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化学选修五教案范文

字典 |

2023-07-31 18:11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本文章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化学选修五教案”的内容,请阅读以下内容,这些材料可供您参考和使用,希望对您的研究和工作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天老师都需要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适应时代需求和教学特点的关键部分。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

  试剂和仪器:试管、溴乙烷、蒸馏水、酒精

  (1)用试管取约2mL的溴乙烷,观察溴乙烷在常温下的颜色和状态。

  (2)将2mL的溴乙烷分放在两支试管中,往其中一只中加入2mL的水,振荡,静置。往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酒精,振荡,静置。

  【学生回答后投影】1。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实验结论):无色液体,沸点比乙烷的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 。

  (学生回答密度比水在时,提问:为什么?你怎么知道水层在上方?)

  【提升】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氯乙烷的沸点比溴乙烷的沸点是高还是低?为什么?

  【生答】低,有可能是常温下是气体,因为氯乙烷与溴乙烷的结构相似,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溴乙烷,分子间作用力小,故沸点低。

  【小结】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卤代烃溶沸点升高,密度变大。所以卤代烃只有极少数是气体,大多数为固体或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溴原子的引入能使溴乙烷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

  【投影】3。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引言】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溴原子作为溴乙烷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变化应围绕着C—Br键断裂去思考。 C—Br键为什么能断裂呢?在什么条件下断裂?

  【生答】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C,则C—Br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带有部分负电荷,C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当遇到—OH、—NH2等试剂(带负电或富电子基团)时,该基团就会进攻带正电荷的C原子,—Br则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离去。

  【问题】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生成乙醇和溴化钠,发生如下反应 :

  水

  CH2CH2Br+NaOH → CH3CH2OH+NaBr

  【引言】以上所述,均属猜测,但有根有据,属于科学猜测。很多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是通过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的。如果让你设计实验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你如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用实验证明溴乙烷的Br变成了Br—?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分层的,且有机物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如何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充分振荡:增大接触面积;加热: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追问】: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如何加热?

  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因为溴乙烷的沸点只有38。4℃,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液体容易暴沸。可采用水浴加热。

  【指出】水浴加热时就不可能振荡试管,为了使溴乙烷和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水浴的温度应稍高于溴乙烷的沸点,为什么?

  【生答】使处于下层的溴乙烷沸腾汽化,以气体的形式通过NaOH溶液与其充分接触。

  【指出】可同学想过吗?溴乙烷是大气污染物,汽化出来的溴乙烷不可能完全与NaOH溶液反应,散失到大气中就会污染空气,你想如何解决本问题?

  【生答】试管上加一个带长玻璃导管的橡皮塞,起冷凝回流的作用,既能防止溴乙烷的挥发,又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学生探究实验2】请同学们利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溴乙烷能否在NaOH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

  实验用品:大试管(配带直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2只、试管夹、小试管10只,长胶头滴管(能从大试管中取液体)、250mL烧杯。溴乙烷、10%NaOH溶液、稀硝酸、2%硝酸银、稀溴化钠溶液、稀氯化钠溶液。

   【提示】

  (1)可直接用所给的热水加热

  (2)溴乙烷、10%NaOH溶液的用量约为2mL

  (3)水浴加热的时间约为3分钟

  (巡视,组织教学,及时点拨,结合不同方案组织讨论:加入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直接加AgNO3为什么不可以?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程序如何?)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评价得出结论】

  水

  结论:CH3CH2Br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

  CH2CH2Br+NaOH→CH3CH2OH+NaBr

  【投影】上述方程式也可以写成:

  NaOH

  △

  CH2CH2Br+H2O→CH3CH2OH+HBr

  该反应可理解为: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中和反应生成的HBr,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使反应正向进行。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提升】由此可见,水解反应的条件是NaOH水溶液。溴乙烷水解反应中,C—Br键断裂,溴以Br—形式离去,故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HS—等均可取代溴乙烷中的溴。

  【质疑】对水解反应的深化:

  CH3

  CH3—C —CH3

  1、把“—Br”替换成“—Cl”,能否发生反应?

  CH3CHCH3

  2、把“CH3CH2—”替换“ ”或 “ ” 或 R— 如何反应?

  3、把“CH3CH2—”替换成“Fe3+ ”,能否发生反应?

