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大数据时代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大数据时代栏目,提供与大数据时代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 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大数据作为云计算、互联网之后又IT行业又一大颠复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企业内部的经营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商品物流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人与人交互信息、位置信息等,其数量将远远超越现有企业IT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实时性要求也将大大超越现有的计算能力。如何盘活这些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关于《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我现在意识到:我们即将或正在迎接由书面到电子的跳跃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欢迎阅读。

  篇一:《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近两周用业余时间读了《大数据时代》这本书,是听培训时杜威老师推荐的,我快速阅读了一遍,觉得受到了一些启发,发现了一些原来没有想到看到的事情。

  首先是大数据代表着数据的样本=全体,这是一个与传统统计学的显著区别。大数据有能力获得全体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第二就是相关性与因果性同样重要。相关性说明了什么事情与什么什么事情有关系,如商场周围车流量的增多与商场销售额的相关性,因果性说明什么是什么的原因,如睡10个小时是有精神的原因。在大数据中,相关性要比因果性容易获得,而且相关性已经能为客户带来较大的收益。

  第三就是大数据允许存在不精确性、混杂性,由于数据量巨大,存在少量的异变不会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如收益是1个亿与1亿零1元的差别可能决策者不关心。

  第四是大数据中的三个主要因素,思维、数据、技术,思维觉得你在哪些地方使用大数据。在这三个因素之中,会产生数据中间商,来处理加工数据并出售。

  篇二: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读完《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们即将或正在迎接由书面到电子的跳跃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

  这本书介绍了大数据时代来临后,接踵而至的三项变革——商业变革、管理变革和思维变革。

  其实,这场变革已经打响。商业领域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推陈出新。前几年,一家名为Farecast的公司,让预订到更优惠的机票价格不再是梦想。公司利用航班售票的数据来预测未来机票价格的走势。现在,使用这种工具的乘客,平均每张机票可以省大约50美元,这就是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大家应该都知道2009年出现的H1N1型流感,就拿美国为例,疾控中心每周只进行一次数据统计,而病人一般都是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才会去医院就诊,因此也导致了信息的滞后。然而,对于飞速传播的疾病,Google公司却能及时地作出判断,确定流感爆发的地点,这便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可见大数据时代对公共卫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如果想在在大数据时代里畅游,不仅要学会分析,而且还要能够大胆地决断。

  在美国,每到七、八月份时,正是台风肆虐之时,防涝用品也摆上了商品货架。沃尔玛公司注意到,每到这时,一种蛋挞的销售量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加。于是,商家作了大胆的推测,出现这样的结果源于两种物品的相关性,便将这种蛋挞摆在了防涝用品的旁边。这样的举措大大增加了利润,这就是属于世界头号零售商的大数据头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让大数据主宰一切,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大家应该都知道电子地图,它可以为人们指引方向。但大家应该还不知道,它会默默地积累人们的行程数据,通过智能分析可以推断出哪里是自己的家,哪里是工作单位。我们的隐私就这样被不为人知地收集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方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隐私不再是隐私,数据的收集变得无所不包、无孔不入。世界已经向大数据时代迈进了一小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大脑,做好准备,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篇三: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在看《...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读完全书,也没有发现作者有说大数据会引领一个时代的观点,我们知道当今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但绝不还是大数据的时代。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数据时代》读后感,欢迎阅读。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这本书里主要介绍的是大数据在现代商业运作上的应用,以及它对现代商业运作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这本书的结构框架遵从了学术性书籍的普遍方式。也既,从现象入手,继而通过对现象的解剖提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然后在通过解释在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看法与对策。

  下面来重点介绍《大数据时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大数据时代》开篇就讲了Google通过人们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关键字留下的数据提前成功的预测了20XX年美国的H1N1的爆发地与传播方向以及可能的潜在患者的事情。Google的预测比政府提前将近一个月,相比之下政府只能够在流感爆发一两个周之后才可以弄到相关的数据。

  同时Google的预测与政府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这也就意味着Google预测数据的置信区间为3%,这个数字远远小于传统统计学上的常规置信区间5%!而这个数字就是大数据时代预测结果的相对准确性与事件的可预测性的最好证明!通过这一事以及其他的案例,维克托提出了在大数据时代“样本=总体”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当样本无限趋近于总体的时候,通过计算得到的描述性数据将无限的趋近于事件本身的性质。而之前采取的“样本<总体”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无法做到更进一步的描述事物,因为之前的时代数据的获取与存储处理本身有很大的难度只导致人们采取抽样的方式来测量事物。

  而互联网终端与计算机的出现使数据的获取、存储与处理难度大大降低,因而相对准确性更高的“样本=总体”的测算方式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主流,同时大数据时代本身也是建立在大批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的基础之上的。

