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000字集锦

字典 |

2023-05-17 11:47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编辑花时间为你编辑了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学生族和上班族都很希望可以有条不紊地写出文档,我们都会寻找相关的范文写作套路。一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写作起来更加轻松。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学会设未知数,列形如a_±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4、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较简洁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形如a_±b=c的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下列方程的解是多少?

  y-20=4 2_=24 a+4=7 15=3_

  说说你解方程的思路?

  2、说说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带有未知数的方程式:

  ①母鸡有30只,是公鸡的2倍。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是乙数的2倍。乙数是多少?

  ③ 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是黑色皮的2倍。黑色皮有几块?

  二、导入例题并教学例1

  对题目进行改编,添加条件导出例1:

  ①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比黑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几块?

  对这个题目的改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方程》。

  1、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

  (学生分析:白皮块数与黑皮块数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黑皮块数_2-4=20 黑皮块数_2-20=4

  2、怎样根据关系式列方程呢?

  3、小组讨论怎样解答?

  4、小组汇报解复杂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找出题中选题关系; ②写出“解、设”;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

  三、反馈练习:

  ①母鸡有30只,比公鸡的2倍少6只。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比乙数的2倍多5。乙数是多少?

  3、讨论:小组合作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4、还能用不同的方程解答吗?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优质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第1节 用字母表示数 52—5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3、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 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4、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感受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字母?它们都代表什么呢? 学生自由汇报 结合课件出示 你们看,字母不仅和生活密切相连,简洁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场所或标志,而且在数学王国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彤彤11岁对吗?老师比刚才这位同学大30岁。(幻灯片)现在你知道老师几岁吗?怎么算的?

  (2)当彤彤1岁时,2岁, 6岁,18岁时老师多大? 怎样才能用一个概括的式子简明地把你们的年龄,和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都表示出来呢?

  (3)你怎么想,就怎么写。自己开动脑筋。 学生思考交流 师:当a是一个具体岁数时,a+30 表示什么?

  (4)比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a+30 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5)字母的取值范围: 师:根据你的经验,可以是哪些数?

  (6)代入求值 当彤彤11岁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岁?

  (7)小结例1:

  2、自学例2

  (1)课件:航天知识

  (2)看书例2,思考问题,自主学习。

  (3)课件:

  自学提示:

  1、说说省略乘号的习惯写法。幻灯片

  2、6_表示什么?

  3、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4、例1中a与例2中_,表示的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4)课件:为什么人到月球上举重是地面的6倍。

  (5)、汇报:

  (6)、小结:用字母表示数6_,a+30非常简洁概括,有一般性,含字母的式子即表示一种数量关系,也表示一个量,取值范围由实际情况所决定。这就是代数学。

  (7)课件,韦达简介

  三、快乐儿歌,新知延续

  1、数青蛙 歌曲 填空,说出数量关系,拍手齐说。

  2、趣味练习,巩固知识 课件:练习判断,填空

  3、拓展知识 :感知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自学提高)

  4、作业设计: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字母。

  四、谈收获,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呢? 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简明概括,便于应用。你喜欢用字母表示数吗?(喜欢)如果教师对你们今天的表现打一个分——“A”你认为属于你的A应该表示多少?同学们说得真好。

  字母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心之人,能够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优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1、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

  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2、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 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 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 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 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三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教后记

  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优质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等式、不等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等内容,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

  教学重点:

  明确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灵活的用方程解答两步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记得这首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请你来接下句

  三只青蛙_________;

  五只青蛙呢?

  N只青蛙呢?

  一首小小的儿歌展示了数学的机智和趣味,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这首儿歌不仅融入了数字,还包含着字母,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今天的课就围绕用“字母表示的数”来展开。

  二、进行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

  (1)同学们想一想,在数学中有哪些地方常用字母来表示?

  生列举: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即s=vt)

  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 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等)

  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a+b+c=a+(b+c)等)

  (2)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两个这样的例子。

  (3)你们知道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吗?