   【目标测试】

  1、(20xx年上海市理科综合测试)足球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队医随即对准球员的受伤部位喷射药剂氯乙烷(沸点12。27℃),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应急处理,乙烯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制得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是CH2=CH2+HCl→CH3CH2Cl,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决定氯乙烷能用于冷冻麻醉应急处理的具体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NH3和H2O在与卤代烃反应时的性质很相似,在一定条件下能使卤代烃发生氨

  解,写出溴乙烷的氨解方程式。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中的水解反应,现在回忆这个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

  科学猜测

  实验验证

  形成理论

  发展理论

  解决问题

  投影:

  【小结】这个过程不是研究事物所应遵循的一种科学方法。这一过程蕴含着以实验事实为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们应该学会它。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2】

  [复习]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的知识,引入新课。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小组实验]选择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总结纤维素的用途。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介绍糖与人体健康,以网页形式展示成果。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3】

  高中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教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全章教案 ◇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下载1、下载2 ◇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下载  ◇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下载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全章教案 ◇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下载 ◇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第三节 化学平衡 ◇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下载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全章教案 ◇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全章教案 ◇ 第一节 原电池  下载 下载 ◇ 第二节 化学电源 ◇ 第三节 电解池  下载 ◇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下载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特殊例子,通过分初中概念的逐步分析,使学习能从初中的特殊例子转移到高中扩大的概念的实质了来。若能从理论上、其它概念的发展的类比上进行分析,学习对其实质的理解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刻理解,一定会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会理解许多反应的进行的实质,对电化学知识也一定会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会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今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会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3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新上高一的学生从心理上还未完全从初中的心理、思维方式上转变过来,理解能力还不十分强,但上高中后都有一种好奇心、好胜心,同时也都有一定的进取心,特别是考入重高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正确引导,逐步培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时期。 3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评论(0)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评论(0) 学时难点

  氧化还原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从分类引入氧化还原反应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不知道大家看到氧化还原反应这几个字有 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呢?提到 反应,大家先来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学过 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他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活动2【讲授】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初中阶段我们认为它是还原反应。我们仔细思考,在反应中仅仅发生了还原反应吗?如果继续看,会发现氢气得到氧变为水。我们可以这样想,物质它不会消失,既然氧化铁失去了氧,必然有另一种物质得到氧,才能达到平衡。就好比商人,要卖出一件物品,是不是必然要有人来买?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同样的,得失氧也是同时进行的,换句话说,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我们给这种反应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有得失氧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3【讲授】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下列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反应中均有化合价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观察,思考,归纳,交流,得出结论: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有某些元素化合价的升高与降低,进而逆推出凡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4【讲授】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如下环节:

  环节1: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结合教材阅读,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中氯化钠形成过程示意图完善该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变化间联系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6-37页

  环节2:分析氢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及氯化氢形成示意图

  3.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从NaCl和H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活动5【讲授】分析氧化还原反

  双线桥法:

  (1)标出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升降。

  (2)画箭头,箭头由反应物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种元素。

  (3)在桥上标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 ,被氧化、被还原,同时用a×b e-形式表示得、失电子数。

  a—得、失电子的原子总数

  b—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a,b为1时可省略)

  口诀:升 失 氧、降 得 还

  【练习】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6【讲授】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判断依据:化合价升降

  2.本质:电子的得失与偏移

  3.标双线桥口诀:升 失 氧、 降 得 还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上习题。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氧化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领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学时难点

  氧化还原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从分类引入氧化还原反应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不知道大家看到氧化还原反应这几个字有 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呢?提到 反应,大家先来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学过 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他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活动2【讲授】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初中阶段我们认为它是还原反应。我们仔细思考,在反应中仅仅发生了还原反应吗?如果继续看,会发现氢气得到氧变为水。我们可以这样想,物质它不会消失,既然氧化铁失去了氧,必然有另一种物质得到氧,才能达到平衡。就好比商人,要卖出一件物品,是不是必然要有人来买?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同样的,得失氧也是同时进行的,换句话说,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我们给这种反应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有得失氧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3【讲授】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下列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反应中均有化合价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观察,思考,归纳,交流,得出结论: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有某些元素化合价的升高与降低,进而逆推出凡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4【讲授】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讨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如下环节:

  环节1: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结合教材阅读,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中氯化钠形成过程示意图完善该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变化间联系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6-37页

  环节2:分析氢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及氯化氢形成示意图

  3.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从NaCl和H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

  活动5【讲授】分析氧化还原反

  双线桥法:

  (1)标出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升降。

  (2)画箭头,箭头由反应物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种元素。

  (3)在桥上标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 ,被氧化、被还原,同时用a×b e-形式表示得、失电子数。

  a—得、失电子的原子总数

  b—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a,b为1时可省略)

  口诀:升 失 氧、降 得 还

  【练习】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6【讲授】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

  1.特征、判断依据:化合价升降

  2.本质:电子的得失与偏移

  3.标双线桥口诀:升 失 氧、 降 得 还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学案上习题。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5】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师:有机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之前的章节中,已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节课中对晶体常识的介绍,则是以后学习各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个重要开端。关于晶体的常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点;3、晶体的制备。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从外形、微观角度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讨论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充分体会的化学的意义。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运用在前几个章节学习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预科班,具有较高的实验素养和理论知识以及对科学强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理论性上可以适当加深,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实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的热情。通过晶体和非晶体微观上的本质区别,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性质上的区别,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生活常识、感情经验从宏观特征逐步过渡到微观特征,认真把握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引入】在前面两张,我们从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这两种微观结构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在这一章,我们将从另一种微观角度——晶体结构,来研究固体的性质与结构。

  初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是如何定义的?那些物质是晶体,那些不是?

  展示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例如,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晶体实物:食盐、蓝矾、明矾、__钾等;展示一些非晶体实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

  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展示的实物以及本章章图中的各种矿石的彩__片等。

  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1)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2)晶体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的意识。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NaCl、CO2、金刚石等晶体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

  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通过问题解决,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讲解晶体的自范性:

  请学生观察老师制备得到的玛瑙和水晶,并告诉其制备方法,结合前边看到的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制备方法中得到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1.晶体内部质点和外形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2、有固定的熔点。

  引导学生应用晶体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制备晶体的方法:

  重新展示上课开始的图片,请学生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内容:晶体的概念、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及晶体的制备方法。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7】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8】

  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探究意识。

  1.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计算式、单位?

  3.可逆反应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改变外界条件速率为什么随之变化?化学平衡状态会被破坏吗,如何利用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人类服务?从而引出本书内容。

  1.简要地介绍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大量事例说明,化学反应种类繁多,条件极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而这些规律恰好是化学的精髓,是吸引人们学习、钻研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

  2. 凸显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侧重介绍了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

  1.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

  2.化学反应的充要条件是 。

  3.有效碰撞是 。

  4.活化分子为 。

  5.活化能为 。

  图中E1是 ,E2是 ,E2―E1是 。

  6.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差别很大,通常只能用 测得,并以测量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主要方法,因此 对某反应的速率的影响程度,大致反映了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即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的温度越高说明该反应的活化能 。

  7.活化能的作用是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能够实现向体系提供“活化能”的方法有: xxx等。

  8.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请分析下图,并得出正催化剂使反应的活化能 。(填:升高、降低、无影响)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9】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

  护》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中的第四节。教材重点介绍了金属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本质——金属表面形成了微型原电池,讲述了防护金属腐蚀的主要方法,并具体地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不但运用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也再次运用了电解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加深了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认识。2.教材的特点

  (1)从知识角度看,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延伸 电化学知识包括原电池、电解和电镀,其原理均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在学习电化学知识时,要注重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

  理论上,每一个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做成一个原电池。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阳极,即外电路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阴极,即外电路的正极。两个电极之间有电势差(电化学上通常叫电动势),因此反应可以进行。在金属做两极时,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活泼性较弱的金属一般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在物理学中,通常从电子的流向角度把原电池的两极分别称作负极和正极。显然,为了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材中将利用原电池原理防护金属的方法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而并非“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

  (2)从教材的呈现方式看,采用螺旋式组织结构编写 教材内容在不同阶段逐步扩大范围,加深程度,按照螺旋式结构编写,并非一步到位。

  初中化学中曾进行过“活动与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实验;在必修2“电化学知识”中初步学习了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等知识;在本章前三节分别较详尽的介绍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几种常见的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在学习以上知识之后,及时学习电化学的应用顺理成章。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对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巩固和补充,并逐步深化,既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既分散了难点,让学生分期“消化”,又减轻了负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3)从育人价值功能看,是电化学理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教材是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后出现的。不难看出,这样的安排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重组、加工、细化的过程,也是将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

  我们学习化学知识,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对其理论的探究,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对金属腐蚀的现象和危害,对金属防腐措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表面现象,缺乏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时的划分

