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北京会计从业会计基础知识重点——会计的定义

字典 |

2013-01-22 09:07

|

【 liuxue86.com - 会计基础 】

   第一章 会计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会计的定义(概念、职能、对象、六要素)

  小提问:你认为会计是什么?是账房先生?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与数字有关的活动?

  一、会计的概念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营物质资料的生产管理的客观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它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且一开始就以管理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与社会生产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社会愈发展,会计愈重要。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计算生产成果和生活需要,逐步产生了计数和计算的要求。在文字产生以前,这种计算是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或凭人们的记忆来进行的。在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对物质资料生产与消耗开始了文字记载,于是就产生了会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会计主要是用来核算和监督政府开支,为官方服务。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生产规模日趋扩大,更需要由会计从价值量上来全面、完整、系统的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人类发展到现在,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使作为“国际商业公共语言”的会计内涵及外延不断丰富发展。现在会计概念可以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小提问:从会计的定义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体会:会计得作用是为了监督,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

  二、会计的职能

  从会计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项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即会计的职能,包括核算、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职能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彼此联系。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核算,实行监督。

  1、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它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单位,对各种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计量,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它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其特点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 1 )会计核算主要是从价值量上反映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会计核算是对各单位的一切经济业务,以货币计量为主,进行记录、计算,以保证会计记录和反映的完整性。

  ( 2 )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各单位必须对客观发生所有经济业务,即涉及资金运动或资金增减变化的事项,采用系统的核算方法体系,按时间顺序,无一遗漏的进行记录。

  ( 3 )会计核算应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在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记录、核算、分析,反映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历史状况的同时,发展到事前核算、分析和预测经济前景。

  2、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的控制职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 1 )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量指标来进行监督工作的。由于基层单位进行的经济活动,同时都伴随着价值运动,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减和价值形态的转化,因此,会计通过价值指标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 2 )会计监督同样也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的监督。

  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两种。合法性的依据是国家的各项法令及法规,合理性的依据是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核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监督就无从谈起;而监督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

  三、会计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会计所要实现的目的或达到的最终结果。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当然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或者说会计目标是经济管理总目标下的子目标。在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会计终极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研究会计核算的目标,即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和提供何种信息。

  根据会计定义,我们可以得知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以帮助决策。会计的目标,决定于会计资料使用者的要求,也受到会计对象、会计职能的制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核算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上述会计核算的目标,实质上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它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满足于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管需要。如资金委托人对受托管理层是否很好管理其资金进行评价和监督;工会组织对管理层是否保障工人基本权益的评价;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企业绩效评价和税收的监管;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职能的监督等等。

  第二方面是满足于相关团体的决策需要。如满足潜在投资者投资决策需要;满足债权人是否进行借贷决策需要等等。

  会计的目标是会计管理运行的出发点和最终要求。会计的目标决定和制约着会计管理活动的方向,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同时在会计实践活动总,会计目标又决定着会计管理活动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改进及人们对会计认识的深化,会计目标会强烈地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四、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特定对象,都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而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用。

  资金运动包括特定对象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资金退出等过程,而具体到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又有较大的差异。下面以工业为例说明资金运用的过程。

  (一)资金的投入

  工业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并支付职工的工资等。这样投入的资金最终构成企业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和费用。

  (二)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工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买入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同时发生原材料消耗、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劳动耗费的人工费,使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工资结算关系,有关单位之间发生劳务结算关系等。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支付销售费用、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计算关系。综上所述,资金的循环就是从货币资金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最后有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资金周而复始地循环称为资金的循环。

  (三)资金的退出

  包括偿还债务、上缴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使得这部分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上述资金运用的三阶段是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缴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资金投入,就不会有企业的进步发展。

  其具体过程如图1-1所示: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小提问:知道了会计核算对象,就能详细反映不同经济业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吗?

