负荆请罪”的只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渎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分别是在哪几个自然段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

  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2、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⑴学习任务:

  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是靠一张嘴,他是有什么能耐的。

  ⑵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先画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⑶友情提醒:

  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用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看出蔺相如并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对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⑴蔺相如看这情形……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写话的心情,有感悟得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⑵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说在绳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出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二、角色体验

  1、导入:

  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写下来。

  4、学生练笔,交流。

  5、想象说话。

  三、总体提升,课后延伸

  1、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将相和》是一则历史故事,故事发生距今已然有二千多年。而今这个故事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或者说为我们所关注之处,我个人理解是在于第三个故事。当然,第一、第二个故事,通过对蔺相如言、行、神态的描写,已经把他的大智大勇、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一点,学生在阅读感悟时并非难点。

  教学,应按需定教。“需”有文本解读要求之“需”──这是教材要求;也有学生学习需求之“需”──这是学生为本。

  按需而教,在本课中,我确定以下三点

  1、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班级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学生在语言组织方面能力不是很强,突出表现在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方面,往往不能用比较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比较重视在课堂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文章、独立组织语言进行说、写段意、主要内容的练习。在本课中我安排一环节,即组织学生自由读完第一个故事后概括,要求动笔概括。

  2、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则故事,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这方面,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初步掌握了抓住人物言行来深入感受人物优秀品质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通过阅读第一个故事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是难点,换言之即大部分学生均能实现这一点,区别在于感受领悟的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我确定扣住人物语言的提示语作为切入点把学生对蔺相如机智勇敢特点的领会引向深层,“想了一会儿”体现了他的魄力,也可以看出他关于把握机会,一个“理直气壮”则体现了蔺相如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一个“大大方方”更表现了胸有成竹的智慧。当然抓住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特点,也是应学生习作表达的实际而教。学生在描写人物语言时不善把握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附带动作等,使学生习作描写表现力量大减。所以结合本文适时引入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语言描写的不足,以学生实际写作为例,指导学生修改提示语,并在课后结合进行人物语言的片段描写,以切实提示学生的习作水平。

  3、开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阅读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一目标的落实基点在于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联结起来,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课文解读的需要,预设拓展了两个资料。其一: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前仅是赵国重臣缪贤的的一名舍人,时刻等待着机会的来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蔺相如凭借这一机会一跃成了赵国一代名相。其二:蔺相如何以敢在赵王面前许下承诺,何以敢背着秦王把和氏璧先行送回赵国而大大方方赵典,就是因为蔺相如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儒教思想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君王行为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适度拓展课程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动力。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揭题质疑

  1、出示战国形势图,师生共读图。

  2、揭示课题,读题解读。

  3、再读课题,引导质疑: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你现在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然后根据课文所写的三件事,给课文分成三个大段。

  2、交流课文分段情况。

  3、快速游览第一大段,并写下段意(即第一个故事的内容)。

  4、交流段意:

  蔺相如只身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献上宝玉后发现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就用计取回,冒死抗争,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最后自己也全身而回。

  三、细读故事,走进相如

  1、自由读文,从人物言行中感受蔺相如的特点

  2、交流学习收获:

  自由交流阅读体会,深入感受蔺相如的特点。

  板书:

  语言、神态、行动

  3、品读提示读,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提示语一:想了一会儿,说。

  提示语二:理直气壮地说:……

  提示语三:大大方方地说:……

  小结:我们在阅读文章,感受人物优秀品质的时候,已经学会了从人物的言行入手,深入体会。但是,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会写上一些提示语,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结合着进行描写,今天我们其实就是重点通过对三个提示的研读来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的。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同样要重视对提示语的解读。

  当然,在我们在阅读时要重视提示语,其实作者在描写时也是非常重视提示语的。而事实上,作者在描写时,作为人物的语言那必须是如实描写的,不可能随便改动的,但人物的神态却是根据作者的感受进行描写的。这些神态的描写往往更能体现出作者对人物内容世界的了解。同样的,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写好人物语言的提示语。

  四、运用语言

  补充提示语:

  1、奶奶说:“哎呀,怎么流鼻血了?快进屋去洗洗脸,把鼻血止住!”

  2、“给,不要客气了,快喝吧!”奶奶对那个过路人说。

  3、爸爸听了说:“孩子,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很无助?你是不是希望有人来帮助你呢?现在我们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呀!”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798365.html
延伸阅读
人生苦短,不能活得太快。舒适快乐地生活。想笑就笑,想唱就唱,赚得多赚得少都心平气和,活得简单自然,活得自由自在。一切都始于一颗决心,一粒种子。用心去做事情,即使再忙,也不会觉得辛苦
2023-04-24
大家熟悉的语录都有哪些呢?在当代社会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要,说到语录,大家应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语录可以激励我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阅读语录开始吧,下
2023-04-24
甜甜,这几天爸爸工作遇到麻烦,你暴躁不听话,妈妈心里还是累了。黑色可能很快就结束了。~~你喜欢这些短句吗?下面是栏目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爸爸辛苦了的句子43句”,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2023-04-24
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案(篇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更好落实教育局“校园文化建设”要求
2023-04-24
生命中任何一件事都值得全力以赴。早安鸭!~~这些句子适合你吗?以下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留言早安文案温柔句子37句”,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1、从今天开始,做个难相处的
2023-04-24
最新《将相和》教学反思(篇1)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
2023-03-04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编写教案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教案可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怎样构思教案才能让课堂有
2022-12-18
出国留学网精选专题推荐:“秋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下面由出国留学网编辑帮大家编辑的《《秋天》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每位老师都必然要撰写好教案
2023-03-04
出国留学网专题“尊严教学设计反思”推荐内容。作为一名授予学生知识的教师,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可以保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怎么才能写
2022-12-26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师,教学时就要用心制定好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可以帮助教师们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好。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专属自己的教学设计呢?请阅读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
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