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特征教案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特征教案栏目,提供与特征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信息的特征教案

 

  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信息的特征教案”的详尽文献资料,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助益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信息的特征教案【篇1】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1.信息的含义。

  1.信息的含义。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精选9篇

02-24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的内容均为出国留学网小编收集和整理的。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学生课堂反应会在老师教案里体现出来。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 “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2、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2、5、3的倍数特征》教案

 

  《2、5、3的倍数特征》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

  4、最小的偶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最大的偶数 ,最大的奇数 。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 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 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2、观察讨论(一):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 生结论: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如何的“物博”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去认识我们物产丰富的伟大祖国。(板书课题)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

  (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煤炭、石油、铁矿等。liuxue86.com

  3.过渡: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对于可再生资源: 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探究一: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探究二:小组讨论对于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呢?难道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有严格的界线吗?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二、认识现状

  出示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表,让学生对“地大物博”有清醒的认识。

  使学生意识到:...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的教案,供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

  一、 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 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

  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

  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 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