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中考语文阅读能力训练的依据和要求

字典 |

2012-09-19 15:06

|

推荐访问

中考语文

【 liuxue86.com - 中考语文 】


  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记叙文辅导教学篇以供参考:

  阅读是获得文字信息的惟一途径,是培养、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也是中考命题中考查、评价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各省、市历年的中考试卷中阅读能力考查题所占的比例大都在50%左右,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阅读能力训练的依据和要求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实验开始之后,各地的中考试题命制就都注意了“大纲”和“课标”的兼顾。考察近年各地的中考试卷,都会明显地感受到“大纲”和“课标”兼顾的特点,而且“课标”精神正越来越凸显。因此,我们应遵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所规定的范围、要求和标准,并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进行全面复习。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理念:

  (1)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日标;(2)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在汉语母语教育上有新的认识,例如淡化语文知识,注重语文实践,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性把握和整体把握;(4)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5)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人文化的语文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教学内容和能力训练的要求作了八项规定:(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2)一用普通话正确一流利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己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

  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so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一3部)。(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利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这八项要求可分为三组,第1, 2项是第一组,这是基础标准;第3一6项是第二组,包含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其中,第3, 4, 6项是基本能力层级,第5项是最高能力层级;第7,8项是第三组,这是习惯和技能标准。教学和评估都要依据这八条标准。其中,应该把“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看作总体要求。修订版《大纲》和《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重点是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只不过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规律和考查呈现方式,下面我们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

  的顺序分体裁进行讨论。

  记叙文

  二、按照各种教学文体的基本阅读规律进行训练记叙文阅读的训练方法

  记叙文是范围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文体,凡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构成的新闻、通讯、游记、传记、小说、散文、童一话、神话、寓言等等都属于记叙文。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和考生的应试情况,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分析记叙文的思想内容。

  1、.分析人物形象。对侧重写人的记叙文,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分析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心理,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感情。

  例如阅读课文((藤野先生》,我们从藤野先生黑瘦的面孔、“模糊”的衣着、“顿挫”的声调和严谨的讲述、认真的教态,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生活朴素、作风严谨的学者;分析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中“修改笔记”、“关心解剖实习”等几件事,可以了解到他具有真诚助人、与中国人民相友好的思想境界;分析藤野先生所处的军国主义宣传无孔不人、军国主义的学生信徒嚣张至极的环境,可以了解到

  他与恶势力背道而驰的高尚精神;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议论、抒情文字中,诸如“他的性情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等等,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藤野先生品德的高尚和性格的伟大。将以上四个方面内容的分析进行综合、归纳,就不难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了。

  2.分析事件或故事情节。对侧重叙事的记叙文,也从四个方面把握事件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场面、细节,分析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感情。

  例如阅读《一面》,分析其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看到鲁迅先生与一个素昧平生、追求进步的穷电车售票员在初次交往中关切地询问、耐心地介绍、慷慨地赠书等感人情节,可以了解到他待人的真诚、热情以及宣传革命思想、引导青年进步的迫切心情;分析由远及近的书店场景,从那越来越细致的鲁迅肖像描写,看着他“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的脸和“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就加深了对鲁迅先生的“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精神的感受;分析作者对当时这“一面”字字含情的回忆,读着结尾深刻的议论和发自肺腑的抒情,就更加理解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敬仰、热情赞颂和效法的坚定决心。通过以上四方面内容的分析、综合,这一课的中心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3.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的思想意义。

  对侧重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和其他记叙文中绘景状物的内容,可以从分析景、物的特征,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景、物与人的关系,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四个方面把握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例如《春》描写的四幅春光图,分别表现了江南之春草嫩、花盛、风柔、雨润的特点,精读四幅春光图,谁都能感觉到那字里行间饱含的赞美之情。而作者早就已经把自己融合到这春光图中去了,更何况在这四幅“春光图”之后,作者紧接着又画了一张“闹春图”呢 即使这样,作者心中的情也仍然是含蓄的,以草于他最终还是按捺不们一,终于拨洒了出来:在篇末用三个自然段集中地对春天的生气、春天的娇媚和春天的力量进行了赞美,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全盘托出。