  (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大家翻开课本71页,抓紧时间做一做吧。生自主完成课本(1)~(4)题。师巡视;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重点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5)现在我把第(4)题做一下修改:一台插秧机上午工作5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上下午一共插秧160平方米,问:每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算法有两种:其一:算术方法:160÷(5+3)=20

  依据:总插秧数量÷时间=单位时间量

  其二:列方程:_(5+3)=160

  依据:单位时间量_时间=总插秧数量

  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一: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

  解法二:把未知数用_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同学们想一想,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方程有哪些性质呢?(等式 、含有未知数)

  2、方程

  (1)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说明理由)

  7+8=3_5 4a+5b a+12=89

  4_=y 3+100>25+y 6+_=0.5_3

  (2)你会解方程吗?从中选择一个试一试。

  (3)如何判断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讨论后得出: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_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方程能帮我们很快解决。例如,这副乒乓球拍到底多少元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请生一起看书71页例一:李老师买下面的球拍,给售货员100元,找回2元,一副乒乓球拍的价钱是多少元?

  引导生认真审题,找出等量关系,自己列出方程并求解。交流解题思路。

  (2)生尝试自主解决例二:相遇问题。师巡视,请生到黑板完成,全班交流。

  (3)练习

  ①练一练1

  ②师展示习题:说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2)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梨比苹果少的重量。

  (3)一辆公共汽车中途到站后,先下去15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正好有30人,到站前车上有多少人?

  (4)一本书240页,小刚看了5天,还剩16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③课本练一练5

  三、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在哪里?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优质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谁赢了?

  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补充课题)

  (二)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_30的积。

  请大家注意,现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

  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想,要想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行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

  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计算的结果。

  请大家看到这一组三道算式,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和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竖着指)第一个因数都是36不变(板书:箭头、不变),再看看第二个因数呢?第二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是30乘了2得到了60,(板书:箭头、_2,60),再看看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第二道算式的积2160就相当于1080乘2。(板书:箭头,_2,2160)第三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和积又是怎么变化的呢?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算式,它们和刚才的三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刚才一组算式是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和积在变。这一组算式是第二个因数不变,都是30……(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6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也就是说,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只要保持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几,那么它的积……(也跟着乘几)(板书)这就是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和我们刚才___同学的猜想是不是一致的?

  3.那么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在其它的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数学家,再举更多不同的例子来进一步验证,好吗?” 在验证之前,请同学们仔细看好这里的学习步骤。看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并完成表二。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验证的例子?

  请你指在上面说一说你们的算式中,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是怎么变化的?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还有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有没有哪个小组举的例子不符合积的变化规律的?

  4.小结:刚才我们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力量,进行举例验证,我们发现每个小组举的例子都符合积的变化规律,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吗?能举完吗?虽然我们不能举完所有的例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数学上就可以说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悄悄地用过了积的变化规律

  ⑴现在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释(口算43_60,430_6)

  ⑵再比如(竖式计算850_1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既然找到规律了,我们就要善于应用。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本翻到83页。用规律快速口算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比比谁最善于应用规律。

  学生独立填写。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我来看一下,这里的第三列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呢?第5列的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观察的真仔细,看来你们很善于应用所学的数学规律!

  2.想不想继续进行挑战,请继续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谁来说一说,第一组题目当中,你是怎么根据这里第一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的?第三组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3.下面请大家再拿出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请大家帮老师算一下37037_3的结果,结果是多少?

  下面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反应能力了,看谁很快告诉老师答案,你知道37037_( )=222222吗?

  这回你们不用计算器就知道这里应该填什么啦?这样吧让我们使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算算看,这里面到底是不是填6。

  你们为什么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里是填6的呢?(真聪明,真善于观察和应用),下面就请大家继续应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四道题目,做在作业纸上……

  (指两题说一说理由)

  4.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课堂一开始老师和大家比赛的这几道题目。现在你们知道沈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了吗?

  沈老师只要记住一道算式的结果,就可以很快的算出其它算式的结果了。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非常(简便)

  5.想不想继续进行比赛了?这次,是你们同学之间进行比赛了,请组长把作业纸二发给组员,我说开始以后才能动笔。

  (评价:这位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我们把它称为新的猜想,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围绕下面五点对自己的学习做个小结。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2】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使学生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形如:ax+bx=c的数量关系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检验能力。

  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备注

  一、复习铺垫

  1练习二十一T1

  学生回答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68棵。

  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数多84棵。

  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

  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

  3你能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编题,口头说题

  4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题目。

  A.根据条件(1)、(2)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比梨树多84棵。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B.根据条件(1)、(3)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据条件(2)、(3)编题: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例1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中反馈:生说师画图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算术解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介绍方程解法时,注重让学生说出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小组讨论。

  解这道题,你认为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种比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数量关系,为什么?

  用方程解,设哪个数量为X比较合适?用什么数量关系式来列式呢?

