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卷及答案

【 liuxue86.com -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16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即将进行,各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也要适当做做练习。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卷及答案”,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社戏》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了解鲁迅小说的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孔乙己》

  B.《藤野先生》

  C.《社戏》

  D.《故乡》

  2.以下是学生整理的文学常识笔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B.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

  C.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战国策》

  D.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3.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

  4.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后,教师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正确使用学到的修辞手法,给出了以下句子:

  (1)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它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2)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3)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

  (4)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

  下面几位同学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彩和田野比拟成了一对情侣

  B.第(2)句用到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C.第(3)句将隆隆的雷声比作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第(4)句连续用三个“烧毁”是强调的修辞手法

  5.在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中“尝”相同用法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三老,豪杰皆日(《陈涉世家》)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6.元代的戏曲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师设置了一个“走进元曲四大家”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关汉卿《窦娥冤》

  B.白朴《梧桐雨》

  C.马致远《汉宫秋》

  D.汤显祖《牡丹亭》

  7.王老师在讲解布封的《马》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丁—《神曲》

  B.同汤达—《红与黑》

  C.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D.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8.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文意,最后板书这篇课文的结构: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这时候有学生举手,提出既然课文题目是背影,那么可以以背影为线索,归纳为“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对这位学生的发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并不是唯一答案,对文意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B.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以培养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C.文意归纳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以

  D.当课堂发生类似情况,教师要予以正确指引,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理解

  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对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

  B.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

  C.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能力

  D.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

  10.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作业: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二、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三、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做了回答。请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

  四、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攀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规律来看,应放在第三问发问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具体结合本文,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D.第四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语段。从而学会应用于写作.着眼于学生的识字与写字、写作能力

  11.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了,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以下对这几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12.教师在讲授某版初中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则课堂作业:

  (1)本文标题是《荷叶母亲》,这些字眼在第几段出现?那么其他段落写了什么?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有人认为《荷叶母亲》标题不是冰心取的,而是编者加的,不好,如将本文标题《荷叶母亲》改为《红莲》,你觉得怎么样?

  以下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探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名词,进行梳理归纳

  B.第(1)小题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的方法体会标题深层含义

  C.第(2)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标题命制的原则方法

  D.这两则课堂作业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13.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我们的活动任务是“涵泳品味,体悟情感”。“涵”,就是没入水中,“泳”,即游泳。这个词表明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首歌呢?

  生:反复朗读。

  师:【B】对!反复朗读,反复品味,沉潜其中,才能捂得真味。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教师在音乐《神秘园》的配乐中深情背诵)

  师:【C】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丛.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告诉我们,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D】(学生激情吟诵)(屏显:话题一:最想问的问题;话题二:最深刻的感受)

  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活动任务”四个字体现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

  B.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故这里应把朗读权交给学生,教师示范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C.让学生“学一学”“改一改”,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D.在学生朗读后,以学生的“问题”和“感受”切入文本,符合学习规律,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教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B.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

  C.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D.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15.阅读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哪些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但是由于身份不同,他们的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

  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地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维持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高个子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

  生:(齐喊)好!

  师: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怎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我认为扮演妻、妾的两个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的毕竟是国家大事,虽然他采用了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A.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积极,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B.新颖的教学设计,跳出了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翻译的老套子,让学生在表演中熟悉了课文

  C.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原则

  D.虽然教学形式新颖,课堂氛围活跃,但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不利于课堂纪律、课堂时间的控制,弊大于利,最好换一个形式授课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案例:

  阅读《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一)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瑛的一首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试着来聆听心之音乐,欣赏心之舞蹈。

  (二)听读后赛读,初步感知

  师:听完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骄傲(自豪)。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读全诗,然后选出自己喜欢的章节读给大家听,尽可能把骄傲的情愫表现出来。

  (男生读自选章节;女生读自选章节;互评谁更优秀)

  女生:我认为我骄傲,我读得比男生有感情。

  (三)吟读,认识树的形象

  师:树,触目可及,极其平凡,这棵树凭什么骄傲呢?请同学们浏览全诗,思考:我骄傲,因为我是一棵……的树?从文中探寻答案。

  生:生长在中国大地上。从第一章节第一节看出。(读第一节)

