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初级中药师考试复习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初级中药师考试复习栏目,提供与初级中药师考试复习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十)

 

  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十)",希望能帮助你,更多有关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请关注。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十)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1.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适应于阴邪或阳邪过盛有余的病证,临床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之。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其阴寒。

  在阴阳偏盛的病变中,一方的偏盛,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阴寒偏盛易于损伤阳气,阳热亢盛易于耗伤阴液,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故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阳或阴偏衰的情况存在,若已引起另一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2.补其不足

  补其不足,适应于阴液或阳气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应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之。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应滋阴以制阳,《内经》称这种治法为“阳病治阴”,唐代的王冰则称之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王冰则称之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在使用上述治法的同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四)正治与反治

  《素问》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两种方法,都是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其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寒者热之

  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的方药等。

  (2)热者寒之

  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的方药等。

  (3)虚则补之

  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益药治虚证。如阳虚用温阳的方药,阴虚用滋阴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方药等。

  (4)实则泻之

  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如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水饮内停用逐水的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湿盛用祛湿的方药等。

  推荐阅读...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九)

 

  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九)",希望能帮助你,更多有关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请关注。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九)

  二、治则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它与治法不同,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因此,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治病求本;根据邪正斗争所产生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按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按发病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的病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扶正与祛邪

  疾病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法则。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即所谓正复邪自去,邪去正自安。

  2.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总的原则是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2)祛邪

  适用于以邪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方法;湿证宜化湿、利湿;食积胀满,则宜用消导方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均属祛邪范围。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盛,单扶正则易留邪,单祛邪则易伤正的病证。此时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但在具体运用时,还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盛为主。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盛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盛,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八)

 

  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八)",希望能帮助你,更多有关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请关注。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八)

  防治原则

  一、预防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称之为“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正气的强弱,由体质所决定。一般来说,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增强体质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调摄精神: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②加强锻炼:

  经常锻炼身体,能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③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人体的阴阳消长随自然环境而变化,所以,应适应自然界季节气候等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才能保持精神充沛,身体健康。

  ④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我国于16世纪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此外,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2.防止病邪的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外,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避免六淫、疫气、七情、饮食与劳逸等致病因素的侵害;对于外伤和虫兽伤,也要留心防范。

  (二)既病防变

  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治

  任何疾病,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入里,步步深入,或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早期诊治。

  2.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在发生病变时,可以相互影响而使病情复杂难治。故应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原则的具体应用。又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七)

 

  计划参加2018年卫生资格考试吗?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七)",希望能帮助你,更多有关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请关注。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七)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甚为复杂,但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方面。

  (一)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是指阴或阳一方高于另一方的病理变化,形成“邪气盛则实”的实证。即阳邪侵入人体,形成阳偏胜;阴邪侵入人体,形成阴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明确地指出了阳偏胜和阴偏胜病机的临床表现特点。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阳偏胜必然会制阴,而导致阴偏衰,阴偏胜也必然会制阳,而导致阳偏衰。所以又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这是指出了阳偏胜或阴偏胜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胜

  阳偏胜,即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进、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其特点,阳偏胜,即出现热象,所以说“阳胜则热”,如壮热、面红、目赤等等,即是阳偏胜的具体表现。

  “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阴虚。但从病机上必须区分阴的相对虚和绝对虚两类。邪客于阳而致阳盛,此时由于阴的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实热证。如果由于阳盛而耗伤机体的阴液,此时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亏虚,这就从实热证转化为虚热证或实热兼阴亏证。

  2.阴偏胜

  阴偏胜,即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偏胜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阴是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偏盛,就出现寒象,所以说“阴胜则寒”,如形寒、肢冷、舌淡等,即是阴偏胜的具体表现。

  “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阳虚。从病机理论来说,虽然也可区分为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虚损,但由于阳主动而易耗散,而且阴寒内盛多因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所致。所以,实际上在阴偏胜时,多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难以明确区分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损伤。

  (二)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阴或阳一方低于另一方的病理变化,形成“精气夺则虚”的虚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阴或阳的某一方面物质减少或功能减退时,必然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即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现象。

  1.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六)

 

  计划参加2018年卫生资格考试吗?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六)",希望能帮助你,更多有关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请关注。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六)

  病 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从而形成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使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因此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但从总体来说,总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病邪出入,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影响病势轻重演变的趋势。病势趋向于轻者为出,反之病势趋向于重者为入。