  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是包括在环境描写之中的。阅读这一类文学作品,深人分析它的环境描写,对于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读短篇小说《变色龙》,如果看不到作品开篇对警察、市场、木材厂和人群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就很难了解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新警察制度下经济萧条的社会状况,就更无法深人地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式的沙皇警察作为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有时,还可以从所摹状的事物中分析寓含的意义。《紫藤萝瀑布》这一篇课文通篇都在描写紫藤萝的花,在作者笔下,那花穗儿像瀑布在“不断地流动”,那一朵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个“满装生命的洒酿”、“张满了帆”的“鼓鼓的船舱”,“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像一个个“就要张开的”“忍俊不禁的笑容”,使你浮想联翩。读到这里,我们和作者都感受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和顽强。

  (二)分析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1.分析作者的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分析结构就是分析文章的布局谋篇,目的是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记叙的顺序、文字的段落层次是一个问题的多种表现形式,思路存在于作者构思时的头脑中,顺序隐伏在文章内部,段落层次则把这些内在的因素通过外在形式呈现出来可见分析记叙文的结构,最要紧的还是理清作者的思路。

  思路是“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重要的是要注意场面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情节的起伏等这些反映着作者思想发展和变化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是作者思维阶段性、层次性的表现,是思维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个层次跃迁到另一个层次的过渡性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的联系就显示出了一定的顺序,而这些曲折的变化之处往往就是段落、层次划分的关节点。例如读《麦琪的礼物》一文,我们不难梳理出以下情节:一对小夫妻各自绞尽脑汁暗暗地为自己的爱人买了圣诞礼物(其中杰姆给妻子德拉买礼物的情节隐伏在德拉买礼物的情节之中)—互赠礼物时才发现珍贵的礼物恰恰都因为各自为对方作出的牺牲而成了没用的东西。这些情节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了作者的思路和写作顺序:故

  事顺着以互赠礼物的夸张铺叙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来赞美纯洁至诚的爱情的思路按顺叙写成,而所理出的开端和发展、高潮和结局两段情节显然密不可分,这就将作品自然地切分成了两个部分。

  2.分析文章的线索。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才好顺着它弄清各段落层次,直到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有多种线索形式:以作者思想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例如《荔枝蜜》;以描写对象或中心事物为线索,例如《麦琪的礼物》;以文章的中心内容为线索,例如《故乡》;明暗双线并行,例如《藤野先生》。

  分析记叙文的线索,对侧重状物抒情的记叙文,有极重要的意义。分析行文线索,有利于抓住散文的中心,把握它的思想内容,还能同时分析出散文的写法特点,促进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那些以线索作为标题的散文,还可将线索与标题一起研究,由此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抒情和议论的文字,从而帮助我们既快又准确地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阅读《白杨礼赞》这一篇课文,抓住从开篇到收束四次点到的“不平凡”,再结合文章标题分析,不难把握这篇课文行文的抒情线索就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抓住了这条线索,再来看各段文字,就可以把费解变为理解。例如,第二段文字离开对白杨树的描写,却泼墨般抒写黄土高原,似乎离题万里,而这一段文字正是由“不平凡”这个线索串缀的第一颗珠子,这是在用交代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是在赞美白杨树的“景美”;然而这只是其表,其实是在暗暗地展示那在黄土高原上蓬勃发展起来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了非常必要的铺垫。

  除了以上所谈的之外,结构分析中还有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方面,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了。

  (三)领悟记叙文的语言。

  记叙性语言常常有摄人心魄的表现力,它的突出特点是叙述和描写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表达思想的间接性和含蓄性。培养对文章语言的领悟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联系全文,结合语境,透过字面,深层领会。有些词语,看似平常,却有很强的表现力,要能从深层去体味、揣摩、理解、分析其含义。在课文《勇气》中,有这样两次语言托豹i:“哦,当然啦。”这是那位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说的话。“当然”,理之所在,毫无多虑,自然而然,脱口而出。那么,果真应该“毫无多虑”吗 正是第一次的“脱日而出”,“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而当她第二次面临同样问题的时候,她竟然仍旧再次脱口而出!这样,那极简单的“当然”二字就极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意志、信

  念、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从侧面预示了法西斯葬身世界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末日就要来了。

  2.感受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特定语义和感情。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才具有最本质、最实在的意义,才能表达出真切的感情。例如《背影》中“颇踌躇了一会儿”这一句,