  生: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从第一章节第二、三节看出。

  生:热爱生活,关爱人民,为人类造福,坚信明天更美好幸福,永远忠诚于人民,从第二章节可看出。

  (学生在读中找答案,不知不觉地就分析了其中的字、词、句)

  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对这棵树的认识,正因为——(回顾板书),所以它可以自豪地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四)品读,理解树的精神

  师:根据以上分析,这显然不是一棵简单的树了,它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呢?又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感情?

  生:这棵树象征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人。

  生:抒发了作者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品读中,再次分析关键的词句)

  师:那你知道有哪些像这棵树一样的人吗?

  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建设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冲破重重险阻,献身国防科技。’

  生:汶川大地震中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临危不惧用自己的身躯顶住塌下的泥板,用自己的死换取学生的生。

  师: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我们看到了奉献,也看到了牺牲的精神。

  师:在对这棵树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我们再来齐读诗的5-12节。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体验

  师:现在,我们试着给它写上第三部分,老师给大家一个开头:假如有一天,我死去,——请同学们接着写下去。提示:要能体现作者为人民服务,献身人民的精神;继续体现本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运用联想、想象的语言特色。

  (师给足够的时间,可以小组交流后再全班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写得真是不错,很多诗句可圈可点,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瑛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生:假如有一天

  我死去

  我便平静地倒在大地上

  让我尽快地变成煤炭

  ——沉积在地下的乌黑的煤炭

  为的是将来献给人间

  纯洁的光.炽烈的热!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骄傲,一种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的自豪。

  师:诗人是一棵骄傲的树,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一棵正在沐浴阳光、吸取雨露、茁壮成长的树.而你们也必将长成一棵棵可做栋梁的参天大树。今天我期待你们!我相信,明天。将有更多的人来赞美你们!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全诗,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

  2.阅读同时期其他诗人的现代诗歌,举办小小赛诗会;

  3.仿写自己喜欢的风格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问题:

  16.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

  请认真阅读并进行评析。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

  ①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用以区分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武器,不是权势,而是语言,是我们从开口说话到死亡一直都不能割舍的母语。

  ②以前很不理解,明明都是说英语,为什么还偏偏要分出一个英式英语,一个美式英语呢?大都是同一种语言.干嘛还要创造一些彼此不能互相理解的词来增加沟通的难度呢?

  ③直到我渐渐长大,便开始懂了,甚至还有些同情那些美国语句。可能你会问,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级大国的美国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认为,美国虽然有钱。却也贫瘠得很。说得夸张一点,就是除了钱,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语言,虽然强大,却没有自己的历史。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理解美国人非要创造出一个关式英语的道理了吧!

  ④对,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母语。对于当年那一批来到美国的英国人来说,他们早已不是英国人了。在远离了那个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国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说那里的语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美式英语。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独立,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所以.在我看来。美国真正的独立是从美式英语开始的。

  ⑤在我的认识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种混乱不清的理念,我们口吾声声说要守住中国的根,守住中华怏怏大国几千年的文化.可是该怎么守?

  ⑥我还记得早几年,爸爸的一个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陆,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他的女儿与我年纪相仿,却始终不曾开口说话。某一次,我听见她和她爸爸的对话,纯正的英语让我很是羡慕。事后,我跟爸爸说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却说了句我当时听不懂的话,他说“她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⑦直到过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话的含义,一个连国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俳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很是可怜的。

  ⑧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⑨守住母语,守住文化最后的净土,守住华夏之根。

  问题:

  17.请从第⑤⑦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⑧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改正。

  18.假如你是这位学生的语文老师,请认真阅读以上学生的习作并为其写一段有理有据的点评。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司马迁《陈涉世家》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日:“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锃、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历史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学习这个单元,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课文导语

  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质问之声石破天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多么朴素的觉醒!陈涉正是怀着这种“鸿鹄之志”带领农民揭竿而起,揭开了反抗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注意本文叙事的脉络,回答下列问题。

