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于既倒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于既倒栏目,提供与于既倒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东晋名相

11-24

标签: 中考历史

 

  王导

  靖康之乱后,北地宋人纷纷渡淮南奔。词人李清照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避乱至江宁。在此期间,她的一个著名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在当时流传甚广。这个断句既表现出女词人对北方沦陷的悲叹和对南宋朝廷偷安江南的不满,同时又希望南宋朝廷能出现一位象东晋王导一样的杰出人物,力挽狂澜于既倒。

  历史惊人的相似。如果把时间往前推至距南宋此时八百多年前的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时期,就会发现那时的中国局势和李清照所处的年代有些类似。北方大部领土在内乱后沦陷于匈奴人刘渊的后汉政权和羯人石勒的后赵政权之手,帝国摇摇欲坠几近崩溃,五胡乱华的时代则刚刚开始。一时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大量的汉人遭到屠杀,北方士族纷纷南移避祸。这些“南渡衣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王导。

  移镇建邺,衣冠南渡

  西晋乱局,始自八王之乱。由于几位掌握重兵的宗王纷纷卷入争夺最高权力的动乱之中,终于演变成破坏性极大的“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第一个宗王司马亮被杀,到311年东海王司马越的郁郁而终,历时二十一年。最终西晋王朝在并不强大的蛮族的攻击下彻底灭亡,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

  与那些正宗皇室亲王相比,琅琊王司马睿虽属西晋皇族,但只是被看作是皇室“疏属”。司马睿祖父的司马伷为司马懿小妾所生,为庶出之子。司马伷被封为琅琊王,在平吴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曾任职大将军,开府位同三司。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死后司马睿在京城洛阳依例袭琅邪王爵。处于帝室“疏属”地位的司马睿一无名望,二无兵权,在皇亲宗室的纷争中为避杀身之祸,逃避退让,谦恭处世。其时只与琅琊士族王导交往密切,《晋书》云“雅相器重,契同友挚”。

  王导,字茂弘,小名阿龙,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县北)人。从小胸怀大志,才智出众,度量宏大。士人张公见而奇之,称“此儿容貌志气,真是将相之才!”琅琊王家是山东声势最显赫的世家大族,王导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做官的官宦家庭,从小受到极其严格的家学训练。那时文人不以著书立说为尚,文化的传递主要依靠士家大族的家学,而家学的弘扬都是在士家门第内完成。从《世说新语·排调》琅邪阳都的诸葛恢与琅琊临沂的王导“共争族姓先后”一事来看,王氏与诸葛氏都有旧族渊源(南阳诸葛亮也来自琅琊诸葛,可见这些士家大族人才辈出)。这些士家大族,起兴于东汉时期,在魏晋时期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进而后来演变出独特的东晋门阀政治集团。

  一如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王导早年也表现出惊人的战略预见力。八王之乱的早期他就认为天下必将大乱,力劝司马睿回到自己的封国琅琊郡,远离政治漩涡,培植实力,以图雄起。王导在八王之乱中周旋于皇亲宗室之间,胸怀匡扶晋室之志,慧眼独具,认为司马睿是他可终生依附之人,必能帮助自己实现雄心抱负。于是他全力推奉并非“正朔”的司马睿,屡屡出以奇谋良策。司马睿对他也是推心置腹,言听计从。

  八王之乱后期,司马睿受到独揽大权的东海王司马越的信任,被命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州湘州交州广州等五州军务,任江东最高军政长官。但司马睿的势力并没有实际渗透到这些地区。王导策划,让拥有都督扬州名份的司马睿从下邳南下,真正实现对扬州的控制。司马睿于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移镇建邺(晋愍帝称帝后为避讳由建邺改名)。史称:“(王)导与元帝有布衣之好,知中国将乱,劝帝渡江,求安东司马,政皆决之,号仲父。中兴之功,导实居其首。” (《世说新语·言语》注引邓粲《晋纪...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挽狂澜于既倒的谋士

11-24

标签: 于既倒

 

