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京华烟云》的读后感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栏目,提供与《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1500字汇总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开拓我们的视野,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的内心也逐渐充实了起来。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下面的“《京华烟云》的读后感”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篇1)

  很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描绘了富贵之家从兴盛到衰退的过程。

  在我看来,最为相似的,更在于小儿女的情思方面。《京华烟云》中的红玉,阿非与宝芬这三人之间的故事,与《红楼梦》中黛玉,宝玉,宝钗几乎一模一样。阿非就是活脱脱的贾宝玉的翻版,宝芬像极了薛宝钗,红玉在举手投足之间,也尽显林黛玉的气质。读后感·同宝玉与黛玉一样,红玉与阿非青梅竹马,彼此喜欢,最终却不能相守一生。最终宝玉娶了宝钗,阿非娶了宝芬,红玉和黛玉都香消玉殒,其名相似,连命运遭际都是相同。红玉向来便是多愁善感的性子,最后因月下老人签文上的一句“芬芬香过总成空”跳入池塘,成全阿非与宝芬。阿非为其哭过一场后,便也过上了自己的生活。我常想,不知日后的阿非是否还会想起,曾有这么一个人因为爱他而付出了生命。只有那一池的荷叶,曾弥漫着红玉悲伤的气息,见证了一位少女为了爱情所做出的牺牲之举。

  书的最后篇章中,说到了战争时期,木兰与荪亚站在庙门前,看着周边的光景。当军车和喊着爱国口号的人民从身旁走过时,木兰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光荣感,快乐感。木兰想起了她的父亲,立夫,曼娘。若是她们也能看到现在的这一幕,定是也会感到光荣高兴。看到这里,我真的希望这发生的一切只是一个梦,梦中经历的生死离别,灾难困苦,在梦醒的那一刻,全都消失殆尽。醒来时,一切都还是好好的,身边的人都还健康的活着,大家都能平安喜乐的度过一生,那样的日子该有多好。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篇2)

  《京华烟云》是20世纪30年代末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清朝末年社会的大动荡开篇,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后到抗战初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变化。但这一点仅仅是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林语堂先生在小说的著者序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他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那么在那样的尘世生活里,当代中国男女到底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呢?又是如何成为神州的自由民呢?

  林语堂先生从儒家和道家学说的结合中去寻找答案,他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掺和在一块,得到了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并通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姚思安,将这一理想人生观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因为他自己具有充分的节制力,不受环境的支配。也就是说,这种城中隐士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姚家的主人,姚思安,正是这样的一位城中隐士。小说的开篇,就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遭劫,皇室逃离,生灵涂炭,城内百姓纷纷外逃。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动乱频繁、兵荒马乱、灾难降临的环境中,姚思安仍能泰然自若、步伐坚定,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在全家逃难而离开北京城之际,仍能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地安排一切。

  这位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中,遇事冷静,处事不惊,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高士。他从不心浮,因为他认为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总是持着正直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