  接下来,维克多又通过了IBM追求高精确性的电脑翻译计划的失败与Google只是将所有出现过的相应的文字语句扫描并储存在词库中,所以无论需要翻译什么,只要有联系Google词库就会出现翻译,虽然有的时候的翻译很无厘头,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正确的,所以Google的电脑翻译的计划的成功,表明大数据时代对准确性的追求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相反大数据时代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住上的,所以大数据时代追求的是全方位覆盖的数字测度而不管其准确性到底有多高,因为大量的数据会湮埋少数有问题的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大量的数据也会无限的逼近事物的原貌。

  之后,维克托又预测了一个在大数据时代催生的重要职业——数据科学家,这是一群数学家、统计学与编程家的综合体,这一群人将能够从获取的数据中得到任何他们想要的结果。换言之,只要数据充足我们的一切外在的与内在的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东西都见会在这一群家伙的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为了避免个人隐私在大数据时代被这一群人利用,维克托建议将这一群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使用数据为商业部门服务,而另一群人则负责审查这一些人是否合法的获得与应用数据,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

  无论如何,大数据时代将会到来,不管我们接受还是不接受!

  我觉得《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写的很好,很值得一读。因为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你在相关的社交网站发表的言论或者照片都很有可能被“数据科...

大数据时代检验检疫工作应如何做到讲规矩守纪律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

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措施论文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

读《大数据时代》心得体会

 

  读《大数据时代》心得体会(一)

  读了《大数据时代》后,感觉到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将要来临。虽然还不怎么明了到底要彻底改变哪些思维和操作方式,但显然作者想要“终结”或颠覆一些传统上作为我们思维和生存基本理论、方法和方式。在这样的想法面前,我的思想被强烈震撼,不禁战栗起来。

  “在小数据时代,我们会假象世界是怎样运作的,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想。”“随着由假想时代到数据时代的过渡,我们也很可能认为我们不在需要理论了。”书中几乎肯定要颠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试图通过引用《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的话“量子物理学的理论已经脱离实际”来“终结”量子力学。对此我很高兴,因为统计学和量子力学都是我在大学学习时学到抽筋都不能及格的课目。但这两个理论实在太大,太权威,太基本了,我想我不可能靠一本书就能摆脱这两个让我头疼一辈子的东西。作者其实也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颠覆它们的论点,毕竟还是在前面加上了“很可能认为”这样的保护伞。

  近几十年,我们总是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思维。在新思维面前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破和立,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跟上时代的脚步。即使脑子还跟不上,嘴巴上也必须跟上,否则可能会被扣上思想僵化甚至阻碍世界发展的大帽子。既然大数据是“通往未来的必然改变”,那我就必须“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隐含的固有偏见”,跟作者一起先把统计学和量子力学否定掉再说。反正我也不喜欢、也学不会它们。

  当我们人类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达到拍字节甚至更大之后,我们可以把样本变成全部,再加上有能力正视混杂性而忽视精确性后,似乎真的可以抛弃以抽样调查为基础的统计学了。但是由统计学和量子力学以及其他很多“我们也很可能认为我们不再需要的”理论上溯,它们几乎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基础——逻辑。要是不小心把逻辑或者逻辑思维或者逻辑推理一起给“不再需要”的话,就让我很担心了!

  《大数据时代》第16页“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逻辑是——描述时空信息“类”与“类”之间长时间有效不变的先后变化关系规则。两者似乎是做同一件事。可大数据要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而逻辑学四大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中的充足理由律又“明确规定”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且逻辑推理三部分——归纳逻辑、溯因逻辑和演绎逻辑都是基于因果关系。两者好像又是对立的。在同一件事上两种方法对立,应该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要否定掉其中之一。这就是让我很担心的原因。

  可我却不能拭目以待,像旁观者一样等着哪一个“脱颖而出”,因为我身处其中。问题不解决,我就没法思考和工作,自然就没法活了!更何况还有两个更可怕的事情。

  其一:量子力学搞了一百多年,为了处理好混杂性问题,把质量和速度结合到能量上去了,为了调和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又搞出一个量子场论,再七搞八搞又有了虫洞和罗森桥,最后把四维的时空弯曲成允许时间旅行的样子,恨不得马上造成那可怕的时间旅行机器。唯一阻止那些“爱因斯坦”们“瞎胡闹”的就是因果关系,因为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就是儿子。那么大数据会不会通过正视混杂性,放弃因果关系最后反而搞出时间机器,让爸爸不再是爸爸,儿子不再是儿子了呢?其二:人和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逻辑思维而机器没有。《大数据时代》也担心“最后做出决策的将是机器而不是人”。如果真的那一天因为放弃逻辑思维而...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本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出国留学网为您编辑整理大数据时代读后感,欢迎阅读。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一)

  去年的“云计算”炒得热火朝天的,今年的“大数据”又突袭而来。仿佛一夜间,各厂商都纷纷改旗换帜,推起“大数据”来了。于是乎,各企业的CIO也将热度纷纷转向关注“大数据”来了。有一张来自《程序员》微博的漫画很形象。我觉得这张图,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小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的现状。

  不过话又还得说回来,《大数据时代》是本好书。

  当然,很多IT知名人士也大力推荐,写了好多读后感来表述对这本书的喜欢没看此书之前,对所谓大数据的概念基本上是一头雾水,虽则有了解关注过现在也比较火热的BI,觉得也差不多,可能就是更多的数据,更细致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看过此书后,感觉到之前的想法,只能算是中了一小半吧---巨量的数据,而另一前:着眼于数据关联性,而非数据精确性,或许才是大数据与现时BI最大的不同,不仅仅是方法,更多的时思想方法。不过坦白讲,到底是数据的关联性重佳,还是数据的精确性更好,还真的需要时间来检验一下,至少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论,更多的倾向于数据的精确性。看完此书,我心中的一些问题:

  1.什么是大数据?