  荀彧

  荀彧(公元162—212年),字文若,东汉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本郡望族。祖父荀淑,父亲荀绲、叔父荀爽均担任过地方官,在当时颇有名望。荀彧后来投奔曹操,为他用兵筹划,建功立业,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

  审时度势 投靠明主

  荀彧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荀淑曾任朗陵县令,父亲荀绲曾做过济南相。叔父荀爽后来官至司空,在“荀家八龙”中才学最高。在这样的环境中,荀彧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少年时代就出类拔萃,在同龄人中特别突出。他年龄虽小,但已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加上他品行端正,深得乡邻赞誉。南阳何颥善于识别人才,一见荀彧,连声称奇,说他不同凡响,将来必定能成为王佐之才。

  公元189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送至京城洛阳,经过考试,成绩优秀,又被授予守宫令之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不久,董卓兵变,荀彧见洛阳日益混乱,便要求赴外地为地方官,于是朝廷任命荀彧为亢父(今山东济宁市南)县令。董卓作乱以后,荀彧知道天下即将大乱,担心自己和亲属的安全,便弃官返回故乡194年,曹操二次东下,征伐徐州牧陶谦,让荀彧屯驻甄城,把后方留守的重任都托付给了他。正当曹操一路攻城掠地,乘胜追击之时,后方兖州的张邈、陈宫等人却暗中迎接吕布,发动叛乱。

  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太守张邈当初和曹操关系十分融洽,曾全力支持曹操讨伐董卓,曹操实际上曾是张邈的部将。后来曹操出任兖州牧,地位在张邈之上,令他有些不快,他更怕终有一天自己会被曹操所杀。所以,他听从部属陈宫的建议,乘曹操东征,内部空虚之机发动反叛,迎吕布为兖州牧。张邈和陈宫两人在兖州已有十多年,在陈留和东郡势力雄厚,而曹操初任兖州牧,立足未稳。所以,当陈宫和张邈起兵反叛,“郡县皆应”。只有鄄城(今属山东)以及东郡的两个属县范县(今属河南)和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三座城池在曹操手中。当时鄄城留守士兵很少,文武将官有很多都和张邈通谋,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吕布占领兖州,粮饷奇缺。张邈派刘翊欺诳苟或说,吕布是来协助曹操攻打陶谦的,要他尽快供应粮饷。荀彧识破了张邈的诡计,他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严令部队坚守城防,作好战斗准备。并一面派人将张邈反叛的消息火速报告曹操,另一方面将东郡大将夏侯悼调回鄄城。在夏侯悼率部返回鄄城的当晚,荀彧果断地将城内数十名通敌的将吏处死,安定了军心和民心。这时,豫州(今安徽亳州市)刺史郭贡率数万军队来到鄄城城下,要求荀彧出城相见,荀彧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应邀前往。夏侯悼等人力劝道:“你肩负着全城的重任,孤身前往郭贡营中,如赴虎穴,凶多吉少,千万不能冒险行事。”荀彧对他们说:“郭贡和张邈等人,以前的关系就不密切,现在刚到不久,即使有什么阴谋,也不可能很快商定。我们应尽快趁他们还在犹豫不定的时候前去对他讲明利害得失,既使他不愿和我们合作,至少也要争取颍川。他劝家乡的父老乡亲应该迅速离开,以躲避战乱。但乡邻难舍故土,不愿背井离乡,四处流落。此时,同郡人冀州(今河北临漳县)牧韩馥,因仰慕荀彧而派人前来接荀彧及众乡亲到冀州。由寸颍川乡亲仍不愿前往,荀彧便耐心动员本宗族的人迁往冀州。后来董卓派部将李催领兵出关,所过之处虏掠烧杀,荀彧的众乡邻很多被杀掠,他们这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苟或的劝告。

  荀彧率本族人到冀州后,韩馥见其中有不少饱学之士,很是高兴,都被委以重任。荀彧也深得韩馥信赖。后来,袁绍夺取冀州,灭了韩馥。他久闻荀彧大名,知道他才干出众,对他极为器重,待以贵宾之礼。荀彧的弟弟荀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