  1.表邪入里

  表邪入里,是指外邪侵犯人体肌表之后,由表传里,影响脏腑气血的病理演变过程。此过程常常是由于感邪较重,或邪气的致病性较强;也有的是由于人体正气虚,无力抗邪所致。如感受六淫邪气,邪气在表不解,若邪气过甚或治疗失误,导致邪气深入;或外感寒湿邪气,郁滞日久,病邪化热入里,形成里热病变,这就是病邪入里的表现。

  2.里邪出表

  里邪出表,是指病邪原本在脏腑等较深的部位,由于正气积极抗邪,病邪由里达表的病理过程。此过程常常是由于疾病过程中,正气恢复,抗邪有力的结果。如温热病,高热烦渴、胸闷喘促,稍后则汗出而热解,或斑疹、白 透发于外,疾病逐渐向愈,这就是里邪出表的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形成了病证的虚实变化。所以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证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为主,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临床常见表现有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2.虚证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不足为主,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机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气对抗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临床常见表现有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往往还可以见到虚实错杂的病理反映。虚实错杂证是指患者同时具有正虚和邪盛两方面特...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四)

 

  计划参加2018年卫生资格考试吗?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四)",希望能帮助你,更多有关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请关注。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四)

  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又为继发病因。

  痰饮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大类: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的痰浊和水饮等病理性产物,如咳吐之痰液、腹水等。其中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无形之痰饮,指有痰饮致病的证候表现,而无实质性痰饮可见,但用治痰饮的方法能够奏效的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如眩晕、心悸等。

  (二)痰饮的形成因素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以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从而使水湿停滞体内而形成。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形成之后,可随着人体气机的升降流行而到处流窜,所以引起的病证也复杂多端。停滞在脏腑的,可影响脏腑的功能;阻滞于经脉的,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

  痰的病证特点是: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可见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饮的病证特点是: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吐引痛;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此外,痰饮病证常见舌苔滑腻、脉滑或弦。

  推荐阅读: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一)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二)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三)

...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三)

 

  计划参加2018年卫生资格考试吗?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三)",希望能帮助你,更多有关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请关注。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三)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主要有三种情况,即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这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是指饮食量没有适当的控制,过度饥饿或过度饱胀,二者皆可致病。过饥伤胃,可致胃痛、嘈杂、泛吐酸水;日久导致气血津液不足,抵抗力低下而继发其他疾病。暴饮暴食,直接损伤脾胃,可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腹泻等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饮食停滞日久,可聚湿生痰,从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如咳嗽、咯痰以及小儿疳积、痔疮等病。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脾胃及肠道疾病,出现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痢疾等症。或引起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出现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如果蛔虫窜进胆道,还会引起蛔厥证,出现上腹部剧痛、吐蛔、四肢厥冷等。若食用了含毒之物(如****变质、有毒的蘑菇、河豚鱼等)就会引起中毒,轻者表现为剧烈腹痛,上吐下泻,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三)饮食偏嗜

  饮食应多样化,避免偏食,这样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所需要的营养。常见的偏嗜情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五味偏嗜

  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长期偏嗜某味,则可使五脏机能偏盛偏衰,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偏寒偏热

  过食生冷寒凉,使脾胃阳气受损,寒湿内生,可发生腹痛、泄泻等症。过食辛温燥热,使脾胃阴液受损,肠胃积热,可发生口渴、口臭、嘈杂易饥、便秘等症。

  推荐阅读: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一)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二)

...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二)

 

  计划参加2018年卫生资格考试吗?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二)",希望能帮助你,更多有关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请关注。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二)

  二、疫气

  (一)疫气的概念

  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又有“疠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二)疫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疫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它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从而造成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疫气的毒力比一般的六淫之邪更强,热毒更甚,并常兼夹湿毒、毒雾、瘴气等秽浊之气侵犯人体,故比六淫发病更急,且来势凶猛,病情危笃,死亡率高。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因为一种疫气引起一种疫病,故致病后症状相似。《素问》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三)疫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多与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和社会因素有关。

  三、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属精神致病因素,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七情本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属精神活动范围,是人们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阳阳气血失调,便会成为内生性致病因素,从而使人发病。

  (二)七情内伤的形成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常常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如战争、社会角色或地位变化、人际关系失于和谐、工作失于顺利,以及婚姻、家庭变动、生活遭遇等均为常见七情内伤之因素。

  2.疾病因素

  急性发病或长期患病,久之可导致情志内伤,不能正确地对待疾病,也能表现为某些消极的情志反映。

  3.体质因素

  不同强度的情志刺激对于不同的体质,即不同心理适应能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

  推荐阅读: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5)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6)

  2018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