  五、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对会计要素加以严格定义,就能为会计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或者说物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必须的物质条件表现为货币资金、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料、材料等等,统称为资产,它们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除以上的货币资金以及具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以外,资产还包括那些不具备物质形态,但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投资。

  资产有如下特点:第一,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就是说,作为企业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而不是预期的资产,它是企业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包括购置、生产、建造等行为或其他交易或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如计划购入的机器设备等。第二,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企业拥有资产,从而就能够从资源中获得经济利益;有些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但在某些条件下,对一些由特殊方式形成的资源,企业虽然不享有所有权,但能够被企业所控制,而且同样能够从资产获取经济利益,也可以作为企业资产(如融资性租入固定资产)。而企业没有买下使用权的矿藏、工厂周围的控制,都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确认。第三,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货币资金可以用于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或用于利润分配,厂房机器、原材料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提供劳务,出售后回收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对资产可以作多种分类,常见的是按流动性分类。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那些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如应收账款、存货等。有些企业经营活动比较特殊,其经营周期可能长于一年,比如:造船、大型机械制造,从购料到销售商品直到收回货款,周期比较长,往往超过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把一年内变现作为划分流动资产的标志,而是将经营周期作为划分流动资产的标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变现周期往往在一年以上,所以称为非流动资产。按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有助于掌握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从而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比重越大,则支付能力越强。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如果把资产理解为企业的权利,那么负债就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承担的义务。

  负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偿还义务。潜在的义务,或预期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事项可能产生债务不能确认为负债。第二,负债是现时义务。负债是企业目前实实在在的偿还义务,要由企业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偿还。第三,为了偿还债务,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一般来说,企业履行偿还义务时,关系到企业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支付现金、提供劳务、转让其他财产等等。同时,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按偿还期限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预期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内到期清偿的债务属于流动负债。除以上情形以外的债务,即为非流动负债,一般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为净资产。

  企业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包括债权人借入和所有者直接投入两个方面。想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形成企业的负债;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形成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相对于负债而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所有者不像负债那样需要偿还,除非发生减值、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第二,企业清算时,负债往往优先清偿,而所有者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之后才返还给所有者。第三,所有者权益能够分享利润,而负债则不能参与利润分配。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也就体现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其中,前两项属于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本,后两项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4、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确认收入的条件是:

  (1)由日常活动形成。日常活动应理解为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如工业企业销售产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服务企业提供劳务、出租、出售原材料、对外投资(收取利息、现金股利)等日常活动。

  (2)经济利益总流入。经济利益是指现金或最终能转让为现金的非现金资产。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要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经济利益总流入四指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与收入相配比,即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盈利。根据费用的定义,确认费用的条件是:

  (1)在日常活动中发生。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另一类是不应计入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相关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2)经济利益流出。费用与收入相反,收入是资金流入企业形成的,会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而费用则是企业资金的付出,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其实质就是一种资产流出,最终导致减少企业资源。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罗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化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为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两个项目的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之后的余额。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利润;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其总,营业外收入项目主要有捐赠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等。其有关公式表示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以上各要素,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能够反映企业在某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如能明确在2006年12月31日这一天,企业有120万的资产,50万的负债,所有者的剩余权益70万,因此这三个要素属于静态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列示;收入、费用及利润能够反映企业在某一个期间经营成果,如在2006年企业实现了100万的收入,扣除60万的成本费用,因此在2006年这一年内,企业实现了40万的利润,因此这三个要素属于动态要素,在利润表中列示。

  (二)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间的关系

  由上文可知,资金运动在静态情况下,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之间存在平衡关系。资产主要包括两部分:

  (1)向外部借的债,即负债;

  (2)投资人的投入及其增值部分,即所有者权益。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债权人和投资者将其拥有的资本供给企业使用,对企业运用这些资本所获得的各项资产就相应享有一种权益,即为“相应的权益”。由此可见,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亦然。由此可以推出: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等式1)

  该等式反映了资产的归属关系,是会计对象的公式化,其经济内容和数学上的等量关系,即是资金平衡的理论依据,也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因此,会计上又称为基本会计等式。

  2、收入、费用与利润间的关系

  资金运动在动态情况下,其循环周转过程中发生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也存在着平衡关系,其平衡公式如下:

  收入-费用=利润 (等式2)

  若利润为正,则企业盈利;若利润为负,则企业亏损。

  3、综合等式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盈利,或亏损。在某一时点,“收入-费用=利润”,利润为正,这个利润就表明经济利益流入大于经济利益流出,即企业资产增多。由此可见:

  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新资产=负债+新的所有者权益

  新资产=负债+旧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等式3)

  4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第1个会计等式是反映资金运动的整体情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四开始日或结算日情况。而第2个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状况,资产加以运用取得收入后,资产便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后即为利润,该利润作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经营,于是便产生等式3,当利润分配后,等式3便消失,又回到等式1。所以不管六大要素如何相互转变,最终均要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下面举例说明该等式的恒等性。

  [例]东方化工厂2006年12月31日拥有2 000万元资产,其中现金0.4万元,银行存款57.6万元,应收账款282万元,存货960万元,固定资产700万元。该工厂接受投资形成实收资本1 100万元,银行借款400万元,应付账款400万元,尚未支付的职工薪酬100万元。可用表1-3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间的平衡关系:

  表1-3 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

0.4

银行借款

400

银行存款

57.6

应付账款

400

应收账款

282

应付职工薪酬

100

存货

960

实收资本

1 100

固定资产

700

   

合计

2 000

合计

2 000

  上例子中,资产总额(2 000万元)=负债及所有者权益(2 000万元)反映某一时点上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是一种静态关系。

  当企业在继续经营时,发生的经济业务会引起各个会计要素额上增减变化,这些变化总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具体可以划分为九类):

  (l)资金进入企业:资产和权益等额增加,即资产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增加,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例1.东方化工厂2007年1月份从银行取得贷款800万元,现已办妥手续,款项已划入本企业存款账户。这项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为:

  资产+银行存款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银行借款增加

  ==》2 000万元+800万元=2 000万元+800万元

  ==》资产2 800万元=负债+所有者权益2 800万元

  可以看出,会计等式两方等额增加800万元,等式没有破坏。

  (2)资金退出企业:资产和权益等额减少,即资产减少,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减少,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例2.东方化工厂支付上年未还的应付货款,已从企业账户中开出转帐支票300万元,该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

  资产-银行存款减少额=(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付账款减少额

  ==》2 800万元-300万元=2 800万元-300万元

  ==》资产2 500万元=负债+所有者权益2 500万元

  可以看出,会计等式两方等额减少300万元,等式没有破坏。

  (3)资产形态变化:一种资产项目增加,另一种资产项目等额减少,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例3.东方化工厂开出现金支票2万元,以备日常开支使用。该项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

  资产-银行存款减少额+现金增加额=负债+所有者权益

  ==》2 500万元-2万元+2万元=2 500万元

  ==》资产2 500万元=负债+所有者权益2 500万元

  (4)权益类别转化:一种权益项目增加,另一种权益项目等额减少,即负债类内部项目之间、权益类内部项目之间或者负债类项目与权益类项目之间此增彼减,会计等式也保持平衡。

  例4.东方化工厂应付给三洋公司的应付账款100万元,竟协商同意转作三洋公司对东方化工厂的投资款。该项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影响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付账款+接受长期投资

  ==》2 500万元=2 5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

  ==》资产2 500万元=负债+所有者权益2 500万元

  可以看出,东方化工厂的负债类项目减少100万元,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100万元,等式右方总额没有变化,等式没有破坏。

  经过上述变化后的资产负债如表1-4所示。

  表1-3 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

0.4+2=2.4

银行借款

400+800=1 200

银行存款

57.6+800-300-2=555.6

应付账款

400-300-100=0

应收账款

282

应付职工薪酬

100

存货

960

实收资本

1 100+100=1 200

固定资产

700

   

合计

2 500

合计

2 500


会计基础真题 会计基础答案 会计考试备考辅导 会计考试经验 会计考试题库

会计基础真题 会计基础答案 会计考试备考辅导 会计考试经验 会计考试题库

  想了解更多会计基础网的资讯,请访问: 北京会计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752058.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