  为什么踌躇 为什么要亲自送行 联系祸不单行的日子,联系父亲的难处,叙述中所蕴含的老父对爱子的细致人微的关怀、体贴和深厚感情,我们就不难体会了。

  3.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将句与句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对文章语言有较全面的理解。《荔枝蜜》中“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这句衔接上文,启示了

  感情的转机,暗示作品为扬而抑的任务已经完成,将要集中笔力逐渐“扬”上去了。

  4,体会抒情性和议论性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抒情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主要起画龙点睛、揭示意义的作用。抓住这类语句,能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社戏》最后的议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

  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表达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语文的人文性,除了表现在题材和内容上之外,在很大程度卜是体现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语言是思想感情的外衣,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认识,文章的质美和神韵,都要通过语言

  传达出来,所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径。

  (四)对写作方法进行分析、探究、评价、鉴赏的能力训练。

  分析、探究、评价、鉴赏写作方法的能力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一般包括三项内容:辨识所用的写作方法,探究文章所显示的特点,评价、鉴赏所用写法的作用。

  i.辨识所用的写作方法,探究文章写法特点。

  关于写作方法的辨识,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弄清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五种常用表达方式和各种具体写作方法的区别,例如详略安排、过渡和衔接、伏笔和悬念、烘托和

  对比等方法。

  写作特点是指文章在以上这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技巧、特点和效果。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y从表达方式的运用人手,分析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体现出来的基本特点。评价记叙、描写是否具体、细腻,是否浓淡适宜、恰到好处,品味抒情的浓郁纯真,感受画龙点睛式的议论的深刻性。(2)从材料和主题的关系人手,分析、挖掘选材立意的显著特点,看作品是否选材精当、角度新颖、立意深远、构思巧妙。例如《七根火柴》表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重大主题,却选择了“火柴”这一微不足道的材料,表现了无名战士忘我的革命精神,真可谓构思巧妙、角度新颖、立意深远。(3)从情节过程及其段落层次的分析入手,分析结构谋篇上的显著特点。其中,一般就四个方面进行评价:①就条理和详略方面看作品是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布局合理。例如《春》从盼春、绘春、颂春三方面组织全文内容,“绘春”这部分又依次描绘了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其行文井然有序、中心突出、严丝合缝,是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典范。②就过渡和衔接方面看是否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转承圆合、结构严谨。③就伏笔和悬念方面看是否打下伏笔、作必要铺垫、设置悬念、引人人胜。④就呼应方面看是否前呼后应、一线贯穿、相互勾连、浑然一体。(4)从文章的特殊效果人手,分析特殊表达技巧运用的特点。分析是否使用了衬托、对比、渲染、象征等手法,看烘托、渲染是否必要,主题、中心是否突出,对比是否强烈,形象是否鲜明。(5)从文章的文字表达入手,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分析作品语言表达上体现出来的或流畅、或生动、或形象、或优美、或朴实、或新颖、或隽永、或深刻的特点,看是否文笔流畅、用语精当、色彩鲜明、搭配合理。(6)从积极修辞句的语意人手,分析辞格运用的特点。看修辞格的运用是否必要、恰当、准确,是否增强了表达效果。

  2.分析所用写作方法的作用。

  分析某种写作方法的作用是阅读能力层级中较高的要求。例如《释路梨花》练习的第三大题第一小题:“从全文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却又不按时间顺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要点是:“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人胜。”显然,这个答案是在考察了全文的行文顺序,体味了这种以悬念引出插叙、以插叙层层推进情节、故事最后真相大白的结构方法的妙处之后得到的。可见,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题目所指明的文章内容或范围,并努力体会品味,获得感受,形成认识。课本中这类训练很多,例如人教版三年制第六册《变色龙》课后练习的第二题和第五册《故乡》课后练习的第二题都引导我们体会“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

  在现代生活中,说明文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因此在中、命题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难度也在逐渐提高。这是教育为现代化服务精神的体现,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说明文

  一、说明文阅读训练的方法

  说明文阅读有较突出的题材基本常规要求,分析后多能获得客观性结果。阅读说明文,关键是把握住八个字:对象、方法、条理、语言。下面我们就按这个顺序来讨论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的问题。