  遵循化学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为了保持本节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便于学生课后复习,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利用一课时完成对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及金属腐蚀防护知识的的探讨,第二课时做适当练习,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应用,是合理可行的。4.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实验探究的精神,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本节内容又紧密联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具备了主动探究的原动力。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并结合《化学课标》的总体目标,确立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金属腐蚀带来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②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涵义,认识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及原理,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③知道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并能解释其原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对比实验的探究,学会设计控制单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②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金属腐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化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②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5.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的最基本要求,结合教材的性质和功能、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的原理。根据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及特点,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要将感性认识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清晰区分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原理,并用化学用语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仍存有一定困难,由此确定的教学难点是: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二、说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境界的教学技巧所在”。为了达到目标、凸显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再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将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教师引导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对本节教学难点的突破,以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为基础,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0】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 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 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 过量,不应以过量的 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例1 常温常压下,将盛有 和 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水面上升至一定位置后不再变化,此时还有3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的 的体积是( )

  (A)17.8mL (B)14.8mL (C)13.6mL (D)12.4mL

  分析:剩余气体有可能是 ,也可能是NO,应分别假设再解。关键要抓住,已溶解气体中全消失的是 与 ,其体积比为4:1。若 有余则过量部分与水生成 与NO,这部分 与NO的关系是3:1。

  (1)设余 3mL,则有 气体按下式反应而消失:

  点拨:本题为常见的传统基础题型,应讨论余 或余NO时的两种情况。本题无需求 ,为适合其它类似计算而求 。

  例2 将 的混合气13.44L(标准状况,下同),使全部通过足量稀硫酸,充分吸收后使稀硫酸增重22.86g,并有1.12L的无色气体残留,该气体不能使余烬木条复燃。求原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混合气体通入稀硫酸,发生氨被吸收、 和 以4:1与水生成 和过量的 与稀酸中的水生成硝酸和NO的反应。即:

  经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的质量是被稀硫酸吸收的气体质量与剩余NO的质量之和,据此可解。

  点拨:本题可有变式,如去求原混合气中 的物质的量分别各多少摩,这则要抓住因余下气体NO,示出有 过量,此 有一部分按物质的量比4:1与 溶入水成硝酸,即 的体积是 的4倍。另一部分 与稀酸中水按 生成 和NO反应,由余0.05mol NO可知这部分 应为0.05×3mol。即:

  例3 在密闭容器中放入 和固体 共 。将其加热至150℃经充分反应后,放出其中气体并冷却至原温度,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 。求原混合物中 、 各自的质量。

  分析:在加热时发生的反应如下,在150℃水为气态。

  总反应可视为:

  其后可分析在 过量时生成的固体为 ;在 过量时,生成的固体是 和 的混合物。在计算时分别讨论求解。

  解答:(1)设 过量或恰适量则余下固体为 ,设为 ,

  因 为 , 。

  ∴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1】

  教学过程: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千百万种,正是这千百万种物质构成了洵丽多彩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会了解到:

  1、什么样的物质称为有机化合物;

  2、食品中含有哪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有何重要作用;

  3、淀粉、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有哪些性质特点,人们怎样正确摄入这些营养物质。

  在千百万种物质中,有机化合物质占绝大多数。哪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它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已经知道什么?”)

  {你已经知道什么?}葡萄糖、面粉、棉布在空气中会烧焦,煤油、石蜡等物质经点燃后有黑烟冒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些黑色物质是炭,说明这些物质中含有碳元素。

  1、有机化合物:把葡萄糖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2、无机化合物:组成中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般叫做无机化合物。

  说明:(1)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碳酸盐等极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与性质与无机化合物很相似,归入无机化合物来研究。(引导学生看书)

  (2)有机化合物的一些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难溶于水,熔点低,受热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3)有机物除含有碳元素以外,还可能含有氢、氧、氮、磷、硫、氯等元素。有机物分子中可能含有1个或若干个碳原子,碳原子间可以相互连接成链状或环状,碳原子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的原子连接,碳原子的连接顺序和方式可以不同。(此部分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并参照《拓展视野》进行说明。

  根据三种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请你计算出甲烷、乙醇、维生素B2的相对分子质量。

  不同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可以相差很大。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可以达到几万至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大。这些有机物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

  厨房中有哪些有机物?请找一找,并说出它的名称。

  白酒、食醋、糖、面包、牛奶、水果、大米……

  结合书本图8-3各种各样的食品进行。

  大米、面粉的主要成分是       ,食用油中含有________,鱼、肉、牛奶中含有      ,青菜、水果中含有      ,青菜中还含有       。

  对人体而言,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哪些?