  4.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

  这一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三点:1、一般设一倍数为X。2、把几倍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3、通过列式计算,可以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完成课本94页练一练

  指名板演,其余集体练习,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检验?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3】

  这部分内容共有三道例题。它们的共同点是每道例题都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难点。

  1.例1。

  编写意图

  例1的题材源于足球的构成,即一个现代足球是由12块正五边形的黑色皮和20块正六边形的白色皮制成的。这种完美的球形结构,令一些数学家、建筑学家和化学家着迷。教材呈现给同学们的问题是:已知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问黑色皮有多少块?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容易想到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比较而言,前两种形式的数量关系,更容易理解,而且都能引入形如axb=c的方程,有利于达成既学列方程,又学解方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材的解答,选用了第一种形式的等量关系,即把黑色、白色皮的块数关系看成一个数的几倍与另一数比大小的关系。与其相应的顺思考问题,就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

  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通常不作教学要求。这里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从这里开始,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写出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设句。

  列出方程之后,怎样解这样的方程呢?实际上,形如axb=c的方程,是由ax=d与yb=c综合而成的。因此,教材介绍的解法,先把ax作一个整体,求出ax等于多少,再求x等于多少。

  最后,提示学生交流不同解法,并继续提醒记住验算。

  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以组织两个内容的准备性练习,为新授做好铺垫。一是针对几倍多(少)几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的练习。如:

  公鸡x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二是解方程的练习。如:y-20=4,2x=24等。

  (2)出示例题后,首先引导学生审题,识别哪些信息是解决求黑色皮块数这个数学问题所需要的。然后分析白色皮块数与黑色皮块数之间的关系,如有必要,可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然后提问:

  ①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②怎样列方程?

  应当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

  教师选择2x-20=4讨论它的解法。强调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接下去,就可以请列出不同方程的学生说出自己所列的方程,如2x-4=20,或2x=20+4。这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陈述解方程的过程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解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殊途同归,都能转化为2x=24。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2.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练习解形如axb=c方程。最后一小题4x-39=29略有变化,一般学生能自己解决。对确感困惑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先算39。

  第2~10题都是实际问题,其中第3、4、5、6、9、10题,虽然题材各异,但它们的数量关系都与例1类似,都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都是求作为比较标准(即看作一倍)的那个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练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6题,其中亚洲的面积(包括岛屿)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

  第7题,题材与表现形式富有趣味。题目中提供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可以说成华氏温度比摄氏温度的18倍还多32度。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代入关系式解答,再引导他们用几倍多几的语言表达两种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2题与第8题的数量关系相类似,都是某一总数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为两个数的积。

  第11*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可以这样想:(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这样的方程前面尚未出现过,可以利用加减法关系,推得4a=36与4a=36-8。

  最后一题为思考题。容易看出,和的最高位是1、即t=1,代入原式,得

  个位上a+1=1,说明a=0。观察十位与千位,v+s=11,因此百位上v=1+1+1=3,代入v+s=11,得s=8。

  3.例2。

  编写意图

  例2创设了购买两种水果的现实问题情境。如果撇开各数量的具体内容,就它的数学意义来讲,可抽象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而且,理解了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在例2中组成两积的四个因数,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可以根据分配律,得到含小括号的方程。这些都使例2具有举一反三的典型意义。

  教材给出了两种方程,其一为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其二为含小括号的方程,介绍了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解完。

  教学建议

  (1)教学例题前,可以先复习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如:

  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2)教学例题时,可以先把复习题改为: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共付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学生容易看出前后两题的数量关系没变,只是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然后,出示例2,即把梨的数量由3kg改为2kg,让学生审题后,教师可提出问题:除了像上题那样列方程之外,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不难想到:

  (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并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接下去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括号内的2.8+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8+x=?,剩下的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3)作为补充练习可以给出一个方程,如:(26+x)3=150让学生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练习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一数量关系广泛的现实意义。

  4.例3。

  编写意图

  例3的内容是关于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计算。它的特点是问题含有两个未知数,一般通常用两个已知条件说明两个未知数的关系。如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和与差,或给出两个未知数的倍数关系与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

  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在算术中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若用算术方法解,思路特殊,需要分别教学。改用方程解,都可归结为解形如axbx=c的方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学会其中之一的解法,其他几种就很容易类推解决。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特别是当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用分数、百分数表示时,这样的问题就更常见了。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在本单元之前,学生还没接触过。但它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不少内容有关。比如,已知两数,可以求出它们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是小学低年级的小学内容。现在,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中选取两项作已知条件,反过来求两数各是多少,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可见,所谓的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两数,求它们的逆思考问题。