  (一)抓住说明对象并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或逻辑事理。

  解决这个问题牵涉到对说明文类别的判断。以对象为标准划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分清这两类说明文对分析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多数事理说明文阐释的是逻辑事理,而不是事物特点。

  至于说明对象,也就是说明文的电心内容,是不难抓住的,因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决定它必须明确说明对象。而且,大多数说明文的题目就把说明对象明确地点出来了,几乎所有

  的事物说明文都在开篇使用中心句点明说明对象,只有对说明对象特征的分析有时稍微有一点难度。 就全篇看,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

  1.在篇首、篇中用中心句一语道破事物特点或者逻辑事理,我们可以直接提取说明对象整体或者局部的特点或事理。

  2.对事物特点或者逻辑事理的说明散在对事物的1}释或者对现象的阐释中,就需要进行分析、提炼、整理才能准确把握。

  第一种形式无须多谈,无论中心句在哪个位置,都比较集中、醒目,易于把握。例如《苏州园林》这一篇课文,它不仅在第二段有总说苏州园林总特点的中心句,从第四段起还几乎

  每段都有分别点明“假山和池沼”、“花草和树木”等各局部特点的总述句,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提取。第二种形式就稍微复杂一些了。但是这种形式有的时候在段落的分说中安排总起句领起对对象特点的设释,或者用中心词交代对象的特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也不难分析、把握。例如《死海不死》这一篇课文,虽然无论在文章开头还是结尾处都没有对死海特点的概括性语句,但是课文的几个段落的段首句却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它的特点。你看:“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些句子,使我们完全可以据此提炼出死海的特点来。

  只有当对象的特点或事理的说明散在诊释或者阐释性文字中的时候,才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提炼,认真归纳、整理。但是也并不太困难。例如读《日本平家蟹》这篇课文中“人工选择”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工选择”现象的阐释:“如果你是一只蟹,你的壳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就会把你吃掉,你这一血统的后代就会减少;如果你的壳跟人类的面孔稍微相像,他们就会把你扔回海里,你的后代就会增多。”“我们让那些理想的品种优先繁殖。”等等。从这些阐释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人工选择”的事理来。又例如读《莺》这一篇课文,我们就是从“最惹人喜爱: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忽视了装扮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千呵万护”,“生性胆小”,“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等这些散在文章各处的描写性词句中,归纳提炼出了莺的特点。

  (二)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条理性的反映。

  1.说明顺序的分析和表述。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各种说明顺序有各自的属类,对于说明顺序,应能具体分析并准确表述其属类。说明的时间顺序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包括早晚先后、事物演变过程、设计或制造的工艺程序等等能以时间标志的事物条理。《漫话小行星》这篇课文对小行星的说明是按它们被发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的。程序说明是时间顺序的一种,初中课本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只有《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的9-16段,这部分关于宇航员从登月舱在月球着陆到飞离月球的四个小时里的一切工作的说明,就是按程序顺序进行的。在这里,说明顺序与说明对象的内部规律完全统一了。

  空间顺序是说明文特有的顺序,包括远近、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等可以用方向和位置标志的事物条理〕空间顺序用途很广,在介绍建筑物、景观、某些物品的形

  状,甚至日常生活中指点路径、介绍住址、说明场面等等的时候都要采用这种说明顺序。但我们的课本中只有《核舟记》一篇课文是以空间顺序结构的文章。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包括按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人的认识规律安排顺序,或者按作者的思维重点安排顺序,像整体和部分、抽象和具体、特殊和一般等等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使用最广泛,不仅所有的事理说明文都必然使用逻辑顺序,有此事物说明文也采用逻辑顺序,例如《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两篇课文使用的就都不是空间顺序而是逻辑顺序。因此我们可以说,一篇说明文的写作条理所呈现出来的如果不是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就一定是逻辑顺序。

  2.说明顺序与说明文结构的关系。

  一定的思路、顺序,必须由相应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说明文的解说特征决定了说明文“总说一分说”的基本结构形式。于是便常常有人将结构和顺序混淆起来,出现了将“先整

  体后局部”、“先一般后个别”等等事物逻辑顺序说成“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对这一类错误的说法,一定要予以注意。