  学生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回忆,能回答出六种基本的营养素:水、无机盐、糖类、脂肪、维生素、蛋白质。

  补充:多吃水果有利于健康,其原因之一是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它能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1)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根据维生素C的化学式,请你从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角度谈谈该化学式所包含的信息:               、                 。

  {课后反思1}

  厨房中有哪些有机物?请找一找,并说出它的名称。

  (学生能够回答很多种)但学生会回答到食盐,教师应及时引导。

  {课后反思2}对人体而言,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哪些?

  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结合生物知识进行的。学生不能很完整地回答出六种,但通过不同学生的回答补充,就能得出六种基本的营养素。生物作为中考考试科目,从这一点上来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2】

  1、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用球棍模型制作C3H6、C4H8、C2H6O的分之模型,找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应考虑几种异构形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

  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培养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严谨性。

  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有机物种类繁多,有很多有机物的分子组成相同,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

  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多媒体播放化学史话: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思考:为什么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困扰19世纪化学家的难题?

  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指导学生搭建甲烷、乙烯、 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讨论:碳原子最外层中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碳原子的价键总数是多少?什么叫单键、双键、叁键?什么叫不饱和碳原子?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1、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

  2、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

  3、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

  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4)。

  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观察甲烷、乙烯、 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

  分别用一个甲基取代以上模型中的一个氢原子,甲基中的碳原子与原结构有什么关系?

  分组、动手搭建球棍模型。填P19表2-1并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键角、分子的空间构型间有什么关系?

  从二维到三维,切身体会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归纳碳原子成键方式与空间构型的关系。

  =C=      —C≡

  观察以下有机物结构:

  (3)   —C≡C—CH=CF2、

  思考:(1)最多有几个碳原子共面?(2)最多有几个碳原子共线?(3)有几个不饱和碳原子?

  轨道播放杂化的动画过程,碳原子成键过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激发兴趣,帮助学生自学,有助于认识立体异构。

  1、有机物中常见的共价键:C-C、C=C、C≡C、C-H、C-O、C-X、C=O、C≡N、C-N、苯环

  2、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单键、双键和叁键的价键数分别为1、2和3)。

  3、双键中有一个键较易断裂,叁键中有两个键较易断裂。

  4、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4)。

  5、分子的空间构型: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050872.html
延伸阅读
出国留学网相关专题:“阳光”。“青春是五彩缤纷的,有了它,生活就会多姿多彩。”句子是有力量的、有温度的、有思想的,我们经常摘录一些经典的句子。编辑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带阳光的心情短
2023-07-31
希望每一个中式情人节,你都会在我的身边。七夕情人节快乐,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就是七夕节的诞生。在七夕来临的时候,你能否写出一份漂亮的祝福语,以下是关
2023-07-31
企业请假条篇1尊敬的领导:我因生产,需要回家休息,调养身体。特向领导申请办理请假手续。经医生鉴定于201__年__月__日的预产期。经医生建议定于201__年__月__日前提前待假
2023-07-31
“游山玩水已尽兴,工作疲劳都忘记。现在开始努努力,加油上班好成绩。”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一些很美的句子。复杂的心情可以通过简单的句子表达,你有喜欢分享短句
2023-07-31
处理文档更快速能增强工作效率的管理性,参考借鉴范文可以让我们的写作不再停滞不前。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找范文呢?想要获得对“社会保险述职报告”的深层次解读本文将不容错过,希望这篇文章能够
2023-07-31
英语选修七教案篇1选修6Module5Period1主备人授课时间及班级Studyingaims1.Readpartofthewordsandphrases2.Readthepas
2023-04-28
为了提升您的满意度,我们对“英语选修6教案”文章进行了编辑,欢迎您前来阅读,希望能为您带来帮助。平时老师上课前会准备教案和课件,现在也该开始准备教案了。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实际操作的
2023-06-16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接下来请大家看看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的《
2023-04-28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学生专注学习参与互动的关键支撑。您可能会对物理选修教案有些好奇不妨阅读本文了解更多,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
2023-04-27
小编今天带来的是一篇介绍“化学键教案”的文章,题目暂且不加具体内容。每个教师,在备课每一堂课的时候都需要准备相应的教案和课件,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向。只有将教案和课件设计
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