  查了查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这个好像是IBM的定义吧。

  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数据海量,存储海量都是大数据的基本原型吧。

  2.大数据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诚然,大数据的前提是海量的数据,只有拥有巨量的数据资源,方能从中查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才可以让通过

  专业化的处理,让其为企业产生价值。针对电信运营,互联网应用这样海量用户的数据的大企业,也是在应用大数据的道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针对中小企业呢?销售订单数据?若非百年老店,估计数据也是少得可怜,5,能用的可能只有消费者数据了吧。貌似大多数厂商,用来举例的也就是消费都购买行为分析为最多。同样,在公共事业类的政府机构,大数据的作用也许也能很好的发挥。反而感觉在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应用大数据,似乎有点大题小作。书中说:大数据是企业竞争力。诚然,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无形资源(利用得好的话),但是否所有的数据,或都换则方式说:所有的企业都以大数据为竞争力,是否真的合适么?是否在中小企业中,会显示得小题大做呢?

  3.大数据带来的影响

  当一波又一波的IT技术热潮源源不断地向我们铺面而来的时候,你甚至都没有做好准备,你都要开始迎接它所给你带来的影响了。经过物联网,云计算的推波助澜下,大数据开始登场了。但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1)预测未来书中以Google成功预测了未来可能发生流感的案例来开篇,表明通过大数...

时事政治半月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安全

 

  “大数据”?听起来与百姓生活有点儿远,实际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将社会强行推入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改变着政府、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也悄然侵蚀着每一位公民方方面面的个人数据的信息安全边界。

  在模拟和小数据时代,能够大量掌控公民个人数据的机构只能是持有公权力的政府机构,但现在,大数据作为“未来的新石油”,其价值正被各类机构和个人广泛开采,许多企业和某些个人也能拥有海量数据,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政府机构。

  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传统线下企业的数据保护方式失效了,只要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就必须将自己的个人数据所有权转移给服务商。更不易察觉的是,经过多重交易和各类第三方渠道的介入,个人数据的权利边界模糊、消失了。

  近日,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开展了《你被“大数据”了吗?》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虽然公众已经不同程度“被大数据”,但是对“大数据时代”危机四伏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危害性、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多发的一些重要层面,公众仍处于“安然忽略”的状态。

  关于信息泄露事件高发的原因,公众对处于隐性、趋势性的选项普遍认识不足

  有统计显示,目前国内的智能手机用户中使用微信的“微民”已达4亿,基本是都市人的全部。这4亿微民,平均每4分钟就会低一下头,查看手机微信。而“让物价回到十年前”的淘宝,地球上的中国人已经无法离开,“双十一”仅支付宝成交额就超过350亿元,我国消费者单日网购纪录再创新高。

  事实上,无论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晒”心情,关注、评论他人,还是安享网络购物便利、坐等快递将心仪物品送上门,现代人的网络生活时刻都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可能性。

  你的微博会莫名“被关注”了一些淘宝商家,你会收到广告商根据你的消费习惯“精确打击”的推销信息,你会收到各类垃圾短信和推销电话,甚至被伪装成好友、掌握你子女相关信息的犯罪分子诈骗。

  本次调查首先向被访者了解了对当前信息泄露原因的认知:在对“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大量的信息泄露事件接腫而至,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一题进行多选时,公众对于显性、问题性选项认知度较高,包括“社会对信息安全缺乏足够重视”(76.45%)、“缺乏法律规范”(74.42%)、“窃取贩卖信息有利可图”(72.97%)等等,分别排在被选率的前三。但对于目前处于隐性、趋势性的信息泄露事件发生的原因,公众仍显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仅有34.88%的公众认识到“数据财富化进程加速”构成了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的大背景,54.94%的公众认识到“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滞后”导致数据信息处于“裸奔”状态。特别是仅有8.72%的公众,认为境外网络攻击是信息泄露事件的主要原因。

  根据《201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2012年中国境内有1419.7万余台主机受到境外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较2011年增长59.6%。仅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共向国际网络安全应急组织和其他相关组织投诉1760起,其中向美国相关组织投诉1110起。

  数字表明,中国是境外网络攻击的最大受害国之一,但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原因几乎被广大公众忽略,这凸显公民对当前的信息安全缺乏相应足够的认识,信息安全的总体态势、发展动向等知识有待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