  (三)分析判断说明的方法。

  河北省中考关于说明方法的命题范围是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七种。这些方法在呈现时都有很鲜明的语言特点,只要这个知识体系清晰、牢固地印在脑中,判断是毫无困难的。这里只侧重谈三点。

  (1)下定义的语言规范。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这个判断句一般应是这样的格式:被说明对象十是+种差+被

  说明对象的上属概念。例如:“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一年走过的路程的天文学距离单位。”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定义,可以把此句作为下定义说明方法的语言样本使用。这一语言形式的特点

  是必须有“种差”,也就是定义中属概念的定语,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特点,比如“在真空中一年走过的路程”。

  (2)容易混淆的和具有包容性的说明方法。在一些特殊的说明文中,所用数字呈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例如《数字杂说》这一篇课文的所有数字都不过是所举的

  例子,呈现出来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比较是一种包容性说明方法,它可以包容举事例、列数字等各种材料的比较说明。

  (3)注意说明方法的兼用。兼用几种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是常见的,不要满足于辨识出了其中一种就一叶障目,不及其他;而要抓住主要,顾及次要,全面考虑,做到万无一失。《向沙漠进军》一文中使用分类别的方法对“阵地战”、“游击战”进行说明,同时又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程度。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应具有的重要特征。离开了这一点,对事物或事理的说明就可能失去意义。课文“练习”中设计了很多说明文语言理解能力的练习题。有趣的是,题目中指导同学们着重理解的典型词例多数恰恰是表示模糊概念的词语,例如,《中国石拱桥》这一篇课文的练习就选用了“比较”、“大约”、“可能”、“几乎”、“左右”、“似乎”、“据说”等等表达不确切意思的词语。因为这些客观地反映事物的词语,往往使人产生不准确的错觉,考试命题时也多选择这类词语作为命题材料。例如河北省2003年中考试卷的第14题:“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着重号标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的词语。”因此,有必要请同学们特别予以注意:既要能够从选文中发现、选择出这种体现准确性的词,又要将选择的理由陈述清楚。

  至于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分析、阐释和表述,至少应该具备两项内容:1.解释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体说明作用。例如对什么事物作厂修饰、限制和修饰、限

  制了什么特点;2.揭示这类词语在说明文中的一般作用,揭示它的客观科学性。例如是否准确、客观等等。总之,要将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表述。例如:“‘过度’说明了‘砍伐’的程度,‘任意’说明了‘放牧’的范围,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前两个分句揭示“过度”、“任意”的个性作用,后一分句揭示其共性作用。

  (五)准确捕捉、筛选必要信息。

  捕捉、筛选、理解、掌握说明文所介绍、诊释、说明的知识信息是说明文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准确捕捉、筛选说明文中有效信息的命题成为近年来说明文命题的新趋势。例如河北省2002年中考试卷的第14. 16, 17题和2003年的第9, 10,11, 13题都是这类题,我们要足够重视,强化训练。其实,捕捉、筛选必要信息本来是各种体裁阅读的共性要求,我们在

  后面还要设专题研究,因此这里不展开讨论。

  议论文

  议论文也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文章体裁。知识短文《议论文的阅读》指出:“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抓准论点。抓论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标题关联分析法已一就是根据标题与中心的关系一犷直接抓住或分析出论点的方法。议论文的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有四种:揭示论点,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暗示议论的缘由,例如《哨子》;提示论点,例如《中国共产党/又f一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提示议论范围,例如《谈骨气》。

  2.位置关系分析法。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有很强的位置规律,论点多在篇首或篇末点明,也有的在中间推出来。

  3.语言标志揣摩法。当论点在篇段中间或末尾出现的时候,往往带有“可见”、“总之”一类提挚、归纳性词语,我们可以据此抓住论点。而非典型议论文的论点有时可以通过抓关

  键词语得到,这种议论文可能没有明确的论点性语句,但行文中往往反复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强调语意,这个词语一般是论点的中心。例如《哨子》这一篇课文就具有这种特点。

  (二)找准论据。

  我们都知道,用来支撑、证明论点的根据称为论据。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议论文中除了论点之外的其他文字基本上都是论据,因此区别论点和论据是没有困难的。对

