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三伏是什么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三伏是什么栏目,提供与三伏是什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三伏是什么

07-11

 

  所谓“三伏”,又称伏天、伏日,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其历史相当久远,具体时间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三伏是什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查看。

  三伏是什么

  在古代,我国采用的是阴历纪年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是按照天干地支循环排列组合来计算年月日的。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组合成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即“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地支纪月”、“天干地支纪日”、“天干地支纪时”。若同时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则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以此可以明确记载一个人的出生时间,故民间称“年柱”、“月柱”、“日柱”、“时柱”这八个字为一个人的“生辰八字”。而按此纪年纪日法,每年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或“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或“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

  然而,在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庚日与庚日的间隔时间是10天,但阳历的一年是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每年的庚日日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初伏日期一定在7月初。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规律:当两年都是平年或第一年是闰年而第二年是平年时,则下年的初伏日期比上年提前或向后推迟5天;当第一年是是平年而第二年是闰年时,则下年的初伏日期比上年提前6天或向后推迟4天。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中伏到末伏的时间,由于末伏日期是立秋之日后的第一个庚日,所相隔的天数并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则中伏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会有20天。2015年的伏天从7月13日开始,8月21日结束,历时40天,其中伏有20天。

  对“三伏”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史记 秦本纪》:“秦德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对于“初伏”,南朝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解释说:“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今乃有之。”唐朝文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得更为详尽、清楚:“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明代举人出身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也记载说:“伏者何也?凡四时之相禅皆相生者也,而独夏禅于秋,以火克金,金所畏也,故谓之伏。然岁时伏腊,亦人强为之名耳,岂金气至是而真伏耶?《史记》,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则是西戎之俗所名,三代无之也,乃相承至今用之,何耶?然汉制至伏闭尽日,故东方朔谓伏日当蚤归,是犹避蛊之意。今不复然,但历家尚存其名耳。”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也记载:“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也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伏天到来,气温日渐升高,进入全年最热的季节,因而民间有“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之说,正所谓“热在三伏”。不过,三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说到“小豆”时就记载到:“夏至后十日种者为上时,一亩用子八升。初伏断手为中时,一亩用子一斗。中伏断手为下时,一亩用子一斗二升。中伏以后则晚矣。”这里的“断手”是“断止”、“停止”之意,指初伏终了前要完成小豆的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