  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二、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辨析词义。

  1.指出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今义的不同。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试辨析下面三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

  (1)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3)A.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B.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三、读懂下面一段文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日:“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日:“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日:“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9.阅读以上材料。完成课后第二题。

  20.阅读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

  21.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省略句等语言现象。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体裁。《藤野先生》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不符合题干的“小说作品“要求。《孔乙己》《社戏》《故乡》均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故本题当选B项。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作者是西汉刘向,《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皆出自《战国策》。《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本题当选C项。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音变现象。A、B、C项词语中的“亮”“在”“道”都需要读轻声,D项“眉目”中的“目”读音为其本音“mu”。故本题当选D项。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第(4)旬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达到强调的目的。故D项错误.当选。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古今异义词。题干中“尝”古义,“曾经”;今义,“辨别滋味,试探”。A项“豪杰”古义,“有声望的人”;今义,指英雄。C项中“长”古义,“忠厚老实”;今义,“尊长、长辈”。D项中“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恨”。B项“畔”是通假字,通“叛”。故正确答案为8。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白朴,代表作《梧桐雨》;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故本题当选D项。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外国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布封是法国作家,在四个选项中,只有司汤达是法国作家。但丁是意大利作家,哈代是英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故本题当选B项。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在课堂中,对文意的归纳虽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划定统一标准,但是“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以”的说法不合适。本题当选C项。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新课标规定,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B项表述错误,当选。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作业设计。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题在第一题的阅读基础上设置,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故A项错误,B项正确。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设问句。故C项错误。第四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掌握课文主旨。故D项说法错误。本题当选B项。

  11.【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作业设计。教师的任何一次作业设计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每一道作业题目都应该指向不同的任务目标,以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分析这位教师的四道作业设置不难发现其是从文章语言、内容、思想、主旨、阅读能力等不同角度延伸开的,是一个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设计层次,故第四题设计也是有意义、有目的的,第四题中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故D项说法错误,本题当选D项。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在探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动词,进行梳理归纳,这样可以得出:课文先写父亲的朋友送莲,引起“我”回忆自家莲花,重点写了看风雨中的红莲变化。(送一忆一看)此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的方法理清全文内容。在探讨第(2)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借物抒情,以荷叶为载体,并由此展开情思,通过荷叶护莲的描写,将浓浓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此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D项表述不够全面完整,本题当选D项。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诗歌教学是让学生先读,还是教师先读,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看效果。在这段教师实录中,“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给学生的感觉不同于居高临下的“范读”,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平等意识,“自己的理解”则是暗示给学生一种读书和朗读的方法。这位教师先读.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整体来看,教学效果甚佳。故B项说法不妥,本题当选B项。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作业设计。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提高与能力的进步,并不耽误学业。故本题当选C项。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从学生们表演后的发言可以看出,这种教学设计已经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形成了很好的了解,且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是值得肯定的教学形式,故D项错误,当选。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提倡多形式读,体会诗歌魅力。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敲门砖。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要求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感人,读出感情才是重点。在这节课中,这位教师先组织了听读,“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译其意味”。自由读后再男女赛读,对“骄傲”有进一步体会。此外,还进行了齐读等,特别是读写练习后再读第三部分,这样学生充分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达到“诗言志,诗言情”。

  (2)在品味中领悟诗意。诗歌语言生动、凝练,这位教师没有把诗歌重点放在词句赏析上,让学生在领悟诗意中分析词句,而是让学生从字、词、句人手理解树的“骄傲”何在。这种安排,以情贯穿,既品味了诗,又保持了诗的完整性。

  (3)读写结合,深化情感体验。几乎每位教师都会采用诗歌仿写的方式,但如何操作,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堂课,教师基于这首诗是节选的特点,给了学生第三部分的第一句开头,让学生发挥想象去写,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抓住全文的情——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奉献之情。学生在写诗中,就会把自己当作诗人,结合前面两部分写作特色,去揣摩,去感悟。学生在仿写中深化了情感体验。