  在小学中年级,曾出现过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却要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舞蹈队有男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舞蹈队共有学生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选取两数之一作一个条件,再从两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这三个量中选取一个为另一个条件,然后求三个量中的其他两个量。不难看出,例3也是这类两步计算问题的逆思考问题。

  解答例3,首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设未知数。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求什么设什么。现在面临一道题中要求两个未知数各是多少,究竟设哪个为x,另一个又怎样表示?这是必须突破的一个难点。就数学本身来说,和差倍关系的两个未知数,任选一个设为x都是可行的。同样,另一个未知数的表示方法也有两种,即选用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表示。比较而言,在各种解法中,把作为比较标准的未知数设为x,则用含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就比较容易。

  教材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根据两个量的倍数关系这个条件表示海洋面积,再根据另一个已知条件(两部分面积的和即地球表面积),列出方程。

  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形如axbx=c的方程。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合并同类项等术语,而是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将原方程转化为学生已会解的形式(ab)x=c。这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求出陆地面积后,接下去怎样求海洋面积?有两种选择。即任选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教材以两个同学互相交流的形式,对两种算法都作了介绍。

  教学建议

  (1)教学例3前,可以采用口答形式进行一些写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填空练习。如: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有()人,男女同学一共有()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还可以给出复习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让学生列式计算出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作为新授的铺垫和过渡。

  (2)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并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暂不标出x)。再让学生说出所求问题,明确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然后利用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先设哪一个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另一个未知数该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线段图上标注x和2.4x。然后引导学生想:一个条件已经用来表示第二个未知数了,还可以根据哪个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由此列出课本介绍的方程。然后将方程和复习题的算式进行对比:

  1.5+1.52.4=5.1

  x+2.4x=5.1

  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如果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可酌情加以比较,如:

  让学生观察这些方程,容易看出解方程都比较麻烦。如果学生求出陆地面积后,怎样求海洋面积,有两种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一种都可以,不必强求一律。

  (3)例3的检验,应予以重视。可以提出问题:除了代入方程检验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验算方法?学生一般能够想到,验算两个得数的和与商,看是否等于已知数。教师可以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样验算比先检查方程,再把x的值代入方程检验,更有效,也更简便。

  (4)引导学生小结时,可以着重明确以下三点:第一,两个未知数怎么办?可以先选择其中一个设为x,列方程解,再求另一个;第二,两个已知条件怎么用?可以把其中一个用来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另一个用来列方程;第三,怎样验算?可以通过列式计算,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练习解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熟练之后,允许学生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如:

  x=11.4x=11.4

  第2题,数量关系为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已知四张门票共11元。从插图中可以看出,成人票、儿童票各2张。

  第3题,数量关系为两积之差的实际问题。如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有必要作些说明。如水表有什么用处,收取的水费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还可以从已知的101室入手,先让他们列式计算,101室第二季度的水费是不是80元。即

  2.52788-2.52756=2.5(2788-2756)=80(元)

  然后再设102室上次读数为x吨,并列出方程,这样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第4题的数量关系仍为两积之和,但两个积都含未知因数x,所以列出的方程形如axbx=c。把它作为例2与例3配套练习的过渡比较合适。

  第5题,练习解形如axbx=c的方程。熟练以后,允许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如:

  解5.4x+x=12.8

  6.4x=12.8

  x=2

  第6题,含两个未知数,已知条件是两数的和与差(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差是1),它与已知和倍、差倍关系的问题略有不同的是,设两个数中的任何一个为x都可以,不存在解方程时简便或麻烦的问题。

  第7题,为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题中的隐蔽条件是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由于鸡兔数量相同,所以列出的方程形如ax+bx=c。

  第8题,含两个未知数,已知条件为两数之差与倍数关系。可以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出方程。

  第9、10题都是两积之和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而且两个积中都有相同的数,所以都能转化为或直接列出含小括号的方程。区别只是第9题的相同因数是未知数,第10题的相同因数是已知数。

  第11*、12*题为选做题。两题难度都不大,一般学生都能解决。第11*题只要把□里填入的相同数设为x,就转化为熟悉的方程24x-15x=18。第12*题可先从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x,即得2x=100。

  最后一题是思考题。设一共取了x次,也就是乒乓球、羽毛球都各取了x次。由于乒乓球、羽毛球的数量相等,得方程

  5x=3x+6

  解:x=3。

  所以原来乒乓球有53=15(个),羽毛球也有33+6=15(个)。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4】

