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河北会计从业会计基础知识重点——错账更正方法

字典 |

2013-01-29 14:28

|

【 liuxue86.com - 会计基础 】

  错账更正方法

  如果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予以更正,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录。错账更正方法通常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补充登记法予以更正。

  一、划线更正法

  划线更正法又称红线更正法,适用于:在结账前发现的账簿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记账凭证无误,可以采用划线更正法。即:纯属登账时文字或数字上的笔误。

  更正方法是:在错误的文字或数字上划一条红线,在红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由记账及相关人员在更正处盖章。划线时,对于错误的数字,应全部划红线更正,不能只更改其中的错误数字。对于文字错误,可只划去错误的部分。如张玲在记账过程中将“650”误写成“560”,发现后更改时应将“560”用单红线全部划去,再在红线上用蓝笔书写“650”字样,并在旁边加盖私章,不能只划去“56”两字。

  教材【例5-2】某会计账簿中,将128.50元误记为125.80元。

  更正方法为:不能只划去其中的“5.80”,改为“8.50”;而应当把125.80全部用红线划去,并在其上方写上“128.50”。

  注意:教材的例题错误,改为“某会计账簿中”。

  注意:被划掉的文字或数字仍应清晰可辨,不得涂成模糊一片。

  二、红字更正法

  红字更正法又称红字冲账法,适用于对以下两种错误的更正:

  (1)记账后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中所记的会计科目错误【注意:也包括“记账方向错误”】,可以采用红字更正法。

  更正方法是:先用红字填制一张内容与原错误记账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示注销原记账凭证,【在摘要中写明“冲销某月某日×字第×号错误凭证”】,然后再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入账。【在摘要栏内写明“补记某月某日账”】(即先用红字冲销错误分录,后用蓝字填制正确分录)

  见教材【例5-3】

  例如:某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编制记账凭证时误将应属于管理费用的行政部门用固定资产折旧5 500元计入“制造费用”,并已登记入账。

  ⑴ 原错误记账凭证:

  借:制造费用 5500

  贷:累计折旧 5500

  ⑵ 发现错误时填制一张红字金额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入账,冲销原错误记录:

  借:制造费用 5500

  贷:累计折旧 5500

  ⑶ 再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入账:

  借:管理费用 5500

  贷:累计折旧 5500

  (2)记账后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中所记会计科目无误【注意:也包括“记账方向无误”】,但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即:记账凭证中金额多记了】,从而引起记账错误。

  更正方法及步骤:

  按多记的金额用红字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冲销多记的金额,并据以记账。【在摘要栏中注明“冲销某月某日第×号记账凭证多记金额”】

  见教材【例5-4】

  承上例。假设记账凭证中会计科目、借贷方向均未发生错误,但所记录金额大于应记金额,正确金额应为5000元。在这种情况下,更正时只要按多计的金额500元填制一张红字金额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内注明“冲销某月某日×字第×号凭证多计金额”字样并据以入账即可。

  ⑴ 原错误记账凭证:

  借:制造费用 5500

  贷:累计折旧 5500

  ⑵ 发现错误更正时:

  借:制造费用 500

  贷:累计折旧 500

  三、补充登记法

  适用于: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填写的会计科目无误【注意:也包括“记账方向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即:记账凭证中金额少记了】,致使账簿记录发生错误。

  更正方法及步骤:

  按少计的金额用蓝字填制一张记账凭证,与原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补充少计的金额,并据以记账。【在摘要栏内注明“补记某月某日×字第×号凭证少计金额”字样】

  见教材【例5-5】

  承上例。假设正确的制造费用金额应为6000元,则只要用蓝字填制一张500元(6000-5500)的记账凭证并据以入账,即可将错误更正。

  ⑴ 原错误记账凭证:

  借:制造费用 5500

  贷:累计折旧 5500

  ⑵ 发现后更正时,将少计的金额补记:

  借:制造费用 500

  贷:累计折旧 500


会计基础真题 会计基础答案 会计考试备考辅导 会计考试经验 会计考试题库

会计基础真题 会计基础答案 会计考试备考辅导 会计考试经验 会计考试题库

  想了解更多会计基础网的资讯,请访问: 河北会计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755603.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