  (4)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仅靠一首诗、一节课,是无法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的,课外可推荐学生多读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在平时生活中,也可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总之,本节课既力求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又对现代诗歌教学做了小小尝试,两线贯穿全课,让学生领悟诗意。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读的部分过少,对背景介绍过简,还要进一步反思,让诗歌真正走入学生生活。

  17.【答案】

  第⑤段中的错别字为“怏怏大国”中的“怏怏”,应改为“泱泱”;第⑦段中的错别字为“俳徊”中的“俳”,应改为“徘”。

  第⑧段中的病句为:

  我们可以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语义矛盾,应改为:

  我们可以不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记住,不要忘记母语,不要忘记——我是中国人。

  18.【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有独到认识和体验的议论性散文。采用“巧为灵魂定位法”,开头、中间、结尾多次点击观点,文章从“母语是世界各民族相互区别的标志”落笔,通过美国人没有母语而创造美式英语的历史事实,感悟到美国的独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一个宣言,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语言”,这种认识,新颖独到,新人耳目。

  在论述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的事实,感悟到“一个连母语都不会说的人,注定了是一个回不了家的游子,徘徊走四方,却找不到根的感觉”。这种感悟真实可信。但考生的认识不仅停留于此,还能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面:“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自下而上发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净土。”由此可见,本文对母语的感悟和理解,没有重复公众话语.没有附会他人的说教.而是融合了考生独到的认识和体验.并将这种认识和体验的过程完整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从内容看,切合题意,中心突出。从表达看,语言质朴自然,表意清晰流畅。从发展等级看,能透过语言现象深人本质.见解新颖.观点具有启发性,个性色彩鲜明。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第一小题:(1)“亡”,人藏在隐蔽处,即逃亡之义。今义:死亡。

  (2)“间”,本作“間”,“同”表示月光由门缝射人,这里是“窃伺间隙,不欲令众知之”之义,可以解做“暗地里”。今义:间,中间,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3)“往往”,处处。今义:经常。

  第二小题:(1)A.编次B.临时驻扎;

  (2)A.屡次、多次B.几;

  (3)A.写B.字条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了解固定的文言句式,积累名句。

  (2)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和历史意义,初步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疏通文义。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国家早做贡献、多做贡献。

  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陈涉世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借注释学文言文”为主题展开。《陈涉世家》是一篇文言文,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农民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陈涉世家》作为记人叙事类文章,学生通过猜读法基本上能了解大致情节,因此不必一字一词地串译,而应让学生来疏通文意.然后分析人物形象,来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学会客观地看待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并从中生发出对历史发展的思考和感悟。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7-9年级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1.【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暴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5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

  三、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说明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③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xCN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四、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面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公将鼓之(将要,副词)

  ②以数谏故(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它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面句子中成分省略的情况:

  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主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谓语主语谓语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

  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宾语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五、课后练习:

  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d.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  )B.广故(  )数言欲亡

  C.故(  )逐之D.以数谏故(  )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b.认为;C.做,担任;d.是;e.向、替;f.因为;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  )佣耕,何富贵也。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  )屯长。

  C.为(  )天下唱,宜多应者。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  )用者。

  E.为(  )坛而盟。

  F.自立为(  )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  )又何问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  )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  )辱之,以(  )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

  E.守丞死,(  )乃入据陈。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汇总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上报名流程

  2016年教师资格证报名网上支付问题详解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汇总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审核常见问题解答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想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950935.html
延伸阅读
  你的考试考的好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的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全科),来算算自己的成绩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
2019-03-11
你想知道自己教师资格证的初中信息技术考得怎么样吗?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信息技术,一起来对一对答案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
2019-03-11
考试过后,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吧,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体育,一起来看看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2019-03-11
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过后,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美术,一起来看看自己的考试成绩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
2019-03-11
你知道自己的教师资格证的音乐考了多少分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音乐,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
2019-03-11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美术》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政治》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11月3日,小编第一时间更新2018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考试真题答案,欢迎查阅,希望帮到您!祝您顺利通过考试!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
2018-11-05