  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现学生探究的过程。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建议

  (1)本部分教学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要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环节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按教材的编排,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没有采用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方法,而是用两个同样三角形拼摆的方法。这个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每个小组最少应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教师可提出明确的操作和探究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拼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会计算面积。在小组操作和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可以选择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的三种情况分别进行汇报,要求学生能根据拼出的图形叙述出推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总结归纳: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可以推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3)根据学生的基础,也可以让学生用剪拼或折的方法进行推导,或结合教材第96页介绍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推导,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推理的能力。

  割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②

  拼成的长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高2

  ③

  拼成的长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底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底2)高

  =底高2

  折叠的方法:

  折出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一半,长和宽也分别是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底2高2)2

  =底高2

  2.例1及做一做。

  编排意图

  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1是解答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提出的问题: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做一做是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尺的面积,可以把两条直角边看作底和高。

  教学建议

  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汇报,说说是怎样做的和计算的结果。注意检查计算中有没有忘记除以2,针对发生的错误,可以结合前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进一步加深印象。

  3.练习十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4、5题是应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第1题还可以进行交通常识的教育。这些标志牌表示的含义:

  注意危险慢行注意行人向右急弯路

  第2题没有给出底和高的长度,要学生想办法求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需要先找出或画出三角形的高,再分别量出底和高的长度。

  可先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或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做法。注意结合每种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讨论。例如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简便;钝角三角形一般会以最长的边作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如果用水平的一条边作底,怎样找到高呢?可以让学生了解在钝角三角形短边上作高的方法(不作统一要求)。

  第3题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灵活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注意在根据三角形面积和高求底时,不要忘记三角形的面积先要乘2。

  第6题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相等的基本条件是等底(两个三角形共底)和等高(平行线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可以让学生先讨论:图中你能找到几个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呢?为什么?再根据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的道理,画出其他三角形。

  第7题是运用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的道理去分三角形。也可以用讨论的方式进行。

  分法一:

  将三角形任一边平均分成4段,把各分点与对应的顶点连接形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分法二:

  连接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形成的4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可以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证明出这4个三角形是等底等高。但学生还没有这些知识基础,可以通过测量证明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相等。

  第8*题是选作题。已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高,可以分别求出它们的底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长。

  5402225=48(m)540218=60(m)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

  (48+60)2=216(m)

  第9*题也是选作题。可以让学生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对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判别知识进行推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A点是其中一个三角形底边的中点。根据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484=12(m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电脑演示两人相遇。(板书:结果相遇)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9米2分3分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654+704(65+70)4=260+280=1354=540(米)=540(米)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两人的速度和522.5两地的距离44+52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44+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442.5+522.52、用两种方法解答。(59页做一做第1题)

  3、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864180.html
延伸阅读
长安夜的夜色街景实在美丽,但是常常被我们熟悉的目光所忽略。在霓虹灯的映照下,它才是最美的风景。一个句子可以包含着巨大的力量,可以引领我们走向伟大,也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你认为哪
2023-05-17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中时常需要编写申请书。作者在撰写申请书时,务必将所需处理的事项写得十分清晰明了,包含的数据也必须准确无误。此次,本小助手诚心为您奉上了经
2023-05-17
小青花教学反思篇1这课是湘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是一堂手工制作与绘画设计课。本课从课题到内容趣味性教强,富有新意,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它属于造型绘画表现领域的内容,了解青花瓷
2023-05-17
随着人们对自我认识的提升,每个人都可能用到申请书。申请书必须做到一事一书,切忌一书数事,在写自己的申请书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经过收集,编辑整理了社保申请书怎么写,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2023-05-17
有些人非常头疼写文档这个事情,人们经常离不开范文。优秀的范文能丰富生活。也许你正在寻找相关优秀范文吧!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感谢信模板”,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公司
2023-05-1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2、学
2023-02-07
作为一名教育引导学生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接触到教学设计的撰写。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学习到知识。想要写出一篇教学设
2022-12-18
与人合作交流时,我们经常需要亲自撰写文档,高效写作的基础是阅读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参考优秀范文的亮点运用到我们的写作里,你感觉对写范文毫无头绪吗?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人教版数学五年
2023-02-04
作为一名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一般都会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可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变得更加的优秀。究竟
2022-11-29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越是新手教师越被要求写好教案。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内容“五年级迟到教学设计”,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五年
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