  论据的分析和判断,关键是准确地判断论据的类别,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类型由论据的类型决定。

  i.论据的位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议论文常规写法,似乎都应该是论点在前论据在后,但是,文无定法,我们的课本中,由事实引出论点的议论文占绝大多数。因此以位置为根据来分析、判断论据的方法是不可靠的,而要依据支撑关系分析、判断,才能找准论据。无论哪种论据都或前或后地围绕、支撑着论点,这种支撑关系可以从材料内涵中揣摩出来。例如《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在分论点“这是国际主义精神”之前,就介绍了白求恩帮助中国抗日的事迹,之后又引述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定义,这两个材料一个是事实,一个是道理,一前一后牢牢地支撑着分论点,其论据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一般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因为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也就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但是,在分析和判断事实论据的时候,概括性的事实论据却常常容易被忽视)例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这一篇课文概括了我党八十年历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基本事实,这些就全都是概括性事实论据。

  3.道理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道理论据比事实论据的外在形式更具有鲜明性,凡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理论据,判断起来一般没有困难。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1)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有此名言、谚语、公理、典章、法则等被直接用来充当论点,它往往具有自己证明自己的作用,此时,这个论点同时又具有了论据的作用。例如《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开篇的程颐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张载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就具有论点、论据兼用的作用。

  (2)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所引用的德国发明家古登贝尔克和美国实业家罗兰 布歇内尔所说的话就都不是道理论据,而

  是事实论据。

  (三)断准文章的论证方法。

  1.掌握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和两种驳论方法。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由论据性质决定,使用事实论据支撑论点就使用了事实论证,使用道理论据支撑论点就使用了道理论证。这是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在我们所学的议论文中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的例子几乎篇篇都有,无须举例;此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驳论中的一些批驳方式。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者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是使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例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这一篇课文在第2, 3两段把自己和“现在有些人”对《枫桥夜泊》这一首诗的不同理解分别作了陈述,并把两种理解对峙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否定了后者的理解。如果没有分析之前相对比的事实陈述,后边的分析就失去了根基。

  2.对比论证中往往包容其他论证方法。

  对比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材料体现出来,可以有相反事例的对比,可以有相反道理的对比,还可以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而当这些具有对比性的材料在议论中支撑、论证观点的时候,就都成了包容于对比论证中的各种论证。这同作比较说明常兼有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一样,在分析、表述的时候务必将所兼有、包容的论证方法全部找出,切勿遗漏。

  3.注意作者的理论分析的道理论证作用。

  道理论证有一个特殊情况要弄明白。这就是不仅引用名言警句、公理、格言来证明论点是道理论证,而且作者所作的理论分析或阐述也都被看作是道理论证。这种例子也是每篇必有的,我们阅读议论文时稍加注意就能辨别出来。

  4.准确分析驳论文的驳论方式和论证方法。

  虽然议论文阅读训练以立论为主,但驳论文的阅读也不能全然放弃。尤其是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这三种驳论方式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归谬法应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另

  外,需要注意的是驳论中的立论,只有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才能否定敌论点的谬误,不要忽视了这种为驳而立之中的事实论证或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篇课文是综合使用多种反驳方法的典范。就原文看,文章首先使用“归谬法”承认“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继而戳穿其失掉的并不是“自信

  力”,而是“中国人曾经有过”的“他信力”—最后用“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结论彻底反驳了敌论点。这其中还综合使用了驳论据和驳论证的驳沦方式:用“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信佛”的不可信推翻了敌论据,同时用“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指出这些本来就根本不是什么“自信”,从而割断了敌论

  据和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反驳了敌论点。到了后文,作者就于脆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针锋相对地直接对敌论点进行反驳,而在这一段的内

  部实际是进人了一个对新观点的立论过程:使用与敌论据相对比的事实论据支撑并论证厂自己的正确论点,从而彻底地反驳了敌论点。其实文章从开篇起,就早已经把“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确观点暗含并且贯穿在对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整个驳论过程中了。

  (四)分析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一本论一结论”的基本结构。而按思维形式,又有以下儿种结构形式。

  1.由一般到特殊的“总论一分论”式,例如《谈骨气》;2.由特殊到一般的“分论一总论”式,例如《发间的精神》;3.由上面二者相结合的“总论一分论一总论”式,例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

  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是我们吸收祖国古典文学精华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感受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大纲规定: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按大纲要求,古典诗文的阅读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完成背诵硬任务,增加占典诗文积累。

  初中“大纲”推荐了70篇古典诗文作为“背诵推荐篇目”,这是硬任务,丝毫不能含糊。“大纲”明确要求:“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的积累。”不背诵,就谈不上积累。

  (二)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1.理解文言实词的形式特点。文言词汇最突出的形式特点是以单音节词为主。将文言文转化为语体文的关键是把单音节词译成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可译

  作“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屈辱一起忘掉”。

  2.区别词的古今意义。因为语言的沉淀与演变,有些文言词语和现代词语的外在形式完全相同,要防止按现代词义去理解这些文言词语。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是两

  个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也不同,意思各为“低微”和“鄙俗”;又如“长跪而谢曰”中“谢”的意思是“道歉”;又如“觉而起,起而归”中“觉”的意思是“睡醒”。

  3.辨析多义词的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中十分突出。〕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只有在句子中去把握词义,才能逐渐积累起文言词汇,进而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例如“会”和

  “景”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义不同:①会:会宾客大宴(适逢),多会与此(聚集);②景:四时之景(景色),春和景明(阳光)。

  4.认准通假字和古今字。

  通假字和古今字是古汉语中比较复杂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类字在课本中不多,我们不妨把课本中出现的这类字全整理出来。例如:①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拒绝。)②故不

  错意也(“错”通“措”,专注。)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y;,从前。)④火伴皆惊忙(“火”同“伙”,伙伴。)

  5.译准一些具有特殊用法的词。

  有些文言实词的译法有特殊要求,有关的文言语法到高中将要系统地讲述,初中阶段只需掌握并积累词义,但必须紧扣课文内容和上下文意准确翻译。例如:①“泉而茗者”中“茗”译为“煮茶喝”;②“革食壶浆”中“革”和“壶”各译为“用革盛装”和“用壶装着”;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苦”译为“使……痛苦”。

  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不超出课本的注释范围,我们至少应把这些实词掌握好〔)

  (三、理解、翻译好文句。

  对词和对句子的翻译是相辅相成的。对初中生的翻译基本要求是准确、顺畅。要达到这一要求,除了抓关键实词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结合上下文揣摩句意,补充省略的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句式上的一大特点,翻译时只有补充完整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怎样补,在哪儿补,补什么都要依据前后文和上下句去揣摩、斟酌,然后再确定。例如《陈涉世家》二“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祖右,称大楚。”按照前文考虑,第一句前省略了主语“陈胜、吴广”,“袒右”前省略了主语“起义军”,应该翻译为:“(陈胜、吴广)于是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顺从人民的意愿起事,(起义军)都袒露着右胳膊,号称是‘大楚’的军队。”

  2.按现代汉语习惯,梳理倒装句。

  倒装句有鲜明的文言特点,应掌握规律,在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梳理顺当。例如《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句,“荷担者”是“子孙”的定语,在现代汉语中定语必须在中心语之前,应译作“于是率领三个挑担子的儿孙”。

  (四)全面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实际上只包括语言和文意两个层面。在解决了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之后,再来看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就与现代文各文章体裁基本一样了,完全可以参照现代文

  相应文体的阅读方法和要求去解决文意理解问题,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等类似于现代议论文,《曹判论战》、《五柳先生传》、《始得西

  山宴游记》等类似于现代记叙文。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中考试题的观察和分析,感受、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深度和难度。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想了解更多中考语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益阳中考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605078.html
延伸阅读
中考语文作为考试的第一门科目,肯定是很重要的。如果开头语文就发挥不正常,势必也会影响接下来考试的情绪。那如何做好语文考试的答题规划,让后面的考试更顺利呢?下面就跟随出国留学网小编一
2020-07-11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总】”,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
2020-07-09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全面的试卷分析方法”,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全面的试卷分析方法
2020-07-09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重点题型科学答题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重点题型科学答题
2020-07-09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课文原文填空的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课文原文填空的技巧
2020-07-09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得分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得分技巧
2020-07-03
中考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的得分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的得分技巧一、
2020-06-22
中考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要点”,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要点一、
2020-06-18
中考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的答题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的答题
2020-06-19
中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红楼梦》创作背景《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
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